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2016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套書(共二冊)
滿額折

2016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套書(共二冊)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要看他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明天的希望。1949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帶領僧伽救護隊來台,在教學、撰稿、弘法之餘,大師對於青年的關注和接引始終戮力不懈;也由於重視、培養青年人才,讓人間佛教的發展得以充滿熱情與生命力。

從2013年起,在南京大學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的帶動之下,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再次關注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影響,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掀起一股研究熱潮。近年來,人間佛教研究院陸續舉辦「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座談會」、「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等論文發表會。在許多研究有成的學者專家當中,不乏一批有思想見解的青年學者共同參與研究人間佛教。

因此,為鼓勵、培養青年學子研究人間佛教,推進佛教學術的發展,本山繼收集大陸碩博士論文,於2019年出版「2016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共收集十八位青年學者,分別從哲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等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人間佛教的思想。

我們特別收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及於上海星雲文教館舉行,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主持;華東師範大學的李向平教授、張曉林教授、唐忠毛教授,以及上海大學狄其安教授、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擔任與談人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紀實」,讓讀者了解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本懷。也希望透過這些青年碩博士對人間佛教發展

的研究,也能提供給舊雨新知對人間佛教的有所了解,雖然只是初試諦聲,但也希望借此拋磚引玉,帶動更多研究佛教的學者,一起來關心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其對現當代佛教巨大的影響。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也希望各界朋友對於此青年碩博士研究人間佛教,給與批評指教以及鼓勵、愛護,讓人間佛教的學術研究因為這批生力軍的加入,在人間佛教的發展上,注入一股欣欣向榮的活水源頭。

編輯序

 「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要看他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明天的希望。1949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帶領僧伽救護隊來台,在教學、撰稿、弘法之餘,大師對於青年的關注和接引始終戮力不懈;也由於重視、培養青年人才,讓人間佛教的發展得以充滿熱情與生命力。

 早在六十年前宜蘭落腳弘法,大師就以音樂、歌唱、舞蹈,接引青年學佛的風氣,啟動人間佛教弘傳的開始,一九六五年在高雄成立壽山佛學院,一九六七年又遷移至佛光山辦佛學院,培養佛教青年人才,推動人間佛教的運動。如今,佛光山開山也有五十年的歷史,佛法也遍傳全球五大洲了。數十年來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在佛教學術推廣上,一直不遺餘力,除了舉辦各種佛教學術研討會之外,1978年發行《佛光學報》、2000年推出《普門學報》,提供佛教學者一個發表論文,思想傳播的園地,現在則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和各界朋友結緣,此學報結合學術與生活,信仰與思想,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般若,普及人間佛教的思想。

 從2013年起,在上海大學文學院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的帶動之下,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再次關注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影響,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掀起一股研究熱潮。近年來,人間佛教研究院陸續舉辦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座談會」、「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等論文發表會。在許多研究有成的學者專家當中,不乏一批有思想見解的青年學者共同參與研究人間佛教。

 因此,為鼓勵、培養青年學子研究人間佛教,推進佛教學術的發展,本山繼收集大陸碩博士論文,於2001年出版「《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之後,於2014年舉辦「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2015年再次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主辦,人間佛教研究院承辦的「2015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鼓勵青年碩博士生,共同關注人間佛教的研究發展。

 「2015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共收集二十三位青年學者,分別從哲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等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人間佛教的思想。

 今結集出版,我們特別收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及本院主任程恭讓教授〈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讓讀者了解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本懷。希望透過這些青年碩博士對人間佛教發展的研究,也能提供給舊雨新知對人間佛教有所了解,雖然只是初試啼聲,期盼借此拋磚引玉,帶動更多研究佛教的學者,一起來關心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其對現當代佛教巨大的影響。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敬請各界朋友對於此青年碩博士研究人間佛教,給與批評指教以及鼓勵、愛護,讓人間佛教的學術研究因為這批生力軍的加入,在人間佛教的發展上,注入一股欣欣向榮的活水源頭。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星雲大師

 

設有甲問乙曰:你信什麼宗教?

乙回答說:我信仰人間佛教。

你信仰佛教就信仰佛教了,為什麼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人」,不是神。佛教和一般宗教不一樣,是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麼好處嗎?

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容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假如不叫人間佛教,僅僅信仰佛教,難道沒有這許多功能嗎?

當然有。比方說,傳統的佛教在中國有大乘八宗,無論你信仰哪一個宗派,本質都是一樣!

