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危崖:生存性風險與人類的未來(精)(簡體書)
滿額折

危崖:生存性風險與人類的未來(精)(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正身處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20世紀核武器的橫空出世,給人類帶來可能導致滅絕的真實風險。人類第YI次發展出了足以毀滅自己的力量,並將自身推向一個史WU前例的“危崖時期”。

人類的力量急劇增強,而相應的實踐智能卻沒有同步增長,一些威脅到全人類生存和文明存續的風險變得越發明顯和緊迫。核戰爭、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等起先讓我們意識到人類有可能招致毀滅的風險只是個開始,而今蓬勃興起的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流行病、反烏托邦社會等風險也與日俱增。這給我們的未來蒙上難以揮散的陰影,人類還有多少機會能安然度過本世紀和接下來的幾百年?

新銳未來學家、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研究員托比·奧德潛心十年專研,寫就了這本全面、深度探討生存性風險的書籍,並采用尖端的科學手段對自然、人為、未來等各類風險進行概率測算和比較分析。他指出,如何使人類免遭這些風險、確保擁有長期未來,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挑戰和要務。他將這YI切放在更為宏大的人類歷史敘事和道德框架中,指明人類努力和前進的方向,為人類如何抉擇和行動提供戰略指導。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展開論述。第一部分概述了人類所處的整體環境以及面臨的困境,申明我們為何要重視避免生存性風險;第二部分對自然風險、人為風險和未來風險的種類、表現和發生概率進行了具體闡釋;第三部分綜合介紹了整體風險格局、保全人類的手段,並強調如何守護人類的長期潛力。文後的大篇幅附注呈現更多專業細節或具體說明,以期觸達不同的讀者需求。

這是一本恰逢其時、高瞻遠矚的書籍,它重新定義了我們這個時代以及我們應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喚起我們對生存性風險的重視,做出保護未來所必需的選擇。


作者簡介

澳大利亞哲學家,目前任教於牛津大學,牛津大學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人類面臨的大問題上。他早期的研究課題是全球貧困的倫理問題,他也是人工智能的風險專家,曾擔任過包括世界銀行、世界經濟論壇、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DeepMind、英國內閣辦公室和英國首相辦公室在內等組織的顧問。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書正是為當下而寫。

——《紐約客》

《危崖》可能就是未來學家一直在等待的《寂靜的春天》。

——《洛杉磯書評》

奧德關於生存性風險的全景展現和分析非常令人觸動,給想要了解這一至關重要的跨學科研究的讀者帶來新的閱讀體驗。

——《科學》

非常精彩……《危崖》是一本雄心勃勃的書,它以哲學家的眼光來明辨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奧德對人類的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充滿感染力,他對我們離毀滅這些愛和希望有多近所感到的驚駭,同樣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 《旁觀者》雜誌

近期發現,許多人想要閱讀那類能夠對人類生存問題提供宏大思考視角的書籍,比如《人類簡史》……托比·奧德的新書對這一主題做出了驚人而嚴謹的貢獻,值得被廣泛地閱讀。

—— 《標準晚報》

《危崖》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它既展示了作者淵博的知識,也展示了他的人性。

——布萊恩·沃爾什,Axios網站

人類從未如此這般脆弱——一位極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認為,存在六分之一的可能性,人類文明將無法延續至本世紀末……奧德對這一主題的科學分析堪稱典範,讀起來激盪人心。

——《星期日泰晤士報》

《危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從氣候危機和核戰爭到大流行病和人工智能,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未來將面臨的風險,並為我們這個時代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衛報》

目次

第一部分:代價

序言

第一章 身處危崖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我們將去往何處

危崖時期

第二章 生存性風險

認識生存性風險

審視當下

展望未來

回顧過去

文明的美德

人類在宇宙中的重要性

不確定性

我們對生存性風險的忽視

第二部分:風險

第三章 自然風險

小行星和彗星

超級火山噴發

恒星爆炸

其他自然風險

整體自然風險

第四章 人為風險

核武器

氣候變化

環境破壞

第五章 未來風險

大流行病

價值未對齊的人工智能

反烏托邦社會

其他風險

第三部分:前路

第六章 風險格局

量化風險

風險結合和風險比較

風險因素

哪些風險?

