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老子思想批判
滿額折

老子思想批判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在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將老子奉為聖賢。甚至出現了貶低孔子以抬高老子,借孔子之口讚揚老子,將老子的思想地位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軒轅黃帝並列,稱之為“黃老之學”、“黃老之道”、“黃老之術”的情況。司馬遷在史事的記述中,就客觀上反映了這種歷史實際。《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孝武本紀》又載:“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
現在,隨著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的播放,人們通過劇情中有關漢武帝時期“崇黃老”與“崇儒學”之間對立和鬥爭的史事表現,認為黃帝與老子哲學思想一致的觀念,就更加普遍。再加上有些學者對老子思想仍在進行不適當的拔高,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創始人”,是中國的“哲學之父”,其思想是如何地“博大精深”,如何地“奇妙”,並號召全國人民都來學習《老子》哲學,認為這就是弘揚了中華文化,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如何“有好處”等等。這就使老子的一些錯誤思想不僅得不到糾正,而且,還不可避免地要繼續影響一些人們的頭腦,在我們為中華民族歷史復興的奮鬥中,繼續產生消極作用。
這種情況的存在,對於民族思想建設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在這種情形之下,大多數的人們就不會知道,所謂《老子》哲學思想,既有正確的成分,亦存在著大量錯誤、乃至於非常有害的離經叛道之說。更何況,老子的思想既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對於中國之“道”而言,又絕大部分思想是離經叛道,反對中國傳統道學思想理論的。因此,將老子的思想言論稱之為“博大精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言之為中國的“哲學之父”,是嚴重背離中國哲學史的歷史事實的。
在哲學思想理論上,“黃老”連稱,違背客觀的歷史事實:老子的思想,不僅同黃帝哲學思想不一致,而且從哲學思想體系上說,基本上是與黃帝的思想理論相對立的。老子也根本不是什麼“中國哲學的創始人”,而是用顛倒語序、割裂語意、歪曲原義之法抄襲《黃帝經•道原經》等篇章的辭句,販賣“絕學”、“絕聖”、“絕仁”、“絕巧”、“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思想,鼓吹“愚民”而治,竭力反對大有作為,以為封建獨裁統治服務的一位元離經叛道者。所謂《老子》哲學,完全是被封建獨裁統治者抬舉起來進行愚民的一個御用工具。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理論產生很早,它至少產生於七八千年以前,這就是伏犧氏歷史時期畫八幅及重為六十四幅圖案性掛畫,以克服無文字這種語言載體而傳播哲理的困難,將哲學理論傳播於後世的歷史事實。到距今五千年以後的歷史上,因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已經開始被創造出來,並且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使用,人們學哲學便會很自然地在圖案性掛畫下加以注釋性的文字,以説明記憶卦名、卦義所表達的哲理,這就是中國書籍最早出現的情況。此後,其整理出現的,便是不同歷史時期的《連山》、《歸藏》兩種《易》經版本。所以,《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經典著作。
軒轅黃帝肇造了國家制度之後,就是以這種古老的哲學理論為指導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禮儀、以及倫理道德規範治理國家。這不僅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建立了一個以民為本位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制度,同時也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奠定了歷史形成的基礎。史載黃帝令史官倉頡造字述史,事實上就是一種搜集整理、規範原有文字,並按一定的文字規律增創新文字,以豐富文字表達思想和語言功能,用行政手段在全國統一推廣使用文字的歷史事件。
由於有了統一和規範性的文字使用,脫離了圖案性掛畫,用純文字寫成的道書也就在隨後問世,如史籍所載的《風後》、《力牧》、《黃帝經》之類。