那你何必特別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這是因為二千多年來,傳統的佛教給世間上的人,如:附佛外道、假傳佛意者,披上了神仙鬼怪的外衣,甚至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等,幾乎成為迷信的佛教、以神鬼為主的佛教。所謂「法久則生弊」,今日,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不就是因為佛教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被一些人扭曲了的佛教,失去了佛陀本有的人間性格,可憐的佛陀,就這樣給大家所糟蹋。實在說,沒有人間佛教,如何降伏那許多附佛外道呢?

所以,現在我們依著歷代的祖師們,如六祖惠能大師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如太虛大師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要佛弟子齊心著力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像大陸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長者,現在的會長學誠法師,他們不也都在倡導人間佛教嗎?甚至學誠法師說,已經將「興辦佛教事業,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列入中國佛教協會的章程裡了。

傳統的佛教確實負擔沉重,需要有人能正本清源,把佛教回歸佛陀的人間性格,這是好事,你認為能做到嗎?

如果是這樣,全佛教的人士會覺悟到佛陀的本懷,會共同致力於人間佛教的發揚,應該可以做到。

佛教還有北傳的佛教,南傳的佛教,藏傳的佛教,日式的佛教,部派的佛教,原始的佛教等,甚至還有好多名稱的佛教,為什麼現在要增加一個「人間佛教」呢?

就是因為過去佛教派系分歧太多,名相複雜,失去了佛教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本諸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化甚至涅槃在人間的史實,所以要回歸佛陀本懷,要信仰人間佛教。

我也聽過很多的佛教人士、學者、教授,他們都希望把佛教和中國傳統迷信的宗教、神鬼的信仰分開,倡導人間佛教。

你說得對。人間佛教去除邪見,扭轉偏見,回歸正知正見,必定是當代的一道光明,是未來人間社會的希望,也是民眾幸福的來源,更是究竟解脫的根本。

不過,假如有人對人間佛教不認知怎麼辦呢?

這是因為那許多人愚痴,不懂佛教,自我執著,不能明白佛陀本懷,也不明白佛教的歷史。二千多年來,佛教承受了外道的摧殘,承受了歷代帝王政治的迫害,承受了群眾消極的偏見和誤解等等。例如,把佛教從都市驅趕到山林,讓僧侶居住寺院,遠離群眾,造成傳統佛教既不重視人間家庭的信仰,也不重視實際的服務,不重視人間社會的淨化,只在理論上玄談。文化、教育、藝術的都沒有成為佛教的主流,甚至有一些愚昧的指示,一再講解消極的佛法,不從積極上去宣揚;只想著出世的了生脫死,不想積極入世去服務大眾。

佛教說了生脫死以後,究竟住到哪裡去?

你說住到哪裡呢?還不是住在人間嗎?即使成聖成賢,甚至成佛了以後,都不離人間,做一個自在的好人。十法界都在心裡,心、虛空,包容一切法界,不然,住到哪裡去呢?

不是說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嗎?

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可以成為未來的歸宿之一,但在佛教的真義上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是不離人間哦!

如果只顧自我盲修瞎練,不重視大眾的信仰、解脫,一個宗教離開了群眾的共同成就,這個宗教有什麼作用呢?

你要知道,當初佛陀就是以人為本,所以倡說五乘佛法。只要有慈悲、般若、菩提,就能獲得解脫。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就是菩提心的佛教。

你說的人間佛教是以什麼為本體呢?

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根本,以現代群眾需要安身立命的方法為依歸。

假如我們不稱作人間佛教,還可以用什麼別的名詞來傳揚嗎?

不可能的。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他不是專對畜生說道,不能叫畜生的佛教;他不是專對神鬼說教,不能叫神鬼的佛教;他也不是對邪見、迷信之士說教,不能叫做邪見迷信的佛教。人間佛教是立足人間,對人的教化,所以叫做「人間佛教」。

信仰人間佛教,會不會給人感覺到沒有神聖性嗎?

佛陀所說「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把我們提高得跟佛陀同等,具有和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這不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嗎?你依止佛陀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不是神聖性嗎?每一個人信仰人間佛教,都能人我和諧、家庭幸福、積極增上、解脫自在……,這不都是神聖性嗎?

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不假神權,真正的佛法是創造人生究竟的幸福,「自依止,法依止」,這不是神聖性嗎?人間佛教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大眾,所謂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胸懷和理想,不都是神聖性嗎?

