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讓群體發光:操練信望愛的美好關係
滿額折

讓群體發光:操練信望愛的美好關係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拿起信心的鍋鏟,點燃盼望的火焰,
加入愛的調理,一起建造信望愛的非凡群體!

你可曾在餐廳喝過一碗好喝的湯,想要在自家廚房仿照記憶做出來,卻弄得灰頭土臉,燒焦了整個鍋子?事實上,如同熬煮一鍋美味的湯需要新鮮自然的食材、細心掌握的火候,以及到位的廚藝;建立一個散發門徒光采的群體,也需要勇敢冒險的心志、培養品格的操練,加上精彩可期的神奇秘技!無怪乎有那麼多的人,在建立群體這件事上,總是不得要領。
本書作者司傑恩過去也是一位神國群體廚藝生手,性格安靜內向的他,在走向群體的路上不時跌跌撞撞。透過你手裡的這一本書,司傑恩邀請你與他一同加入耶穌總鋪師的料理廚房,捲起袖子學習建立非凡群體的「不藏私撇步」──先把音響打開「盼望四部曲」的配樂,再從神國的宏大敘事中選取新鮮食材,放入回應大誡命的各型廚具,加上聖靈的小火慢燉,配合靈命操練的風味香料,你我都可以將群體的美妙滋味,獻在天父的宴席桌前。
如果你在建造群體的事上,也曾經將鹽誤認成糖,將蒜苗誤認成蔥花,鼓勵你翻開這本書,實際操練不參雜化學調味的神國真理,活出門徒生命真滋味,建立馨香無比的非凡群體!

「如果你的心也是為著愛耶穌而跳動,
讓我們牽起彼此的手,建立美好的團契!」──司傑恩

作者簡介

司傑恩(James Bryan Smith)
美國堪薩斯州蔚齊塔市眾友大學(Friends University)的神學教授,師承傅士德與魏樂德兩位靈修大師,也是創辦「更新事工」(Renovaré)的董事之一,經常推動基督徒靈命塑造的操練和更新。
其著作有【門徒造就系列】3書:《上帝的美麗》(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天國好生活》(The Good and Beautiful Life)、《讓群體發光》(The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以上為校園出版);及《屬靈操練之旅》(Devotional Classics,天道,與傅士德合著)、《靈命塑造操練手冊》(A Spiritual Formation Workbook)、《擁抱神的愛》(Embracing the Love of God)、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慕瑞奇:指向天堂的箭》(Rich Mullins: An Arrow Pointing to Heaven),以及《驚喜連連的房間》(Room of Marvels)。

前言

「門徒造就系列」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希望成長得更像基督的人。此系列以一個關於生命改變的公式為基礎,包括我們的心智層面(改變敘事觀點)、生理層面(實踐靈命操練)、群體層面(在群體中實踐上述兩者),以及靈性層面(聖靈的工作)。我相信真實的生命改變一定是整全的,並且包含人類生活的許多面向。
經過五年實際運用這套教材,我學到許許多多如何讓生命改變,甚至阻礙生命改變的事物。我發現,當人們在聖靈的引導下參與這三項活動,改變不但是可能的,實際上更是必然會發生的。每一個認真使用這套訓練教材的人,都經歷到明顯的改變。他們的朋友和配偶都發現這樣的改變,很快地自己也報名參加了。

前兩本書
三本「門徒造就系列」的書籍,有其邏輯上的順序。第一本《上帝的美麗》(The Good and Beautiful God)處理我們「對神的敘事觀點」,或說我們對神的看法。這本書的前提是,我們對神的思想一定要符合耶穌的看法,否則就會走上錯誤的方向,而我們與神的關係也將受到負面的影響,甚至毒害他人。不過,一旦人們「愛上了耶穌所認識的神」,他們就有足夠的預備,看看自己靈魂的狀況,進而接受檢驗。這就是第二本書《天國好生活》(The Good and Beautiful Life)的寫作目標,內容主要是在處理品格與美德的問題。遵循耶穌登山寶訓的教導,這本書提及人性生活中的各種掙扎,像是生氣、色慾、說謊、憂慮,以及論斷他人。
這些書的每個章節都有相似的模式。它們藉著真實的故事,邀請讀者一起檢視那些阻礙生命的錯誤觀念和敘事觀點,再以耶穌和聖經的正確敘事觀點取而代之。每章都有一項特定的靈命操練,有助於讀者改變該章所談的敘事觀點。你可以單單閱讀書籍內容,不做其他的事情,就能有所收穫。或者你也可以讀完一章,實際進行靈命操練,得到更多的收穫。然而,最好的方式是一邊讀一邊思考、全心參與操練,並且和一群參與這趟旅程的朋友,討論你的經驗和領悟。實際證明,最後一個方法的效果是最大的。

