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滿額折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民眾在何處?
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當時,觀眾真的站起來了。
那一夜,多位劇場實踐者將以身體行動作為對話的方法,呈現深具特色的表演形態,表達他們關注的議題。進入論述的脈絡,走上抵抗的現場,承接起表演的工作——他們的表演,是一系列對話的序言,也是三十年來,民眾劇場生命的證言。

「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民眾劇場,在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台北等亞際社會跨地串聯,各地的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透過各自的書寫和影像,讓我們看見民眾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美學,尋找表達的形式與管道,續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

「民眾劇場」是一場革命的預演

本書回顧與反思近半世紀以來直至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出劇場地圖,這麼做不是為了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裡,不同社會角落及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者,如何面對各自存在的難題,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以身體動能驅動我們批判思考為前提的冊集,它的重量體現在我們如何進行『觀看即參與、觀眾即演員』的祈使問句中,以及不斷出現的抵抗、政治、受壓迫者與對話字串,所隱約發出的呢喃聲響。要言之,這是一本拒絕沉默以對的冊集,在案頭嗡嗡作響。」——林欣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收錄的民眾劇場實踐者(依文章序)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墓地劇團(雅加達)、油甘子劇團(清佬/曼谷)、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野戰之月(東京)、王墨林(台灣)、差事劇團(台灣)、冉而山劇場(花蓮)、南洋姊妹劇團(台灣)、石岡媽媽劇團(台中石岡)、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台灣)、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草台班(上海)、柳春春劇社(台北)、家劇場(莫三比克)

▍推薦人
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館長
陳界仁/藝術家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戲劇藝術學系副教授
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本書特色
1. 跨出台灣、東亞的地域限制,結合亞際社會與第三世界社會的脈絡,領略與民俗文化和社群傳統交織而生的劇場工作方法,針對民眾劇場實踐推進工作。
2. 聚焦於描繪特定歷史時期的網絡關係,探討這些異質地區的劇團的合作和交往是如何發生?這些互動如何影響了不同政治體轉型中民眾劇場組織的特質和形式?
3. 在回望劇團們的延續與發展之外,也包含新劇團與老劇團之間的突變或隔閡。

作者簡介

▍主編
李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國立交通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2018年12月)統籌。因為好奇而來到台灣,亦經歷意外的旅程,持續進行的工作關注小劇場實踐者的生命歷程,移動與治理技術,以及近半世紀以來台海兩側的政治-經濟轉折,並為不同國家/地區的獨立媒體和研究機構撰寫文章和評論。
 
雷智宇(Zikri Rahman)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與多個即時平台合作,是一位作家、獨立研究者、譯者和播客製作人,並一直透過「街頭書坊」(Buku Jalanan)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行動團體進行各類社會-政治計畫的合作。他隸屬於「人民歷史中心」(Pusat Sejarah Rakyat),一個專注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人民歷史的獨立檔案研究中心,也是「文學之城」(LiteraCity)計畫的發起人,這個計畫致力於建構吉隆坡市的文學和文化地圖。

劉紀蕙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教授、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專長: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當代歐陸政治思想、東亞現代性、邊界政治、內部殖民與知識解殖、不平等公民、藝術介入。

▍攝影
許斌
紀實攝影者。三十多年來,他記錄解嚴後台灣各種現象,以及現代劇場的幕後、幕前。

▍開幕之夜策展人
姚立群
劇場製作人、導演。現任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身體氣象館負責人。

▍作者群(依文章篇序)
Glecy Cruz Atienza/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人文學院專任教授
Muhammad Febriansyah/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檳城)社會科學系講師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雅加達年輕女性劇場研究者
丁東(Dindon W. S.)/「墓地劇團」總監
Richard Barber/博士、劇場工作者、獨立學者
Robin Weichert/東京法政大學教師
區秀詒/「數位荒原」特約作者、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Rumah Attap
Library and Collective)共同創辦人
韓嘉玲/歷史研究工作者、農村教育研究者與行動者
王墨林/劇場導演、行為藝術表演者、文化批評者
鍾喬/劇作家、導演、詩人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冉而山劇團團長、導演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
李秀珣/民眾(社區)戲劇工作者、家庭照顧者
吳思鋒/劇評人、澳門《劇場.閱讀》季刊副主編
白大鉉/「SHIIM」的製作人、演員
洪承伊/韓國釜山劇團「劇場外」的表演者
趙川/作家、劇場編導、藝術評論及活動策畫人、民間戲劇團體「草台班」共同創建和主持者
王楚禹/當代藝術家、行為藝術家、策展人
劉馨鴻/2015年後玉泉特訓主要參與者
Assane Alberto Cassimo/「家劇場」(Teatro em Casa)協會的統籌和創始成員
郭亮廷/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藝評人及譯者

