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且以空杯默對繁華
滿額折

且以空杯默對繁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哲學的另一道景觀
用文學的嫁衣打扮「心靈勵志」的美體:內涵搖曳多姿,形式花枝亂顫。

作者遊走於日常生活與自然場景,體悟到了尋常中的不尋常,並上升到美學的境界。

在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體察欲望,並關照平凡歲月的意義通道;在日常起居和樂山悅水之時,探求生活的禪趣和境界之美。

這本書的字?行間充滿了清醒和智慧,在過於喧囂的當下,獨吟淺唱,甘於寂寞。書中沒有成功密碼、王者之劍,也沒有愛情指南、財富鑰匙,字?行間漫溢出的惟有低調的主張:「在天地蒼茫之間,忙忙碌碌之時,放下一時迷茫,放下一些貪念,靜心,冥想,去尋找那一片心靈的牧場,就會發現:慢行的路上,才有風景;不接受枯木,就能看到花瓣如雨;幸福,有時就是菜籃子?的一個土豆;有的時候,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旅途中;即使是蝸牛,也可以與鷹站在同一塊石頭上;流過淚的眼睛才會仰望星空……」。

用文學的嫁衣打扮「心靈勵志」的美體:內涵搖曳多姿,形式花枝亂顫。
作者遊走於日常生活與自然場景,體悟到了尋常中的不尋常,並上升到美學的境界。閱讀體驗彷彿是一次美的豔遇還在其次,重要的是對當下的啟示:過於喧囂的時代,需要這種坦率至誠的叩問真愛與沉思生活。

這是一部向那些偉大的勵志大師致敬之作,也是力圖超越之作。作者的野心從其副書名「讓靈魂跟上腳步」可見一斑。跟上——且歌且行。
人生哲學的另一道景觀——作者在每篇兩千餘字?,低吟淺唱,獨處默靜,編織了繁花一般的縝密情愫,開放出月光般單純的清幽。這部隨筆最大的特色,可用兩字概括:乾淨。如果再多說一點,便是乾淨的至真至善了。

這是一部闡述勵志有成的書,不講硬道理,只講普世的啟示與真實的故事,感同身受的同時,經歷了故事中的人生,也閱歷了人生的啟迪。本書內涵豐滿,題材多姿,緊緊圍繞著大眾關注的話題,諸如成功、幸福、愛情、成長、心靈、寧靜、欲望、當下等等,巧妙佈置,靜心謀篇。敍述曉暢,鋪陳自然,語言優美兼有風趣,行文端莊不失率性。文中,時有禪意古趣、幽默小品、中外事典、當下段子,有的稍加詮釋,重在點醒迷途人;有的引而不評,留夠想像的空間。