第七章 保衛人類

人類大戰略

沒有先例的風險

國際協作

技術進步

生存性風險研究

我們可以做什麼

第八章 我們的潛力

存續時間

時空尺度

生存質量

選擇

資源

致謝

附錄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身處危崖

這應該是個為人熟知的進程,發生在萬千世界裡——一顆新形成的行星平靜地繞著它的恒星旋轉,生命緩慢地形成,生物在千變萬化的過程中進化,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智能,為生存賦予巨大的價值,接下來是技術被發明創造出來,智能生物開始意識到所謂自然法則的存在,這些法則可以通過實驗來揭示,而且對這些法則的認識能夠在前所未有的範圍內拯救或奪走生命。他們認識到科學賦予的巨大力量,彈指一揮間,他們就可以創造能夠改變世界的復雜事物。一些星球文明找到了正確出路,對可行以及不可行之事加以限制,因而平安度過危機,其他缺乏這種幸運和審慎的星球,則灰飛煙滅。

——卡爾·薩根

對人類的未來而言,我們生活的時代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性。要知道這麼說的原因,我們需要從整體上回顧人類的歷史,看看我們如何走到了今天,下一步將往何處去。

我們的主要焦點是人類不斷增強的力量——我們既有力量來改善我們的生存狀況,也有力量來造成傷害。我們會看到,人類歷史的重大轉變如何提升了我們的力量,使我們取得非凡的進步。如果我們可以避免災難,那麼我們可以謹慎預期進步將會持續:負責任的人類將擁有無比光明的未來。但是,這種不斷增長的力量也帶來了重要性不輸以往的新轉變——向我們身處的這個危機時代的轉變。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人類的故事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講述,因為可以講的實在不多。20萬年以前,智人這個物種出現在非洲大草原上。在漫長得難以想象的時間裡,我們經歷了美好的愛與友情,承受艱辛與痛苦,我們探索、創造,也思索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然而當我們想起人類在歷史上的偉大成就,能想到的幾乎都是在泥板、紙莎草或者紙上記錄的事跡——這些記錄只能回溯到差不多5 000年前。我們很少想到約7萬年前第一個踏足澳大利亞這一新奇世界的人,很少想到第一個命名和研究人類所到之處的動植物的人,也很少想到人類歷史早期的故事、歌謠和詩句。 但這些都是了不起的真實成就。

我們知道,在農業或文明誕生以前,人類就是世界上的一股新鮮力量了。利用航海、紡織、取火等簡單卻富有革命性的技能,我們比從前的任何哺乳動物都走得更遠。我們適應了一系列更為廣闊的天地,在全球開枝散葉。

是什麼讓人類在發展的襁褓階段就如此出色?我們不是體型最大的、最強壯的或者最能經受磨難的。把我們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不是身體因素,而是心智能力 ——我們的智力、創造力和語言能力。

然而,即使有了這些獨特的心智能力,荒野中的人類個體也不算突出,他或她也許可以生存下去,畢竟智力可以彌補體力上的不足,但這樣一個人是很難成為主宰的。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了不起的不是人類個體,而是全體人類。

在大型動物中,人類個體與群體中其他人合作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能力讓我們創造出超越自身的事物。隨著我們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和抽象,我們得以充分利用群體的能力,來匯集我們的知識、想法和計劃。

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不但能跨越空間協作,還能跨越時間協作。如果每一代人都不得不從頭學起,那麼以我們的技術能力,可能連一把粗糙的鐵鏟都造不出來。但我們可以向前人學習,加上自己的一點創新,再把這些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有無數人通過世世代代的合作,在漫長的時間裡保存和改進我們的想法,而不是只有幾十人之間的互相幫忙。靠著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的知識和文化發展了起來。

***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有好幾個重大的轉折:人類境況的改變加速了能力的累積,塑造了其後的所有事物。我將重點闡述其中三個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農業革命。大約1萬年前,在中東的肥沃新月地帶,人們開始種植野生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作為采集食物的補充。通過優先從長勢最好的植物上獲得種子再次種植,他們利用了進化的力量,培育出種子更飽滿、產量更高的新品種。這套方法也可以用在動物身上,使人類可以更容易獲得肉類和皮毛,還有牛奶、羊毛和肥料。人們利用役畜的體力來協助耕地或運輸收成,這是自人類學會取火以來人類獲得的最大功率補充。

新月地帶常被稱為“文明的搖籃”,事實上很多地區都是文明的搖籃。在世界上各個氣候和本地物種適合的地方,發生了彼此完全獨立的農業革命:東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新幾內亞,美洲南部、中部和北部,也許還有別的地區。新的農耕方式從這些搖籃地帶向外擴散,讓很多人的生存方式從采集變為耕種。

這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合作的規模。有農業後,養活一個人所需的土地量是以前的百分之一,大型的永久定居點得以形成,漸漸地,定居點又結合成了國家。以采集為生的人類群落的規模或許也就是幾百人,而最早出現的一些城市能容納成千上萬人。蘇美爾文明在最繁盛的時期大約有100萬人。 2 000年前的中國漢代,人口達到了6 000萬——這是過去以采集維生的人群人口的差不多10萬倍,是全世界食物采集者總人數達到最高峰時的約10倍。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分享他們的思想和發現,技術、制度和文化迅速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互相交易,於是人們可以投身於專門的領域,比如終生從事治理、貿易或者藝術工作,我們也得以更加深入地發展相關的思想。