在夏禹顛覆了五帝時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變天下為公成帝王一家之私的“父傳子,家天下”君主獨裁政治制度之後,就千方百計歪曲、抵制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其具體作法就是炮製出一個《洪範九疇》,以取代中國古典哲學理論。同時,又“神道設教”,千方百計歪曲中國古典哲學理論,並建立蔔筮制度,進行愚民統治。
夏禹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因為,中國古典哲學理論,完全是依照客觀自然規律建立起來的哲學理論。這種哲學理論對於建設民主、法制、公平、公正、有序、和諧、天下大同的社會制度是有科學的指導意義的,而以天下為一家之私的君主獨裁制度,則是處處違背中國古典哲學道理的。所以,自夏代以來,歷代的封建獨裁統治者都“神道設教”,以歪曲和抵制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為要務。至商代,又發展起以牛骨、龜甲先鑽孔,後燒烤,使之裂紋以測吉凶的“愚民”手段。是時,迷信神鬼、占卜之風充斥了整個社會。
由於用牛骨、龜甲卜筮,普通百姓很難做到,商末,周文王又研究了利用八卦掛畫加枯草棍進行蔔筮的方法。這也正是孔子所指出的“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實際歷史情況使其然。
周文王死後,其子姬旦繼承父志,在《連山》、《歸藏》的基礎上,更改卦名,改寫卦、爻辭,搞出了一個《周易》以作蔔筮用書,還規定成制度,在全國推行這種占卜方法。由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便產生了歷史的膈膜,不瞭解中國的古典哲學思想理論體系了。
在不瞭解中國古典哲學產生的實際歷史,不瞭解中國古典哲學的完整思想理論體系之後,光靠少量純文字的道書傳播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而且客觀上又在受到封建統治者竭力抵制、故意歪曲的情況下,中國古典哲學的歷史傳播與傳承,就逐漸產生了歷史性的嬗變,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出現哲學理論上的謬誤,也就是一種必然而不足為奇了。例如,戰國之際就有人對中國古典哲學名詞中的“陰陽”產生了不甚明白的實際情況,言陰陽是“氣”,尉繚子不懂黃帝所說的“刑德相養”觀點,就是很好的例子;到了秦漢之際,更有不少人以為黃帝與老子都重言“道”,就認為他們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與儒家思想對立的。於是乎,就將黃帝與老子的思想連稱,謂之以“黃老之道”、“黃老之術”。
其二,後漢以來,由於產生於中國的尊神宗教,為了抬高自己,便盜用中國古典哲學名稱“道”為教名,又以老子的《道德經》(今通稱《老子》)為宗教經典,這就不僅造成中國人對“道”與“教”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同時,又客觀上使《老子》思想大行其道,做到了人人皆知,而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思想理論則不為人知的實際歷史情況。
其三,老子的思想,由於很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就被統治者們以其所掌握的社會公共權力所美化。如秦始皇為實現“絕學無憂”而焚書坑儒;漢武帝為禁絕學術爭鳴而“罷黜百家”;唐代帝王貶低《周易》的經典地位,而下令全國士庶都抄寫《道德經》誦讀,並封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到處大興土木建造道教宮觀,供奉老子…… 這樣,就把老子這個有害於民族思想精神的人吹捧成了至高無上的“聖賢”。
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是,黃帝與老子的思想從根本上是相互對立的,老子之書是抄襲了《黃帝經•道原經》的一些辭句,而刻意宣傳他的 “絕聖”、“絕仁”、“絕巧” “絕學”、“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使民不爭”,鼓吹“愚民”、“無為”“小國寡民”思想的。這種思想的繼續流傳、尊奉,對於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歷史性復興,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這種新的歷史形勢之下,我們就有必要舉以歷史事實,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解剖與分析,分清哪些思想是對的,值得我們繼承的;哪些思想是錯誤的、有害的,其具體的危害是什麼?以及闡明我們為什麼必須對這些進行分析、批判、澄清是非而揚棄之的具體道理。
