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詩探索15(全2冊)(簡體書)
滿額折

詩探索15(全2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0 元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87418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詩探索》 編輯委員會在工作中始終堅持:
發現和推出詩歌寫作和理論研究的新人。
培養創作和研究兼備的複合型詩歌人才。
堅持高品位和探索性。
不斷擴展《詩探索》 的有效讀者群。
辦好理論研究和創作研究的詩歌研討會和有特色的詩歌獎項。
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貢獻。

《詩探索15》由吳思敬、林莽主編,分為理論卷和作品卷。理論卷堅持高品位和探索性的品質,為詩歌創作者和愛好者提供發表言論的平臺,內容為來自名家或實力雄厚的新銳詩評家或詩人,具體欄目內容包括新詩形式建設問題研究、朱英誕研究、寇宗鄂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詩歌文本細讀、姿態與尺度、新詩理論著作述評、外國詩論譯叢。作品卷是整理詩壇上出現的創新性詩歌作品而成,其中包括大量詩歌獎項的獲獎詩人的優秀作品,具體欄目內容包括詩壇峰會、探索與發現、漢詩新作、新詩集視點。

作者簡介

吳思敬

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師範學院分院講師、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

林莽

原名張建中,生於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為“白洋淀詩群”代表詩人之一,出版有《我流過這篇片土地》《林莽詩選》《穿透歲月的光芒》《永恆的瞬間》《林莽詩花集》等詩集、散文集八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目次

理論卷

//新詩形式建設問題研究

2 自由詩的自由與難度……師力斌

14 關於格律,他們其實在談論什麼?

——漫議“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張潔宇

20 音韻、形韻、意韻:詩歌跨行的功用……許環光

34 朱光潛《詩論》的形式觀……王光明

45 譾議何其芳“現代格律詩”理論……王永

 

//朱英誕研究

58 朱英誕解讀新月派詩芻議……王澤龍

66 論朱英誕詩歌的鏡意象……魏蒙

75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從兒童視角賞析朱英誕新詩創作……郭穎楷

85 賦到滄桑句便工

——論朱英誕的“懷母”詩……金美傑

 

//寇宗鄂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

100 讀《悲劇性格》致宗鄂的信……陳超

104 生態學視閾下的詩與畫

——評寇宗鄂……苗雨時

108 善的習得方式

——在寇宗鄂詩歌研討會上的發言……劉向東

113 拾撿詩的餘音

——寇宗鄂詩歌創作簡論……武兆強

118 吾師宗鄂……馬淑琴

122 從“田園牧歌”到“都市悲歌”

——論寇宗鄂的詩歌轉型……吳昊

 

//詩歌文本細讀

130 彭燕郊《混沌初開》細讀……邱景華

146 《尋墨記》在尋找什麼……高鵬程

 

//姿態與尺度

158 “帶著病痛”,燃亮一束微光……黃桂元

165 都市裡的最後一株植物

——薑米粒詩歌創作試論……包臨軒

 

//新詩理論著作述評

174 沒有陳超的世界將更顯空寂

——關於《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雷平陽

178 詩性光芒的年代記憶

——評薑紅偉《詩歌年代——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訪談錄》……蘆葦岸

 

//外國詩論譯叢

188 畢曉普致安娜信……李嘉娜譯

 

作品卷

 

// 詩壇峰會

2 詩人閆秀娟

3 詩二十三首……閆秀娟

22 秀娟的詩……劉亞麗

24 眼睛與心靈(小傳)……閆秀娟

31 詩人管清志

32 管清志詩十六首……管清志

48 農耕文明式微下的心靈探求……陳萱

 

// 探索與發現

54 青年詩人談詩

54 重建巴別塔……羌人六

68 詩歌的河流……孫立本

75 我對現代詩及其寫作的一點認識……麥豆

82 以詩歌加身,並在黑暗裡發出回音……時培建

89 作品與詩話

89 在現代詩與現代抒情詩之間……邱景華

103 劉志峰詩八首……劉志峰

 

// 漢詩新作

108 新詩七家

謝虹曲青春陳麗偉趙青李雙林水文第廣龍

145 短詩一束

依米一孫殿英姜顯遵宋心海楊犁民陸支傳柴棚

潘新安聶泓姜樺袁同飛凌峰張喆南宮玉

婁軍紫藤冰冰

166 梨樹溝采風詩歌作品小輯

林莽藍野楊方燈燈談雅麗林珊風言

柴福善陳亮

 

// 新詩集視點

182 “詩靈”護佑的詩人

——《林季杉<第21 號夜曲>》序……王光明

185 漢密爾頓的早禱(外二首)……林季杉

 

書摘/試閱

自由詩的自由與難度

師力斌

本文所說的自由詩指新詩。討論這個話題的動因是,多年來我的詩歌創作一直有一個困擾:新詩要不要格律?如果不要格律,韻律是不是必要?口水詩是不是一種革命性的主張?

