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修訂本)(簡體書)
滿額折

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修訂本)(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5 元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8739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探討了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點,例如有關選任的部門與條例,考課法在宋代的施行,銓選中“資”與“資序”系統的並立,銓選中佔特殊重要地位的薦舉制度,以課績、資考為依據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以及宋代銓選中的諸多矛盾及應對方式等。試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追踪當年的選任邏輯,釐清錯綜表象背後的因由。

本書自1993年首次出版後即成為宋史研究的典範之作。此次修訂,在保持原有結構佈局的基礎上,重新校核了史料,並對部分論述做了補充與修正,同時還增補了三篇近年的相關研究文章作為附錄。

作者簡介

鄧小南

教學名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婦女史,主要學術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潤學史叢稿》《宋代歷史探求》。

名人/編輯推薦

“活的製度史”研究之先聲

在變化過程中認清製度的真實面貌

把官制史研究置於活動場景中,與廣泛的政治、社會和歷史相聯繫

基本功深厚紮實,邏輯思維周密謹嚴,學術語言醇真有力

 

享譽多年的典範之作

20世紀中國宋史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鄧廣銘先生“內舉不避親”,為之作序,評價作者乃“真肯使用四把鑰匙治學”者。

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主任龔延明先生為之撰評,認為此書是以“水滴石穿”的毅力所取得的高水平學術成果。

首次出版三十年後的全面修訂

核校材料

修正觀點

補充論述

新增附錄

序言

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修訂本)序言鄧廣銘宋代的職官制度,就其部門與層次來說是錯綜複雜的,就其相互間的關係來說,又是膠葛混淆的。因此,它自來被宋史的研究者們視為畏途,望望然去之,避之唯恐不遠。然而照實說來,在宋史研究領域裡,它卻是一個最具關鍵性的問題。我們似乎可以說,對於宋代職官制度了解的多少,是會在質的方面,決定一個宋史研究者研究成果的水平高低的,儘管其研究課題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我的朋友當中就曾有人說:“職官制度方面的事,即使你不去管它,它也要來管你,不管你研究的是哪一類問題。”這些話,都是正得我心之所同然的。

在宋代職官制度中,其最為通常出現的,關係到絕大多數官員的升遷、黜降事件的,一個是有關銓選的問題,另一個則是有關磨勘的問題。前一個,雖是從前代沿襲而來的一種制度,到宋代卻又具有了與前代大不相同的一些特點;後一個,雖也是屬於前代已有的考核制度之一種,但不僅這一名稱為宋朝所首創,其所實施的種種細則,也是前代所不曾有過的。因此,我們似又不妨說,對於銓選、磨勘等問題如缺乏清晰的概念和透徹的理解,對於宋代的職官制度也就會隨時隨地遇到一些扞格難通之處,從而也就無法真正領悟的。

《宋史》把章惇列入《奸臣傳》中,但在章惇的傳中,卻插入瞭如下幾句話:惇敏識加人數等,窮凶稔惡,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四子連登科,獨季子援嘗為校書郎,餘皆隨牒東銓,仕州縣,迄無顯者。李綱的《梁溪全集》(卷160)中也有《書章子厚事》一文,文中有一段說道:方子厚當軸,士大夫喜抵呵其失;然自今觀之,愛惜名器,堅守法度,諸子雖擢第,仕不過管庫、州縣。豈不賢哉!以上兩段引文所反映的是,在宋代的大小官僚們的仕宦進程中,有的人可以利用其既得的特權,可以令其子弟不依銓選的固定程序而快速晉升,而被一般人認作並非善類的章惇,卻獨能奉公守法,令其子弟均按部就班地聽候銓敘機構的注擬。

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在唐代即已有了《循資格》的死板規定,作為入仕人群升遷調補的準則和限制;到宋代,科舉之盛更遠非唐代之所能比,官僚群體之員額也幾乎是年有所益,月有所增,於是待次待闕於銓部者紛紛擾擾,於是銓部在極端正常的情況(即非徇私枉法時)下也只能做到“資深者序進,格到者次遷”的地步,自無法使得非常之才得以盡快地脫穎而出。這對於造成宋代吏治之因循保守,顯得奄奄無生氣,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

倘若不深入理解銓選在宋代職官制度中所佔有的地位,就連章惇所具有的那一獨特的美德也無法領會,更何論於對宋代的官制以至對宋代政治歷史的研究呢?