作者訪談
古希臘哲人塞內加說:「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這是哲人對人生之苦的徹悟,誦之豁然開朗,又不免留幾分悵然。倘若拭去淚痕,彈指一揮間會有另一種晴朗之途嗎?
選擇各有不同。不過,這部《且歌且行,讓靈魂跟上腳步》(以下簡稱《且歌且行》)的新書,不失為一種吧。全書五十六篇文字,妙思疊起,佳構密行,直抵生命、情愛、欲望、幸福、禪悅、旅行、擔當……,最深處的叩問與探求——奮力不懈的腳步,和戀戀風塵的衣袂與當下同路,又與你同行:且聽,把酒臨風;且笑,愛欲情歡;且聞,鹹品淡味;且看,放下,又拿起,追風萬里……
這部《且歌且行》字?行間充滿了清醒和智慧,在過於喧囂的當下,獨吟淺唱,甘於寂寞。書中沒有成功密碼、王者之劍,也沒有愛情指南、財富鑰匙,字?行間漫溢出的惟有低調的主張:「在天地蒼茫之間,忙忙碌碌之時,放下一時迷茫,放下一些貪念,靜心,冥想,去尋找那一片心靈的牧場,就會發現:慢行的路上,才有風景;不接受枯木,就能看到花瓣如雨;幸福,有時就是菜籃子?的一個土豆;有的時候,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旅途中;即使是蝸牛,也可以與鷹站在同一塊石頭上;流過淚的眼睛才會仰望星空……」。說到清醒,還因其獨立而超拔的理念。諸如:別走的太快,等等靈魂;清貧,自在喧囂時的孤獨;拐彎,順其自然的行走哲學;找不到自己,才是最可怕的。等等。這些文字都從日居生活以及平常事物中,指明了「生活可以在別處」的別有洞天與別樣華彩,言微義邃。
清醒也好,警醒也罷,皆源自對人生、處世、時代,乃至江湖抑或自然競爭和適者生存的感悟以及冷靜的應對,又不乏從自身的苦痛「熬出來的哲學」——
所以且歌,因為生命無常,有太多的暮靄沉沉、西風瘦馬、悲歡離合、陰差陽錯,不念過去,只有對酒當歌,一笑過浮雲;滄海退去,及時行樂,樂在當下。切忌「看的太重,想的太多,要的太全。人在花叢,心在瑣事;身在岸邊,魂在水深火熱;既不能面朝大海,也不能花枝亂顫」。且歌,意在「面對恐懼,也能春暖花開」。且歌,更是面對貧困、苦難、困厄、瀕臨絕境時的從容淡定。由此,一個普通女孩成就了一代影后,一個落魄皇帝拯救人民於水火,一個皮鞭下長大的孩子成為「成功之父」,一個愛花如命的老人,讓一盆塵土長出新綠……
所以且行,因為人生苦短,再不走就老了。這是一次神閒氣定的浪遊,也是一次不慌不忙的慢行,四海為家、指月為路,聽落葉、品細雪,看繁花、守寂寞。「當然,能夠去耶路撒冷,看看那道哭牆;去西藏,看看朝聖者的虔誠;還有泰姬陵的愛情絕唱、普羅旺斯薰衣草、尼加拉瓜大瀑布,茶馬古道的傳奇……固然很美。但是,牽著愛人的手,回望童年的鄉村,與朋友在小河邊搭起帳篷把酒臨風,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也都很好。哪怕,只是離開熟悉的環境,轉一轉,兜一兜風,即使走丟一次,倒也有趣吧」。且行,旨在「找到了更強的、更新的、更好的生命目的和樂趣,取代了『百年孤獨』和『等待戈多』遙遙無期的苦悶」。且行,不在雷聲大、張揚旗幟,而是默然踐行。
且歌,需歌者唱之以動聽。於是作者精心架構,用心謀篇——時而讓故事陡升懸念,看似小說;時而佈局蒙太奇,如觀電影;時而傳奇人物混搭而來,風雲際會;時而自身穿越時空,面對前人展開靈魂對話;時而旁徵博引,娓娓道來典故禪思,還有段子,妙趣盎然……這些點墨散落其間,呼應著閱讀快感。
且行,需行者動之以妙語。而這只要一覽篇章題目,即可見不同凡響,深入內文便是對語言的錘煉和節奏的拿捏:它哲理、幽默、詼諧、詩意,而又平和、恬淡、率性、坦蕩;既有一針見血,痛快淋漓;又有嘎然而止,禪意瀰漫。潛心閱讀可謂精神的一次漫遊,心靈的某處不經意間便被語言打通了,與其牽手,「走出自己的風景」。……不錯,這是一部可以歸類為心靈勵志的書,卻是「靈勵志的另一道景觀」。因為,《且歌且行》摒棄了時下流行的「一段故事+幾行點評」的程式化心靈雞湯,以及「拼盤名言警句」的簡單化成功大全,而是「大話情懷,小說道理」、「不談成功,只講故事」:在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體察欲望,並關照平凡歲月的意義通道;在日常起居和樂山悅水之時,探求生活的禪趣和境界之美;散淡中的故事懸疑,哲理性的開放思維;題材之豐富多彩、文筆之搖曳多姿——從其篇目可窺一斑:愛的藝術,是面對和勇氣;清貧,自在喧囂時的孤獨;幸福,有時就是菜籃子?的一個土豆;生活不可能重新再擲一遍骰子;且歌且行,走出你自己的風景;拿起,以空杯對繁華;不慌不忙,遇見更多美好。總之,這是一部將「心靈勵志」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的隨筆集,可謂一種新的景觀:正能量與文學之美巧妙嫁接,剛裡有曲,正中帶諧;中庸不妨劍走偏鋒,滔滔不絕又內斂蓄收;點到為止,餘剩空白;不給答案,只留沉思。如果說本書的遺憾是「讓你偶爾放下,又時常拿起……」,倒也恰到好處地點明了此書的一種靜默之美。
不難發現,這是一部用心創作的書,也是一部好看的、真誠的心靈之書,更是一個有關態度——關於生活的、情愛的、旅行的、人生的、探索的、命運的……之書。讓你的腳步跟上——去赴那心靈之約吧。
且歌。
且行……