鑒於“十年動亂”的所謂“革命大批判”,將“批判”這個詞搞臭了,所以,我對老子有害思想的批判,就必須做到時時、事事、處處充分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秦漢以來,人們不是將老子的思想與黃帝的思想並列,以稱“黃老道學”、“黃老之術”麼?那麼,我們就將黃帝思想同老子的思想進行詳細對比,以說明黃帝與老子在哲學思想理論上是完全不同的;歷史上人們對於黃帝哲學思想理論的認識,主要是依據《黃帝經》、《黃帝內經》以及諸子百家對黃帝思想的記述與引證;對於老子哲學思想的認知,就是依據《道德經》(今通稱《老子》)。《黃帝經》一書雖然在歷史上失傳了兩千多年,但其自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後,已見諸於很多公開出版物,並不難找到。當我們將《黃帝經》和《老子》這兩部書對照性地進行一點研究,問題也就自然會變得十分明白。
當然,要分清黃帝與老子的哲學思想孰是孰非,就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界定標準,沒有正確的是非界定標準,就難以判斷是非。而要在兩種哲學思想理論之中判斷是非,其標準應該是兩個方面:一是理論標準,二是實踐標準。在理論標準上,我們就以《易》經卦畫載體傳承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為標準,這樣,就不僅能夠剔除周代以來封建統治者們塞進《周易》中的偽貨,恢復中國古典哲學的本來面目,以為界定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是非標準。同時,亦可借此普及一點中國古典哲學理論,以為我們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一種借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我們就舉以古今社會歷史事實,特別是緊密聯繫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實際,作為哲學思想理論是非上的又一個判斷標準。如此,這個問題就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做得到的事,只有寫成一本書,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所以,這本書也就可以定名為《老子思想批判》。
為了更好地分清哲學觀點上的是非,本書的寫作分為四個部分:
一、簡明扼要地介紹以《易》經卦畫哲學理論載體所包涵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以此作為判斷哲學理論是非的一個標準;
二、對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黃帝經》作一個粗略的考證,以判斷其是否能代表黃帝的哲學思想;
三、將黃帝哲學觀點與老子的哲學觀點,以中國古典哲學理論觀點為標準,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比較,並驗之以社會歷史實踐,以此區分是非;
四、對老子哲學作一個總體上的簡要評論,對其哲學思想
觀點中正確的部分加以肯定。同時,更要實事求是地指出其錯誤觀點、錯誤觀點的產生根源、以及其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危害。
這樣做,可能就會更客觀一些,全面一些,準確一些。如果我的研究與評論能夠作到客觀、全面、準確,也就不會誤人而害國了。
由於這是分析和判定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是非的文章,雖盡一切努力避免某些語句上的重複,但為說明問題,有些觀點闡述上的重複談論,則幾乎是很難完全避免的。

作者簡介

曲辰:
曾任《長城文藝》雜誌的小說、散文、詩歌、專欄編輯。
1958年起先後在國家報刊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500餘篇
研究歷史、地理、歷史地名、中國古典哲學、中華文化等200餘
篇 。
曾著有: 《軒轅黃帝史蹟之迷》、《中華民族的先祖》 、《皇帝與
中華文明》等多篇著作。
並是中國先秦史學、中國民間文藝家學會會員。

由於歷史的原因所致,中國先秦的古籍,在長期的歷史流傳過程中,幾乎沒有一種能夠始終嚴格地保持其原有的風貌,而總是難免出現不同抄本之間的差異的。《易》經是如此,《老子》亦是如此。《黃帝經》一書,因為失傳,是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如果其在社會歷史上一直流傳而不中斷,也同樣會出現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抄本。即使如此,在其失傳之前的社會流傳中,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老子》一書,自郭店楚簡出土以來,有的學者認為不是一人一時之著。如尹振環先生就這樣說:“竹簡本《老子》終於使我們發現:今天所見到的帛書類《老子》原來是太史儋在李耳所著《老子》基礎上的‘擴建’與部分‘改建’。而流行最廣的今本《老子》——嚴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則又是經過從西漢劉向到唐玄宗、在帛書一類《老子》基礎上的校訂、統一篇章、統一定名、部分改造後的本子。”①
