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斯賓諾莎(簡體書)
滿額折

斯賓諾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0 元
定價
:NT$ 120 元
優惠價
871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首先簡要介紹了斯賓諾莎的生平經歷,以讓讀者理解其思想的形成過程,然后則選擇性地著重對其關于“形而上學基礎”、“心靈與身體”、“心理學”以及“倫理學”等方面的思想進行詳細論述,幫助讀者準確把握其富有啟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作者簡介

譯者黃啟祥,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博士畢業。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哲學、歐洲近代早期哲學。
校者譚鑫田,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著名的斯賓諾莎研究專家。

名人/編輯推薦

北大、人大、復旦、武大等校30名師聯名推薦,哲學專業學生、文科大學生及哲學愛好者的必讀書。
一本書讀理性主義哲學家通斯賓諾莎:他的一元論如何發展了笛卡爾的二元論哲學?

總 序
趙敦華

賀麟先生在抗戰時期寫道:“西洋哲學之傳播到中國來,實在太晚!中國哲學界缺乏先知先覺人士及早認識西洋哲學的真面目,批評地介紹到中國來,這使得中國的學術文化實在吃虧不小。”賀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翻譯委員會”大力引進西方哲學, 解放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哲學”和“政治學”系列以翻譯引進西方哲學名著為主。20世117年代以來, 三聯書店、上海譯文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譯出版現代西方哲學著作,這些譯著改變了中國學者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問題:西方哲學的著即使被譯為漢語,初學者也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王國維先生當年發現西方哲學中“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不少讀者至今仍有這樣體會。比如, 有讀者在網上說:“對于研究者來說,原著和已經成為經典的研究性著作應是最為著力的地方。但哲學也需要普及,這樣的哲學普及著作對于像我這樣的哲學愛好者和初學者都很有意義,起碼可以避免誤解,尤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誤解。只是這樣的書還太少, 尤其是國內著作。”這些話表達出讀者的迫切需求。
為了克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普及之間隔閡,中華書局引進翻譯了國際著名教育出版巨頭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現為圣智學習集團) 的“華茲華斯哲學家叢書” (Wadsworth Philosophers)。“華茲華斯”是高等教育教科書的系列叢書,門類齊全,“哲學家叢書”是“人文社會科學類”中“哲學系列”的一種,現已出版88本。這套叢書集學術性與普及性于一體,每本書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論述的哲學家的著名學者,發表過專業性強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為本叢書撰稿時以普及和入門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紹哲學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煩,而不泛泛而談,特點和要點突出,文字簡明通俗,同時不失學術性,或評論其是非得失,或介紹哲學界的爭議,每本書后還附有該哲學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書目,供有興趣讀者作繼續閱讀之用。由于這些優點,這套叢書在國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學暢銷書,不但是哲學教科書,而且是很多哲學業余愛好者的必讀書。
“華茲華斯哲學家叢書”包括耶穌、佛陀等宗教創始人, 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蘭德等文學家,還包括老子、莊子等中國思想家。中華書局在這套叢書中精選出中國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學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和加繆等富有哲理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改名為“世界思想家譯叢”翻譯出版。中華書局一向以出版中國思想文化典籍享譽海內外,這次引進翻譯這套西文叢書,具有融會中西思想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思想文化頻繁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沒有基本的西學知識,也不能真正懂得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讀一些西方哲學的書是青年學子的必修課,而且成為各種職業人繼續教育的新時尚。中華書局的出版物對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引領時代風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值得贊揚和支持。
張世英先生擔任這套譯叢的主編,他老當益壯,精神矍鑠,認真負責地選譯者,審譯稿。張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輩,多年聆聽他的教導,這次與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這套叢書的各位譯者都是學有專攻的知名學者或后起之秀,他們以深厚的學養和翻譯經驗為基礎,翻譯信實可靠,保持了原書詳明要略、可讀性強的特點。
本叢書45冊分兩輯出版后,得到讀者好評。我看到這樣一些網評:“簡明、流暢、通俗、易懂,即使你沒有系統學過哲學,也能讀懂”;“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門書籍”;“集文化普及和學術研究為一體”;“要在一百來頁中介紹清楚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也只能是一種概述。但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概述很有意義,簡單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決很多閱讀原著中出現的誤解和迷惑”,等等。
這些評論讓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深知哲學的普及讀物比專業論著更難寫。我在中學學幾何時曾總結出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要滿足于找到一道題的證明,而要找出步驟最少的證明,這才是最難、最有趣的智力訓練。想不到學習哲學多年后也有了類似的學習經驗:由簡入繁易、化繁為簡難。單從這一點看,柏拉圖學園門楣上的題詞“不懂幾何者莫入此門”所言不虛。我先后撰寫過十幾本書,最厚的有80、90萬字,但影響最大的只是兩本30余萬字的教科書。我主編過七八本書,最厚的有100多萬字,但影響最大的是這套叢書中多種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現在學術界以研究專著為學問,以隨筆感想為時尚。我的理想是寫學術性、有個性的教科書,用簡明的思想、流暢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學著作繁瑣晦澀的思想,同時保持其細致縝密的辨析和論證。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的主張。我自知“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現在還不是現實,而是一個實踐的目標。本人實踐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片段和觀點講得清楚明白”。欣聞中華書局要修訂再版這套譯叢,并改名為《最偉大的思想家》,每本書都是講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奧哲理。我相信這套叢書將更廣泛地傳播中國大眾的西方哲學,使西方哲學融合在中國當代思想之中。
2013 年10 月于北京大學藍旗營