心、恩典和行動
除了基本的生命改變公式(敘事觀點、操練、群體──聖靈),這份三本套書教材也教導了一些基督徒靈命塑造的重要原則與面向。雖然這些對前兩本書來說很重要,但是對於本書更是重要;相較於第一本談的是我們對神的愛,第二本講的是醫治我們的靈魂,第三本書則是直接處理我們該如何生活。在《讓群體發光:操練信望愛的美好關係》(The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 Following the Spirit, Extending Grace, Demonstrating Love)這本書中,我們要來探究「最大的誡命」的第二個部分:愛鄰舍如同自己。
進入這個領域時,我們很容易會失去主要的焦點(我們的心),而將一切焦點放在錯誤的事情上(行為本身)。保羅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在寫給哥林多教會信中寫道:「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3節)
儘管我們可以做出最高尚的服事行為,甚至為此殉道,但是若不是以愛的真諦來做這件事,就一點價值也沒有。處理社會公義、憐憫或服事他人時,我們很容易只著迷於行為本身。在這個自戀的社會中,人們往往因著恐懼而把自己關在一個繭裡面,與他人保持距離;這導致服事別人的舉動是少見的,也會特別引人注目。每當有人願意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都會得到我們的注意。這麼做一點問題也沒有。我們不應當(確實也無法)點了燈,卻放在斗底下。然而,我們也必須警醒,好行為也有可能導致虛榮(我們在第二本書裡談到這一點)。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榮耀天上的父,而是為了榮耀地上的自己。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個人的敬虔生活裡。我們很容易將禱告或是讀經,變成向神或他人贏取獎賞的方式。耶穌批評法利賽人,不是因為他們禱告、禁食、施捨,而是因為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故意叫人看見」(馬太福音六章5節)。我很喜歡引用一句諺語:「事物的核心,就是與心有關的事物」。
即使作了這份聲明,我也要澄清,這件事雖然是個問題,卻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身為基督徒,最重大的失敗是我們實在太缺乏好行為了。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經在那麼一刻──被教導要相信自己得救單單是靠信心,而不是行為,彷彿我們的行為一點都不重要。許多人很喜歡引用以弗所書二章8到9節,來陳述這個觀點。儘管行為的確無法(也不能)拯救我們,仍然不能否定另外一項真理:我們被造是要活出好行為。我們只要讀第10節就能明白。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三節經文: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二章8~10節)

只要把這三節擺在一起讀,就能達成正確的平衡:恩典(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是藉著信心(相信與信靠)而進入的,我們因此進入一段愛的關係。我們神知道神愛我們,也以對神的愛來回應祂(約翰壹書四章10節)。

目次

推薦序 非凡的信仰群體/王文基 1
前言 5
如何使本書發揮最大功效 21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23
靈命操練:二與四法則

第二章 盼望的群體 51
靈命操練:分享信仰(不必覺得為難,或是強迫別人)

第三章 服事的群體 79
靈命操練:珍惜我們的珍寶

第四章 以基督為中心的群體 101
靈命操練:愛那些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

第五章 和好的群體 131
靈命操練:經歷和好

第六章 彼此激勵的群體 159
靈命操練:找到一個可以彼此問責的朋友

第七章 慷慨的群體 185
靈命操練:作資源的管家

第八章 敬拜的群體 213
靈命操練:敬拜

第九章 寫下靈命操練計畫 237
附錄 小組討論指引 255
附註 289
致謝 295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非凡的群體

