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滿額折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完整的默照禪修行專書,層次嚴謹、開示活潑。
聖嚴法師與禪眾的機鋒對話,讀來尤其令人拍案叫絕;
對禪修有興趣者及打坐老參們皆不可錯過。

默照禪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不需要像修次第禪觀那樣,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但是,默照禪法的功能是涵蓋著次第禪觀的。

用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只要掌握不把自我意識的執著心放進去,說:「我好討厭、我好喜歡,這個真麻煩、那個真有趣」等等,不要有這些分別執著心,只是在運作、在活動,知道正在發生什麼狀況,並且恰如其分地正在處理這些狀況。不做瞻前顧後的妄想思索,當下的什麼便是什麼,那就跟本來面目相應了。

聖嚴法師同時傳承了禪宗的臨濟(話頭禪)、曹洞(默照禪)兩個法脈,早期以教導數息觀以及參話頭為主,到了一九八○年,開始在禪修期間指導默照禪法,陸續舉辦專修默照的禪七、禪十、禪十四、禪四十九。

由於聖嚴法師在禪修期間的開示,都會依據參與禪眾的程度,及現場問答的互動而有所不同,所講授的風格、角度相當多樣,接引禪眾之善巧,運用禪法之靈活,讀者能從法師所開的不同之「門」進入,而又門門相通。

本書為聖嚴法師多年傳授默照禪法的精華,希望透過本書,讀者在一窺禪門堂奧之餘,也能真正走入禪堂,親身體驗、實證默照禪法,並將禪修的觀念與方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為我們的人間,帶來安定的力量與真正的平安。

# 默照禪法最佳指導手冊
# 活潑潑的禪堂開示
#〈坐禪儀〉、《宏智禪師廣錄》、〈坐禪箴〉講要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解構時代的重新建構之道 楊蓓

這不是一個安靜的時代。紛亂、歧異、虛擬、亢奮、低迷……,太多的衝擊,讓現代人壓力叢生,心神始終不知何處安置,對於自心的澄澈、清朗、寧靜,往往於追逐中益形緣木求魚。由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現代人需要的不只是養生、練氣或心理治療,而是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和處世哲學。

默照禪法,為這個亂世提供了一個究竟的出路。否則聖嚴師父不必以高齡之身仍然風塵僕僕地於世界各地帶領禪七,遍灑默照禪的種子,也不會所到之處,毫無東方文化背景的禪眾,如此迫切地渴望師父的教導。

有幸參與過十來次師父帶領的默照七、默照十、默照十四,也有幸率先閱讀了這本由默照禪修開示所彙整出來的《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邊讀邊回味,腦海中還不時憶起禪堂中師父開示時的領會、開懷、羞慚與感恩。縱然,有些內容已經一聽再聽,但是仍然如醍醐灌頂,如夜路明燈,讓心再次回到明靜。

其中最精妙之處,莫過於師父總在開示中讓人不論在修行過程,或生活歷練的夾縫中,指出一條明路。

其實,修行過程中,困頓常來自於自相矛盾,例如:「想要」精進,卻妄念不斷;「想要」開悟見性,卻又留戀執著;「想要」綿密用功,卻又落於緊抓或者放逸;「想要」放捨,卻又貪著坐一炷好香。日常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常常想要的太多,而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追逐了半天,尚且不知自己在兜圈子,原地打轉,久而久之,焦慮、憂鬱一一現形。

書中,除了介紹默照禪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師父用各種角度的說明、譬喻,來協助禪眾掌握修習默照禪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本身即是默照、即是空觀,這正是師父為現代人指出的這條明路。

例如:不「除」妄想,不「求」真;一旦有了「除」或「求」的念頭,都與默照不相應,於是修行,不求開悟,也不害怕開悟;又如: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到無心,是修習過程中,「心」的變化階段,但這些階段是自然發生的,不是刻意進行的,甚至默照修行方法的次第,都不是作意的,那麼修行的時候,就只剩下單單純純的「默」與「照」,於是「矛」與「盾」都放下了,只剩下方法,到頭來,連方法也不見了。這讓我想起師父對「空觀」的闡釋:「不偏左,不偏右,也不執中。」這種態度,正是默照的處世智慧,也是現代人自心困頓的解脫之道。

有人會說,這樣的處世智慧太難了,要何時才能修成?師父用幽默的譬喻告訴眾人:動物因為沒有前念、後念,所以對「當下」最敏銳,因此,常能預知災難的來臨。所以連「太難了」這一念都是妄念。不論修行或日常生活,如能法住法位,何來「偏」與「執」呢?