作者簡介

老范行軍 

作家。企業培訓師。《人力資源》雜誌社特約策劃。首創漢字?的「職場道」、「管理課」。
在完成《大牌密碼:48個頂級名牌經營實錄》、《大師基因:尋找思想與行動的力量》、《職場道:漢字?的成功密碼》和成長小說《欲‧動》等十餘部簡、繁體版著作之後,專心長篇小說和心靈隨筆的創作。

目次

一:愛的藝術,是面對和勇氣
1 別走的太快,等等靈魂
2 一無所有,你可否這就跟我走
3 愛的藝術,是面對和勇氣
4 上半場風花雪月,下半場柴米油鹽
5 雅妮娜為什麼「仍舊」回到馬賽爾的身邊
6 愛你那衰老了的臉上的哀傷
7 為什麼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
8 當羅伯尋找乳溝的時候

二:清貧,自在喧囂時的孤獨
1 流過淚的眼睛,才會仰望星空
2 那條河上撐船的,後來變成了國王
3 貪,是一條伺機而動的繩子
4 欲望:上路之前帶上一把椅子
5 清貧,自在喧囂時的孤獨
6 你的心上還有多少落葉
7 為何焦慮了一生
8 找不到自己,才是最可怕的

三:幸福,有時就是菜籃子裡的一個土豆
1 我想要從街角數起的第二棵樹
2 拐彎,順其自然的行走哲學
3 看那金塊被扔進魚塘時蕩起的水花
4 不接受枯木,方能看到花瓣如雨
5 幸福,有時就是菜籃子裡的一個土豆
6 當「小雞快跑」遇到了「由正慢遞」
7 背包裡的什麼東西最重要
8 你不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

四:拿起,以空杯對繁華
1 好看的臉蛋能長出大米嗎
2 恐懼是成長的一門「必修課」
3 送狼回家的路,也通向人的後花園
4 沒有什麼可以高過塵土
5 想想吧,你都說了些什麼
6 羽毛,承載著靈魂的飛翔
7 那山,那水,那鄉愁
8 拿起,以空杯對繁華

書摘/試閱

7 那山,那水,那鄉愁

一九三○年,楊森出生在遼寧興城縣,他年少多難,好詩。一九四八年入國民黨,成了一個上等兵,次年去了臺灣。他以筆名楊喚寫作抒情詩,有一首八行短詩,如下:

在從前,我是王,是快樂而富有的
鄰家的公主是我美麗的妻
我們收穫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寶石
還有那掛滿在老榆樹上的金紙

如今呢,如今我一貧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燈使我的思想貧血
站在神經錯亂的街頭
我不知道該走向哪裡

詩人迷茫了。
詩人迷茫之時,念念不忘鄉下的高粱、玉米、老榆樹,以此置換「神經錯亂的街頭」,為「一貧如洗」的「思想貧血」輸送鄉情。
詩人把這首詩取名《鄉愁》。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一場車禍讓詩人的鄉愁,永遠留在了的海峽那邊。我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品嚐到的只活了二十五歲的詩人的鄉愁。那一夜,仰望星空,淚流滿面。
詩人故去,鄉愁依昔。許多人想念鄉下,想念鄉下沒有被污染的槐樹,希望看到那白的花,希望摘花時還能被刺扎破手指,那冒出的點點的血,染著那點點的白色,芳菲一片。
深深地刺疼麻木的,惟有鄉下的荊棘。
一旦看不到鄉下,人就迷失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年輕的蘇聯抒情詩人謝爾蓋.葉賽寧,在列寧格勒一家旅館自殺,結束了三十歲的生命。此前的兩個月,他在一篇很短的《我的自傳》中寫道:

我很會爬樹。……外祖母盡一切可能來愛我,她的溫情是無限的。每逢星期六,她給我洗澡、剪指甲,並且用油燈使我的頭髮起波浪,因為光是梳子不能制伏我的彎曲的頭髮。但就是油燈也幫不了多少忙。我總是拼命地大喊,至今,每當星期六到來時,我總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鄉下的生活,烙印在葉賽寧的感覺裡,也許是「不舒服」的,但是,當他「離開鄉下之後,不得不很久才搞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在他要結束生命的那個日子,他一定是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了。「遠離了故鄉的林中草地」,他「成為了鄉村最後的詩人」。
鄉愁是所有人的愁。
當鄉下以一種血液,灌溉了冰冷荒涼的心田,身心無論長出什麼樣的物質,都難以擺脫那田野固有的形式、色彩和稟賦。
為此,有過痛苦,因無法清洗和剝落掉鄉下拓印在記憶中的胎跡。
為此,更多的是欣慰和熨貼,在沒有鄉下的日子裡,那胎跡更像一塊膏藥,貼在隱隱作痛的關節上。

