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在我還未出生時,她和她的衣車故事
90折

在我還未出生時,她和她的衣車故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2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以澳門製衣業 為書寫主旨,共採訪七位昔日製衣女工,並由她們的下一代書寫她和她的衣車故事,藉此讓對話重啓、記憶回溯,譜寫這段集體失憶的澳門歷史,從女工的個人口述歷史,從而側面觀看澳門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轉型以及社會的急速發展。

受訪者包括土生土長澳門人、新移民以及當日的非法移民,她們背景各異,卻同樣被製衣工業的高速發展所吸引,成為澳門成衣出口勞動力的一份子。

「80年代,除了製衣,女性一般沒有什麼工作可做」

八十年代,澳門進入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製衣業成為澳門第一大工業。九十年代,澳門工業受經營成本上漲以及鄰近地區競爭的壓力,旅遊博彩業開始抬頭,逐漸取代工業成為澳門經濟龍頭產業,這群受訪女性大多在八十年代不同時期投入製衣業,但隨著製衣業日漸式微,製衣女工陸續離開這行業,或轉移其它城市繼續製衣,其個人成長的軌跡與澳門製衣業發展緊密相連、重疊。

製衣,不止讓女工們憑自己手藝追趕明確的生產目標,也賦矛她們獨立的經濟能力;製衣,也直接參與了她們的生活,烙下深刻的成長印記。

七位製衣女工的個人生命史●下一代寫給她們的家書

《在我還未出生時,她和她的衣車故事 》一書,由六位製衣女工的直系親屬,與兩位特邀請澳門作家路家、李銳俊參與編寫,合共記錄七位昔日製衣女工的個人口述歷史。

寫作團隊共同進行採訪、田野調研及參與培圳工作坊:口述歷史書寫工作坊 ,團隊成員經工作坊導師團隊沃時文化(台灣)循循善誘與指導下,這本集多種書寫體裁與寫作風格的澳門製衣業口述歷史書,終於印製成書。


細藏在書頁間的牽掛與記憶之承載
除以文字為記錄載體,是次出版亦相當著重圖像記憶之再現與表達,風盒子邀請本地青年插畫師、平面設計師參與出版計劃,他們不止在所屬創作領域有出色的創作,自身與製衣業亦有深厚的牽連,冀以此計劃作歷史傳承;
此外,書中大量的歷史相片,均由受訪者及熱心人士提供,非常感謝受訪者無私提供珍貴歷史相片,整合出昔日 製衣業 完整的行業圖像與榮景。

詩與圖像
本書作者之一梁倩瑜Sandy,自身除了是文字工作者,亦同時為插畫師。

是次出版計劃,Sandy除以文字記敍母親遷移飄泊的故事,也以温潤的文字,創作七首與母親、童年、製衣相關之詩與插畫,將記憶與情感,轉化為詩與圖像。

書籍設計
風盒子邀請本書其中一位受訪製衣女工的下一代,擔任是次出版計劃之書籍設計,透過其美感與視覺風格,為讀者構閱讀氛圍,亦將設計師其對兒時澳門、母親與家庭的記憶與印象融入其中。

視覺設計:鄭志偉@Something Moon Design Workshop

「希望藉此書能向讀者呈現一幅稍具實感的、作為澳門昔日重要經濟支柱之一的製衣業的行業圖像。」--主編 李銳俊

作者簡介

主編及作者 
李銳俊 藝術工作者,畢業於法國巴黎第八大學。
從事劇場創作、策劃、撰寫藝文評論及文字專訪等工作,曾參與多個獨立出版計劃及於本地獨立媒體︽論盡︾進行藝文編寫工作。