在農業文明的頭6 000年裡,我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突破——包括書寫、數學、法律、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圖片。其中,書寫對增強我們跨時空協作的能力尤為重要:書寫讓更多的信息可以一代代傳下去,使所傳遞的信息更加可靠,讓思想可以傳播得更遠。

接下來的一次大轉折是科學革命。人們從古代開始就在實踐科學的早期形式,經驗主義的種子在伊斯蘭世界和歐洲中世紀學者的著作中已經埋下。但是,直到400年前,人類才發展出科學的方法並見證科學進程的起飛。這能讓對自然界的細心觀測替代對既有權威的依賴,為我們所見的事物尋找簡明、可驗證的解釋。驗證和拋棄錯誤解釋的能力幫助我們脫離教條,第一次使關於自然界運行規則的系統性知識成為可能。

我們可以利用新獲得的一些知識來改善周遭的世界。因此知識加速累積,技術創新加快隨之而來,人類凌駕於自然之上的力量與日俱增。這種快節奏讓人們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這些提升帶來的變革性成果。“進步”這個現代概念由此興起。以前,衰落或不斷循環的敘事是主流,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個新的敘事:存在一個齊心協力共建更好未來的宏大計劃。

此後不久,人類經歷了第三次重大轉折:工業革命。以煤和其他化石燃料形式存在的大量能源儲藏被發現,使這場革命成為可能。這些燃料由史前生物的有機遺骸沉積而來,使我們可以從照耀地球數百萬年的陽光的饋贈中獲得一些。此前,我們已經利用從風、河流和森林中獲得的可再生能源來驅動簡單的機器,而化石燃料帶來的能量則大得多,其儲存形式更為集中和方便。

但是,能量如果無法轉化為可用的功來實現我們想要的變化,便毫無用處。蒸汽機讓煤炭蘊含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這種機械能可用於驅動機器,為我們完成大量勞動,使從原材料到制成品的過程比以往更為經濟快速。而通過鐵路,這些財富可以實現遠距離的分配和交易。

生產力和繁榮度開始加速,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創新提升了自動化的生產效率、規模和種類,迎來了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現代。

***

這些轉折帶來的影響並不都是正面的。農業革命之後的幾百年裡,人類總體上勞作得更多,得到的營養減少,疾病增加。 科學帶來的殺傷性武器一直困擾我們至今。工業革命時代則是人類歷史上最動蕩不安的時期之一,繁榮成果分配不公以及勞動剝削導致了20世紀早期的革命動蕩。

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大大加劇(這一趨勢直至過去20年才有所扭轉)。 在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時,排放出了溫室氣體,而由化石能源驅動的工業則危及各個物種,破壞生態系統,污染我們的環境。

然而,盡管面臨這些現實問題,人類今天的生活總體上還是比以往各個時期都有了極大的改善。其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擺脫貧窮。在最近一千年的歷史裡,直到200年前,人類力量和繁榮程度的增長都是和人口增長齊頭並進的。人均收入幾乎沒什麼變化:在豐饒的時期稍高於維持生計的水準,在匱乏的時代則稍低於這個水準。工業革命打破了這一規律,使收入增長的程度領先於人口增加的幅度,帶來了延續至今的前所未有的繁榮。

我們經常從富裕社會的角度來思考經濟增長,在已經很富裕的社會中,很難明確看出進一步增長是否還有改善生活的作用。但是,經濟增長對極端貧困人群的影響最為顯著。當今世界上,每10個人裡有1個窮得只能靠每天不足2美元過活——這是公認的“極端貧困”的標準。這麼多人生活得如此匱乏,這是我們時代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一直是我的關注焦點。然而,回望工業革命之前的時代,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每20個人裡竟有19個靠每天不足2美元糊口(即使在根據通貨膨脹和購買力進行調整之後)。在工業革命之前,任何繁榮的成果只限小部分精英獨享,極端貧困才是普遍現象。而在過去兩個世紀裡,有越來越多人擺脫了極端貧困,而且擺脫極端貧困速度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每天2美元遠談不上富裕,這個數字對那些仍陷於貧窮的人來說也提供不了什麼寬慰,但改善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人們的生活並不只是在物質方面有所改善。我們來看一下教育和健康方面的情況。學校教育的普及極大提升了人們的教育水平。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上10個人裡只有1個能夠讀寫,而現在10個人裡有8個可以做到。人類的預期壽命在農業革命後的1萬年裡徘徊在20歲至30歲之間,現在則增加了超過一倍,達到72歲。這些成果和讀寫能力一樣惠及了全世界。1800年,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是冰島,那裡的預期壽命只有43歲;而現在,各個國家的預期壽命都超過了50歲。工業時代的人類整體上比以往更加富裕、受教育程度更高、壽命更長。但是,我們不應該因這些驚人的成就而自滿。人類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這麼大的成果,更應該去積極們去解決剩下的苦難與不公。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