在我長大的日子裡,我們全家都在一間嚴肅、冰冷,並且講究規矩的衛理宗教會聚會。牧師牧養那間教會足足有二十五年,隨著時間過去,教會也反映出他的性格。身為學者的他,講話很有技巧,不太幽默,也特別偏好典雅和秩序。多年來,我都很好奇教會裡為什麼會有電話¬¬──顏色是橄欖綠,位置就在禮拜時牧師坐的木製椅旁。有一天,當大家安靜默想禱告,有個小孩因為不耐煩而哭了起來,我睜開眼睛,就看見牧師拿起了電話。不出幾秒,接待人員就走到了小孩吵鬧的長椅旁,「押著」母親和小孩離開會堂。
我得到的訊息是:小孩應該被看管,卻不該被聽見。這一點對身為孩童的我造成很深的印象。「教會是個莊嚴的地方」,上述故事深植在我的小腦袋瓜裡。禮拜的時候,沒有人向彼此說話。我還記得自己有許多次被「噓」的經驗。只有禮拜結束喝咖啡的時間,人們才會彼此互動。我的父母參加禮拜時開口唱詩,享受詩班的聖歌,然後聆聽一場很棒的講道。然而,這一切對身為孩童的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我不喜歡詩歌,也不明白聖經在說什麼;講道就更不用說了。教會的長椅坐起來很不舒服,每個人都要安靜,不可以亂動,這對小孩來說一點也不自然(儘管可能做得到,但一點兒都不自在)。我惟一喜歡的部分,大概就是領聖餐了(每年四次),因為我可以吃到一些「零食」──儘管只是一小塊麵包,以及一小杯葡萄汁。
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家也愈來愈少去教會(老實說,我還蠻欣慰的),最後我甚至不再跟大家一起上教會了,頂多會到教會過聖誕節和復活節(因為媽媽的堅持)。當時的我並不明白,自己正在發展一套神學,一種對神、對群體生活的理解,但我當時確實在做這件事。這些早年的經驗形塑了我如何思想神。神徘徊在祂整潔、有序、嚴肅、憂愁的跟隨者身旁。我總是迫不及待要回家,拆掉脖子上的夾式領帶,到空地和朋友打棒球。諷刺的是,我會在下一個星期天禱告,期望有什麼事情發生,讓我們可以不用去教會。在我年輕的心智中,與神招聚的一群人在一起,真是件可怕的事。雖然年輕的我可能沒注意到,但是我似乎已經認定,和這些人聚在一起,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上教會的人一定是群墨守成規的人,每週用一個小時來履行宗教的義務。

早期上教會,或是與基督徒相處的經驗,如何影響你對群體的看法?

然而,在我十八歲那年,事情開始有了不同。我在內心不安、尋找意義的過程中,決定給耶穌一次機會。祂回應了我,也開始改變我的生命。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每天閱讀聖經,用大量的時間禱告,也時常和另外兩位基督徒朋友往來。進了大學後,我便知道想要延續信仰,只靠自己一個人是不行的。我為此禱告,向神尋求幫助,而在入學的第一個禮拜後,我就得著了幫助。在高中運動比賽的對手注意到我身上的「魚型」項鍊,就問我是不是基督徒,邀請我參加一個聖經團契聚會。
那是一個永難忘懷的星期三晚上。我走進宿舍的一個房間,遇見了好幾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首先,整個房間滿滿都是學生;在我的教會,青年團契是非常小的。其次,大家看來都非常興奮;我曾未見過有任何人對教會感到興奮(這樣我們還能稱之教會嗎?)第三,聚會成員組成十分多元,有運動型的也有學者型的,有男生也有女生,有黑人也有白人。當中不乏長相亮麗的女孩與英俊的男生,當然,也有一些人不是那麼亮麗或英俊。在我成長的教會,會友組成清一色是白人、中產階級,年齡介於四十到六十歲之間。最後,聚會成員中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一群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人士,他們大多坐在輪椅上,有些人則是心理上有些難處。
這是怎麼回事?我問我自己。
幾分鐘之後,團契主席站起來歡迎每個人,整個房間裡充滿了溫暖與歡迎之意,我想自己似乎只能用「美好」來形容這股氣氛。稍後,一對年輕的男女簡單地使用吉他和他們的歌聲,帶領大家唱詩和敬拜。這是另一件我從未見過的事情:五十個人擠進一個房間,大聲而喜樂地歌唱,有些人舉起了手,彷彿進入出神的狀態;有些人跳上跳下、有些人鼓著掌,每個人都非常投入(除了我以外),享受其中。經過二十分鐘的詩歌敬拜,主席(一位大學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教導聖經。他除了開誠布公地談到自己的生命與掙扎,也是個很有恩賜的老師。他的教導幫助我明白,原來聖經對於我的生命、我所看重的事情,以及掙扎著要了解的東西都有關聯。
聚會結束後,我謝謝那個邀請我來的年輕人。他問我是否會再來,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當下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才明白,原來我剛才見證了一件事情,是我的靈魂被造要去體會的,那就是一個美好的群體(a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這個群體並不完美(詩歌唱得並不專業,但是已經很好了),我也不是立刻想要和房裡每個人成為好朋友(坐在我旁邊的那位仁兄,真的需要好好洗個澡)。令我著迷的,不是完美、優雅、天分,而是多元中的團契、和睦與合一。這些人非常與眾不同,我很喜歡他們。

