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新編中藥400味速查手手冊(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新編中藥400味速查手手冊(第2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  價:NT$ 294 元
優惠價: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傳統中醫理論為依據,簡要介紹了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藥物歸經、補瀉潤燥,同時還介紹了中藥的要藥、良藥、佳藥、圣藥等基礎知識,并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臨床應用的新經驗,全面介紹了臨床常用的400多味中藥的性味、歸經、功能、臨床應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及常用制劑等。本書內容科學,來源可靠,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參考性,適合臨床醫師、藥劑師、醫學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次

上篇 中藥基礎知識

第1章 中藥四氣、五味、

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一、四氣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君臣佐使

第2章 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

一、十八反

二、十九畏

三、七情配伍

第3章 藥物歸經、補瀉潤燥

一、藥物歸經

二、補瀉潤燥

第4章 要藥、良藥、佳品、圣藥、病證選藥

一、中藥要藥

二、中藥良藥

三、中藥佳品

四、中藥圣藥

五、中醫病證選藥

六、禁忌

七、劑型、劑量及用藥法

下篇 臨床常用藥物

第5章 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紫蘇葉

荊芥

防風

羌活

藁本

白芷

細辛

香薷

蒼耳子

辛夷

生姜

蔥白

燈盞細辛

鵝不食草

二、辛涼解表藥

薄荷

牛蒡子

菊花

蟬蛻

桑葉

淡豆豉

蔓荊子

柴胡

葛根

升麻

浮萍

木賊

桉葉

蕤仁

山芝麻

第6章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梔子

淡竹葉

鴨跖草

夏枯草

密蒙花

谷精草

青葙子

二、清熱燥濕藥

黃連

黃芩

黃柏

苦參

龍膽

秦皮

白鮮皮

三、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蒲公英

板藍根

大青葉

青黛

熊膽

野菊花

穿心蓮

紫花地丁

七葉一枝花

半枝蓮

垂盆草

土茯苓

拳參

半邊蓮

金蕎麥

魚腥草

白頭翁

射干

山豆根

馬勃

馬齒莧

鴉膽子

紅藤

敗醬草

白花蛇舌草

白蘞

漏蘆

天葵子

千里光

冬凌草

龍葵

蛇莓

山慈菇

四季青

萬年青

葎草

四、清熱涼血藥

犀角

地黃

牡丹皮

赤芍

玄參

紫草

五、清熱解暑藥

青蒿

荷葉

綠豆

六、清熱除蒸藥

銀柴胡

胡黃連

白薇

地骨皮

第7章 祛風濕藥

獨活

威靈仙

防己

秦艽

豨薟草

桑寄生

五加皮

木瓜

千年健

丁公藤

絲瓜絡

絡石藤

透骨草

伸筋草

雷公藤

蘄蛇

桑枝

徐長卿

蠶沙

第8章 利水化濕藥

一、芳香化濕藥

厚樸

蒼術

藿香

佩蘭

砂仁

豆蔻

草豆蔻

草果

二、利濕藥

茯苓

澤瀉

豬苓

薏苡仁

赤小豆

冬瓜皮

玉米須

車前子

車前草

滑石

金錢草

萆薢

海金沙

石韋

萹蓄

瞿麥

冬葵子

地膚子

茵陳

田基黃

白英

澤漆

蟋蟀

第9章 祛寒藥

附子

川烏

草烏

肉桂

干姜

高良姜

吳茱萸

小茴香

丁香

花椒

胡椒

蓽茇

蓽澄茄

第10章 理氣藥

陳皮

青皮

枳實

香附

佛手

木香

薤白

烏藥

川楝子

沉香

檀香

柿蒂

荔枝核

娑羅子

八月札

綠萼梅

九香蟲

第11章 理血藥

一、活血祛瘀藥

川芎

桃仁

紅花

丹參

三棱

莪術

姜黃

郁金

乳香

沒藥

血竭

雞血藤

牛膝

延胡索

五靈脂

穿山甲

土鱉蟲

益母草

澤蘭

急性子

凌霄花

蘇木

降香

劉寄奴

王不留行

馬鞭草

毛冬青

虎杖

鬼箭羽

二、止血藥

三七

大薊

小薊

地榆

苧麻根

白茅根

蒲黃

槐花

側柏葉

羊蹄

白及

棕櫚炭

藕節

血余炭

茜草

艾葉

卷柏

斷血流

第12章 補益藥

一、補氣藥

人參

黨參

太子參

黃芪

白術

山藥

甘草

白扁豆

西洋參

大棗

刺五加

二、補血藥

當歸

熟地黃

白芍

何首烏

阿膠

龍眼肉

綠礬

三、補陰藥

北沙參

南沙參

玉竹

黃精

麥門冬

天門冬

石斛

枸杞子

女貞子

墨旱蓮

龜甲

鱉甲

四、助陽藥

鹿茸

鹿角

肉蓯蓉

巴戟天

淫羊藿

杜仲

續斷

狗脊

骨碎補

補骨脂

山茱萸

菟絲子

冬蟲夏草

核桃仁

第13章 止咳平喘化

痰藥

一、止咳平喘藥

桔梗

前胡

百部

白前

紫菀

苦杏仁

馬兜鈴

款冬花

白果

桑白皮

枇杷葉

