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康德(簡體書)
滿額折

康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0 元
定價
:NT$ 120 元
優惠價
8710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將游歷康德哲學的旅程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第一批判和康德關于自然哲學的著作,第二部分集中于第二批判和康德的道德哲學,第三部分集中于第三批判和調和哲學,富有條理地系統闡述康德的哲學,便于讀者把握其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譯者趙成文,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教學部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

名人/編輯推薦

北大、人大、復旦、武大等校30名師聯名推薦,哲學專業學生、文科大學生及哲學愛好者的必讀書。
一本書讀通偉大的哲學家康德:為何想入哲學之門,就得通過康德之橋?

總 序
趙敦華

賀麟先生在抗戰時期寫道:“西洋哲學之傳播到中國來,實在太晚!中國哲學界缺乏先知先覺人士及早認識西洋哲學的真面目,批評地介紹到中國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實在吃虧不小。”賀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委員會”大力引進西方哲學, 解放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哲學”和“政治學”系列以翻譯引進西方哲學名著為主。20世100年代以來, 三聯書店、上海譯文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譯出版現代西方哲學著作,這些譯著改變了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問題:西方哲學的著即使被譯為漢語,初學者也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王國維先生當年發現西方哲學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不少讀者至今仍有這樣體會。比如, 有讀者在網上說:“對于研究者來說,原著和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性著作應是最為著力的地方。但哲學也需要普及,這樣的哲學普及著作對于像我這樣的哲學愛好者和初學者都很有意義,起碼可以避免誤解,尤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誤解。只是這樣的書還太少, 尤其是國內著作。”這些話表達出讀者的迫切需求。
為了克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之間隔閡,中華書局引進翻譯了國際著名教育出版巨頭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現為圣智學習集團) 的“華茲華斯哲學家叢書” (Wadsworth Philosophers)。“華茲華斯”是高等教育教科書的系列叢書,門類齊全,“哲學家叢書”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中“哲學系列”的一種,現已出版88本。這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于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家的著名學者,發表過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出,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后還附有該哲學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于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余愛好者的必讀書。
“華茲華斯哲學家叢書”包括耶穌、佛陀等宗教創始人, 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蘭德等文學家,還包括老子、莊子等中國思想家。中華書局在這套叢書中精選出中國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學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和加繆等富有哲理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改名為“世界思想家譯叢”翻譯出版。中華書局一向以出版中國思想文化典籍享譽海內外,這次引進翻譯這套西文叢書,具有融會中西思想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思想文化頻繁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基本的西學知識,也不能真正懂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是青年學子的必修課,而且成為各種職業人繼續教育的新時尚。中華書局的出版物對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引領時代風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值得贊揚和支持。
張世英先生擔任這套譯叢的主編,他老當益壯,精神矍鑠,認真負責地選譯者,審譯稿。張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多年聆聽他的教導,這次與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這套叢書的各位譯者都是學有專攻的知名學者或后起之秀,他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翻譯經驗為基礎,翻譯信實可靠,保持了原書詳明要略、可讀性強的特點。
本叢書45冊分兩輯出版后,得到讀者好評。我看到這樣一些網評:“簡明、流暢、通俗、易懂,即使你沒有系統學過哲學,也能讀懂”;“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門書籍”;“集文化普及和學術研究為一體”;“要在一百來頁中介紹清楚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也只能是一種概述。但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概述很有意義,簡單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決很多閱讀原著中出現的誤解和迷惑”,等等。
這些評論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深知哲學的普及讀物比專業論著更難寫。我在中學學幾何時曾總結出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要滿足于找到一道題的證明,而要找出步驟最少的證明,這才是最難、最有趣的智力訓練。想不到學習哲學多年后也有了類似的學習經驗:由簡入繁易、化繁為簡難。單從這一點看,柏拉圖學園門楣上的題詞“不懂幾何者莫入此門”所言不虛。我先后撰寫過十幾本書,最厚的有80、90萬字,但影響最大的只是兩本30余萬字的教科書。我主編過七八本書,最厚的有100多萬字,但影響最大的是這套叢書中多種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現在學術界以研究專著為學問,以隨筆感想為時尚。我的理想是寫學術性、有個性的教科書,用簡明的思想、流暢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學著作繁瑣晦澀的思想,同時保持其細致縝密的辨析和論證。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的主張。我自知“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現在還不是現實,而是一個實踐的目標。本人實踐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片段和觀點講得清楚明白”。欣聞中華書局要修訂再版這套譯叢,并改名為《最偉大的思想家》,每本書都是講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奧哲理。我相信這套叢書將更廣泛地傳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使西方哲學融合在中國當代思想之中。
2013 年10 月于北京大學藍旗營