《宋史》的《范仲淹傳》,於記敘其在慶曆三四年(1043—1044年)內推行了一些新政,後因遇到很大阻力以致不能不離開參知政事的職位時,對范仲淹所推行的新政作了一段總的評述說: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覆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然更張無漸,規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 《宋史》的《蘇軾傳》載有蘇軾於王安石罷相退居金陵之時,在由黃州去常州的途中特地與王安石會晤時的一段談話,其最末一事為:安石又曰:“人須是知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為,乃可。”

軾戲曰:“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雖殺人亦為之。”

安石笑而不言。 (按:《宋史》此段當抄自邵伯溫《聞見錄》。)上面的兩段引文,一則反映出,對於磨勘法之改進和加密,竟可以使一個參知政事因而去職,足證磨勘法在官員群體中的牽動面如何之廣;二則反映出,官員群體中人,為企圖把磨勘提前半年進行,竟至可以不擇手段地去謀求。這就又都反映出,磨勘問題關係到一個官員的仕宦進程,是如何重要的一個問題。

總括上面的一些論述,我們說,銓選與磨勘二者,乃是宋代職官制度中極為關鍵的事,是研究宋代職官制度史者不可不首先董理清楚的問題,自然是沒有任何過分之處的。

在50年代中期,為了培養學生“向科學進軍”的本領,我曾參照清代乾嘉學者的意見而向學生提出研治史學的四把鑰匙,即職官制度、歷史地理、年代學和目錄學四者。當時的學生正熱衷於討論“理論掛帥”、“以論帶史”和“論史結合”等等的問題,大都把我的意見認為是“老生常談”,是陳舊過時的方法論,因此,它所起的引導作用實極微末。然而,到1958年的教育革命期內,北大歷史系的一部分學生為批判我的學術思想,貼出了鋪天蓋地的大字報,絕大部分是以我提出的治史的四把鑰匙作為批判對象的。有的大字報上還突出地畫出了一把金黃色的鑰匙,用以像徵馬列主義,並向我質問道,為什麼竟把這一把最靈驗的鑰匙撇開不談?當時我心想,倘若我真地把馬列主義降低到與年代學、職官制度、歷史地理、目錄學諸門類同等的水平,那豈不將構成更嚴重的錯誤嗎?只因當時我並沒有進行答辯的資格,所以就默爾而息了。事後,雖經學術界的領導人物郭沫若、胡喬木分別在報刊上或會議上為我所提出的四把鑰匙進行了平反,然而年輕人真肯使用這四把鑰匙(或者其中的任何一把)去研治史學者,卻依然是為數寥寥。

在真肯使用四把鑰匙治學的青年學子當中,鄧小南竟也是廁身其中的一人。照實說,她並不是在我的指引之下,而是在陳寅恪先生的高足王永興教授的加意指引之下而掌握了這一治學途徑的。王永興教授所開課程是隋唐五代史,隋唐的職官制度、隋唐職官制度中的銓選制度,屬於王教授的重點講授內容之一,使聽課者均深受其益,而小南則又把她所傳承於王先生者推衍到宋代職官制度和銓選制度的研究,終日甘居於寂寞之濱,孜孜矻矻地樂此不疲。她以“水滴石穿”的功力,努力去攻克宋史研究中的這一堅硬堡壘。其研究成果則是目前要奉獻於專家學者面前的這本《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這本書中的一些篇章,已曾在國內各地的期刊上刊出過,也大都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和品評。有的人說,她的這些文章,反映了她的基本功的深厚紮實、邏輯思維的周密謹嚴,詮釋精當,剖析和論述也都層次井然;有的人則說她的選題難度大,而她卻能夠開掘得很深,闡釋得很透,隨時隨地都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使讀之者不至產生“陳舊”、“平庸”和“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的人又說,對於北宋前期官、職、差遣的分離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的文章並非太少,其中有些或則就事論事,或則蹈故襲陳,而她的論文卻出手不凡,將官與差遣分離的歷史過程追本溯源,爬梳得一清二楚,犁然有當;有的人則更說,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她把官制史的研究放在廣泛的政治、社會和歷史的聯繫中進行,這是就制度論制度者永難望其項背的。這些話,雖大都出之於同行同道的史學研究者之口、之手、之文,似乎不免有內台喝采之嫌,但實事求是地加以衡量,我卻也覺得這些話是符合實際的,並沒有揄揚過分或失實之處,用特摘述於此,以代替我要說的一些內舉不避親的話語。

