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親歷者說“引爆原子彈”(簡體書)
滿額折

親歷者說“引爆原子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4 元
定價
:NT$ 384 元
優惠價
8733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樊洪業主編的《親歷者說引爆原子彈》是參加我國第一次核試驗的主要親歷者――九院人第一次群體亮相口述披露核試驗的全景式回憶,也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盡管當時個人所處的崗位不同,負責的工作各異,講述同一歷史事件時,卻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受訪者用極其樸素的語言,不經意之中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一本有關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引爆的回憶錄。

1964年春,托舉原子彈的百米鐵塔在羅布泊拔地而起,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現場準備工作全面展開。5058名參試人員來自解放軍總部、各軍兵種、新疆軍區、蘭州軍區、二機部、公安部、國防部十院、軍事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等26個單位,他們懷著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豪情壯志,搭起帳篷,連營數里,誓奪原子彈爆炸的成功。二機部九院派出222人的第九作業隊奔赴試驗現場。他們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押運原子彈元器件,在“596”鐵塔下面裝配原子彈,再把原子彈送上鐵塔安裝、測試、保溫,直至插雷管,最后完成點火引爆任務。1964年10月16日15時,在新疆羅布泊成功地引爆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九院人在試驗場區最核心的部位,圍繞著“596”鐵塔上的核裝置奮戰了三個多月,他們親自引爆原子彈,更親眼目睹了波瀾壯闊的核爆炸場景。這些核試驗的點火者、見證者,40多年來一直嚴守秘密。如今,他們集體向外界披露核爆炸的有關細節,詳細敘述了48年前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悠悠往事,成為九院人第一本集體口述著作。
隨著時光的流逝,參加過第一次核試驗的親歷者年齡也越來越大,老一輩領導者如張愛萍、李覺、張蘊鈺、張震寰已經去世;科學家如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朱光亞等也先后離開了我們。還健在的劉杰、劉西堯、程開甲已年近百歲;周光召、陳能寬等人為病所困,無法接受采訪。所以,對我來講就有了一種壓力和緊迫感。為了搶下更多的鮮活資料,為了錄下更翔實的口述文獻,為了揭開那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密,也為了澄清一些不真實的誤傳,從2009年4月開始,我慢慢摸索著學做口述歷史,鏡頭和文字相輔相成。其間甘苦自知,有沮喪,更有收獲!幾年下來,終于學會掌握一種新的采訪方式。
由于受到長期的保密教育,很多親歷者要么閉口不談,要么需出示單位的證明,這給采訪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經過近一年的外圍采訪,我才漸漸地接近引爆原子彈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核心。說來也巧,那還是由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引起的。
2009年7月,我正在做朱建士院士的口述,他拿出了一張老照片,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即將爆炸的鐵塔上,8位同志緊挨著核裝置一起合影。這張照片拍攝于1964年10月的某一天。幸運的是,照片上的8位同志有7位健在,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隨后,我便找到照片上的人,努力說服做他們的口述。很快,由這張照片引起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段輝煌無比的歷史。最后我和其他兩位同志完成一部電視專題片《親歷者說“596”鐵塔的故事》。2010年元月,我又陪同中央電視臺科技頻道的編導,重新采訪這張照片上的人和事,參與制作了一部《塔上塔下那些事兒》口述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科技人生》欄目播映。節目播出以后,在社會上引起反響。一位受訪者告訴我,他的老家陜西戶縣從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中得知他參加了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在他80歲生日的時候,縣政協主席特意來祝賀,稱他是家鄉人的驕傲,并收入縣志名人錄。