葶藶子

紫蘇子

牡荊子

天仙子

二、化痰止咳藥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白附子

皂莢

瓜蔞

川貝母

浙貝母

天竺黃

竹茹

竹瀝

烏蛇膽

胖大海

青果

羅漢果

木蝴蝶

旋覆花

礞石

蛤殼

海藻

昆布

瓦楞子

掛金燈

鐘乳石

第14章 安神藥

朱砂

磁石

龍骨

琥珀

珍珠

遠志

酸棗仁

柏子仁

合歡皮

紫石英

第15章 平肝息風藥

天麻

鉤藤

羚羊角

牡蠣

石決明

珍珠母

全蝎

蜈蚣

僵蠶

地龍

赭石

蒺藜

決明子

蛇蛻

羅布麻葉

牛黃

第16章 固澀藥

五味子

烏梅

五倍子

赤石脂

禹余糧

石榴皮

肉豆蔻

椿根皮

訶子

芡實

金櫻子

益智仁

蓮子

海螵蛸

桑螵蛸

覆盆子

南燭子

第17章 開竅藥

麝香

蘇合香

安息香

石菖蒲

冰片

第18章 消食藥

雞內金

山楂

神曲

麥芽

谷芽

萊菔子

第19章 瀉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巴豆

火麻仁

郁李仁

牽牛子

甘遂

大戟

芫花

商陸

狼毒

蓖麻子

第20章 涌吐藥

瓜蒂

膽礬

藜蘆

常山

第21章 驅蟲藥

使君子

苦楝皮

檳榔

南瓜子

鶴草芽

雷丸

鶴虱

榧子

蕪荑

第22章 外用藥

雄黃

硫黃

砒霜

輕粉

鉛丹

爐甘石

兒茶

硼砂

明礬

硇砂

斑蝥

蟾酥

蜂房

樟腦

大風子

木槿皮

藤黃

馬錢子

索引


書摘/試閱

上篇

中藥基礎知識

第1章 中藥四氣、五味、升降

浮沉、君臣佐使

一、四 氣宋朝寇宗奭謂:“凡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因沿用的習慣,將性叫氣。”味是滋味,故氣味也稱性味。四氣即寒、熱、溫、涼4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性質),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氣又稱四性,是寒、熱、溫、涼4種不同的藥性,是依據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而歸納出來的。例如,石膏、黃連、梔子等能治療熱性病,表明這些藥物具有寒涼性質。反之,附子、干姜等能治療寒性病,也就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溫熱性質。《黃帝內經》記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記載:“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所以,一般來說,寒性、涼性的藥物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溫性、熱性的藥物有祛寒助陽,溫里散寒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其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圍。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

藥性寒熱溫涼四氣的確定,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歸納而成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故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以病證寒熱為基準。

1.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 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于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

2.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 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對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脈沉無力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

二、五 味五味即辛、甘、酸、苦、咸5種不同的味道。它是通過人體的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經驗歸納出來的一種理論。如《黃帝內經》所說“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后來的學者把五味總結為“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和,苦能燥能瀉,酸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現分別舉例如下。

1.辛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的作用。例如,發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藥如麻黃、薄荷,治療氣機阻滯的藥如木香、陳皮,以及部分有滋養作用的藥如菟絲子等都是辛味。