如你所說,既是人間的佛陀,他現在住在人間什麼地方呢?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佛陀的法身融入宇宙大化之中,哪裡沒有佛陀?甚至佛陀是住在信仰裡,你信仰佛陀,實踐他的教法,他就住在你的心中,住在你的行住坐臥之中。

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麼利益嗎?

你信仰了人間佛教,跟著身心淨化,思想昇華,超越人我對待,跟人和合無諍,不對立、不執著、不幻想、不煩惱,心無罣礙,享受著禪悅、法喜,那不是在現實上就可以得到人間佛教的利益嗎?

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還有什麼人士的說法嗎?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說,佛教的理論,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因果業報,通徹上下,普羅大眾不能不信,這是最可貴的。頗孚眾望的梁啟超也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又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教可佐科學之偏。

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就是毛澤東,他的母親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他也說要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將宗教視為一種文化,而非一般的迷信。

甚至,近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也表示若要選擇信仰,他願意成為佛教徒。

所以,時代潮流發展到現在,有識之士的共同結論就是要弘揚人間佛教。

以人間佛教造福人間,解決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解決了,世間還會有什麼問題呢?

那我們怎麼樣去找尋這許多人間佛教的內容呢?

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你看了之後,就可以對佛教完全了然了。

依此實踐,不斷自我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一步步向上提升,人間佛教的信仰,便能完成生命的圓滿。

這本書很難閱讀嗎?

不難的。本書一共只有六章,第一章總說,敘述佛教二千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流傳,對於各個國家人民社會的影響。第二章,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講述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

第四章,敘述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特別是,佛教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沒有佛教的名詞,我們說話都有困難;如果沒有佛教的傳播,恐怕今天的素菜都沒有得吃。甚至我們的衣食住行、語言文化、各種藝術等,都已離開不了佛教文化,佛教已經不只是佛教,基本上它就是一種文化。

第五章,講述百年來人間佛教推動的情況。第六章總結裡,說明佛教盛衰的情況。總計近十四萬字。你能把這本書讀完,體會本書的宗旨,也可稱為碩士、博士了。是為序。

二〇一六年四月 於佛光山開山寮/星雲

 

目次

上冊

編 輯 序
總 序︱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序/星雲大師
專題講演︱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紀實
002 人間經驗與行動真理―實用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研究/代玉民
054 空間・儀式・認同―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閔心蕙
10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夏亞平
140 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從理論到實踐/郭珵
172 論星雲大師的孝親思想―兼論對儒家孝親倫理思想的融攝與超越/徐甲彬
204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視域下的身體觀/胡士潁
222 星雲大師大眾傳媒實踐研究/狄蕊紅
252 「全媒體」時代下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研究/林童
284 因何而起?如何相續? ―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研究/王鶴琴

 

下冊

編 輯 序
總 序︱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序/星雲大師
專題講演︱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紀實
002 文學視域下星雲大師的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黨曉龍
040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觀探析/陳舒楠
078 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的譬喻故事/呂繼北
116 從東漢時期漢譯佛傳到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佛陀降生故事的漢語詮釋史及 其現代詮釋/伊家慧
162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ー以《心經》詮釋為中心/常紅星
19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律學思想研究/彭瑞花
228 星雲大師三學體系的人間性特點/李心苑
264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呂昂
296 《宗鏡錄》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圓融思想/田希

書摘/試閱

人間經驗與行動真理—實用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研究

代玉民

 

中文摘要

由傳統佛教到人間佛教,青年之於佛教的價值呈現為由邊緣向中心的過渡。在星雲大師的相關理論與實踐中,青年成為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與人間行佛實踐的聯結者與執行者。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看,一方面,人間佛教並非僅止於對佛陀本懷的精神性追尋,而是進一步將其落實於人間生活的原初經驗中,將佛陀本懷具體化為青年既入世又出世的菩提心,形成人間經驗,這構成了人間佛教青年觀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人間經驗成為佛教走向人間的內在基礎,因而人間佛教的實現有賴於將人間經驗轉變為具體的生活實踐,善巧方便智與青年行動的結合正滿足了這一要求,作為結果,內在性的人間經驗轉變成為現實性的行動真理,成就了青年的人間行佛實踐。同時,實用主義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正足以回應來自威廉‧詹姆斯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對佛教的批判。

 