而在禪堂中,師父總是擁有如神通般的敏銳,對禪眾做出適時切中的開示,來解惑、引導,所以本書中所呈現的各種主題順序,其實都是按當時禪眾的修行歷程而顯現。若以象岡默照禪十為例,讀者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禪修經驗,當能體會出經驗豐富的明師,如何在默照中體察出百多位禪眾的心路歷程:有時解惑,有時陪伴,有時提點,有時引領,有時警惕;這是何等深廣的明與知。所以,默照中,不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什麼都恰如其分地有了。

本書中涵蓋三大部分,讀者可能會發現:〈坐禪儀〉是最精簡的提要,〈默照禪法〉十分實用,而〈象岡默照禪十開示〉卻善巧地與禪修歷程融合。這三部分目標一致,卻有不同的風貌,以便引導不同需求的禪修者,這是編者的用心良苦,希望所有的人均能受益。

有人說,這是一個什麼都在解構的時代,也是一個什麼都需要重新建構的時代。就如同師父在開示中,為現代人所關心的「愛」與「快樂」理出脈絡時,師父將古老的佛法與現代人的生活,又有層次地扣在一起了。每每坐在禪堂中聆聽師父開示時,默思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心中不免生起一些憧憬:當人人的心中建構起默照的清流時,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多說無益,打七去吧!

(作者為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目次

編者誌
推薦序 解構時代的重新建構之道 楊蓓

第一篇 默照禪法
壹、默照禪的旨趣──照見本來面目,體現本地風光
一、什麼是「本來面目」?
二、何謂「本地風光」?
貳、修行默照禪法
一、方法
二、態度
三、要領
四、默照禪與次第禪觀的同異
參、步上修行之道
一、基本觀念
二、增上(四種基礎條件)
三、保任(四種輔助法門)
四、長養

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第一天晚上(報到日):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一、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二、保持新鮮的感覺
三、只在當下
第二天早上: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一、觀念與方法並行
二、何謂默照?
三、以五停心、四念住為基礎
四、體驗呼吸,珍惜生命
第二天晚上: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一、不受影響,隨時回到方法
二、不思善,不思惡
三、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四、念念繫在方法上
第三天早上: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一、改變偏差即是修行
二、只管打坐
三、隨息觀
第三天晚上: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一、選佛場
二、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第四天早上: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一、無所求的態度
二、放下執著,放下煩惱
三、好好把握現在
四、身心都在打坐
第四天晚上: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一、天地萬物皆在說法
二、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三、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五天早上:開悟與默照禪法
一、何謂開悟?
二、「無我」的觀念最重要
第五天晚上: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一、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二、統一心的三種境界
三、放捨一切,便是悟境現前
第六天早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心中無事,不受干擾
二、止於一念不是無心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六天晚上: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一、以慚愧、懺悔禮拜來安心
二、用心法鍊心
三、不動是默,清楚是照
四、歷歷妙存,靈靈獨照
第七天早上: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一、佛法的基本原則──「三法印」
二、佛法的變遷
三、佛教的傳播
第七天晚上:解脫樂、護法神
一、解脫樂勝於世間樂、定樂
二、不期待護法神
三、踏實用方法
第八天早上:直觀與空觀
一、不分內外
二、不起對立
三、直觀與空觀
第八天晚上: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一、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
二、以恆常心修行
三、悟不等於解脫
第九天早上: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一、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共的觀念
二、出離心與菩薩道
第九天晚上: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一、感恩心
二、分享修行利益就是迴向
第十天早上(圓滿日):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一、將方法帶回日常生活中
二、發菩提心

第三篇 英國威爾斯默照禪七開示
壹、什麼是默照禪
貳、宏智正覺禪師默照禪
一、〈坐禪箴〉
二、《宏智禪師廣錄》

第四篇 〈坐禪儀〉講要
一、坐禪須發心
二、善調諸事
三、安樂法門
四、禪定是急務
附錄 〈坐禪儀〉 長蘆宗賾

書摘/試閱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現在我所說的方法,就像是開藥方,都是經過實驗,如果相信它,使用時就會有用。有幾個要領請諸位要記得:「不思善,不思惡」,以及「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這些要領就是方法,隨時用它放鬆你的身心,不要擔心有妄想,有妄想產生,就隨時回到方法上。