我對這些問題是這樣看的:研究具體的歷史典籍與歷史流傳發生了何種嬗變,是要細加研究與比對的。研究一種社會上的不同思想,以及這種思想之間的差別,則應當從此種以歷史
—————————
① 尹振環:《論〈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簡、帛〈老子〉比較研究》,載《文獻季刊》1999年7月第三期,第5頁。
典籍為載體的主體思想上進行。所以,我認為《黃帝經》與《老子》,事實上是以兩本書為載體,而分別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先後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哲學思想與社會政治觀點的。因為,不論是竹簡本《老子》,帛書類《老子》,還是現在的通行本《老子》,只存在《道》、《德》兩篇在排列上先後次序上的差別,分章上的差別,個別字句上的差別,這些都是在長久的歷史手抄筆誤、抄寫者個人理解不同情況下造成的,然在總體思想上,則並未有多大的改變。
為了在比較研究中有一個穩定的界標,對於《易》經,我以《十三經注疏》本為准;《老子》一書,我以通行的王弼本為准,《黃帝經》自其出土以來,現在流行本事實上也已很多,各本之間事實上也已存在了某些差別。我是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中華雜經集成》本為准。
對於老子的哲學思想理論,我們通過與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的比對,與黃帝哲學思想理論的比較,現在該做一個簡要的總結性認識了。

一、老子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哲學創始人
中國古典哲學產生之早,是遠遠超出了現代人們的認識的,它至少是產生於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歷史上。對此,我在本書第一章裡,通過歷史事實已經說清。
就道理之論,在李耳之前,就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呂望、伯陽父、子產、晏嬰、管仲等,這其中的任何一位,都比李耳論道要早得多,且其書傳世,其言可查。黃帝的道學著作,見之於史書記載,證之以出土文物。其產生時間之早,也有可考:《六韜》、《管子》等周以來很多古籍都有引錄。我們也將老子的哲學思想同黃帝的哲學思想理論作了比較詳細的比較。
現在,我們再將管仲論道之語抄錄於下: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彼道不遠,民得以產;彼道不離,民因以知〔智〕……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守善勿舍,逐淫則薄。既知其極,反於道德。①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己無已乎?效夫天地之紀。②
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③
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④
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樞言》曰:愛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⑤
管仲在其所著中,不僅引述《黃帝經》之語,還對黃帝以——————————
① 見《管子•內業》;
② 見《管子•白心》;
③ 見《管子•四時》;
④ 見《管子•霸言》;
⑤ 見《管子•樞言》;
法治國、明民而治有所評論。他說:
“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於法。……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①
管仲死於西元前645年,李耳(老子)約生於西元前580年左右。不用說,管仲論道之時,人世間還沒有老子。就是在管仲死了六十年後,老子也還沒有在其娘胎中孕育!所以,老子根本不是中國“道學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也根本代表不了中國古典哲學,而只是其種的一個支流。至於將其稱之為“哲學之父”,就更不適當。

二、在哲學史上“黃老”連稱是錯誤的
西漢時期,有人以為黃帝談道,老子也談道,就誤將黃帝哲學思想理論與老子的思想相提並論,謂之以“黃老之學”、“黃老之道”、“黃老之術”。其實,這是不作研究,乃至為了抬高老子思想的社會地位而製造出的一種錯誤說法。
現在,我們將《黃帝經》中的哲學思想理論,與《老子》一書按其觀點,分別進行了比較,證明了《老子》一書是抄襲《黃帝經•道原經》中關於道之本原論述的一些辭語,為反對黃帝以法治國、明民治國、進行禮義教化等一系列治國思想,而提出其絕學、絕聖、絕仁、絕巧、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使民不爭、愚民以治等錯誤觀點的。其目的是為其時的奴
