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滿額折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你們要去:如此主說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整部聖經都在講「去」,整部聖經的人物都在「動」
尤其是書中的大人物:從舊約中的亞當、諾亞、亞伯拉罕……到眾先知等,每個都在「動」。到了新約,耶穌更是「動」得比任何人都多,短短三年公開工作的其間,到處奔波。他的跟隨者保羅也不斷在「動」,彼得、約翰也都在動。
幾乎可說整本聖經都在動,都在去,去,去!它的目的在最後才說出來,原來「去」的目的是「來」。本書一開始就說聖經中的「來」與「去」根本是一個字。啟示錄的結論,就是整本聖經的結論。
周牧師再次以其淵博的神學知識,灌入其生命中的獨具的真知灼見,將聖經中一個「去」字鮮活地串連成一股動力,使讀的人跟著活躍起來,進而產生行動,對上帝的是認真起來。

作者簡介

周聯華(1920/03/07~2016/08/06)

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慈谿縣。他是牧師、傳道家、神學家,也是社會關懷者、人道主義者,以及無數人的心靈導師。

學歷:
上海滬江大學企管學士
美南浸會神學院道學士、哲學博士
普林斯登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學者
牛津大學研究學者
美國山福大學榮譽神學博士
美國茂瑟大學榮譽人類學博士
東海大學榮譽哲學博士

經歷:
台南浸信會牧師
浸信會懷恩堂牧師
凱歌堂牧師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教務長、院長
東海大學董事、董事長
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董事長
國際世界展望會董事
聖經公會聖經翻譯委員

自序
上帝要我們「去」

廿世紀的末期,教會間忽然飆起一陣宣教熱的狂風。也怪不得他們,如果在第二個千禧年結束之際,教會沒有任何反應,豈不變成冷血動物了嗎?各地的教會都組織起「二千年福音運動」一類的組織;名字雖不同,但性質類似。
在這一股熱潮中,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也開始重新思考宣教的角色;董事會和教授們也不甘落後,開始計畫以宣教為教學的重點之一,以培育宣教人才為己責,著手籌劃宣教中心和宣教系。那時剛好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全盛時代的前副會長郭文生博士(Dr. Winston Crawley)和前東亞主任斐裴博士(Dr. Faye Pear­son)在本校任客座教授,也順便請教當時正在新加坡度安息年的美國西南神學院的宣教系主任Dr. Justice Anderson;這些都是以宣教聞名的美南浸信會的菁英。請他們一起參與籌備,斐博士更留下來擔任全職教授。
2003年萬事全備,正式成立宣教系,也加入了本院校友、曾任南非宣教士、Preporia University,PH.D.的江榮義博士為生力軍,從此就正式成軍了。「軍長」斐博士邀我擔任「宣教的聖經基礎」課程。她說:「你對宣教學懂得多少沒有關係,你只要教聖經就可以了。」我就這樣被「打鴨子上架」,唱起「開鑼戲」了。
我故意不讀任何參考書,而開始研讀聖經的經文,發覺全課程可分為兩個子題:「蒙召篇」和「資訊篇」,選擇性的介紹聖經人物和資訊,也許同學和未來的讀者會更饒富興趣。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更發覺似乎「去」字可以貫穿全部經文,所以便以此目標作為主題。
教授這門課是極具挑戰的,因為這對我而言是新的課程,而且有兩位韓國宣教士朴同成和李宗憲同學選讀本課。他們講得一口流利的華語,所以對我授課完全沒有造成任何困難,反而因他們在課室中,使我不忘我在教的是「宣教」的課目。
一年下來,我深深感到聖經中的人物不斷在動,包括神而人、人而神的耶穌也不斷在去、去、去!他的大使命更要信徒「去」,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直到世界的未日,和直到天之涯、海之角。
華人的信徒越來越精緻,他們閱讀的程度與傳道人、神學生不相上下,對宣教的熱忱跟傳道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故敬將此書《你們要去!――如此主說》獻給所有對宣教滿有熱沈的弟兄姊妹!