按理說,電視片拍了,中央臺播了,這件事本可以畫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是,我心里一直覺得,由于電視鏡頭始終沒有脫離那張歷史照片,采訪的人限定在8個人的范圍內,講述的內容局限在鐵塔上最后幾天,必然留下了很多遺憾。照片上的8個人僅僅是一個作業分隊的代表,無法涵蓋整個第九作業隊的工作,更不能用以全面描述引爆原子彈的過程。于是,我沒有停下采訪腳步,手上的名單繼續擴大,口述內容也繼續往細節延伸。我開始尋找那些直接參與第一顆原子彈的運輸、保衛、裝配、吊裝、安放、保溫、插雷管直至到引爆核武器的九院人。圍繞著“596”鐵塔,圍繞著第一次核試驗,不斷增加采訪親歷者,不斷找到新的佐證,不斷充實豐富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據《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一書記載,參加第一次核試驗的參試人員總共是5058人,這其中包含九院派出的參試人員。采訪過程中,第九作業隊的受訪者有的說上去200多人,有的說208人。到底是多少人?眾說紛紜,沒有人能說出準確的數字。畢竟過去了快50年,搞不清楚作業隊的具體人數一直是我的心結!一直到了2011年年底,我終于有機會查找檔案。在翻到朱光亞撰寫的《參加首次核試驗工作總結》一文時,第九作業隊222位參試人員的數字跳入眼簾,讓長久的困惑頓時化為烏有。更加令人驚喜的是,總結中還有第九作業隊各個分隊代號及分隊負責人的名單。這讓我興奮了好一陣子,因為已經完成的28位受訪者中間,許多人恰好是各個分隊的負責人,他們既是領導者,也是具體完成試驗任務的執行者,所負責的工作基本囊括了核試驗的各個環節。后來,我又補充采訪了兩位老同志,重點談原子彈的押運和作業隊組織管理工作,最后變成現在的30位受訪者。
這里,我不得不說到陳云堯同志,感謝他從浩瀚如海的原始檔案中整理摘錄下這些重要文獻,讓我這個查閱者“得來全不費工夫”。別人付出辛勤的勞動,我則順手摘了“桃子”。在感激、興奮之余,我還要說,這份第九作業隊各分隊負責人名單里面,已經有近10位老人去世,無法留下他們的聲音和笑貌,讓人不勝唏噓!不過,這反而更增強了我把口述整理出來的信心和緊迫感,并期盼盡快出版。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受訪者群體,本書選的30位親歷者都是原子彈巨響的見證人。他們參加第一次核試驗的時候正值年富力強,很多人是作為科研技術骨干從全國抽調到九院來的。他們的口述沒有華麗辭藻,沒有渲染拔高。盡管當時個人所處的崗位不同,負責的工作各異,講述同一歷史事件時卻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受訪者用極其樸素的語言,不經意之中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他們參加第一次核武器試驗時,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小心翼翼地完成試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從原子彈押運到原子彈裝配,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是反復演練,真正做到一絲不茍。甚至擰螺絲釘的動作,擰上幾圈都要爛熟于心。在這種嚴謹的工作作風下,整個核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一點紕漏。面對采訪者的提問,受訪者說的似乎都是試驗現場的工作細節和生活瑣事,沒有多少戲劇性故事,更缺乏豪言壯語。敘述者說得越平淡,越值得讀者細細地品味。因為那些現場的細節,是經過一生的過濾沉淀還能留下來的記憶!那個年代,人人都鉚足了勁干活,莊嚴的工作,鐵一般的紀律,政治上的壓力倒是殘酷的現實。九院人富于理想,嚴守紀律,重視集體和國家榮譽遠遠勝過個人名利和待遇。正如受訪者張振忠老人說的那樣,“責任勝于能力,有了責任,沒有能力可以提升能力,沒有目標可以創造目標!”
我雖然在采訪中攝下了這些大多年近八旬老人的照片,但在最后整理編輯時,我沒有選用他們的近照,而是刻意選擇了老照片,選擇上個世紀60年代他們參加工作時風華正茂的年輕照片。我想,受訪者講述的是上個世紀的核試驗,照片的年齡也要盡量與那個時代相吻合。遺憾的是,受當時保密制度的限制,一旦進入了二機部或其他軍工系統就不能隨便拍照。所以,受訪者幾乎沒有現場工作照片也就不足奇怪了。