2.甘 甘味藥有滋補、和中、緩急的作用。例如,治療虛證的滋補藥如黨參、熟地黃,緩急止痛的調和藥如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3.酸 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治療虛汗、虛瀉、滑精的藥物,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 苦味藥有瀉火、燥濕、瀉下的作用。一般清熱的藥如黃連,燥濕的藥如蒼術,平喘的藥如杏仁,都是苦味。

5.咸 咸味藥有軟堅、散積、潤下的作用。一般治療積塊的藥如瓦楞子、浮海石,治療大便干燥的藥如芒硝,都是咸味。

除上述5味藥物之外,尚有一種淡味藥物,《黃帝內經》謂之“淡滲”,如茯苓、通草等,皆屬淡味藥物,都有滲泄利尿作用。因為淡味與甘味相近,故往往與甘淡并稱。

中藥五味與藥效并不完全一致,味有性狀與性能之分,性狀是指本來品嘗起來的味道,性能是依藥的功效而定,所以五味與藥效的一致情況分為3種:①基本一致。②只是說明性狀。③只是說明性能。例如,山楂的功效是開胃健脾,促進消化,活血化瘀,而這種功效所對應的味應是甘,但一般山楂的性味是酸的,這就是以性狀來定其味。

任何一種藥既有味,也有氣,應該結合起來分析才是全面的。紫蘇辛溫,也就是說紫蘇味屬辛而氣屬溫,辛可發散,溫可治寒,綜合起來就可以發散寒邪,所以能治療風寒感冒;薄荷辛涼,味屬辛而氣屬涼,辛可發散,涼可治熱,綜合起來就可以發散熱邪,所以可以治療風熱感冒。一般來說,性味相同的藥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功效也不一樣。苦味藥一般都有泄火的作用;如果是甜味,肯定不是泄火的,而可能是補養藥。可見,藥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規律性的。

然而,氣味是溫的藥物也有區別,如生姜辛溫,厚樸苦溫,黃芪甘溫,五味子澀溫,蛤蚧咸溫。又如,石膏辛寒,薄荷辛涼,半夏辛溫,附子辛熱,桂枝辛甘,還有生地黃苦甘,肉蓯蓉酸咸。

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于機體后的4種趨向。升即上升,升提舉陷,趨向于上;降即下降、降逆,趨向于下,向內;浮即發散,趨向于表;沉即沉降,下行、瀉利,趨向于里。升浮類藥主向上、向外,有發汗、解表、祛風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類藥物主向下、向內,有降氣、平肝潛陽、利尿滲濕、收斂止血等作用。

升與浮的共同點是向上向外,屬陽,具有升陽、發表、散寒、催吐、透疹等作用;降與沉的共同點是向下向內,屬陰,具有潛陽、收斂、清熱、瀉下、滲利、降逆、安神等作用。

1.升降浮沉與病位、病勢的關系 以病位而論,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藥,如外感表證用升浮藥麻黃、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藥,如腸道結滯用沉降藥大黃、芒硝瀉下通便;病勢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氣上逆嘔吐用降逆藥赭石降逆止嘔,肝陽上亢引起的高血壓就需要沉降藥重鎮下降;病勢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用升提藥升麻、黃芪提升。

2.升降浮沉的使用原則 病位在表者,宜浮不宜沉;病位在里者,宜沉不宜浮;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即順病位,逆病勢。張介賓(字景岳)說:“邪火在上者不宜升,火得升而愈熾矣,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陰被降而愈亡矣。”

3.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的關系 一般味屬辛、甘,氣味溫熱的藥物,多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氣屬寒涼的藥物,多為沉降之品。《黃帝內經》指出“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陽,薄為陽之陰,氣薄則降,氣厚則沉,味厚則沉”。李時珍亦說,“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降”。由此可見,升降浮沉的作用已在四氣五味之中。

4.升降浮沉與藥物質地輕重的關系 一般來說,質地輕的花、葉類藥物大多升浮,如桑葉、金銀花、荊芥穗等。種子、果實、礦石、介殼等質重的藥物多沉降,如紫蘇子、磁石、石決明。但也有少數特殊者,如有“諸花皆升,旋覆獨降”之說;并且升降浮沉也可因其他情況而變化。李時珍說:“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則浮而上至頸項。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

5.升降浮沉與炮制的關系 藥物通過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強或轉化,如酒炒則升,姜制則散,醋炒則收,鹽炒則下,生升熟降。這就是藥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浮沉還受配伍的影響,升浮藥加入大量的沉降藥中則隨其下,沉降藥加入大量升浮藥中也可隨其升。