周聯華

註:本書所用聖經經文均採自《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目次

目錄
自 序 2
緒 論/整部聖經在講「去」 5

第一部 蒙召篇
第1章/宣教的前景與實情 19
第2章/列祖的蒙召 33
第3章/出路人的蒙召 45
第4章/三位國王的蒙召 71
第5章/先知的蒙召 83
第6章/使徒的蒙召 93
第7章/眾聖徒的呼召 111

第二部 信息篇
第8章/五經中的宣教信息 125
第9章/歷史書中的宣教信息 137
第10章/先知書中的宣教信息 151
第11章/詩歌與智慧書中的宣教信息 169
第12章/福音書中的宣教信息 179
第13章/使徒行傳中的宣教信息 241
第14章/保羅書信中的宣教信息 261
第15章/一般書信中的宣教信息 283
第16章/啟示錄中的宣教信息 293

結論 303

書摘/試閱

緒論 整部聖經在講「去」

假如有一個從來沒有與基督教接觸過的人,一天忽然想到要讀聖經;再假定他很細心地從頭到尾讀一遍,我很好奇地想要知道他會有什麼印象。我沒有做過這樣的測驗,所以無法揣測;不過我想一定會很非常有趣。假想這個人讀完以後或許有很多重印象,但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動」。
聖經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在「動」,尤其是書中的大人物:如舊約中的亞當、挪亞、亞伯拉罕、雅各、約瑟、摩西、約書亞、以斯拉、尼希米等許多位先知都在「動」。到了新約,耶穌更是「動」得比任何人都多,短短三年公開工作期間,到處奔波。他的跟隨者保羅也不斷在「動」,彼得、約翰也都在動。最後約翰的範圍居然到了天上。(參閱啟四1)
不但如此,連上帝也在「動」:
在第七天,上帝因完成了他創造的工作就敬了工。他賜福給第七天,聖化那一天為特別的日子;因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創造,歇工休息。(創二2-3)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似乎上帝也要「歇工休息」,但是從耶穌口中我們知道,上帝並不休息。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因此猶太人的領袖要在那上面抓他的把柄。「耶穌就:『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約五17)根據我們的經驗也是如此,假如哪天上帝休假,導致那一天沒有空氣,那全世界的人豈不都要死光光了嗎?
也許我是中國人,對「動」字特別敏感,因為在國人的傳統中,「靜」才是最高的理想。老子的「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我們傳統的寫真,陶淵明式的逍遙自在「採菊東籬下」是我們的理想;諸葛亮模樣的「寧靜以致遠」是我們的偶像,他在城樓上彈琴都可以作為「空城計」,嚇退敵兵。所以聖經中的動,對東方讀者來說,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如果「動」的印象是準確的話,我們再進一步問:「聖經是用哪一個字來表達?」我想應該是「去」字。「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字,在希臘文中「去」和「來」是同一個字,好比ἔρχομαι解釋作I go,也可以解釋作I come;πορεύομαι也是同樣的,可以是1 proceed to go或是1proceed to come。我開始學希臘文的時候頗為不解,來和去是兩回事,豈能混為一談?有一天,我開著汽車上高速公路,碰上一段路正在修理,只能一排車前進,有一個工人在那裡拿著脾子指揮交通。他不用紅綠燈,而是用文字來代表訊號。他舉GO的時候,車子都開始行駛;到了另一段修理的地方,那個工人所舉的牌子是COME,大家也同樣行進。我那時才恍然大悟,go和come是同樣的意思,不過觀點略為不同而已。Go是站在駕駛人的立場,他們可以去了;come是站在舉牌人的立場,告訴駕駛人你可以來了。
我說聖經從頭到尾都在「動」,尤其在「去」和「來」字上表達,一點不假。當亞當不服從上帝的禁令,吃了不應該吃的果子,「主上帝把他趕『出』伊甸園。讓他『去』耕種土地。」(創三23)從此以後,他一生勞碌,到聖經的終結。「聖靈和新娘(指教會)都就:『來!』所有聽見的人也該應聲說:『來!』來吧,口渴的人都來;願意的人都可以白白地來接受生命的水。」(啟廿二17)從創世記和啟示錄的中間,許多人就是「來、來,去、去」。