前言

自漢代入華始,佛教即開始了中國化的歷程。 但自唐宋以來,作為佛教主流的禪宗逐漸與淨土宗相結合,「淨土信仰帶有較強烈的出世色彩,因此隨著淨土信仰的流行,至晚清時期,佛教界出現了一種佛教與世間相隔日遠的傾向」。 這樣,由印度佛教中國化而來的傳統山林佛教按其內在邏輯發展到了極致,與個人覺悟解脫理論的發達相比,現實中卻形成了「佛教自佛教,社會自社會」 的格局,「佛教在相當程度上變成一種『超亡送死』之教」。 傳統佛教的現狀已不能滿足轉型中的近現代社會的要求,鑑於此,太虛大師首倡佛教改革,提倡人生佛教。繼太虛大師之後,星雲大師宣導的佛光山人間佛教將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理想真正地落實於人間,建設人間淨土。佛教改革由形而上的理想到形而下的現實,這一過渡主要有賴於青年力量的發揮。

在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中,青年處於中流砥柱的位置,肩負著將人間佛教理想付諸實踐的責任,擁有著將人間佛教藍圖實現的熱情、決心與行動能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之所以道場遍布、法水長流,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使佛教讓人耳目一新,在某種程度上,與將青年提升到人間佛教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重大差異之一,正是對待青年的看法不同。傳統佛教忽視青年之於佛教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而人間佛教則特別重視對青年的引導、培養,將青年作為佛教信仰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既然青年如此重要,那麼,怎樣正視青年價值與問題,怎樣發揮青年的力量等,便成為人間佛教需要面對的問題。對於青年,星雲大師有很多開示,已形成系統的人間佛教青年觀,以用於對青年進行有效的認知與引導。 但目前除程恭讓教授對大師的青年觀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外,學術界尚未有關於大師人間佛教青年觀專門的、進一步的哲學研究, 本文的出發點正出於此。

怎樣對大師的青年觀進行哲學研究呢?威廉‧詹姆斯曾從實用主義多元論世界觀的角度對佛教進行過批判,他認為,佛教的世界觀是一元論世界觀,擺脫人生有限經驗的種種煩擾所得的「安靜」、「涅槃」,是指「免去感覺世界無窮無盡的冒險」, 這種態度是「害怕更多經驗,害怕生活」。 其實,詹姆斯的批判對傳統佛教有效,對人間佛教卻是無效的。很大程度上,相較於傳統佛教與實用主義的差異,人間佛教的世界觀與實用主義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而,我們選取以威廉‧詹姆斯為代表的古典實用主義哲學作為研究視角,以期:一方面展現大師人間佛教青年觀的哲學新面貌,將大師的人間佛教青年觀納入現代哲學領域,這是人間佛教思想現代哲學化的一個嘗試;另一方面,從多元論宗教觀角度對大師的人間佛教進行研究,並回應詹姆斯對佛教的批判。

 

一、青年與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曾表示,「近代的佛教,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信佛教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參加佛教活動的為數很少」。 在此,大師看到了青年既是傳統佛教衰落的原因,又是發展現當代佛教的契機。因為青年並非與佛教的存在、發展無關,與忽視青年的傳統佛教相比,轉型後的人間佛教的一個重大創新正在於建立人間佛教青年觀體系,以充分認知青年,並發揮青年在佛教人間化中的作用。

(一)青年觀的轉變—從傳統佛教到人間佛教

關於佛教與青年,印順法師在《青年的佛教》中認為「真佛教之新生,佛教青年事也」, 並指出深孚眾望的青年應通過淨化自我、利濟人群來發展佛教。 但印順法師主要是就印度原始佛教而言,與此不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青年觀,則主要是對中國傳統佛教青年觀的革新。那麼,中國傳統佛教的青年觀是怎樣的呢?

就中國傳統佛教而言,在傳入初期,以經典翻譯為主,首務在於傳入佛教思想與文化,因而此一時期佛教的主導力量是域外的譯經沙門,本土的青年僧伽以及信眾並未受到重視。在譯經階段之後,中國佛教進入建宗立派的階段,以隋唐時期為代表,天台、華嚴、唯識、禪等宗派均注重本宗的理論建構與派系傳承。各宗祖師如天台的智者大師、華嚴之賢首大師、唯識之玄奘大師、禪宗之神秀、惠能大師等,其宗教價值的發顯在傳統佛教中不自覺地帶有中老年的色彩。 由唐入宋,佛教出現世俗化傾向,開始融攝佛道思想,探討與忠孝節義等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問題。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僧人,如延壽、智圓、契嵩、慧洪、宗杲,乃至明末四大高僧的真可、德清、智旭、祩宏,均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值得一提的是,在為荷澤神會作傳記時,胡適之先生指出「神會以八十高年,大唱南宗宗旨,他的魔力自然很大」。 這表明,傳統佛教中,很大程度上,高齡的僧人比青年僧人更受到重視與尊重,也就是說,相較於中老年僧人的中心地位而言,青年處於佛教的次要地位。