▍譯者簡介(依文章篇序)
李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黃雋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生
吳庭寬/文化工作者
胡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劉岩/文字與影像作者,研究者,翻譯者
白真松/國立清華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生
延光錫/中國浙江海洋大學中文系教師
葉寶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序言|民眾在何處?
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一、 這本書呈現了什麼民眾劇場的面貌
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是2018年12月交通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所舉辦「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的成果。當時,我們邀請了來自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台北的劇團實踐者與研究者,一起參與了三天的活動。
東南亞與東北亞經歷了類似而相互交錯的歷史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洲地區進入了冷戰階段,各國受美國支持的右翼威權政府,隨著美國的圍堵政策以及安保協約,開始在不同階段啟動軍事戒嚴,並且進行反共的內部肅清活動。從五○年代開始,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大量文化工作者或是思想家先後被套上了共產黨員的帽子而被逮捕;台灣、日本、韓國也同樣經歷了這種反共肅清運動。東南亞與東北亞國家在八○年代開始出現了民眾劇場,也開始了亞際社會跨地串聯;這種來自人民的劇場活動以及其跨地串聯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20世紀初期,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1903年便已經以《民眾劇場》(Le Théâtre du peuple)一書,提出國家所定義的劇場是屬於過去的,而人民的劇場則是屬於未來的。國家與宮廷的劇場已經是過去的劇場,而隨著法國大革命到俄國十月革命,為人民並由人民創作的劇場正在誕生。國家退場,人民進場,劇場屬於人民。以「民眾劇場」為名而興起的戲劇團體,例如「People’s Theater」、「Popular Theater」,更是隨著不同的社會政治局勢而在各地興起。
最廣為流傳而具有影響力的民眾劇場,是五○至六○年代巴西奧古斯托.波瓦(Augusto Boal)所提倡的,並在七○年代正式形成的「受壓迫者劇場」(Theater of the Oppressed)。波瓦的「受壓迫者劇場」受到他的好友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的著作《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68)的啟發,強調劇場提供受壓迫的人們一個思考生存情境難題的場所;觀眾是參與者,一起透過面對問題,引發爭論,挑戰法律,角色扮演,而設法突破被壓抑的意識形態。在這個脈絡之下,正如弗雷勒的批判教育學所提出的,批判意識必須來自於人們自身的批判性自覺:拒絕成為上位者灌輸規範的容器,拒絕服從不合理的處境,覺察生存處境中各種壓迫形式的意識開始浮現,並且以介入的方式揭露現實,提出問題,挑戰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迷思。
這種透過劇場而從社會底層發出的聲音,以激進的方式進行了民主化的行動,同樣在非洲與亞洲出現。六○至七○年代前後,非洲出現了「發展劇場」(Theatre for Development),亞洲地區也出現了不同形式的民間劇場,例如菲律賓在1967 年的戒嚴期間,由一群藝術家教師組成了日後發展劇場前身的「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s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韓國1970至1980年間學生運動發起的「廣場劇」(Madang Theater),日本七○年代櫻井大造開啟的「帳篷劇」:這些不同的實驗,也都是民眾劇場的代表形式。近三十年來,台灣、香港、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與中國大陸,也都先後發展出 各地不同形式的民眾劇場。
我們在這本書中,會看到亞際社會各地的劇場實踐者,從冷戰到後冷戰時期,在不同的政治社會脈絡之下,以獨特的方式回應各地社會的困難問題。以台灣為例,直到今日,王墨林與鍾喬都有無法忽視的影響力,而啟發了不同的戲劇團體與戲劇創作。東南亞與東北亞各地的劇場實踐,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四處冒出。我邀請讀者逐一閱讀這些劇場實踐者走過的路徑,相信大家能夠在腦海中呈現出一個清晰而複雜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地圖。
二、 透過民眾劇場,我們要思考什麼問題?
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
身體如何可以帶出批判意識?民眾劇場如何可以呈現劇場美學?今日的民眾在何處?劇場美學可以改變社會或是國家嗎?劇場可以撼動社會關係或是生產關係嗎?
首先,身體如何可以帶出批判意識?民眾劇場如何可以呈現劇場美學?
民眾劇場中的身體,不應該只是外來「形式美學」或是「肢體語言」的載體,而是刻畫了物質性的歷史記憶與身體感受,可以暴露出人們主體性位置的身體。這個歷史記憶與身體感受,疊合了錯綜複雜的機構、法律、階級、意識形態:這是一整套意識與無意識所造成的壓迫性結構,背後是構成這個壓迫性結構的認識論。