壹 舊約中的典總

一、亞伯拉罕
說到「動」,當推「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他那時還叫亞伯蘭:
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這樣,人要因他蒙福。祝福的,我要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要詛咒他。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創十二1-3)
亞伯蘭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仍照著上帝的吩咐向迦南出發。他先到了示劍,之後慢慢南遷,來到迦南的南部;在迦南有飢荒的時候,他又往南遷移,進入了埃及。等到迦南回復正常以後,他又重返迦南。這時上主又對亞伯蘭說:
你要從你所站的地方向東、西、南、北四周觀看。我要把你所看見的這片土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子孫;這片土地要永遠歸屬你們。我要使你的子孫多到沒有人能夠計算;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子孫。起來!你去走遍整片土地;我要把它賜給你。(創十三14b-47)
因此,後來上帝與亞伯蘭立約稱他為亞伯拉罕,成為多國之父(創十七5,亞伯拉罕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他終其一生「走遍這片土地」。(有關亞伯拉罕的蒙召及使命另章討論。)
二、雅各
雅各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他是母親所生雙生子的弟弟,但他圖謀長子的福氣,因而與他的哥以掃不斷地爭執。雅各善用心機,趁他醫哥在飢餓之時,輕易地以一碗紅豆湯驅得丁長子的權利(見創廿五29-34)。他的父親在臨終之前,又被他和他的母親共謀設計,以致將原本要給長子以撒的祝福,被雅各奪取了去。這在當時是極為嚴肅的事情,一個人一經祝福,那些祝福就會實現在他的身上。
因此,這事以後,雅各再也不容於以掃,只得在母親的建議下,投靠在哈蘭的舅舅拉班。他長途跋涉走到了美索不達米亞。憑藉著機伶和足智多謀,不但娶了兩房妻子,還生了十二個兒子:呂便、西緬、利未、猶大、西布倫、以薩迦、但、迦得、亞設、拿弗他利、約瑟,和便雅憫。這十二個兒子的排列是按照雅各最後祝福的順序(見創四九1-28)。他們這幾個人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未來十二支族之始,一切的編制都按照十二個兒子的名字。雅各還擁有許多的僕人和牛、驢、綿羊,和山羊。
雅各在返國途中曾與一人搏鬥,相信藉此可以自我檢討,因之得賜名為「以色列(לאֵרָשְׁי),原的意局是「與上帝搏鬥」,成為「願上帝堅持」或「願上帝掌權」。這名也成了國家的名字,類似的象徵也不斷出現,這是後話。
老年的時候,因為飢荒,他還到埃及去。在上帝的安排下,他的兒子約瑟先期而去,並當了宰相,最後父子相會,使他有個善終;且邀照遺囑,葬於迦南的家庭墓園,與亞伯拉罕同穴。正因為約瑟為宰相,又經法老的批准;於是浩浩蕩蕩地,約瑟全家和兄弟們及近親都去送葬,場景備及哀榮。所以,人雖然死了,卻還勞師動眾、旅行一次,這也是「動」。
三、摩西
摩西一位極顯赫的祖先約瑟,雖然在幼時極為得寵,卻也因此遭兄長們妒忌,而被賣到埃及,但卻在上帝的安排下因禍得福。虧得約瑟不記前恨,反倒說:「上帝為了保存大家的性命,親自差我先到這裡來。」(創四五5b)他雖早年坎柯,也走過很多路程,但較之他人,誠不足為道也。
故本書就直接跳到摩西。摩西的第一個階段,僅從「河濱進入王宮」,距離雖短,但差別很大;也算是一個大行動。第二個階段是他為了同情以色列人,打死了一個埃及人,因而懼怕埃及王室,不得不流亡出去。最終接待他的是米甸祭司,也娶了祭司葉特羅的女兒,從此大概是在當地牧羊。聖經對摩西這一段生活寫得不多,不過牧羊人的生活一定到處流浪,也許在寂寞中反而有親近上帝的機會。
第三個階段是他蒙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曠野四十年之久,做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離開奴役之地,任勞任怨;在西奈輾轉不前,迂迴行進,但是在這段時候,他是上帝的代言人,是法律的「訂立人」,也是法官,更是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的「中間人」。最後,「上主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上主所就的。上主把他埋在伯•比珥城對面的摩押山谷。」(參閱申卅四5-6)他的一生充滿了行動。
四、約書亞
