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中華漢地百家佛塔》旨在對目前的中華漢地留存的人文價值高且值得記錄的一百家佛塔和八家塔林聖跡進行圖文並茂式的呈現。

塔是中華佛教建築中的重要形式,也是中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載體,其起源於古印度的兩個名詞,最早漢譯出現於東晉葛洪(284~364)的《字苑》一書。
“塔”來源於古印度的兩個詞源:一是梵文“Stupa”,本義即是墳塚,漢譯為埋葬佛舍利的“窣堵波”等。舍利一詞為梵文“sar i ra”的音譯,原含義為屍體或身骨。佛經上說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將其遺體火化,結成許多晶瑩明亮、五光十色、擊之不碎的珠子,稱之為舍利子,佛弟子們將佛祖舍利分葬於八座“窣堵波”中加以供奉。此後歷代,凡佛教高僧圓寂後火化所得的骨齒遺骸均稱之為舍利,成為佛教徒頂禮膜拜的至高無上的聖物,起塔供奉。這也是中國大量佛塔是供奉高僧大德佛舍利的舍利塔之原由所在。二是梵文“Chaity”,本義為“淨處”“滅惡生善處”,漢譯為“支提”等,可稱為廟,因內無舍利,故稱作為塔廟,這可以稱是一種具有紀念性的佛塔和雕刻的石窟。此外,佛陀的梵文“Budda”音譯“浮圖”在早期也曾作為佛塔的代名詞出現過,這是體現了佛即是塔、塔即是佛的人文理解。
“塔”(古時亦寫作“墖”字)的中文造字,是先由梵文佛陀的音韻造出了一個“苔”字,由於是墳塚,再在其左側加上“土”字旁.表示埋葬佛舍利的意思。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顧野王編撰《玉篇》載:“塔,他盍切,字書:塔,物聲。《說文》雲:西域浮圖也。”唐貞觀年間(627-649)釋玄應編撰《眾經音義·卷六》之《妙法華嚴經·卷-》載:“案,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雲:塔,佛堂也,音他合反。”而考證魏晉以前的諸書,如《三國志》、《後漢書》中,都只有稱作“浮圖”、“佛圖”的,尚無“塔”字。
隨著東漢明帝於永平十年(67)引入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並在洛陽郊外建白馬寺之後,第一個出現的塔就是在白馬寺夜間湧現的聖塚,經兩位高僧解釋是佛祖的“窣堵波”後,漢明帝於永平十一年(68)首建了中華第一塔一一方型木浮圖(釋迦舍利塔),此塔傳至今日已遷變為現在的白馬寺齊雲塔。自此開始,中國早期的佛寺均以塔為中心而建。北魏楊街之著《洛陽伽藍記》載:當時的洛陽第一寺永寧寺在北魏熙平元年(516)建起了九層的木浮圖,並以塔為中心建立佛寺。從隋、唐時期開始,塔與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唐初律宗創始人道宣(596~667)制定出《戒壇圖經》,把塔為中心的佛寺佈局改變為以佛殿為中心的佛寺佈局。至宋代禪宗寺院又發展出“伽藍七堂”的中國佛寺院落佈局規範。因此,中國的塔與寺也經歷了塔前殿後;寺、塔並列;塔在寺外另建塔院等多種佈局變化。轉眼二千年過去了,中華漢地隨著佛教的中國化,中國化的佛塔也在這二千年間不斷地進行著創新,轉換著形式,經歷著滄桑,接受著時間的洗禮。中國是世界文化大國,雖然朝代更迭,鬥轉星移,但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佛塔的光芒始終未曾磨滅過,更由於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工藝,建塔者的虔誠信念,許多古佛塔在歷經千年之後仍屹立至今,而中華後人對佛塔的創造也從未曾停止。中國歷史上對佛塔進行全國式統計或者大規模建造的最著名事件可以歸納總結為三次。
第一次是西元前268至前232年,印度摩揭陀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將佛祖舍利化為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地起塔供奉。此事於唐總章元年(668),由唐代釋道世(?~683)歷時十年書寫在共計一百篇668部的《法苑珠林》,其中卷三十八《故塔部·第六》記載了中華19座阿育王建佛祖舍利塔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狀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佛塔進行了全國綜述性的記載。時至今日,據考在中華漢地的這19座阿育王塔現存的還有10座(本書收錄了6座),新建3座,失考4座,毀失了2座。
第二次是隋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541~604)出生在陝西尼姑庵內,因感恩於佛祖護佑一統江山,並因有一印度僧人贈送他一包佛陀舍利,故分別三次下旨在全國敕建佛塔供養舍利。隋仁壽元年(601)六月十三日,楊堅在六十歲生日這天於仁壽殿下《隋國立佛舍利塔》詔,賜三十州佛舍利,並要求於十月十五日正午同刻人銅函石函起塔。因事後各州均上報祥瑞,隋文帝於仁壽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下《再立舍利塔詔》書,令在全國再選五十三州建立靈塔,並定於四月初八正午五十三粒舍利同時封人石函。此後,仁壽四年(604),又敕下三十州建寺,頒舍利一時同送。這些佛塔名稱與地址由唐京兆(長安)釋道宣(596~667)記錄於其所著三十卷的《廣弘明集》中。在道宣另著的《續高僧傳·童真傳》將其總結為“仁壽元年,下敕率土之內普建靈塔,前後諸州一百一十一(三)所皆送舍利,打剎勸課繕構精妙。”如今在北京天寧寺塔、江蘇棲霞寺舍利塔、遼寧朝陽北塔仍可見當年隋舍利塔的後世遺存(本書收錄了3座)。
第三次是五代吳越國王錢俶(929~988),執政吳越三十一年(948-978),喜歡研究佛法。史載在顯德三年(956)前後,錢俶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萬四千塔的故事,於宮中冶烏金為瓦,繪佛故事,滲以金飾,造阿育王小塔八萬四千座作為藏經之用,埋藏於國中名山佛塔,以為功德,世稱金塗塔,又稱阿育王舍利塔。因其形狀好似一個寶篋,內藏印經,故又稱為“寶篋印經塔”(詳見本書“阿育王舍利塔”),這些金塗塔至今仍多有現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