隸制獨裁統治服務的。
—————————
① 《管子•任法》。
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談中國哲學發展史,就不能將黃帝的哲學思想理論與老子的愚民思想相提並論。

三、老子思想中有許多是離經叛道之說
歷史上,人們談道學理論常常言以“道統”,以正源流。在學術研究上,這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我們現在並不一定要沿襲古人之說,但對於一種哲學思想流派,也是應該正本清源,以觀其歷史演變,以驗其對發揚民族精神有利與否,而絕對不能一提倡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就不分青紅皂白,一概進行宣揚。因為,那樣做,事實上就是對我們這個民族發展的一種不負責任。
人們在其社會生產、生活中,常常是遇到困難之時,頭腦會較為清醒,行為較為謹慎,檢討自己失誤也比較容易一些,甚至還會出現一些不自信的情緒,將自己的優點也當作缺點進行檢討;而當處於連續成功、連續勝利、一路順風之際,就往往容易產生驕傲自滿情緒,由此而頭腦發熱,行為張狂,覺得自己優點很多,乃至產生一貫正確的錯誤思想。
國民是由一個個的自然人所構成,所以,在國民思想中,也客觀上存在著這種現象:在近代思想史上,由於中國的科技落後,人民貧窮,國力衰微,受到以工業化武裝起來的外國列強侵略,就檢討自己的文化,進行批判。這當然是應該的,必要的,落後了就要找根源。但是,我們卻將中華傳統文化批判過頭了,有很多優秀的、不該批判的也進行了不分清紅皂白的猛烈批判,這使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特別是對於中華民族仁義禮信、忠孝廉恥等道德的批判,使我們過後便慢慢地品嘗其苦果;經過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正逐步走向繁榮富強,由此,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又覺得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好像無糟粕可言,一經提倡弘揚傳統文化,就又產生了連裹腳布亦須供奉的某種傾向,對老子思想的不適當吹捧即其例。愚以為,在國家處於和平建設、走向民族歷史復興的時期,我們的學術界正應當對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做一個實事求是的研究分析,以便繼承、弘揚其精華,克服和去除其糟粕,實實在在地搞好我們的文化建設,這對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通過將老子與黃帝哲學思想理論,與中國古典哲學經典著作《易》經進行比較,明確地認識到,老子的哲學思想中,有許多不是正統理論,而是離經叛道的無根之說。其所竭力提倡的絕學、絕聖、絕仁、絕巧、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使民不爭、愚民以治、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等一系列觀點,都是反文明、反進步、反科學的有害觀點。
自從西學東漸以來,最初,外國學者不承認中國歷史上有哲學,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而中國人呢?有一些至今還在發問:“中國到底有無哲學?”其實,這中間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中西歷史文化上的一個語境問題,正是這個問題一直影響著人們的認知。道學直譯,就是關於事物變化的規律學。希臘語中的哲學直譯,就是智慧學。中國的道學就是現代所謂的哲學,這本是一個毫無問題的問題。哲學,是教人變得聰明、智慧的學問,老子談哲學道理,卻主張“絕學”、“絕聖”、“絕仁”、“絕巧”、“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大講“愚民以治”,他不是心懷叵測,有其不可告人的陰險目的,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離經叛道,又能是什麼呢?
所以,我以為,對老子的這些有害理論不加分析與批判,而作神化性的宣傳,讚揚,甚至稱其為“哲學之父”,“智慧之父”,將《老子》一書作為教材讓學生們去讀、去背誦,以為這樣就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在客觀上就是一種新的愚民行為,是對於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域,造成一個全民學科學、用科學、科學地建設我們和諧的社會,將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推向前進是不利的。作為學者,不能為國家繁榮富強做貢獻,而去吹捧以如何“愚民”為能事的老子,恐怕是不合適的。不知吹捧老子的先生們以為然否?