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從目的來看,傳統佛教的目的在於引導人覺悟解脫。覺悟解脫既需要佛教義理上的透澈了解,也需要修行方法上的明晰與踐行。年長的僧人因多年的義理研習與修行歷練,已經能夠對如何覺悟解脫形成自身的獨特經驗,在實現個人的覺悟解脫這一目的上,具有較高的價值。相反,青年僧人因為缺乏常年的義理薰陶與修行經驗,因而在完成覺悟解脫這一目的上具有較低價值,處於次屬地位。另一方面,從社會形態來看,中國傳統社會是一農業為主的社會形態。農業社會一切生產生活資料都依賴土地,為了獲得生產、生活資料,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勞作,這種男耕女織的形式,構成了中國家庭、家族的基本形式,家庭、家族的存續依賴自身,而不依賴社會,維繫這種家庭、社會關係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儒家倫理。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自給自足的佛教便不具備走向人間的社會條件。

但是,近現代以來,佛教自身乃至中國社會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言之:一方面,就佛教而言,「元、明以來,漢傳佛教的佛教思想及佛教理解早已臻於圓熟之境,不得不逐漸式微;而佛教社會化、大眾化、民間化的歷史發展趨勢,則因強有力的世俗國家政權的管制,也不得不遭受抑制。在這樣整體的思想及社會政治的態勢下,體制性的佛教的影響力當然愈來愈衰弱,而佛教內部的改革需求,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民間化,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民間信仰及民間教派的崛起等等,都一天天成為中國社會宗教信仰及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 可見,佛教按其自身發展邏輯,其在思想層面已發展到極致,因而進一步的發展便不再是思想層面的進步,而是轉向與宗教實踐、現代社會、日常生活有關的突破。這是佛教自身發展的新契機。另一方面,就社會轉型而言,傳統的以土地為基礎、家庭為單位的熟人社會,已逐漸被以工業為基礎、社會為單位的生人社會形態所取代。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能依靠家庭獲得生產生活資料,人的教育、工作以及生活所需的一切均需要社會提供,社會已成為一個大家庭,每個社會成員則是這一大家庭的一分子。 所以,以倫理道德為約束力的儒家對以生人社會缺乏約束力,取而代之的是法律規範。儒家在現代社會的退場,以及社會的現代化為佛教由山林走向人間提供了社會條件。

同時,佛教的目的已由以往的覺悟解脫轉向對現世人生的關注,已將眼光由出世拉回到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就此而言,佛教走向人間,其主要需求已不在於對年長僧人的義理與修行,而是特別需要青年的加入,青年代表著激情、勇敢、活力、青春,有利於實現佛教人間化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青年不僅指出家的青年僧人,也包括在家的廣大青年的信眾、學子。對此,星雲大師表示「新時代裡的佛教,需要有力的思想,有力的行為和有魄力的青年來做主幹,我們要生存,我們更要有為佛教而生存,我們要以青年擔當起中興佛教的人物,要讓青年來做佛教建設的工作」。

這表明,由傳統佛教的出世目標到人間佛教的入世情懷的轉變,青年在佛教中的地位發生了由邊緣到中心轉變,同時,青年的內涵也逐漸擴大。

(二)青年化的佛教—人間佛教青年觀的理論體系

從傳統佛教到人間佛教,青年隨著時代、思想的變遷而突顯。星雲大師認識到「佛教青年是佛教的中流砥柱」,因而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背景下,特別強調青年的意義與價值,使得佛教在現當代走向人間的過程中獲得了活力與動力。因此,怎樣培植與引導青年,從而發揮青年之於佛教的作用,成為了佛教走向人間的當務之急。為此,大師關於青年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示,形成了人間佛教青年觀的理論體系。

第一,認知青年之於佛教的意義,是人間佛教青年觀的前提。星雲大師在文章中盛讚有為正直的青年是佛教的中流砥柱、命脈,如「要知道將來的佛教能否復興,可以看一看我們這一代的佛教青年」、「佛教青年是佛教的中流砥柱,佛教若少了這些中流砥柱的青年,如何才能支持」、「佛教的青年,一向是默默無聞,但每當到佛教危急存亡的關頭,他們就會毫不遲疑放開了自私的小我,鼓動了熱情,激發起毅力,用悲天憫人的精神,用他直爽的天性,負起了佛教的使命」。大師深切認識到由傳統社會到現當代社會這一深刻的社會轉型,進而認識到在日益科技化、創新化的現代社會,青年才是社會的核心,非中老年。佛教若要融入現代社會,必須以青年為生力軍、從根本上重視青年。大師所言之「青年」,既包括青年僧伽,又包括現代社會中的青年,尤其是知識青年。