印尼的「墓地劇團」(Teater Kubur)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三十多年來,劇團導演丁東(Dindon W. S.)邀請居住在東雅加達公墓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失學的學生,以及酗酒或是薪資微薄的底層工人─一起參與這個劇團。從業餘演出到獲得多次獎項,丁東維持的原則,是利用民間的生活素材及日常語言,例如竹子、水桶、椅子、畚箕這些日常生活會接觸的物件,以及當地的語彙,讓這些物件與語彙作為日常生活的象徵形式或是暗喻,喚醒身體性的感受與處境。從印尼的新秩序時期,到當前的全球化及新自由主義時期,人們承受了不同性質的壓迫,墓地劇團也針對這些壓迫結構進行批判。
在2018年工作坊開幕演出中,巨大背景投影國會議員推動發展計畫的議事爭執過程,前台則是兩個不斷被瘋狂推動的辦公椅。辦公椅作為議會推動發展主義法案的轉喻,呈現人民無法抗拒政府機器自動運轉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此處,如同丁東經常使用的竹子、畚箕或是水桶,日常生活物件或是傳統文化元素不是被拿來放入作品的輔助道具,而是具有強大暗喻力量的元素,帶動身體的批判力道。除了透過身體而帶出具有批判意識的解放政治能量,我們也看到了民眾劇場所呈現的劇場美學。
同樣在2018年的開幕中演出由王墨林執導的《再見!母親》,也展現了強大的劇場美學力量。韓國劇團「戲劇遊樂場SHIIM」白大鉉與洪承伊,共同演出關於七○年代韓國工運中工人全泰壹面對惡劣工作環境,而向政府與資方抗議自焚的事件。這個片段中,兩個演員飾演一對母子,母親回想即將進行自焚抗爭的兒子出門前的片刻。兩人之間緩慢的身體運動,凸顯了母親事後回想無法逆轉的遺憾,對照著兒子已定的心意以及歷史時間殘酷進程之間的張力。舞台上的身體與情感,強烈地牽動了觀眾的身體與情感,使得觀眾在緩慢延展而無法解決的張力之中,受到巨大的震撼。
其次,今日的民眾在何處?劇場美學可以改變社會或是國家嗎?劇場可以撼動生 產關係或是社會關係嗎?
今日的民眾在何處?
民眾、人民、平民、老百姓或是無產者,是指在生產關係中勞動卻無法自主的人們。在古典時期或是封建時期,無產者可以指被無償役使的奴隸或是農奴;在19至20世紀,則是被剝削時間、剝削勞力而壓榨薪資的工廠工人;在今日,被壓迫的無產者不會只在工廠,而是平台經濟所驅動而隨叫隨到的零工,或是在大都會角落的外籍移工。零工或外籍移工不容易組織工會、無法集結抗爭,他們的聲音不容易被聽到。除此之外,社會中還有各種被排擠在底層之外不被看到的無分者,例如少數族裔、變性者、性少數、宗教少數、無國籍者,或是土地國有化而被驅離的人們,居住在土地與飲水環境大量被汙染的人們等等。壓迫者已經不只是國家或是本地資本家,而是跨國資本結構以及更為普遍的在地邊界意識形態的劃分線。
那麼,今日能夠挑戰國家體制、為老百姓說話的左翼在何處?在昔日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快速擁抱新自由主義與發展主義的社會體制之下,左翼受到了民族主義的誘惑,似乎也失去了批判的對象與發言的位置。
正如區秀詒所說的,威權是一個不斷變形的生命體,我們也意識到,資本主義也是一個不斷變形的生命體。
或許,我們應該轉換問題,開始思考如何讓身處不同角落的民眾能夠開始有批判自覺意識,辨識與思考龐大壓迫體制的當代形式,並且開始問:「為什麼?」
我們可以創造各種公共化的空間,各種批判教育的場所,從不同的位置出發,奪回發言權。
國家與人民的張力存在於各個角落;然而,這也意味著處處是可以被打開的空間,可以公共化的空間。
透過劇場,或是文學、藝術、舞蹈、音樂、影像等等形式,創造一個空間,意味著提供一個讓人民的身體說話的平台。這個創作空間中,人們離開各自原本的位置,轉換角色,以美學的方式,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來暴露社會中的分割線,進行挑戰,並且實踐激進的民主化行動。
三、 我們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
2018年的「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累積了大量的經驗交流。我們回顧與反思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直到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劇場地圖,不是為了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不同社會角落以及不同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藝術家,如何面對各自的存在難題,如何努力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
透過這本書,我們希望可以讓讀者看到:在不同地區的發展脈絡中,各地的劇場如何定位自身?對於這些劇場工作者而言,民眾在何處?劇場的形式是什麼?他們如何界定抵抗的方針以及抵抗的對象?他們如何採取民間的元素,而轉化為劇場美學形式?這個時而激烈時而隱晦的歷史變化過程中,他們的劇場實踐是否發生了轉變?在當前的劇場實踐中,他們所面對的壓迫者在何處?他們所一起工作的民眾,又在何處?
我們會發現,在各個不同的艱困處境,無論是戒嚴時期或是非戒嚴時期,雖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法律保障,面對警察逮捕,甚至勝算是零的狀況下,仍舊有不同的藝術家努力要尋找出表達的形式與管道,利用各種資源,轉化目的,繼續進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
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朝向未來的工作。我們希望能讓未來的藝術家以及各個角落的民眾能夠有創造的勇氣,永遠針對當下的難題,隨著社會的脈搏,尋找創造性的形式。正如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的Glecy Cruz Atienza 所說,我們希望教育並且「創造出未來的創造者」(create a generation of creators)。下一個世代的創造者,是我們所期待的。
這本書的兩位主編,李齊與雷智宇(Zikri Rahman),是將中英文版專書實體化的主要靈魂人物。這個工作奠定於2018年工作坊來自不同國家的博碩士研究生組織的團隊:李齊、雷智宇、吳君儀、李丁、李俊峰、藍雨楨、邱映哲、岑建興、馬兆園、歐怡君、范垂陽(Pham Thuy Duong)、陳聖允、鄒文君、葉寶儀、李宜靜、呂季儒、章郡榕、李鴻駿、倪甜慧、文己翎、邵悅和陳曉妮。除了工作 坊之前的密集討論與規畫之外,這群研究生還分頭邀請劇團與學者,執行多場讀書會、放映討論會、開幕演出(姚立群策展),以及亞洲民眾劇場資料閣展覽。我為這個集體工作的成果,替他們感到十分驕傲。
2022春末於山湖村