目次

1 導言
2 形而上學基礎
斯賓諾莎的實體概念的歷史根源
斯賓諾莎對實體一元論的論證
實體一元論的發展
總結
3 心靈與身體
心身的統一
認知
實體一元論和樣態同一性學說
總結
4 心理學
導言
主動/ 被動的區分
保持的努力
被動的感情(情感)
總結
5 倫理學說
斯賓諾莎的倫理自然主義
若干最初的難點
倫理學說
人際間的倫理學
總結
6 方法
斯賓諾莎拒絕方法論上的懷疑
幾何學方法與知識結構
作為力量的知識與幾何學方法
總結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形而上學基礎
斯賓諾莎的實體概念的歷史根源
在斯賓諾莎看來,任何實在的事物都屬于兩個基本范疇實體或樣態中的一個。實體被界說為“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須借助他物的概念”。(第一部分,界說三)樣態是“實體的分殊,或者在他物內并通過他物而被認知的東西”。(第一部分,界說五)這兩個范疇被認為窮盡了一切存在。一物不能既在自身內又在他物內;每一事物必須或者在自身內或者在他物內(公理1)。一般認為,斯賓諾莎關于實體與樣態的區分是事物或主詞(subject)與性質或陳述(state)的區分。(我們將在下文提到另一種解釋,見本章“實體一元論的發展”部分,“實體和它的樣態:兩種解釋”一節。)
實體范疇最終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在《范疇篇》中寫道:
“實體一詞最真實的、首要的和最確定的含義是,它既不述說主詞,也不呈現在主體中,例如,單個的人或馬。”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語法分析出來的,語法中的基本區分是個別事物[蘇格拉底(Socrates)、特戈(Trigger)]、個別事物的性質或“偶性”(短的、棕黃色)與個別事物或性質的類(動物、馬、顏色)。性質或偶性必須存在于個別主體之中,也即:除了個別事物的短,不可能再有別的短。事物的類最終需要個別事物,類是個別事物的述謂,也即,動物是馬的述謂,但馬是個別馬(特戈)的述謂。個別事物像蘇格拉底和特戈并不存在于一個主體中,也不作任何事物的述謂。例如,我們不說“馬是特戈”。亞里士多德顯然是從這些不對稱的關系中得出結論說,在一切存在的事物中,第一實體是最基本的。他指出“如果(第一實體)……不存在,其它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而且“由于這樣一個事實,第一實體最適于叫做實體:它們是構成其余一切事物基礎的獨立存在體,其余一切事物或者是它們的述謂或者呈現在它們之中”。你也許會反駁這種觀點,指出就如同沒有無主體的性質,也沒有無性質的主體——蘇格拉底(一個主體)必須或跑、或走、或站、或坐、或躺,等等。亞里士多德也許受到語法形式的不對稱性的影響,在語法形式中指謂個別事物的詞不能占據謂詞的位置。(“蘇格拉底”只能是一個語法上的主詞。)然而,語法結構的不對稱,并不表明主體和性質之間的實存的依賴關系也不對稱。
可是,亞里士多德繼續寫道:
“實體的最明顯的標志顯然是,盡管它在數目上保持為同一個,它卻能夠接受相反的性質。”