上帝要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卻差派約書亞領他們進迴南。他帶著以色列民在題南地東征西討,實在是一項極艱钜的工作!多虧上主自己就是以色列「軍隊的統帥」(參閱書五14),否則光憑約書亞怎能成功?
有了土地後,他開始將之分配給以色列民。他以支族為單位,區分土地,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這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之地,最後總他們都能領得該得之地(書十二3-21、45),也比較像一個國家的雛型了。這裡有一個註解,就是利未為祭司支族,因此沒有得到土地書十三14),但是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及以法蓮(參閱創四一51-52)卻分配到,而他們所得之地均記載在上面的經文中。
約書亞活了一百一十歲才死去(參閱書廿四29),綜觀他的一生,都在戰爭之中,他先跟了摩西在和亞瑪力人作戰的時候,作前線總指揮(參閱出十七8-16);在摩西派十二探子去探迦南虛實的時候,約書亞則代表了以法蓮出場(參閱民十三3-15);在其他探子都「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的威風」時,只有約書亞和代表猶大支族的迦勒主張進行征服的工作,可惜寡不敵眾,而使以色列全會眾浪費了大好光陰在曠野之中。最後,約書亞由上帝任命他為摩西之繼承人。他是一個出色的、盡忠的接棒人,終於把以色列人帶進了迦南。他也是一位富於行動的人。
五、南國的百姓
掃羅、大衛。所羅門的時代,十二支族在一起,組織聯合王國,可是當所羅門去世,他的兒子羅波安繼任以後,因處置不當,造成南北的分裂。北國稱之為以色列王國,由十個北部的支族組成。南國僅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族,稱之為猶大王國。北國為亞述王擊敗,主前722年京城撒馬利亞淪陷,人民被俘擄至亞述,從此銷蹤滅跡。新的撒馬利亞人,是由一群「亞述皇帝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民到撒馬利亞各城市,代替被擄的以色列人。」(王下七24a)所組成。這些來的都是男丁,而留下來的是婦女。他們通婚以後成了後來南國回歸以後對撒馬利亞人歧視的把柄。
相反的,南國頗為振作,北國淪陷以後有復興現象,但始終為巴比偷與埃及覬覦的對象。主前605年,巴比偷大敗埃及,猶大完全控制在巴比倫手裡。耶路撒冷首次被陷於597年,國王約雅敬被俘,「用鎖鏈鎖住,帶到巴比倫,……也把聖殿裡的一部分寶物帶到巴比檢。」(見王下廿四1-2;代下舟六6-7)繼位的是約雅斤,共在位三個月,再度被俘,這次不但寶物全部擄走,還帶走了高官、戰士、工匠、鐵匠,只留下最窮苦的人(王下廿四12-14)。西底家接位成為傀儡,因不安於位,造成最後兩年的圍困,終致結束了猶大國於主前587年,更多人民,包括了宗教領袖都被擄。其慘狀記載在列王紀下廿五章13-17節,她的尼運比之北國僅晚135年而已。史家的一筆記載僅:「這樣,猶大人民被擄,離開了本國。」(王下廿五21)
回歸是在主前539年以後,波斯開始統治,根據以斯拉的記載在第一、二章。塞魯士皇帝下詔令猶大人民回歸故鄉。流亡期間號稱70年(不同的演算法),真正的時間為49年。這半個世紀,上帝沒有讓他的子民空白,儘管詩篇的作者說:
我們坐在巴比倫的河,一想起鍚安就禁不住哭了。在河邊的柳樹上,我們把豎琴掛了起來。俘虜我們的人要我們唱歌;折磨我們的人要我們歡娛他們。他們就:來,為我們唱一曲錫安的歌!身處外邦異國,我們怎能唱頌讚上主的歌呢?耶路撒冷啊,要是我忘了你,願我的右手枯萎,再也不能彈琴!我要是不記得你,要是不以耶路撒冷為我最大的喜樂,願我的舌頭僵硬,再也不能唱歌!(詩一三七1-6)
根據現代學術界的認知,五經中的「P」也許就是在這時期編成的。以西結先知在巴比倫、迦巴魯河側鼓舞了不少虔誠人,使老的緬懷過去,使少的嚮往未來;而且還能以當時的情境編入傳統的希伯來神學,真是一大貢獻。最大的傑作首推《第二以賽亞》,把當代的情境、盼望,從上帝那裡領受的彌賽亞觀表達得淋漓盡致。
他們終於回來了。在一批批的歸潮中有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有以斯拉恢復讀經,建立了文士的制度。有哈該、撒迦利亞的鼓吹,終於有「第二聖殿」的建造。這是一個艱難、但卻有意義的時代。然而最好的是在痛定思痛之餘,猶太人有了極大的覺醒。在那時候,他們真正覺悟到自己應該信這「獨一之神」,雖然這之前在十誡的頭二條業已訂定,但他們從不認真遵守;他們守的是「法律」,為此緣故,也為法律建造了籬笆,以免違反了法律,那就是「長老的傳統(Mishnah)」;他們前面還有黃金時代,認定「彌賽亞」會來拯救他們。
總之,這就是一個「『動』亂」的時代。