我還想說一些離題稍遠的話。如今的世道,大家,特別是青年人,都成了急功近利主義者,都急於求得聲名和財富。這種歪風邪氣,不幸竟也污染到學術研究的領域,更不幸是竟也污染到宋史的研究領域中來。這對我們的學術研究事業,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的。我們應當奮力改變這種狀況,應當樹立一種篤實的學術風氣,應當對於正在走著淳樸務實道路的青年學子和學女,盡可能給予鼓勵和扶持,使其辛勤筆耕的成果不至淹沒無聞,使一些不僅能弄清史實而且有獨到見地的著作能夠一批批湧現出來。對於此事,我國學術事業的振興,再縮小範圍來說,我國宋代史事研究的振興,實利賴之。爰藉這本小書印行的機會,對於在學術界較有影響的老輩學者和操文衡、主編政的先生們提出這一呼籲。

 

1991年5月20日於北京

目次

序言 鄧廣銘

 

第一章“官人授受之別,有官、有職、有差遣”——宋代設官分職的主要特點

第二章“銓選為奉行文書之地”——有關選任的部門與條例

第三章“循名責實”與“歲月序遷”——考課法在宋代的施行

第四章“累日月以進秩,循資途而授任”——銓選中“資”與“資序”系統的並立

第五章“凡要切差遣,無大小盡用保舉之法”——銓選中佔特殊重要地位的薦舉制度

第六章“擢才校功,限年乃遷” ——以課績、資考為依據的磨勘敘遷之製

第七章“任官之法,未有密於今日者”——宋代文官差遣除授之製

第八章“舉官任人,國之大典”——結語

 

附錄

略談宋代地方官員政績考察機制的形成

“訪聞”與“體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徑舉例

再談宋代的印紙歷子

 

參考文獻

修訂後記

書摘/試閱

修訂後記

朋友們多年督促之後,終於修訂了這本《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這本書的主體部分,是在1985年碩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在漆俠、酈家駒、王曾瑜等先生鼓勵下,80年代末完成書稿,1990年交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面世。

碩士論文的這個選題,是1980年代初跟從王永興、張廣達兩位先生上《敦煌學研究》課程時,受到啟發而選定的。當時從頭惡補各類知識,在讀《唐六典》、《通典》、兩《唐書》職官志百官志的過程中,開始思考宋代的官僚制度,同時閱讀宋代的相關文獻。這正如先父鄧廣銘在本書《序言》中所說,“(小南)把她所傳承於王先生者推衍到宋代職官制度和銓選制度的研究”。當時注意到國內有關宋代文官制度的研究有限,覺得應該有所突破。最初只是想寫宋代的考課制度,邊蒐集材料邊構思,卻越發感覺當時考課制度不振;若簡單地把規定歸為“具文”,又難以解釋官僚制度的運轉如何驅動,這“不振”背後究竟遮掩了哪些因素。於是改以磨勘制度為題。碩士答辯時,老師們提問今後的研究空間和方向,這樣才發展到“文官選任”。