四、老子也不是什麼“聖人”、“智者”
老子就是老子,他也是歷史上的一個普通的學者。按照中國歷史傳統上有關聖人的標準,他老人家是遠遠不夠格的。
“聖人”也同“君子”、“小人”一樣,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對“道”持以何種態度的一種類型劃分性的稱謂。對學道、傳道、將“道理”研究闡述、彰明於世而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才可稱為聖人。如《易》經所言“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①對於執道循理,以法治理天下,使天下達到公而平之,文而明之,和而安之,因而大有作為之人,可以稱為聖人:“夫《易》何為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②“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
① 《周易•說卦傳》。
② 《周易•繫辭上傳》。
平”;①“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②
在這方面,黃帝的論述也很清楚:“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故服人而不為仇,分人而不譐(似應作“蹲”)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以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於天,道明比於日,道安比於山。故,言之者,見謂智;學之者,見謂賢;守之者,見謂信;樂之者,見謂仁;行之者,
見謂聖人。故,惟道不可竊也,不可以虛為也。”③“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④“聖人舉事也,道合天地,順於民心,詳於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⑤
而老子,則是既反對物質文明,又反對精神文明,就連理智性的知識學習他都堅決反對。主張“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⑦“為學日益,為道日損”,⑧ 在一部《道德經》中竭力鼓吹的是絕學、
絕聖、絕仁、絕巧、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使民不爭、愚民以治、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等反對人類社會進步的觀點,他怎麼能夠成為“聖人”呢?此其一。老子自己主張“絕聖”,——————————
① ② 《周易•鹹•彖傳》、《豫•彖傳》。
③ 賈誼:《新書•修政語》引黃帝語。
④ 《黃帝經•經法•道法》。
⑤ 《黃帝經•十六經•前道》。
⑥ 《老子•第八十章》。
⑦ 《老子•第三十八章》。
⑧ 《老子•第四十八章》。
所以後人稱其為聖人,一不符合歷史事實,二是沒有讀懂老子之言,有違於他老人家的本意。此其二。有此兩點,今之稱讚老子為“聖人”之論,可以休矣!

五、老子是歷代封建統治者捧起來的
老子為封建獨載統治者所獻的“愚民”之術:“絕學”、“絕
聖”、“不尚賢”之策,以及所鼓吹的“長生久視”之道,是極其符合封建帝王搞獨裁統治的需要的,這也就是秦漢以來統治者們不重人才重奴才,不尊重知識,肆意毀滅中國古老文化遺產,敬事鬼神,祈求長生不死,推行愚民政策的禍根。
秦始皇為求“長生久視”之道,而遍尋長生不死之藥。為了推行“愚民”之治,就按著“絕學”、“絕聖”、“不尚賢”的“主義”而大肆焚書坑儒。至於西漢,文帝、景帝、武帝都重用方士,如新垣平、李少君、少翁、欒大、公孫卿等,都敬事鬼神,祈求長生不死。漢武帝為此而不惜勞民傷財,行封禪一十三載,夢想成仙。也正是這種迷信鬼神之風大熾,才有最後鬧騰到了逼死皇后和太子的悲劇發生。至於罷黜百家,禁絕學術論爭,而搞一言堂,也不過是在“獨尊”董仲舒封建神學
“儒術”的名義之下, 而搞的一種變相“絕學”。正因為如此,封建統治者們也就熱衷於對老子的吹捧,大談什麼“無為而治”,以至於將“以戰去戰”、肇造文明國家制度的黃帝,選賢任能、組織治理水患的唐堯、虞舜,都說成是歷史上“無為而治”的帝王楷模。再加上東漢以來道教將老子奉為教主,以道學之“道”為教名,對老子的吹捧、神話,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有說老子壽活一百歲、二百歲、乃至長生不死、不知所終的;有言其一生下來就長有白鬍子、且能自言其姓名的;還有假借孔子之口稱其為“龍”的…… 到了唐朝,李姓帝王更言老子是其始祖,以道教為所有宗教之首,在全國到處大興土木以建道觀,大力扶植道教。同時,還在學者必讀的“六經”中去除《易》經,令天下士庶必須抄寫、購置《道德經》誦讀。並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正是在這種歷史情況下,中國有很多人、乃至出版社,分不清什麼是道學、什麼為道教,寫文章、做學問、編輯書刊,將道學與道教一鍋煮;談中國哲學,搞不清中國古典哲學之根在哪裡?認為老子是中國哲學的創始人,“老、莊”便成了中國哲學的代名詞。對於這種歷史的誤會,我以為是應當進行更正的。