錯誤的敘事觀點:基督徒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我們已經討論過的錯誤敘事觀點中,這一個顯然特別真實。根據我看過的大多數調查,基督徒的行為和非基督徒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起碼在美國是如此。舉例來說,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離婚率幾乎相同。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的比率,或許是我所見過的調查中,惟一能夠看出有信仰者與沒有信仰者的不同,即便那只不過是百分之五的差距。所以,是的,在某些方面上,我們這些宣稱要跟隨基督的人,和那些沒有要跟隨耶穌的人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假如我們將些知名基督徒領袖被公諸於眾的過錯加進來,就會發現基督徒不但沒有比較好,甚至還可能更糟糕。
但是,我想稍微釐清一下。假如有一位執行長或是會計師被抓到通姦,這件事根本不可能成為新聞。但是,每當牧師被抓到有外遇,或是挪用公款,這一定會是件大事。為什麼宗教人物犯了道德上的錯誤,會有新聞的價值?因為他們不該這樣做。換言之,我們期待他們有所不同。為什麼?因為他們宣告要有所不同,而大多數時候,他們也試圖這麼做。
的確,通常他們是不一樣的。在我居住的城市裡有三間醫院,每一間都是由基督徒群體成立和經營的。不論你的信仰背景如何,假如你需要移植腎臟,可以在聖方濟、聖約瑟或是衛斯理醫院裡完成。城市裡也有許多慈善廚房、臨時收容所、受虐婦女避難所以及救難處。這些機構幾乎都是由基督徒運作的。好幾個世代以來,關於照顧和支持有需要的人,基督徒都在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正確的敘事觀點是:基督徒雖然並非總是與眾不同,但是他們應當與眾不同,而且他們也時常展現出這樣的樣式。你將在本章遇見一些基督徒(無論是個人或是群體),他們確實與眾不同。到了第二章,我們會探討這些不同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讓自己變得和那些在世界各地行出美好的獨特的人一樣。你甚至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們是何等「非凡」。

正確的敘事觀點:基督徒是非凡的
我從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Bible)聖經裡的一段話,第一次注意到神所招聚的子民是「非凡」的:「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非凡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二章9節,強調字為筆者所加)。
我很喜歡「非凡」(peculiar)這個詞,這個詞在字典的定義是「獨特的」、「奇怪的」、「陌生的」以及「不可思議的」。簡單來說,「非凡」就是與眾不同。和正常的人、一般大眾和所有人不同。基督徒之所以是非凡的,就在於他們和其他人並不相同。
但是,耶穌的門徒真的這麼不同嗎?我相信如此,或是至少我們應該如此。舉例來說,如果我(在聖靈大能的幫助下)開始在生活中說實話,我在他人眼中就會變得很奇怪。如果我能學習放慢速度,不再讓憤怒操縱生命,甚至為企圖傷害我的人禱告,我也會因此被視為很古怪,因為這個世界不是這樣運作。只有浸潤在神國裡面的人,才有可能活出如此的樣式。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

看到「非凡」這兩個字,你想到什麼?

的確,有些人儘管不是耶穌的門徒,也能說實話、不被憤怒所操控,並且善待那些對他們懷抱惡意的人。身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並不會因此在美德這件事上享有特權。然而,所謂的不同,是在於我們如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生活。我們這樣做,是因為跟隨耶穌的榜樣,祂是我們的老師;而我們也會得著聖靈的引導,祂是我們力量的來源和保惠師。打從一開始,我們就是住在神國的力量和支持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