關於要格律還是散文化,新詩史上有很多爭論,吵得一塌糊塗,最終好像都不能給我明確回答。聞一多、何其芳等人的格律體追求,不能讓我信服。艾青、臧棣等人是主張新詩散文化,但他們只是論說了新詩自由的合法性,然後就袖手了,至於新詩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則未置一詞。

三十年來,新詩承擔了社會轉型和藝術變革帶來的巨大壓力。一種背靠兩千年傳統的詩歌,頻繁遭到來自文化保守主義者、審美懶惰的公眾和充斥市場的功利主義者的包圍和質疑。與此同時,不到百歲的影視彷彿包攬了全部的民族藝術精華和文化能力,並且以贏得市場的叫好為能事。這就是新詩的當代處境。

拋開頭腦發熱的詩歌青年對1980 年代或對歷史上詩歌的黃金時代的盲目崇拜,單從新詩在表達世界的廣度深度上來講,也並不遜於其他各個門類。只是由於社會想像中的“古典詩歌”龐然大物的虎視, 以及市場化的四麵包圍,才導致年齡很嫩的新詩的“渺小”。一個基本不讀詩歌的人,可以很輕率地指責當下沒有李白、杜甫而不會遭人恥笑,但他卻完全不會以同樣的口吻指責電影電視,他很清楚漢唐宋元明清兩千多年裡,根本沒有出過一個電影導演,也沒有出過一個電視劇明星。連對“古典詩歌”一向保持高度警惕的臧棣也覺察到,“我們總能在對新詩進行總體評價的時候感覺到古典詩歌及其審美傳統的徘徊的陰影”。

對新詩的這種處境誰都沒有辦法,誰讓我們有兩千年之久的詩歌記憶呢。想打破兩千年培養起來的審美慣性,不會輕而易舉。新詩想以新形式代替唐詩宋詞那樣的舊形式,進而取而代之,成為詩歌主流,需要付出的努力不啻是一場革命。詩歌理論首先必須經歷這樣的革命性變革。吳思敬的新詩自由觀或許可以在這種框架裡得到理解。

 

一自由詩面臨的形式問題

 

劉慈欣在其科幻小說《詩云》中曾寫道,克隆體李白已經將所有的詩歌寫出,辦法就是把所有漢字的所有排列形式寫出來,傑作就包含在其中了。第一首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以此類推,以至無窮。困難在於,如何從這些所有的詩歌當中挑選出名作,這是個問題。

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詩歌理論問題,那就是,名作和普通作品的關係。普通作品可以有無數,但經典名作是有限的,是挑選的結果。這對新詩的啟發是,新詩可以有無數,但好的新詩卻是有限的。挑選好詩就成為問題。那麼就有人問,到底什麼樣的新詩是好詩?

至少在當下,更多的人會傾向於下列名單: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戴望舒《雨巷》、余光中《鄉愁》、北島《回答》、舒婷《致橡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等。我們可以在學校教材、新詩選本、推介文章、朗誦會以及新媒體詩歌介紹中看到這些詩人或文本的名字。這個單子絕不單純是審美的結果,而是一系列文化生產、傳播、評價機制長期運作的歷史合力的結果。在這個名單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古典詩歌審美的影子,比如對於韻律的偏好。新詩儘管已經誕生一百年了,但看待它的眼光仍然是一千年前的,甚至更古老。要弄清這個問題,涉及對非常複雜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傳統的清理,顯然本文無此力量。除去審美的頑固古典羈絆,還有其他諸多因素,諸如政治、社會、經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不要以為詩歌是能夠脫離複雜的社會的純文學的寵兒,其實他始終與中國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比如,《鄉愁》所依賴的兩岸分離的政治語境,以及總理級的政治人物引用該詩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回答》所賴以發生的80 年代思想解放的文化大潮, 眾多的研究已經有力地證明,詩歌在80 年代的走紅不單單是文學本身的力量,與意識形態的合拍是重要原因。《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房地產商的青睞等等,這些非文學的因素都對於塑造新詩名作產生過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同樣道理,新世紀前後的口水詩,麗華體、烏青體的網絡走紅,背後也牽涉到一系列複雜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機制的運作。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大眾中間基本沒有市場。在其他藝術領域,可能還注重思想在作品中的比例,但在詩歌,古典式審美思維最頑固。來自讀者大眾的質疑集中在一個問題上,新詩沒有像古詩那樣形成自己的形式規範,你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像唐詩那樣的統一形式。這個要求似乎與人生來平等一樣無比正確。這正是新詩合法性危機最核心的內容。