宋朝有位用話頭的禪師-大慧宗杲曾說過:真正會修行的人,是最省力的。如果覺得很累、很忙,表示不知道什麼叫作修行。修行,是心中無事;用默照,主要也是讓我們心中無事,沒有牽掛,不牽掛自己狀況的好與不好,不牽掛過去的好與不好,不擔憂未來的好與不好,這就是「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就是在選佛,因為心是安靜的、平安的,跟智慧是相應的。

二、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這兩句話,是默照禪的開創者-宏智正覺禪師所說,指的就是默照。「不觸事而知」,是對一切狀況都很清楚,但是不要將它當成一回事,這些狀況跟你沒有關係。

事,就是狀況,環境裡的人與事的狀況,自己內心和身體產生的狀況,很清楚的知道是有的,但是跟你沒有關係。這似乎是很奇怪,自己的想法跟身體上的感覺,怎麼會跟自己沒有關係?沒有錯,是有關係,但是不要在乎它,這就是默;很清楚知道有這個狀況,是照。狀況發生還是要處理,但是不必說「我」在處理,處理事就只是在處理事,那就不會生氣煩惱了。

有一位已經往生的老教授,過去常常在我們紐約禪中心演講,當他得了癌症有人去探望時,他就侃侃而談地告訴訪客說,這個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是什麼狀況,將來會變成什麼狀況,害了這個病要如何去治療。去探病的人跟我說:「師父!這位教授滿奇怪的,他介紹他的病情時,好像是在講別人,沒有感覺到是他自己得了病。」這就是「不觸事而知」的例子,事情他是清楚地知道,然而並沒有將這樁事看成與自己有那麼嚴重的關係。

諸位現在用默照的方法,多半能夠做到這一步: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以及現在生活的環境,都很清楚、明白;知道環境內有噪音,或者氣溫很涼、很熱;自己很快樂、很不快樂,很舒服、很不舒服等狀況,你都知道,但是不要再起第二念:「這是『我』。」要將情況客觀化;有這樁事,但不是「我怎麼得了,我怎麼得了……」,這樣想就會很痛苦,照也照不清楚,默也沒有默。

如果能夠照、能夠默,這樁事我曉得,但跟我沒有什麼關係。能對自己的妄念、身心狀況、自己的個性以及種種問題,知道得很清楚,隨時修正它,這就是修行。否則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缺點,於是自怨自艾、自悲自責,這就不是在修行了。

「不對緣而照」,「對」的意思是攀緣,「緣」的意思是對象;自我和對象產生糾纏不清的狀況就是「對緣」。「不對緣」是指不將任何對象當成是「我的」對象,既然沒有對象,「我」就不存在,「我」不存在,煩惱也就不存在。

最近遇到一位菩薩告訴我,有個男孩子見到另一個女孩子時,一見面就對她說:「我跟妳有緣。」女孩子被他嚇了一跳,他要緣人,人家卻不緣他。從此以後,這個男孩子就神魂顛倒,日思夜想,老是想著這個女孩子跟他有緣,後來女孩子一害怕就去報警,要求警方保護,最後這個男孩就被帶到警察局去了。這個男孩子就是在「對緣而照」,曉得有這個對象,不斷地追,那是煩惱;如果「不對緣而照」,知道有這麼一個女孩,可是不一定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那就不會惹出這麼多問題了。

當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狀況出現,沒有狀況反而是很奇怪的。坐著的時候,眼睛會看到地板上的圖案,耳朵會聽到飛機的聲音,身體會流汗,也會有一些痛和癢,或者心中想著隔壁的人坐下去、站起來的樣子有點怪怪的……,凡此種種都是緣,在環境裡一定有緣的存在。

除此之外,自己內心的念頭也是一種緣,譬如:「剛才想到一件想了很久都想不到的事,真可惜,沒有用筆將它記下來,再想想看那究竟是什麼?」這一下子,就變成老是在妄想裡,剛才就是在妄想,現在又再追蹤那個妄想,妄想加妄想,在妄想中打滾,這就是「對緣」。

不對緣,就是不論是心裡想的、身體上感覺到的、環境裡面所有的一切,跟我沒有關係,不把它當成是我的對象,不去注意它,我只曉得我用我的方法,這就是「不對緣而照」。

曾經有位菩薩在打坐時,不斷注意著前面女孩子的背,坐了一天之後這位菩薩要求換位子。我問她這個位子有什麼不好?她說:「前面那個女孩子的背歪歪的,我老是想去糾正她。師父說過打坐的姿勢要正確,這個女孩子坐得歪歪的,但是我又不能講話,我坐在她背後,看到她那個樣子,我很難過,好像我的樣子就和她一樣。」這就是「對緣而照」了。