貳 耶穌基督

耶穌一生均在行動之中。他祖居拿撒勒,卻生在伯利恆,為了躲避大希律王的屠殺,還遠走至埃及,後來又回到加利利,十二歲即跟著大人到聖殿敬拜,以十二歲的年齢,歩行那麼遠,是極盛大的旅行。三十歲公開傳道以後,成為「行走夫子」(peripatetic rabbi)。
「耶穌周遊各市鎮鄉村,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並治好民間的各種疾病。」(太九35)
一直到釘死十字架之前,他不斷地在,到處奔波;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一幅「去,去,去!」的畫面。
而他在復活之後,教導門徒的仍是一個「去」字,一幅「動」的畫面。
願你們平安!正如父親差遺了我,我照樣差遣〔即「去」〕你們。(約廿21)
你們要到世界各地「去」,向全人類傳福音。(可十六15)
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廿八19)
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徒一8)
我們從新約中發覺,從耶穌開始,「動」的畫面已經成為具體的傳福音了。
參 使徒們
一、保羅
保羅原名掃羅,在第一次宣教旅行之初,才改名為保羅(徒十三9)。剛蒙恩得救時,他曾為了避難而到阿拉伯(參閱加一17)。三年後,回到大馬士革,也在欽利亞、基利家境內,各處講道;但時閩不長。後來,他到耶路撒冷去,只短短十五天,會見彼得及主的兄弟雅各。後來因某些猶太領袖要殺他,而返回故鄉大數(見徒九30),這是一段他的準備期,也是惟一一段安靜的時間。
十四年後(或十一年後,要看如何解釋加拉太書一章18節所說的「三年」,留待新約專家去討論),巴拿巴到大數去請保羅出來,到安提阿一起工作(見徒十一25-26)。這段時期,保羅也跟巴拿巴到耶路撒冷去賑災(見徒十一29-30),後來,巴拿巴與保羅開始第一次旅行宣教。宣教之初,由巴拿巴領隊,所以他的名字排在前面(徒十三4)。在使徒行傳十三章7節仍是由巴拿巴帶頭,但是很快地,從帕弗開船時就是保羅在領隊了。使徒行傳十三章的大段證道(徒十三16b-47)是一篇上好的宣教證道,是保羅講的。從那裡開始,使徒行傳都是保羅的名字排在前面了。這裡我們學到一個教訓,保羅絕對是巴拿巴帶出來的,但是當保羅嶄露頭角的時候,巴拿巴是一點「醋意」也沒有的。實在是了不起!
在使徒行傳中一共記載了保羅三次的宣教之旅,成績卓著,每個地方都建立了教會,對這些教會的書信也留下有十封之多,除了新約中所保留的,一定還有很多,可惜都失傳了。他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使徒(參閱加一1),是「外邦人的使徒」(參閱加二8),他一生奉行,「沒有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參閲徒廿19)。