新詩是不是要追求韻律和形式的規範,與古詩不同的新的規範的形式,要不要成為新詩追求的目標?

我的答案是,不要。新詩絕對不可返回古詩的老路上去。新詩的本質是自由,這是新詩安身立命的本錢,因為自由,它才推翻了古詩的統治和束縛,因為自由,它才在新文化運動之後由小逐漸壯大,因為自由, 它才吸引了一代代的年輕人的熱愛,也因為自由它才在圖像文化充斥世界的今天在網絡上佔有了一席之地,也因為自由,新詩才保持了在當下文化商業的時代里相對的潔身自好。

正是出於對自由的人性的嚮往和追求,新詩才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不斷發展壯大,直至今天。儘管“自由”和“人性”是兩個具有理論陷阱的詞(這個話題當另文討論),儘管對新詩的爭論不斷,看法不一, 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從古詩的樊籬中掙脫出來,獨立了,生根了,成長了。現在的問題是,在發展上面遇到了市場的瓶頸,在接受上面備受大眾的爭議,在形式上面在格律和自由之間搖擺不定,在成就方面缺少更有說服力的詩歌經典。這是詩歌要解決的幾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不是問題。因為現在新詩基本上是無功利生存,非市場化。寫詩不為賺錢,詩歌的傳播基本免費,詩歌的閱讀也基本免費。比起戲劇、影視、歌曲、書畫、收藏等藝術領域,詩歌是當今最便宜的精神消費。無功利生存反倒使詩歌的生命力更加強盛,不會像藝術收藏市場那樣隨著行情的起伏而大起大落。從新詩誕生到今天的一百年,新詩的生存經歷了革命、運動、戰爭、市場、全球化等多種歷史環境的考驗, 也從一種青春的衝動、政治的附庸、革命的工具發展成為今天傳媒時代獨特的交流和表達方式,而且也經歷了復古與革新的反复較量,詩歌從青春期、騷動期進入了成熟期。在我看來,當今的詩歌正當年。

第二個問題,在接受方面倍受爭議,這不但是詩歌的問題,幾乎所有的領域都存在這個問題。不過詩歌的特殊性在於中國詩歌歷史的特殊記憶,這是影視、網絡等新媒體藝術不存在的。新詩儘管是新事物,但畢竟從古詩化蝶而來,脫胎於傳統,因此,無法不讓大眾將它與古詩作對比。爭議並沒有將詩歌徹底打倒。打了一百年,詩歌生存發展了一百年,而且還不時小有輝煌。世界上哪種東西沒有爭議?連美和民主都有爭議,何況新詩。爭議是前進的動力,沒有爭議才不正常。

第三個問題是經典的問題,與第二個問題緊密相連。古詩有將近二千年曆史,從唐詩到現在也有一千年曆史,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見的。在這漫長的歷史的文化創造中,留下大量的經典,被歷代民眾廣泛閱讀、廣泛接受,進而積澱為一種民族特色文化心理,它的強大猶如連綿的崑崙山,是誰都無法否認的。新詩只有一百年,你要求它產生和一千年、兩千年那樣多那樣高的經典,首先不公平,其次太著急。心情可以理解,事實上不可能。大眾老抱怨新詩沒有經典,但實際上,北島的《回答》、余光中的《鄉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些詩的經典化程度應該說相當之高。即使新詩今後停下來不寫作,以上這些經典也足夠新詩驕傲,更何況,80 年代以後的這三十年,中國新詩的數量、質量,反映時代的深度、廣度,藝術形式之多樣,技藝之精深,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這些問題待以後的章節再交代。許多當代詩人,如於堅、西川、歐陽江河、昌耀、沈浩波、王家新、多多、嚴力等,這些詩人的詩歌成就相當可觀,只是還需要公眾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優秀的藝術往往是超越於時代的。借助網絡這一現代技術的中介,詩歌的接受目前正在經歷一個大眾化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既不是由政府推動,也不是由資本推動,而是由詩人和詩歌的讀者來推動的,平民化程度非常之高。這是個非常獨特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絕非一個詩歌的問題,而涉及文化民主化、社群意識的重新建構、社會交往方式和精神溝通方式的新變化等一系列複雜的社會重構。