對一個歷史重大事件,不同的人的回憶能呈現出事件的多樣性和多視角,給采訪者帶來許多新的啟發,這些啟發又不斷地幫助我修正對該書編輯整理的認知。面對著70個小時的錄音和一大堆口述材料,我曾經計劃把每一個人的口述按照采訪日期、采訪內容包括提問、對話,從頭到尾地原文刊出。但是,這顯然是一個偷懶的辦法。最后我決定把這些口述資料打亂、重組,按照第一顆原子彈出廠、進入核試驗場區的時間順序;九院先遣隊到第九作業隊大部隊進入試驗場區直至最后撤離;按照核試驗準備程序,從裝配到點火引爆,分成若干個小標題,再把不同人的口述穿插其中,努力勾勒出一條從試驗前準備到成功引爆的清晰脈絡,以便符合一般人的閱讀習慣。這樣一來,整理就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許多個深夜,我坐在電腦前,頭戴耳機聆聽著不同方言口音,閱讀著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同時也被自己不斷的發現時而驚喜,時而嗟嘆。
應該承認,在新疆羅布泊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現場的參試人員,多數人不知道北京中央最高領導人的決策過程,即便在試驗現場指揮的將軍、科學家們也要聽從“中央專委”的具體部署。所以,我又翻閱了大量傳記、回憶錄,整理出作為本書主題事件背景的“大事記”。中央領導入在北京指揮運籌帷幄,與奮戰在“596”鐵塔上九院人的工作身影形成對照,互相映襯。從北京到新疆,從決策到試驗,從前沿到二線,渾然一體,讓讀者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待48年前的這一壯舉。
時至今日,反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那段歷史,已經有很多報道和出版物,包括傳記、回憶錄、紀實文學等有十幾本之多。唯獨沒有核武器研制單位的人發出的聲音。也許,我們需要一本沒有任何修飾的有關當事人的回憶,用他們自己的親歷,自己的講述來還原那一段歷史。“紀實”也好、“揭秘”也罷,都無法替代親歷者聲情并茂的講述,無法替代見證者發自內心的激情進涌,這是積蓄多年的情感釋放和吐露,這是經歷那一刻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的感受。
侯藝兵

目次

引言
第1章 草原大會戰
一切為了“響”
爆轟出中子
原子彈試裝配
第2章 整裝進戈壁
原子彈運輸和保衛
“701”鐵塔
技術先遣隊
第九作業隊進場
701隊任務和人員組成
702隊任務和人員組成
絕對機密
鐵塔照相
第3章 奮戰在鐵塔
原子彈裝配
原子彈上塔
原子彈保溫
作業隊活動片段
徒手爬鐵塔
戈壁生活
鐵塔警衛
第4章 枕戈待“零時”
原子彈核測試
同步起爆裝置
雷管運輸
原子彈插雷管
“零時”前夜
720主控制站
第5章 核爆響前后
“零時”引爆原子彈
白云崗觀察點
激動人心時刻
回收核測試數據
慶功宴
大河沿車站
緊張的221廠
第6章 一張歷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訪談吳世法
第7章 重返原子彈爆心現場
附錄
引爆第一顆原子彈大事記
主要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后記

書摘/試閱

吳文明(1930—),1956年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坦克設計專業畢業。先分在617廠工作,1960年調到二機部北京九所。1964年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任第九作業隊702隊副隊長,時年34歲。一直在青海221廠工作,高級工程師。1993年退休。
吳文明(第九作業隊702隊副隊長):我1956年從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畢業以后分到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廠,代號叫617廠,研制生產軍事坦克。我參加了中國第一輛坦克的制造。在617廠工作了4年,1960年的三四月份突然把我調到二機部北京九所,在長城外面的17號工地,參加小型元件的爆轟試驗。在17號工地,我還設計了一個壓鑄件的工房,打了一口井,當然這個井沒打成功——沒出水。我記得是1961年7月份去的青海221廠,那時候草原很艱苦,住帳篷,我一直參加第二生產部的建設。1964年把我調到第二生產部去管207車間,負責總裝車間。總裝什么呢?裝配爆轟元件和“內球”。因為那時候第一生產部沒建好,所以內球也在我們第二生產部裝配。反正根據221廠實驗部的要求,生產哪個元件,我們就裝配哪個元件,實驗部再進行爆轟試驗。他們的爆轟試驗結果,我們一般也不知道。那時候是嚴格分工、嚴格保密,互相不知道。