其中,保羅還參加過耶路撒冷的議會,為外邦人信耶穌不必受割禮一事力爭。終於在會場上得勝,這點在對外邦人宣教上有決定性的成功因素(後文將詳細討論)。三次旅行宣教完成後,他另一任務是記念耶路撒冷的貧苦同道,在宣教之初,他曾經允諾要調濟他們(參閱加二10),可是他後被捕,受牢獄之苦,不斷地被審問;直到上訴於凱撒,而被押解橫渡地中海。他幾次遭過不測,最後才安抵羅馬,被軟禁於自己所租的房子中,但仍「大膽地宣傳上帝國的信息,教導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事」(參閱徒廿八30-31)。保羅終其一生始終是一位富於行動「去」宣的使徒。
二、彼得
彼得,這位「在猶太人中工作」(見加二9)的使徒並不安靜,他沒有在耶路撒冷教會坐鎮;那工作反而是耶穌的弟弟雅各再承接,後來的耶路撒冷會議就是他主持的(見徒十五13-21)。彼得則是一位到處旅行的國內宣教士。儘管如此,在羅馬最緊張的時候,彼得他人也在羅馬。相傳馬可福音就是彼得口述,馬可筆錄的傑作,作為同綱福音之首。
彼得前書是他最成熟的書信,不但文字優美,堪稱為新約作品之首,其意境及格調也應為後世傳道人的典範。今日的傳道人著重信耶穌後得平安喜樂;彼得說:「上帝呼召你們目的就在這裡。」「這裡」是指「行善而曼苦難」(參閱彼前二20-21)。他敢勉勵信徒學習耶穌的榜樣(彼前二21b-25),正因為他在緊要關頭,否認過主:從中他懂得匹夫之勇是無濟於事的。他寫彼得前書的目的就是要勉勵散居在小亞細亞北部一帶地方的人,「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各地的信徒們」(參閲彼前一1),要他們警惕,有心理準備,逼迫來臨時就不致手足無措了。所以他人雖沒有去那些地方,但他的心卻早已在那裡了。
三、約翰
讓我們採取最保守的態度,把新約中出現的三個約翰當成是同一個約翰,即全都是使徒約翰。早期在五旬節以後的一段時候,他與彼得形影不離,他雖也被指派「在猶太人中工作」(參閱加二9),但卻沒有記載,我們相信他一定做許多宣教的工作。在啟示錄中,他寫給七教會的信是多麼親切,可見他常常訪問他們。
他最特出的一件事就是被流放到拔摩島上的時候(參閱啟一9)。在那裡他看見了天上的異象,又聽見聲音說:「你上這裡來。」(參閱啟四1)所以他到了天上去。那才是最大的突破,最遠的路程。他把看到的一切都寫了下來成了敢示錄,留給我們閱讀。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福氣的一件事啊!
幾乎可說整本聖經都在動,都在去,去,去!它的目的王最後才說出來,原來「去」的目的是「來」。本緒論一開始就說聖經中的「來」與「去」根本是一個字。啟示錄的結論,是整本聖經的結論:
聖靈和新娘都就:「來!」所有聽見的人也該應聲就:「來!」來吧,口渴的人都來;願意的人都可以白白地來接受生命的水。(啟廿二17)
主耶穌一連說了好幾次:
看吧,我快要來了!(啟廿二7、12)
然後,
為這一切事作證的那一位就:「是的,我快要來了!」阿們。主耶穌啊,請來吧!(啟廿二20)
主耶穌來了,信徒也來了。「上帝要和人住在一起」,「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參閱啟廿一3)這才是真正的「以馬內利」了!這「去」和「來」即是宣教之目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