第四個問題是新詩的形式問題。這是新詩面臨最突出的問題和挑戰, 也是最難以回答的問題。新詩邊緣化小眾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新詩沒有規範化的成熟的形式,這影響了大眾的接受。新詩還沒有像古詩一樣創造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規範的形式,也就是說還沒有李白、杜甫意義上的經典。自由詩人面目各異。聞一多追求格律,卞之琳富於智趣,沈浩波相當肉感,西川超脫得出奇。《鄉愁》類似於民歌,《零檔案》無以類比。昌耀偏愛文字古奧,歐陽江河熱衷矛盾修辭。有人押韻,有人散文,女詩人安琪將日記、碑文、會議記錄全搬進了長詩,臧棣的叢書又迷宮一般迴旋曲折。沒有哪一種形式擁有絕對權威,也沒有哪一種形式不合理。好像都可以,又好像都不太令人滿意。這些感覺可能是閱讀新詩的人的普遍感覺。新詩提供了大量新奇的藝術表達,但始終缺乏經典的閱讀感覺。經典讓你不敢隨便質疑,只能質疑自己。正如歐陽江河所說,大眾對待古詩和新詩是不公平的,李商隱的詩也並非那麼好懂,但很少有人會質疑李商隱的經典性,但是面對你歐陽江河的詩則會問,寫得什麼呀,不明白。大眾“欺侮”新詩的現象時有發生,只不過人們不在意罷了。總之,人們的感覺是,新詩由於缺乏成熟的形式規範,制約了新詩傳播;反過來,新詩經典的缺乏又鼓舞了公眾排斥和懷疑新詩。我認為,新詩行進一百年的問題中,只有形式問題是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新詩在形式方面的創造就不理直氣壯,新詩仍然會受古詩和大眾的夾板氣。

自由詩的自由與難度

師力斌

本文所說的自由詩指新詩。討論這個話題的動因是,多年來我的詩歌創作一直有一個困擾:新詩要不要格律?如果不要格律,韻律是不是必要?口水詩是不是一種革命性的主張?

關於要格律還是散文化,新詩史上有很多爭論,吵得一塌糊塗,最終好像都不能給我明確回答。聞一多、何其芳等人的格律體追求,不能讓我信服。艾青、臧棣等人是主張新詩散文化,但他們只是論說了新詩自由的合法性,然後就袖手了,至於新詩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則未置一詞。

三十年來,新詩承擔了社會轉型和藝術變革帶來的巨大壓力。一種背靠兩千年傳統的詩歌,頻繁遭到來自文化保守主義者、審美懶惰的公眾和充斥市場的功利主義者的包圍和質疑。與此同時,不到百歲的影視彷彿包攬了全部的民族藝術精華和文化能力,並且以贏得市場的叫好為能事。這就是新詩的當代處境。

拋開頭腦發熱的詩歌青年對1980 年代或對歷史上詩歌的黃金時代的盲目崇拜,單從新詩在表達世界的廣度深度上來講,也並不遜於其他各個門類。只是由於社會想像中的“古典詩歌”龐然大物的虎視, 以及市場化的四麵包圍,才導致年齡很嫩的新詩的“渺小”。一個基本不讀詩歌的人,可以很輕率地指責當下沒有李白、杜甫而不會遭人恥笑,但他卻完全不會以同樣的口吻指責電影電視,他很清楚漢唐宋元明清兩千多年裡,根本沒有出過一個電影導演,也沒有出過一個電視劇明星。連對“古典詩歌”一向保持高度警惕的臧棣也覺察到,“我們總能在對新詩進行總體評價的時候感覺到古典詩歌及其審美傳統的徘徊的陰影”。