實體能夠(并確實)在變化中保持為同一個事物。如果蘇格拉底的臉色改變了,那是因為他在太陽下呆了很長時間,原來的顏色(白)不存在了,一種新的顏色(棕黃色)代替了它。但是在這整個變化過程中,蘇格拉底仍是同一個個別的人。因此,作為性質存在的主體,它們能經受住性質的變化,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實體可以被看作比性質更根本,是它們的基礎。
斯賓諾莎的直接先驅笛卡爾也把第一實體表述為性質必須存在于其中的主體,他寫道,“實體”一詞
“適用于每一個這樣的事物,無論我們直接知覺到的是什么,都存在于作為主體的它之中;或者適用于一切這樣的事物,無論我們知覺到的什么,都依靠它而存在。‘我們認識到的什么’,指我們對之有真觀念的事物的特性、性質或屬性。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對實體本身所具有的唯一觀念是,它是一個無論我們知覺到的什么……都存在……于其中的事物。”
不過,在他的《哲學原理》中,笛卡爾區分了兩個實體概念。首先,他把實體解釋為“以這種方式存在的某物,即其存在不依賴任何他物”。按照這個界說,上帝是唯一的實體。但是,根據這個詞的另一個含義,即“其存在只需上帝通常協助的事物”,笛卡爾告訴我們,有形的實體和心靈(被創造的思想實體)也都是實體。
盡管作為性質的主體和作為述謂的主詞的實體概念在笛卡爾那里與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一樣的,但是笛卡爾附加了獨立存在的標準,即使當那個條件被弱化以承認僅僅依賴于上帝的通常協助的實體時,也大大地限制了能算作實體的東西。個別的物體,例如人或馬的個體,很容易并且不可避免地遭受自然力量的毀滅,因此不具有被創造的實體的資格。只有“一般的”物體或總體上的物質才可以被恰當地看作實體。然而,心靈或靈魂,在笛卡爾看來,完全不同于肉體的東西,是一個實體;也就是說,除非上帝取消對它的作用,心靈不會被自然腐化,不會停止其存在。
斯賓諾莎把實體界說為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與此相聯系,把樣態界說為“在他物內并通過他物而被認識的東西”,這表明他也把實體看作性質(樣態)必須存在于其中的主體,一個其存在獨立于他物的東西。⑨但是,亞里士多德將這個詞運用于平常的個別事物,像人和馬;笛卡爾將它(在不完全相同但相關的意義上)運用于上帝,作為總體的物質和被創造的心靈;而斯賓諾莎則采取了這樣一種徹底的觀點:只有一個實體,即神,或“包含著無限多的屬性的實體”,因此其余的每一事物只能是屬于這個實體或神,或是在它之內的樣態。在斯賓諾莎那里,笛卡爾所主張的被創造的實體的兩個基本類型的主要屬性(不變的本質特性)——廣延和思想——被適當地理解為一個絕對無限實體的屬性;而個別的心靈和物體(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實體——眾多的馬和眾多的人)被適當地理解為一個實體的眾多樣態。
《倫理學》第一部分的前十四個命題闡述了斯賓諾莎實體學說的公設,這在命題十四的論證中達到了頂點。
“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實體,也不能設想任何實體”。(第一部分命題十四)
我們可以循著斯賓諾莎達到這一驚人結論的論證路線,一步一步地理解斯賓諾莎的實體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