禪修期間,不僅其他人跟自己沒有關係,連自己的前念與後念、自己的身體狀況,都跟自己沒有關係,這樣子才會坐得安定,這叫作「不對緣而照」。否則緣太多了,老是在攀緣,攀過去緣,攀未來緣,攀當前的緣,這叫作多管閒事,這不是閒道人而是忙道人。

【默照禪的基本態度――放捨諸相】

放捨諸相就是不執著任何現象,實際上就是無住心。心不住於心理現象、不住於身體現象、不住於環境現象。所有心內、心外的一切現象,都是有的,但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在乎它,便是放捨諸相。不住於任何一種現象,就是「默」;知道所有的現象都是正在發生中,那就是「照」。

所有的生滅狀況,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執著它,不因各種狀況的發生而心生波動,這就是放捨諸相;但這並不是說,就像木頭、頑石或者是死人那樣。了知任何現象,是正常的人,這是「照」;知道任何現象都可能發生,但不需去憂慮煩惱,這是「默」。在打坐中,了知有任何一種現象出現時,能夠不起第二念,立即就是默照同時的放捨諸相。

如何放捨諸相?就是從放鬆身心、安定身心著手:第一,先把眼球放鬆,然後將整個身體放鬆,頭腦不要去注意什麼,也不要去思考什麼,只曉得自己是在放鬆狀態。第二,身體坐直,臉部的肌肉放鬆、肩頸放鬆、臂不用力、手結法界定印置於腿上,不再管它;後腰放鬆、小腹放鬆,然後享受呼吸、欣賞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其他的不要管它。第三,進一步,心已比較安定,雜念也少了,此時如果不清楚體驗呼吸從鼻端進出的感覺,很可能會打瞌睡。這個時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很輕鬆地體驗、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打坐,但不要特別注意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狀況,也不去特別注意心裡的反應,以及周遭環境裡正在發生的任何狀況,你的責任只是曉得你正在打坐。事實上,這就是提起默照的方法,正在練習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默照禪的基本態度――休息萬事】
徹悟的人,我們稱之為無事道人。道人,就是修行佛道的人,無事道人是心中已經沒有自己的事,既然自己沒有事,那還有什麼事呢?事實上,對於凡夫而言,修行和煩惱都是事,凡在心中有所牽掛的,就叫作「事」。隨時隨地要把心中的牽掛停止,心裡沒有任何牽掛之時,雖也照常過生活,但那就是休息萬事。

有位菩薩來參加禪修,尚未辦妥報到手續,就接到他太太的電話說,如果他參加禪七,她就要在家裡自殺。於是這位菩薩問我說:「師父!我該怎麼辦?」我問他太太要自殺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她過去好像也說過這樣的話,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想我還是在這裡打禪七,過兩天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吧!」於是我跟他講:「我想你不必看了,禪七期間你的心中老是牽掛著:『我的太太不知道自殺了沒有?』還打什麼禪七呢?你心中有事,太太說要自殺是大事,而且是不得了的事,我看你還是回去吧!」

請問諸位的心裡有事嗎?雖沒有家人自殺的問題,心中也會牽掛著很多很多的事,也許你們一邊打坐一邊在想著許多之前和之後的事,也可能想著:「默照禪能讓我開悟嗎?能給我智慧嗎?默照禪何時才能夠讓我斷煩惱呢?」其實,修行就是用方法修行,不要瞻前顧後,不要羨慕他人,不跟他人比較、也不跟自己比較,否則,便成不務正業的閒事了。

你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狀況所動,不要被任何現象牽著走。當發現鳥在叫、風在吹,蒼蠅、蚊子在飛舞;或感覺到肩頸痛、腰椎痠、皮膚癢;或者覺察心裡正有雜念、妄想、邪思在浮動,這些都是現象。被你發現了,便是「照」;發現了之後,隨時放捨,就是「默」。

事,是不可能沒有的,吃飯、走路、打坐、睡覺、上洗手間、打掃環境等,每一樣都是事,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事,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牽掛在身上。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了,可以有記憶,但不必牽掛;還沒有發生的事,可以有計畫,但不要懸念;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應者,全是閒事,必須隨時放下,這就是「休息萬事」了。

發現心中有事,就是「照」;不討厭它,不去管它,休息心中所有的事,則是「默」。當你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妄想而只有方法,便是正在修行默照。(摘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