對新詩的這種處境誰都沒有辦法,誰讓我們有兩千年之久的詩歌記憶呢。想打破兩千年培養起來的審美慣性,不會輕而易舉。新詩想以新形式代替唐詩宋詞那樣的舊形式,進而取而代之,成為詩歌主流,需要付出的努力不啻是一場革命。詩歌理論首先必須經歷這樣的革命性變革。吳思敬的新詩自由觀或許可以在這種框架裡得到理解。

 

一自由詩面臨的形式問題

 

劉慈欣在其科幻小說《詩云》中曾寫道,克隆體李白已經將所有的詩歌寫出,辦法就是把所有漢字的所有排列形式寫出來,傑作就包含在其中了。第一首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以此類推,以至無窮。困難在於,如何從這些所有的詩歌當中挑選出名作,這是個問題。

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詩歌理論問題,那就是,名作和普通作品的關係。普通作品可以有無數,但經典名作是有限的,是挑選的結果。這對新詩的啟發是,新詩可以有無數,但好的新詩卻是有限的。挑選好詩就成為問題。那麼就有人問,到底什麼樣的新詩是好詩?

至少在當下,更多的人會傾向於下列名單: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戴望舒《雨巷》、余光中《鄉愁》、北島《回答》、舒婷《致橡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等。我們可以在學校教材、新詩選本、推介文章、朗誦會以及新媒體詩歌介紹中看到這些詩人或文本的名字。這個單子絕不單純是審美的結果,而是一系列文化生產、傳播、評價機制長期運作的歷史合力的結果。在這個名單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古典詩歌審美的影子,比如對於韻律的偏好。新詩儘管已經誕生一百年了,但看待它的眼光仍然是一千年前的,甚至更古老。要弄清這個問題,涉及對非常複雜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傳統的清理,顯然本文無此力量。除去審美的頑固古典羈絆,還有其他諸多因素,諸如政治、社會、經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不要以為詩歌是能夠脫離複雜的社會的純文學的寵兒,其實他始終與中國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比如,《鄉愁》所依賴的兩岸分離的政治語境,以及總理級的政治人物引用該詩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回答》所賴以發生的80 年代思想解放的文化大潮, 眾多的研究已經有力地證明,詩歌在80 年代的走紅不單單是文學本身的力量,與意識形態的合拍是重要原因。《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房地產商的青睞等等,這些非文學的因素都對於塑造新詩名作產生過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同樣道理,新世紀前後的口水詩,麗華體、烏青體的網絡走紅,背後也牽涉到一系列複雜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機制的運作。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大眾中間基本沒有市場。在其他藝術領域,可能還注重思想在作品中的比例,但在詩歌,古典式審美思維最頑固。來自讀者大眾的質疑集中在一個問題上,新詩沒有像古詩那樣形成自己的形式規範,你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像唐詩那樣的統一形式。這個要求似乎與人生來平等一樣無比正確。這正是新詩合法性危機最核心的內容。

新詩是不是要追求韻律和形式的規範,與古詩不同的新的規範的形式,要不要成為新詩追求的目標?

我的答案是,不要。新詩絕對不可返回古詩的老路上去。新詩的本質是自由,這是新詩安身立命的本錢,因為自由,它才推翻了古詩的統治和束縛,因為自由,它才在新文化運動之後由小逐漸壯大,因為自由, 它才吸引了一代代的年輕人的熱愛,也因為自由它才在圖像文化充斥世界的今天在網絡上佔有了一席之地,也因為自由,新詩才保持了在當下文化商業的時代里相對的潔身自好。

正是出於對自由的人性的嚮往和追求,新詩才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不斷發展壯大,直至今天。儘管“自由”和“人性”是兩個具有理論陷阱的詞(這個話題當另文討論),儘管對新詩的爭論不斷,看法不一, 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從古詩的樊籬中掙脫出來,獨立了,生根了,成長了。現在的問題是,在發展上面遇到了市場的瓶頸,在接受上面備受大眾的爭議,在形式上面在格律和自由之間搖擺不定,在成就方面缺少更有說服力的詩歌經典。這是詩歌要解決的幾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不是問題。因為現在新詩基本上是無功利生存,非市場化。寫詩不為賺錢,詩歌的傳播基本免費,詩歌的閱讀也基本免費。比起戲劇、影視、歌曲、書畫、收藏等藝術領域,詩歌是當今最便宜的精神消費。無功利生存反倒使詩歌的生命力更加強盛,不會像藝術收藏市場那樣隨著行情的起伏而大起大落。從新詩誕生到今天的一百年,新詩的生存經歷了革命、運動、戰爭、市場、全球化等多種歷史環境的考驗, 也從一種青春的衝動、政治的附庸、革命的工具發展成為今天傳媒時代獨特的交流和表達方式,而且也經歷了復古與革新的反复較量,詩歌從青春期、騷動期進入了成熟期。在我看來,當今的詩歌正當年。