鄉下不僅是一個地理位置。
鄉下相對於城市,遙遠、偏僻、封閉,卻是我們回歸的一個心理和精神的場所。從鄉下出去的人,無論走的多麼遠,也無法割斷與那草地、池塘、豬圈、羊群、炊煙、柳笛、夕陽、蛙鳴的絲絲縷縷的瓜葛。從小在都市長大的人,也無法迴避鄉下的牧場、小橋、老井、集市,還有那田園對他的招惹。
我們無論走的多遠,鞋裡也甩不掉鄉下的泥土。
鄉下因廣闊而接納。
鄉下因豁達而寬容。
鄉下因為有土地,可以讓夢想紮根。
鄉下因為有河流,可以讓心情盡情裸露。
鄉下因為有牲畜而產生舐犢情深。
鄉下因為有墳墓,可以讓靈魂得以安歇。
鄉下有著對勇氣的恢復,和對精神的滋養的作用。
鄉下可以讓我們舔淨刀口的血跡,咀嚼草根和花瓣敷在傷口上,使得身心漸漸痊癒,思考更加遼闊,我們的腳步,因接觸著長了草的、開著花的、掩埋著屍骨的土地而變得更加堅實了,更加穩妥了,更加有章法了。
鄉下是人類的保姆。
儒爾.米什萊在《話說飛鳥》的前言,「我是如何研究起自然的」,回憶了在鄉下的「再生」:

我離開了我從未離開的巴黎……巴黎的喧囂、遠遠傳來的隆隆車馬聲、流產的革命的衝擊和回響,都促使我離得更遠。到了一八五二年,我非常情願地脫離了,……我關閉了我的書房……我儘量往遠走,……我們安頓在鄉下。房子是路易十五時期的風格,久無人居,乍一看有幾分淒涼。我不無興趣地看到,在乾旱的土壤裡,我的病懨懨的花,對每天傍晚澆水十分敏感,在快意中顯然感激涕零。四周的自然多麼旺盛、多麼豐美,目睹青草每小時都長高,周圍的動物繁衍,我不是也應該發新芽,在這種新的感覺中再生!

鄉下以它原始的氣質,吸引著腳步和心靈:那未經開墾的沃土,那尚未修飾的溪流,那未經打造的岩石,那難以開化的頑石,那還未栽培的荒野……
美國學者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在《哲學走向荒野》中說:「荒野是自然歷史的遺產,反映著過去時光的九九.九九%,也是鑄就了我們人類的大熔爐……荒野是我們的第一份遺產,是我們偉大的祖先,它給我們提供了接觸終極存在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在城市中是無法獲得的。」
既然在都市裡無法獲得在鄉下體驗的快感,鄉下就成為人們的心靈「寄宿」。
人,在鄉下療傷。

一四○二年,英國在倫敦貝斯勒姆,建起了第一家精神病醫院,後來這家醫院的變名「貝德萊姆」,就成了人們熟知的瘋人院的代稱,它也意味著混亂不堪與喧囂不寧的情景。十五、十六世紀的精神病院裡,病人們經常挨餓,並用鐵鍊子拴在一起。狀似牢獄。但是,一七四五年出生的法國醫師菲力浦.皮卡內,改變了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他曾在兩所精神病院工作過,深知患者的疾苦。他首先解開了他們身上的手銬、腳鐐。他也鼓勵其他醫生,一起來採用所謂的「道德療法」。這是一種相對自由的治療方式,就是將精神病院建在鄉下,並允許患者在露天工作。患者們在綠樹與花草之間,緩解了壓力和病痛--鄉下成了真正醫治患者的良好場所。

一八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惠特曼寫了一篇文章,發表時的題目是《病後的時光》,開篇就說:「又一天沒有明顯的虛弱和病痛的感覺。」惠特曼於一八七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中風,身體一直不太好。他接著說:

空氣新鮮,我慢慢一瘸一拐地走過這鄉村的小路和田野,獨自和大自然--開闊、無聲、神秘、遙遠但是摸的著而且動人的大自然--坐在一起;這時,平靜和營養好似從天而降,奧妙地滲入了我的心田……我恢復了健康。

生於一一一八年的日本大歌人西行,出身於「累代勇士」之譽的武士世家,家境富裕,可他年輕的時候,就厭倦了喧囂的生活,斷然放棄了塵世的一切,削髮為僧,終身以歌為伴。他在鄉下寫了一首流傳於世的和歌:

但望還有人,
堪耐清寂,
同結草庵,冬日山村。

一個「還」字,可以感受到西行對「有朋自遠方來」的盼望之情。「冬日山村」更以爐中的炭火,溫暖著一路風塵的羈旅的心。
為什麼是鄉下?
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盧梭與大革命》上卷中的一句話,說明一點:

我們能遠離城市的吵雜和喧鬧,及其所有的仇恨、放縱和罪行;並能生活在鄉下,過著一種簡樸的、有家庭責任的和滿足的生活。我們能放棄哲學的死胡同和矯飾,並皈依一種宗教信仰,使我們在面對苦難和死亡之際,得以支持自身於不墜。

鄉下從來都不是封閉的,總有風從遠方來,總有腳步到遠方去。而風引領的路,腳踩出的路,就使鄉下的血脈源源不斷地輸出。
從鄉下到城市的道路,每一條,都是剪不斷的臍帶--每時每刻,在上面都有返鄉的腳步、心情和夢。

善待每一位遠道而來的鄉親,那是我們的血緣。

讓我們回家。


8 拿起,以空杯對繁華

劍師眾多的弟子中,行雲聰穎敏捷、才智過人、練劍刻苦,卻總也體悟不到劍術之道。一日,劍師將自己的師父請來,望點撥一二,以求行雲精進。
練劍開始。
劍師亮劍,以一柄竹竿,對行雲手中的真劍。規則是:行雲的劍把劍師的竹竿削斷,勝出;劍師將行雲的劍打掉,則贏。結果,一個回合將至,劍師手中的竹竿完好無損,卻把行雲的劍打落在地。行雲哼了一聲,轉身到旁邊的劍架另取一把新劍--那裡掛著九把劍。
師徒繼續比武。最後,劍師把行雲的十把真劍全部打落在地,手中的竹竿毫髮無損。行雲一臉不忿,發誓要把師父手中的竹竿削成爛泥。
又過幾日,晨,練武場上,行雲手中握著的是師父曾經握著的竹竿,站在面前的則是師爺,握著那把真劍。規矩不變。行雲冷眼面對,毫無懼色,一時間與師爺你來我往,難解難分,不過,行雲畢竟不是師爺的對手,稍不留神,露出破綻,師爺果斷出手,將其手中的竹竿削去一少半。行雲不服,把那竹竿往地下一丟,轉身又去劍架上取劍,但這一次,劍架上什麼也沒有。他氣惱萬分,轉過身來,怒視師爺。
「把地下的劍,拿起來!」師爺大喝一聲,目光如劍,直逼心窩。
行雲盯著師爺的眼睛,蹲下來,拿起那截竹竿,握緊。
「看劍!」師爺揮刃而來,霜鋒雪刃,飛舞滿空。

瞬間,行雲的竹竿又被削去一半,弟子又氣又惱,將其扔到地上。這一次,沒等他轉身,只見師爺用劍將那竹竿挑起,拋向空中。
「接劍!」
行雲沒有時間思考,下意識地接過那把所謂的劍,怒吼一聲,衝向師爺。又是幾個回合下來,他手中的竹竿已經被削沒了,只剩手中握著的那短短的一截,他氣惱地把它摔在地上,叫喊著請站在一旁觀戰的師父借劍給他。
「把地上的劍……那是你的劍,拿起來!」
師爺再一次發出震喝,用劍指點著行雲,去看地上的那截只有三寸長的「劍」。
「那是你的劍……拿起來!」
師爺的聲音如雷貫耳又似醍醐灌頂,行雲眼前一亮,慢慢彎下腰,把那短竹柄握在手裡,然後,目光炯炯,盯著師爺。
「看劍!」行雲大喊一聲,劍向前刺。他目光如炬,步伐流暢無滯,而又忽往復收,人劍合一,物我兩忘。突然,就聽噹啷一聲,師爺手中的劍,掉在地上……
一代劍師,就此行走江湖。