大師體認佛陀的本懷,以革新佛教的勇氣,特別提出重視青年,尤其是現代知識青年推動佛教人間化的作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傳統佛教中的青年不重要,大師指出,「佛陀當初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悟道,就是一個青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才二十六歲,也是一個青年。佛教裡面的善財童子、羅睺羅、阿難尊者等阿羅漢,都是青年。」 並且,「回顧我們的佛教,每次教難當頭,都是青年不屈不撓地來抵抗,都是青年從容不迫的赴義犧牲。如曇始以死來苦諫滅佛的北魏太武帝,靜藹因北周武帝滅佛而剖胃捧心而卒;知玄對暴政的抗議,慧遠對邪道的辯論,哪一處不是表現了佛教青年的熱情?哪一處不是表現了佛教青年的勇敢?又如法顯、玄奘、義淨,不是抱了一顆青年為教的熱心,中印文化如何才能溝通?佛教如何才能興隆?從此可知,國家不能少了青年!佛教亦復不能少了青年!」大師突顯傳統佛教中青年僧伽之於佛教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為現代人間佛教對青年的強調,奠定合法性的基礎;另一方面彰顯人間佛教的青年觀並非傳統佛教青年觀的延續,對傳統佛教有為的青年多是青年僧人,而人間佛教青年的含義則擴展至包括非出家的知識青年,青年概念內涵的轉變,有助於全面認知青年之於佛教的意義,因而成為大師人間佛教青年觀的前提。

第二,把握青年的現狀與問題,是人間佛教青年觀的基礎。青年是活力、熱情、勇敢的象徵,具有抗爭與奮鬥精神,是佛教復興的中流砥柱。反觀近代佛教,大師認為「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信佛教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參加佛教活動的為數很少」,因而特別注重青年對於人間佛教的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信仰堅定、積極進取、勇敢擔當是青年的理想態,現實態的青年亦因缺乏生活歷練與對自我的深刻認知,而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一些問題,不能充分發揮出其真正的力量與價值。那麼,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星雲大師指出,現在青少年具有想要旅遊、想要出國、想要愛情、想要名牌、想要出名、想要富貴、想要高薪、想要貴人等想法,具有身心難以平衡、難敵外境的誘惑、對自我了解不夠、學習課業的壓力、青澀情感的迷思、父母親的期許、對傳統的叛逆等問題, 求快而不耐煩、好高而不踏實、理想而不實際、怨人而不責己等毛病。 特別是,在《貧僧有話要說》中,大師指出青年人的愛情觀有「一見鍾情」的現象,「太容易的結合,也就很容易的分開」。 可見,大師對青年的理解不是一種抽象的、理想化的理解,而是現實化的考察。把握青年所面對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克服對青年優秀品質的單向歌頌的片面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青年自我膨脹的心理;另一方面,準確把握青年所遭遇的問題,可以為正確的引導青年、發揮青年在促進人間佛教發展中的力量與價值奠定基礎。

第三,培養信仰堅定、正直有為的青年,是人間佛教青年觀的目標。大師曾表示「我們從佛菩薩的莊嚴相貌,沒有一個是拿武器,也沒有留鬍鬚,就可以知道佛教不但崇尚慈悲、和平,而且是重視青年的宗教」。 那麼,佛教所重視的青年應該具有哪些品質呢?大師認為,人間佛教的青年「青年時期,要有自覺信心的價值」,「二十歲以前要建立『當然如是』的觀念」,「四十歲以前,要建立『心甘情願』的觀念」青年應肯認自身的價值,發揚菩提心、大願心、清淨心、慈悲心與般若心,擁有自己可以成為菩薩的信心。這是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青年的信仰底色,也是人間佛教青年相較於一般青年的特殊性。在信仰的支撐下,大師進一步強調青年應立志做有為正直的青年,要有開闊包容的心胸、要有服務度生的悲願、要有德學兼具的才華、要有涵養謙讓的美德,成為勇於負責、立志奮鬥、富於正義、健全人格的青年。由此可見,在把握現代青年所遭遇的問題後,大師並未因此而否定青年,而是根據青年的實際狀況,制定了既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又符合人間佛教需求的青年培養目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