目次

開幕之夜
民眾劇場發展地圖
序言|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推薦序|入眾叩問:一種臨場的述行檔案 林欣怡
前言|亞際脈絡的民眾劇場流動史 李齊、雷智宇(Zikri Rahman)
Part 1 反抗的先聲:亞洲民眾劇場的興起
PETA之金:遊戲國家,改變亞洲 Glecy Cruz Atienza/著 李丁/譯
印尼「新秩序」下的跨國網絡、民眾劇場與激進反對運動 Muhammad Febriansyah/著 黃雋浩/譯
騷動歷史:「墓地劇團」自「新秩序」至改革後的展演表現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丁東(Dindon W. S.)/著 吳庭寬/譯
轉化性的對話劇場:「油甘子劇團」與泰國鎮壓狀態的協商 Richard Barber/著 胡明/譯
地下之來世:櫻井大造的「帳篷劇」理論 Robin Weichert/著 劉岩/譯
評論|言說之外 區秀詒
Part 2 身體的解放:台灣民眾劇場的起源與流變
留在歷史腳步中的台灣民眾劇場 韓嘉玲
受壓迫者的在場 王墨林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鍾喬
劇場&祭場:「冉而山劇場」的緣起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重返受壓迫者劇場:南洋姊妹劇團的培力、組織、動員 夏曉鵑
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石岡媽媽的劇場「相遇-越界」,一條通往解放的航行 李秀珣
評論|小劇場與民眾性 吳思鋒
Part 3 開枝散葉:當代各地民眾劇場的實踐
「戲劇遊樂場SHIIM」的創立背景與期間活動 白大鉉、洪承伊/著 延光錫/譯
「草台班」在富士康北門:從《世界工廠》到工人劇場的五年戲劇實踐 趙川
在身體、社會與劇場的邊界 王楚禹
「玉泉特訓」:一種「柳春春」觀點的實踐 劉馨鴻
自問自答:「家劇場」與莫三比克的劇場 Assane Alberto Cassimo/著 葉寶儀/譯
評論|民眾劇場:朝向劇場體制的總體戰 郭亮廷
附錄
編者/作者/譯者簡介
民眾劇場實踐者簡介
譯詞對照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