今天,再看很多年前草草完成的這篇微型武俠小說,刀光劍影之後,不絕於耳的還是師爺的那句話:「把地下的劍……那是你的劍,拿起來!」
地下的劍--我們常常不經意間,就把一樣美好的東西丟棄了。其實,只要給自己留下一點俯拾的機會,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值得再次拾起。
有一次,一個朋友問大衛.梭羅:「你怎麼就能發現那麼多的印第安人的文物呢?」
梭羅回答:「就像這樣。」他貓下腰,在朋友的腳下拾起一個箭頭。
「這是你發現的,還是別人扔的?」
如果我能替梭羅回答,會說:「我撿到的常常就是別人扔掉的,也常常會是自己弄丟了,又找回來的。」
那是你的劍--我們總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如他人,相形見絀,顯出分別之心,讓自己的真與善,遠離了本我,迷途不知。

拿起來--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拿起來:拿起丟棄的勇氣、責任、承諾、創想、希望、計畫、目標--拿起來,握在手裡,默默地冥想,這一切是不是離開自己已經太遠了,這一切是不是自己還需要的,這一切是不是可以從頭再來?
記住,從地上拿起來的次數,永遠比丟失的次數,多一次,而這一次,就是改變。

那是你的劍……拿起來!

坦山禪師和久我密雲結伴雲遊。一日,來到一條河邊,河水並不深。河邊有一位也想到對岸去的少女,但卻不敢下水,站在那裡焦急。久我密雲挽起褲腳,涉水過去了。坦山禪師則抱著那位少女過了河。過了河,兩人繼續趕路,久我密雲一直緊繃著臉,不和坦山禪師說話。
如此,走了幾十分鐘,久我密雲忍不住,責備坦山禪師:「你這個混帳東西!身為出家人卻抱女人,而且還是個黃花閨女,你到底是想做什麼?」
坦山禪師聽了,大笑:「哪個女人?原來你還在抱那個女人呀!哈!哈!我在過河後,早就將她放下了!想不到你居然還抱著。」

這個故事總是被拿來做為「放下」的最好解讀。我倒是覺得,這是一次「拿起」。而相對於「放下」,「拿起」更需要責任、擔當、智慧,打破常規。
我是這樣看坦山禪師的「拿起」的。
坦山禪師敢擔當,面對「不敢下水」的少女之難,還有「久我密雲自己涉水而過」,他心靜如水,坦然淡定,伸出援手,「抱著那位少女過了河」,毫不理會久我密雲「緊繃著臉」。
坦山禪師有智慧,他不是背著少女過河,而是抱著,這看似有失體統,還累,卻是對自己的一次考驗:青山綠水,四目相接,會不會心旌搖曳,失足水下?把少女抱在懷裡,涉水,無疑是一次對定力的小考。結果,到了對岸,他把少女放下了,各奔東西,倒是久我密雲心中,還把那少女一直「抱著」。
是啊,不是所有人都能抱著一個黃花閨女,安全地過了河的。
現實中的你我,如果不敢確定自己坐懷不亂,遇到同樣的情境,能背著,儘量不要抱著,抱著,還是容易出問題的。

總之,面對少女也好,老嫗也罷,不論抱著還是背著,在我看來都是一種「拿起」。生而為人,肩負兩擔,就是要在他人需要救助的時候,在自己面對苦難、困厄、天災人禍的時候,拿得起來。走起!走出別樣的華彩與絢爛,即使有遺憾和歉疚,那也是圍爐夜話的冰與酒,冷暖自知。
而「放下」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尤其在困頓、迷惘、絕望之時,為逃避找到藉口。「放下」還會成為懈怠、半途而廢的心理收容所。在「放下」之前,如果沒有真正地「拿起」過,所謂的「放下」就是一種放棄和迴避。與此同時,也將本來可以走近的精彩,拒之千里。
還是要拿起。

德山宣鑒禪師有位弟子叫雪峰義存,後來雪峰做了方丈時,門下有一千五百餘名學生。一次,有個和尚問雪峰在德山哪裡學到了哪些,雪峰回答:
「我空手去,空手歸。」

真以為雪峰是空手去的嗎?
他是拿著空杯去的,只是回來的時候,又把裡面承載的東西,倒出去了。所以,他回來的途中,也一定是拿著那個空杯的。
該拿著的,還是要拿著,最好的姿態就是:以空杯,對繁華。
對寂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