我們還做過“半球”試驗。“半球”元件是總裝配組的潘長春同志坐在吉普車里懷里抱著,怕震動,一路抱著運到六分廠的。“半球”試驗成功以后,接著就做“整球”試驗。我們那個時候最困難的是裝“內球”,“內球”由5號、8號放射性元件構成,是用四個柱的支架來裝配“內球”。因為我們車間原來是炸藥車間,沒有地方,另找了一個很小的房間裝配“內球”,那個房間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主要的工作人員有郭學標、王華武,王華武不知道調到哪兒去了,郭學標現在在廊坊的軍工廠,他好像退休在那兒。那個時候我們反復地練習裝“內球”,當時裝配車間的放射性防護非常簡單,就發個手套、口罩、眼鏡,還有一個大褂子,就這么點東西。我們這些人可以說是“以身許彈”,當然這個彈是國家的原子彈。以身許彈,都無所謂!我是車間的副主任,負責主持工作。車間主任是李必英,后來調回北京。當時還有蔡抱真、孫維昌,他們是第二生產部的領導。我記得八一電影制片廠還在我們的車間拍攝過一次,我和車間里的幾個同志都被攝人鏡頭,不過這個片子我們沒有看到過。
“整球”試驗以后就進行冷試驗。我們裝配好了的“產品”,被運送到六分廠那兒去,最后冷試驗成功了。我們知道成功了,但是沒人向我們說具體情況,說實在的,說了我們也不懂。
運這個“整球”產品的時候,為了防震還想了好多辦法。可以說整個221廠,我們二生部是最危險的一個分廠。二生部是管炸藥件的,包括放射性的元件。冷試驗成功以后,上級就定了說要在1964年爆響原子彈,爆響第一個核裝置。
“596”產品的裝配就是在221廠二生部,各個零件匯總到了我們這兒以后,我們就開始裝配。裝配完了再分解,分解以后就裝箱。產品包裝箱進行了特殊的設計,它有三防:防電、防溫度變化和防潮濕。里面要放干燥劑,我們想了個土辦法,那時候沒有什么濕度記錄儀,就一個簡單的溫度計顯示最高、最低溫度,就是知道運輸過程中的最高溫度是多少,最低溫度是多少,我們就記這個溫度差,看對炸藥部件有多大的影響,裝箱完了以后由鐵路運輸部門運走。那個時候包裝箱還沒有什么泡沫塑料之類的東西,一般保溫用的是羊毛氈,防潮濕好像用的是二氧化硅。我們沒有什么控制溫度的辦法,只能靠記錄,就買了一個溫度計,那也是在市場看到以后買的,突然想到這個應該可以用,就采購回來放在包裝箱里,大致就這么一個情況。
“596”產品在221廠出廠之前,也進行了模擬地下裝配的過程。在我們第二生產部207車間附近蓋了一個和國家核試驗場區702工號一樣的房子,我們就在那里裝配,裝配完了起吊出來,隨后再放回去。我記得是一共裝了兩發“產品”,備份了一個,怕萬一出什么問題,有預備。“產品”包裝箱我記得好像是涂了綠顏色,反正這個包裝箱為了保密是做了點文章才運到核試驗場區的。
核裝置從我們22l廠二生部207車間運出去以后,移交給專門的運輸保衛人員,我們就沒有參與了。到達核試驗場區以后也沒參與運輸,有專人把“產品”給我們運到“701”鐵塔下的702工號里面。
呂思保(第九作業隊702隊隊員):在221廠二生部207車間裝配時,我們保密要求很嚴,分工也是非常細的。三個組干的具體事情相互不能參觀,不能打聽,不能記錄做筆記。我作為組長是骨干嘛,各個組的圖紙都看過,知道個大概。但是,不知道各組的具體工作,各人做各人那一攤子事,所以去了試驗場區以后就得多操心,不然事情就辦不好。我們開始在221廠做準備的時候,做了很多工藝研究性的試驗,在221廠做什么呢?做那個模擬吊裝試驗。因為核試驗場區離“701”鐵塔150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地下工號,要從地下工號把“產品”吊到地面的鐵軌上來,然后推到鐵塔底下去,再吊上塔。這個過程必須要事先經過演練,沒有演練,“產品”吊裝動作誰也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要做模擬試驗。
所以,在221廠第二生產部裝配車間旁邊20米左右的地方,我們修建了一個跟核試驗現場一模一樣的地下工號,在那里頭進行裝配試驗、吊裝試驗。從地下裝好了以后,把“產品”吊到地上來,地面也把鐵軌鋪。上,我們推運,看看推運“產品”有什么問題,吊裝有什么問題,指揮有什么問題沒有,反復做了演練。演練過后覺得沒有什么問題了,緊接著就是準備出廠的工作。當時在廠里先把那些該準備的工作都做好,裝配了兩發“產品”,一發真的“產品”,一發演練的“產品”,準備8月份正式出廠。
正式出廠的命令下來后,各個組就按照事先的要求進行組裝。組裝當中,我記得那個“產品”非常大,印象中的裝配元件,一個部件大概都有七八公斤重。這時要進行反復的測試,原來這個“產品”有許多環境試驗沒有做過,如溫度試驗、運輸試驗、粘接試驗,炸藥相容性試驗等都沒做過。當時就想盡量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想到,都在家里把它解決掉,最后才能出廠。
P28-3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3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