六、對待老子應有正確的態度
對待歷史上的老子,也應該同對待其他歷史問題一樣,要有一個歷史、唯物、辨證、求實的客觀態度,才是正確的。
首先,老子是生活在奴隸制君主獨裁統治制度下的一名官吏,既非不食人間煙火食的神仙,也不是社會最低層的普通黎民百姓,他只是由於職務之便,比社會上其他人多接觸到了一些朝庭中的官藏圖書而已。所以,他的思想不能不受到一定社會現實的影響和局限,這就決定了其著作的觀點、立場、思想方法。
其次,老子不治史,學道不精而又欲著述以標新立異,如此,老子不僅沒有史學家對歷史興衰的科學視野與洞察能力,又缺乏哲學家宏觀與微觀的思辨能力,所以就不能夠在自己的著述中有一些高瞻遠矚的獨到見解,全書沒有一點歷史興衰、鑒往知來的見解。其欲強行標新立異以驚世,就只能說些“玄之又玄”、似是而非的道理,搞一些嘩眾取寵、自我吹噓、文字遊戲式的伎倆。
其三,舉凡知之少而欲驚世之著,都要故弄玄虛,刻意製造一些神秘現象給讀者,使讀者的注意力停滯在對其神秘性探究之中而陷入其“不可知論”的圈套之中。凡是這種著作,都客觀上是起到有益於社會的作用者少、而實際遺害於社會者多的歷史實踐之中。老子的絕學、絕聖、絕仁、絕巧、棄智、棄利、棄義、不尚賢、使民不爭、愚民以治、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等反對人類社會進步觀點的鼓吹,客觀上業已給中國歷史上造成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不重視科技發展,不重視一切發明創造,而是焚書坑儒、愚民以治、乃至形成宗教迷信。對於這種給中華民族造成歷史傷害的事,難道我們還嫌其少麼?
老子就是老子,不要將其吹之為神。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學者。由於其受歷史、地位、學識、思想、方法等諸方面的現實所制約,他的著作之中,事實上是有正確的句子,也更有大量錯誤有害的觀點。我們對其說的好,講的對的部分要吸收。對其錯誤的觀點要批評,要拋棄。既不能因其書中有一些真理性的警句而將其大量反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東西也加以肯定,同時也不能因批評其錯誤的思想,而將其有益於人類社會的正確觀點亦一概進行否定。
由於《老子》一書客觀上在長達2500年之久的歷史上,一直是受吹捧而未有像樣的批評,故本書重在批評的一面,此謂矯枉之舉,而非對《老子》一筆抹殺,全面否定。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體系簡介
第一節 中國古典哲學產生的歷史時代
第二節 中國古典哲學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四維一縶的哲學理論體系
第四節 中國哲學在無文字時代的傳承方法及原理
第五節 中國古典哲學產生後的歷史命運
第二章 關於《黃帝經》
第一節 關於《黃帝經》產生時代的判斷
第二節 關於《黃帝經》作者的判斷
第三節 《黃帝經》的基本特點
第三章 黃帝與老子哲學思想之比較
第一節 有為與無為之分
第二節 富民強國與小國寡民的區別
第三節 愛民與役民的相反
第四節 明民與愚民的對立
第五節 重學與絕學思想的相悖
第六節 尚賢與不尚賢的理論不同
第七節 重智與棄智的南轅北轍
第八節 尊聖與絕聖的睽違
第九節 重利與棄利的相異
第十節 對待禮制的相反態度
第十一節 在法制上的不同理念
第十二節 對待戰爭的理論差異
第十三節 爭先與否的社會意義8
第十四節 哲學理論與社會政治的關係
第四章 《老子》存在著極其嚴重的理論缺陷
第一節 老子並不真正懂得何謂“道德”
第二節 偷換主、客觀理論概念以言謬理
第三節 書中充滿了邏輯上的混亂
第四節 沒有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
第五節 用故弄玄虛之法加強其神秘色彩
第六節 以明確的哲理掩蓋錯誤主張
第七節 強調一理、攻其一端而不能遍舉
第八節 真理與謬論並存
結 論
一、老子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哲學的創始人
二、在哲學史上“黃老”連稱是錯誤的
三、老子思想中有許多是離經叛道之說
四、老子也不是什麼“聖人”、“智者”
五、老子是歷代封建統治捧起來的
六、對待老子應有正確的態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