80年代的學術氛圍積極活躍,但自己視野局限,對海外學界的學術脈絡並非熟悉。不少重要著述,像柯睿格(Edward Kracke)教授的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 960106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梅原鬱教授《宋代官僚制度研究》(同朋舍,1985)、羅文(Winston Lo)教授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Civil Service of Sung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等,當時都沒有讀過。從論文稿到書稿,大致上是“缺”什麼補什麼,一章一章組合起來,逐步形成了整體的框架。

書稿的形成,受到漆俠先生、王曾瑜先生多次鼓勵甚至督促,漆先生親自寫了長達數頁的審稿意見。系裡的老師像吳宗國先生也積極肯定,予以推動。 80年代末文稿寫成,深感並非系統研究,躊躇於書名的確定,先父鄧廣銘提示說:“既然內容不夠完全,就叫‘諸層面’吧!”

現在看著那本200餘頁的小書,不禁想起當年攤在桌上床上地上的大部頭小部頭史籍文獻,一本本翻開的工具書、前賢著述,一疊疊散放的手抄卡片,一頁頁寫了改、改了抄的400格稿紙。當時我女兒還在上幼兒園,知道“媽媽寫書”,也會自己在一旁靜靜地玩。書出版後,她看到居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大失所望。有次跟梁太濟先生說起來,先生安慰我說,這樣好,文字簡練,也節省讀者的時間。

這本小書只是提供了有關宋代文官選任的某些梗概,側重於已經進入文官序列者的考選委任,試圖追踪當年的選任邏輯,爭取釐清錯綜表象背後的因由,而非“集大成”式的研討。 90年代中期以後,學界陸續有了更為細緻的討論、更加全面的研究,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的整體面貌更加清晰,以往少有涉及的武選制度有了詳實的探究,宋代的人事機構、地方官員考核、薦舉改官、磨勘選任……諸如此類,都有了更為精深的專門著述。

在這種進展之下,這本書是否還有修訂再版的價值,心中一直猶豫。我了解文官選任是重要的議題,也深知對讀者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內容。有朋友說,書中涉及一些基本問題,篇幅相對適中,對初學者會有幫助。有學生說,當年印數少,舊書網上價格已經炒到很高,再版會給讀者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龔延明先生當年在書評中的親切勉勵和關鍵提醒,以及同道們來自閱讀體驗、教學實踐的反饋,都使我意識到原書確實有改進的餘地。真正下決心著手修訂,是在中華書局李靜、胡珂、孟慶媛諸位催促之下,我相信專業編輯的眼光,也感謝催促中寓含的信賴。

這些年,我雖然一直在講《宋代政治制度史專題》課程,但很少再寫有關文官選任的文章。目前的修訂,心中不無忐忑。 2018年寒假,曾經把改寫的一章發給幾位學友“試讀”,不料回饋的多是批評,認為論述繁複,反而不如原書質樸簡淨。考慮到這些意見,決定回歸到對原文的修整訂正,而非另起爐灶。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靜園值班,網上授課,同時終於完成了修訂工作。

本書只是學界眾多成果之一,呈現的只是文官選任制度的部分特性。修訂後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結構佈局,而未將相關的重要問題逐一插入。有些認識,較前略有不同;以往表述不夠清晰處,盡量做了調整;同時,在校核材料的基礎上,改正了一些原文中的差誤。應該說明的是,修訂工作基本立於原書的“出發點”上,因而對三十年來學界的研究成果,未予介紹回應或標註;對於新近發現的材料如南宋徐謂禮文書等,未展開討論研究,僅在註釋中提及參照。另外,為避免正文冗贅,選出三篇“後作”作為附錄,或可自不同角度有所補充。在此一併請師友指正。

20年前,北大歷史系的碩士生易素梅逐頁掃描了這本小書,並且進行了識別校正。其後許多學生協助校訂,聶文華、吳淑敏、邴文彬統籌安排,出力尤多。本次修訂,依據現行規範,逐條核對並標註了史料出處。為便利讀者查詢,註釋中盡量改用了近年出版的校點本。

最後,要向多年間對該書寫作賜教、批評的各位前輩致以深切的敬意,對督促、協助該書修訂的各位師友致以由衷的謝忱。

 

 

庚子年初夏於燕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9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