目次


1 超越傳統
第一批判的問題
回答
經驗的兩個方面
對應圖
2 經驗的必要條件
形而上學演繹
統覺的先驗統一
先驗演繹
圖式論
原理
概念式的和心理學上的
3 客觀性與觀念論
客觀性
先驗觀念論
4 原因與結果
唯理論的原因觀念
休謨之叉
康德的三叉戟
康德對休謨的回答
第一類比
第三類比
5 空間與時間
作為先天的空間
作為直觀的空間和時間
時間
解釋的問題
6 科學: 非絕對的客觀性
1. 運動學
2. 動力學: 不可入性
3. 機械學: 物質與質量
4. 現象學
因果法則
7 理性批判
謬誤推理
二律背反
一些結論
8 道德命令
回答
絕對命令的表述形式
論證
自由的形而上學
關于德行的理論
存留問題
9 政治學
10 上帝與宗教
對上帝存在證明的反駁
上帝的理念
一個實踐的證明
11 目的論之美

兩大批判的統一
崇高
目的論
12 結論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目的論之美
在《判斷力批判》的導言中,他提出了一個源自前兩大批判的非常迫切的問題:現象界和本體界像是兩個分離的世界。康德說:
自由的概念與自然的認識不相關,自然的概念與自由的實踐法則也不相關。(M,p.37)
如果這兩大領域之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那么康德的道德哲學怎么能與自然界相關?自然界怎么能作為道德目的的一個合適的中介?
康德在判斷的本質之中找到了解決方案。我們通過把解釋自然現象的普遍法則和分類放到自然之中從而理解自然,或用康德的術語,反思判斷的目的是發現應用在特殊中的一般。在康德看來,從特殊上升到一般,判斷需要先天地假定自然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存在者來說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因果律可以用少量的更一般的因果原則來解釋)。
這個關于判斷的先天假定并沒有規定世界真的是怎樣的,只是規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它。我們應該把這個世界看成對于我們這樣有限的心靈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我們應該把自然看成好像是一個超人創造的人造物,是尋求使得任何事情對于我們都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創造性的理性的產物。康德說:
“特殊的因果律必須被看成……依照好像應該存在的統一性,如果一個理性能夠為我們的認識能力提供這種因果律的話。”(M,P.19)
當世界與這種自我設定的觀點一致的時候,我們就感到一種美感,這種美感決定了美的事物。
這如何與康德要溝通兩大批判的目標聯系起來?判斷的先天原則使我們認為自然并非完全與道德目的的實現不相干。美使得我們把自然看成好像是本體以現象方式的展示,它讓我們把自然當作表現了超感性的巨大的人造物。這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至少是希望,本體的道德觀念可以在現象界實現。

在康德看來,審美的愉悅在所有快感之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一個美的對象并不是通過滿足我們的欲望與意志來引起我們的愉悅。因此,主體不能在任何獨特的欲求中找到這種快感的基礎。而且,審美的快感一定植根于常人所熟悉的事物之中,因此,主體必須相信他或她有理由認為別人也有相似的審美的愉悅。由此,康德得出這樣的結論:關于什么是美,我們和他人之間要求普遍和必然的一致性。如果我判斷什么是美的,那么我必定認為別人也應該發現它(如果他們不能發現這種美,那么他們或許弄錯了)。由此,康德說審美判斷仿佛是客觀的。
什么使一個自然對象成為美的?康德的回答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否定的:當一個對象是美的時候,康德否認我們訴諸任何確定的概念或一系列制定的規則就能回答這個問題,盡管他認為審美判斷要求普遍的一致性,但康德否認它們具有嚴格的客觀性。判斷一個對象是美的,我必須依賴于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任何規則和確定的概念,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借助于任何規則去解決審美的爭論或確定什么是一個對象的美。
第二,康德積極意義上的回答是基于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判斷的先天假定。當我們對一個對象的知覺使我們覺得有理由把自然看作是可理解的,那么這個對象就是美的。這在于把自然看成好像是一個異于我們的有理智者正是為了那種目的創造出來的,這樣一來,我們的理智就感到親切如家常。一個美的對象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自然好像是為了某種目的被創造出來的,盡管在審美判斷中我們沒有明確的目的。換句話說,美的東西具有無任何真正目的合目的性。
第三,康德在目的論的回答中加入了一個心理學的觀點。當我們感覺到某事物是美的,我們的官能以一種特別流暢和諧的方式把知覺到的材料綜合起來。審美的愉悅基于官能和諧地發揮作用。我們把一朵美麗的玫瑰看成某種完美或恰好的事物,是因為我們感到好像它的形式或形狀體現了某種目的,這產生出了一種無利害的美的愉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