四、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醫學的組方原則,這種組方原則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載:“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再次申明: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吳儀洛進一步解釋說:“主病者,對癥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人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稍多,分量稍輕,所以臣君之可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也則君臣佐使之義也。”

現代的解釋,以高等中醫藥院校《方劑學》(段留津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教材為準,敘述如下。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重。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小于君藥。

佐藥:有三種意義: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僅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這種組方的原則是科學的,有良好的實踐效果。

君藥改為主攻藥(簡稱主藥):主攻藥,顧名思義,就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在一個方劑中主攻藥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改為助攻藥(簡稱助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助主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劑量小于主藥。

佐藥改為輔佐制約藥(簡稱輔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佐,協助主攻藥、助攻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制約,用以消除或減輕與主攻藥、助攻藥性味相反而可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輔佐制約的藥力小于助攻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改為調和引導藥(簡稱引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導向藥,即引經藥,即能引導方中諸藥以達到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調和引導藥的藥力較小,用量要輕。第2章 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第2章 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在方劑配伍中,有些藥物應避免聯合使用。《本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系為“相惡”和“相反”。據《蜀本草》統計,《本經》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60余種,而相反的則有18種。歷代對于中藥配伍禁忌的認識并不一致。金元時期將其概括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編成歌訣。

一、十 八 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白芍。

十八反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第一句:本草明確地指出了18種藥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蔞(瓜蔞)貝(貝母)蘞(白蘞)及(白及)攻擊或與烏(烏頭)相對。

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與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諸參(人參、丹參、沙參、玄參等所有的參)辛(細辛)芍(赤芍、白芍)與藜蘆相背叛。

二、十 九 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三、七情配伍醫師給病人治病常根據病情的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應用。因此,就出現了多種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配伍既能照顧復雜病情,又可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因而被廣泛采用。西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首次總結了中醫配伍用藥的規律,指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時視之。”除單行是指單用一味藥治病外,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都屬藥物相須配伍應用的范疇。

(一)單行

即指用單味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味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咯血;現代單用鶴草芽驅除絳蟲;獨參湯,一味人參大補氣血,以及許多行之有效的“單方”等。它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廣。若病情較重,或病情比較復雜,單味藥力量有限,且難全面兼顧治療要求;有的藥物具有不良反應,單味應用難以避免不良反應,因此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

(二)相須

即功效相似的同類藥物合用后,可以起協同作用而增強原有藥物的療效。全蝎、蜈蚣同是平肝息風藥,二藥合用能明顯提高止痙定搐的作用;麻黃、桂枝同用,增強了發汗解表的功效;金銀花、連翹同用,增強了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

(三)相使

即兩類藥性、作用不同的藥物,主輔相配后,輔藥可以助主藥提高功效。此法與相須同是配伍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芪為健脾利水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以增強黃芪利尿消腫的作用。又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為清胃瀉火的主藥,牛膝活血消腫、引火下行,可以增強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四)相畏

即兩種藥物合用后,一種藥物的不良反應或功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例如,甘遂畏大棗,大棗可以抑制甘遂攻伐脾胃的不良反應,使其峻下而免傷脾胃。半夏畏生姜,生姜可以抑制半夏刺激黏膜的不良反應,更好地發揮半夏降逆止嘔的療效。

(五)相殺

即兩種藥物合用后,一種藥物能緩解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不良反應。例如,防風能緩解或消除砒霜所引起的砷中毒反應,即防風殺砒霜毒。又如,綠豆殺巴豆毒,麝香殺杏仁毒等。

相殺與相畏系屬同一種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恃而言的。

(六)相惡

即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原有的功效。人參惡萊菔子,萊菔子如與人參合用,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生姜惡黃芩,黃芩能削弱生姜溫中散寒的作用。

(七)相反

即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不良反應。例如,甘草反甘遂。

在中藥配伍的研究與探索中,還發現有的藥物配伍應用后,能產生與原藥物不同的新功效,如桂枝配白芍以調和營衛,柴胡配黃芩以和解少陽,大黃配肉桂以溫陽通便,桔梗配枳殼以宣降肺氣,肉桂配黃連以交通心腎等,都是對七情配伍用藥規律的補充和發展。第3章 藥物歸經、補瀉潤燥第3章 藥物歸經、補瀉潤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