第二個問題,在接受方面倍受爭議,這不但是詩歌的問題,幾乎所有的領域都存在這個問題。不過詩歌的特殊性在於中國詩歌歷史的特殊記憶,這是影視、網絡等新媒體藝術不存在的。新詩儘管是新事物,但畢竟從古詩化蝶而來,脫胎於傳統,因此,無法不讓大眾將它與古詩作對比。爭議並沒有將詩歌徹底打倒。打了一百年,詩歌生存發展了一百年,而且還不時小有輝煌。世界上哪種東西沒有爭議?連美和民主都有爭議,何況新詩。爭議是前進的動力,沒有爭議才不正常。

第三個問題是經典的問題,與第二個問題緊密相連。古詩有將近二千年曆史,從唐詩到現在也有一千年曆史,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見的。在這漫長的歷史的文化創造中,留下大量的經典,被歷代民眾廣泛閱讀、廣泛接受,進而積澱為一種民族特色文化心理,它的強大猶如連綿的崑崙山,是誰都無法否認的。新詩只有一百年,你要求它產生和一千年、兩千年那樣多那樣高的經典,首先不公平,其次太著急。心情可以理解,事實上不可能。大眾老抱怨新詩沒有經典,但實際上,北島的《回答》、余光中的《鄉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些詩的經典化程度應該說相當之高。即使新詩今後停下來不寫作,以上這些經典也足夠新詩驕傲,更何況,80 年代以後的這三十年,中國新詩的數量、質量,反映時代的深度、廣度,藝術形式之多樣,技藝之精深,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這些問題待以後的章節再交代。許多當代詩人,如於堅、西川、歐陽江河、昌耀、沈浩波、王家新、多多、嚴力等,這些詩人的詩歌成就相當可觀,只是還需要公眾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優秀的藝術往往是超越於時代的。借助網絡這一現代技術的中介,詩歌的接受目前正在經歷一個大眾化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既不是由政府推動,也不是由資本推動,而是由詩人和詩歌的讀者來推動的,平民化程度非常之高。這是個非常獨特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絕非一個詩歌的問題,而涉及文化民主化、社群意識的重新建構、社會交往方式和精神溝通方式的新變化等一系列複雜的社會重構。

第四個問題是新詩的形式問題。這是新詩面臨最突出的問題和挑戰, 也是最難以回答的問題。新詩邊緣化小眾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新詩沒有規範化的成熟的形式,這影響了大眾的接受。新詩還沒有像古詩一樣創造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規範的形式,也就是說還沒有李白、杜甫意義上的經典。自由詩人面目各異。聞一多追求格律,卞之琳富於智趣,沈浩波相當肉感,西川超脫得出奇。《鄉愁》類似於民歌,《零檔案》無以類比。昌耀偏愛文字古奧,歐陽江河熱衷矛盾修辭。有人押韻,有人散文,女詩人安琪將日記、碑文、會議記錄全搬進了長詩,臧棣的叢書又迷宮一般迴旋曲折。沒有哪一種形式擁有絕對權威,也沒有哪一種形式不合理。好像都可以,又好像都不太令人滿意。這些感覺可能是閱讀新詩的人的普遍感覺。新詩提供了大量新奇的藝術表達,但始終缺乏經典的閱讀感覺。經典讓你不敢隨便質疑,只能質疑自己。正如歐陽江河所說,大眾對待古詩和新詩是不公平的,李商隱的詩也並非那麼好懂,但很少有人會質疑李商隱的經典性,但是面對你歐陽江河的詩則會問,寫得什麼呀,不明白。大眾“欺侮”新詩的現象時有發生,只不過人們不在意罷了。總之,人們的感覺是,新詩由於缺乏成熟的形式規範,制約了新詩傳播;反過來,新詩經典的缺乏又鼓舞了公眾排斥和懷疑新詩。我認為,新詩行進一百年的問題中,只有形式問題是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新詩在形式方面的創造就不理直氣壯,新詩仍然會受古詩和大眾的夾板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