作者1 梁倩瑜 製衣工人岑女士的二女,藝術工作者。生於澳門,曾在倫敦、香港及北京等地遊歷,其作品常關注「家」和身份狀態,曾和媽媽共同創造有關她回憶的視覺藝術作品。
作者2 路家 記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喜歡遊歷世界,聆聽故事。
作者3 李卓媚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2018年憑紀錄片《棉花》獲第三屆澳門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奬,2019年入圍台灣南方影展, 同年紀錄片《爺爺的老房子》入圍第四十一屆台灣金穗最佳紀錄片。
作者4 蘇泳文 我,蘇泳文,一個求學澳門的普通青年。曾以為,製衣的故事,是獨屬於我們家的回憶,直到遇見了「車衣記」項目,才意識到,這也是很多平凡家庭的故事。後來,我帶著來自異鄉的故事和回憶有幸加入了這個口述歷史書寫項目,寫下了家人與製衣的過往。未來,即便我們都將從這座城市消失,希望我的文字,能成為他們存在過的印記。
作者5 張天嘉 畢業於臺灣政大歷史學系。現時於歷史文化社團工作。對於澳門的口述歷史深感興趣,期望學習更多與澳門社區的歷史故事。
作者6 張楚誠(Oscar) 群姨兒子。澳門劇場工作者,從事劇場創作、行政及演出等工作。
作者及書籍設計 鄭志偉 全職笨蛋,兼職平面設計師,在SomethingMoon做設計、策劃及出版。寫字時會叫自己做思崎井。
插畫 范世康 澳門人,八〇年生,素食者,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學院,喜愛大自然,鍾意動植物,工作之外亦有參加過本地的一些展覽,也做過裝置及行為藝術,現正準備出版一本圖像小說,作品主要述說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生活日常。

序(節錄)

▼ 陳韋臻
● 沃時文化企劃編輯

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追湖一位女性的生命史,每一文章形式或行文各異,卻都投射出前世代自五、六〇年代迄今的具體形貌,她們走過澳門的海濱,在大小黑白的製衣廠間落腳生根,身旁的建築剪影快轉,房子建了又落,高樓再起,她們仍平凡卻堅質地生存著,養育出下一代,能為她們書寫,留下本書中一則一則的口傳故事。

▼ 陳亭聿
●自由文字工作

我看到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作者,是真正出於對這些曾將生命獻給製衣產業的前輩們的關心在意,他們努力讓澳門車衣年代裡他們的身影立體活動起來,通過對性格、心緒與個人選擇的深度理解,讓極有可能因歷史書寫,淹沒於彼此共享的龐大集體記憶的每一個人,再次有生命力地躍然紙上,並通過採寫再次拉近,而非疏斷開人跟人,世代與世代之間的距離。

導讀訪談(節錄)

「下一代記錄上一代的故事」

項目總策劃及主編李銳俊,分別從劇場創作、書寫計劃以至 展覧 這三部曲,以不同形式、面向紀錄澳門製衣業歷史,這三部曲均以「平民的歷史」為軸心,從製衣廠工友的個人口述史,投射昔日澳門產業的經濟與民生面貌,讓平民歷史也成為澳門歷史的一塊併圖。
是次《在》出版計劃,以「下一代記錄上一代的故事」的書寫角度切入,策劃人自身沒有任何製衣經歷及親屬從事製衣業,這構思當初是從何而來與發展,讓我們一同觀看以下三組訪問,受訪者分別是昔日製衣女工、製衣工人子女與項目總策劃人。

目次

第一章 岑女士
● 如果寫的日記,我還沒出生—記我的媽媽,製衣女工岑女士的八〇年代生活(作者|梁倩瑜 )
● 回應她的飄移故事 (作者|梁倩瑜 )
第二章 嬌姐
● 放不下的牽挂:一片土地和一門手藝(作者|蘇泳文)
● 與奶奶的工事合作(作者|蘇泳文)
第三章 馬姨
● 馬姨——最自豪的是兩個兒子(作者|路加)
● 她 (作者|思崎井)
第四章 阿彩
● 此岸與彼岸(作者|李卓媚 )
第五章 珠姨
● 製衣業車衣新女性 – 工作、家庭與自身自由的選擇
(作者|張天嘉)
● 回望珠姨製衣女工生涯苦中嘗甘(作者|張天嘉)
第六章 群姨
● 「做車衣這一行,我真的滿有天份啊!」──記住了那天她臉上的自豪(作者|李銳俊 )
● 後記 (作者|李銳俊 )
● 致母親 (作者|張楚誠 )

附錄
● 製衣業大事記
●一九八五年── 二〇一八年澳門成衣出口總數
●一九八〇年── 二〇一八年澳門製衣業發展及薪酬數據
●一九八九年── 一九八二年澳門製衣廠數量及堂區分佈
●一九八九年── 一九八六年澳門製衣廠地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