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大學篇】套書(共二冊)
滿額折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大學篇】套書(共二冊)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大學篇】套書(共二冊)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大學篇】套書(共二冊)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大學篇】套書(共二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380 元
優惠價
90124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37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3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商品簡介

【高中篇】

六月女士,一直在follow您史詩一般的個人成長歷程。讚歎!
一 Tien En Kao (高天恩教授,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六月青春之歌勾起我許多回憶,
我們雖留不住時空,但可以從記錄時空情境的日記裡找回當下清晰的場景一
人、事、物及情節,它一幕幕重現在我腦屏上,日記把當事人帶回從前,
把讀者帶入故事現場。這就是日記的可貴之處。謝謝吾妹有寫日記的好習慣。
一陳友佳(六月的堂哥)
菊英讀高中這麼辛苦,不過也是好的回憶,現在的小孩太幸福了,
每天跟著妳的日記走,好像身歷其境,感謝妳分享妳的成長過程,彌足珍貴。
一潘慶仙(文化大學音樂系第一屆校友)
對光陰的回顧總有那麼些的難度,因為走的太遠了,遠的早看不見來時路了。
覺得你的青春之歌同時具有美感與勇氣,在文字裏看見平凡裏的不凡心路。
一張嘉昕(網友)
真棒的青春派日記,誰又想像得到昔日認真寫作,成為今曰科技臉書,
無限大好處,是生活的媒介,讓青春歲月再閃亮一下。
一吳秀琴(網友)


【大學篇】
我要為六月在文學、攝影等領域的珍貴作品用力按讚!
謝謝您的分享。
一余玉照(教授,前嘉義大學副校長)
劉老師,青春之歌,讓我看見您的成長。也讓我看見了田園的
風貌,以及田野的氣味。很真,很實,也很動人。敬佩!
〜〜林仙龍(詩人)
看大學長的日記,讓我憧憬著華岡的一切,
懷念華岡的風雨,陶醉陽明山的春風駘蕩。
因緣際會,我們都在華岡留下腳印,永恆的記憶。
~~ Ta-ming Wang (文化大學新聞系第三屆校友)
六月姊,難得在妳的日記看見沉重,令人多份更真切的感懷,觸動。
一劉曉頤(詩人)
您的日記本的確有收藏價值,寫得那麼完整,也是臺灣從最早期的節儉,
每個家庭都那麼努力打拼,奮發圖強,從農村到工業起步,到如今現况,
您記錄的那麼真實真誠,真是太好了。
~~ Kuoyang Yen(網友)
其實我看六月姊的日記,是重複的看,後頭再往前看,
就好像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一柯明成(旗山中學校友)

作者簡介

【六月小檔案】2022/11
六月,本名劉菊英,生於新竹新埔鎮,長於高雄旗山,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英文中國郵報廣告主任及聯合報系中經社發行中心經理。1981年始握筆從事業餘文藝創作,著有《惜情》等散文集十餘種。著作曾獲省新聞處優良作品出版甄選獎、高雄縣文化中心文藝作家作品集甄選獎,《惜情》及《去玩》二書分別入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選的適合國中及高中學生閱讀的100種好書之一。1998年以《天色漸漸光》一書獲高雄縣第二屆鳳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1999年獲得旗山鎮蕭乾源文化獎。2004年《農家妹子》一書的書寫計劃,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評鑑,獲得創作贊助,本書由正中書局易名為《消逝的農村》出版,並獲入選為國家圖書館舉辦之2011年「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獲提名角逐2012年的金鼎獎。2008年「陽台的嬌客」一文獲得懷恩文學獎優勝獎。2011年部落格「六月の行吟」入選資策會主辦第四屆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銀牌獎。2012年五月獲首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母愛主題徵文大賽佳作獎。2015年獲得第56屆五四「散文創作獎」文藝獎章。文采以平實、諧趣及富人情味見稱。
1999年自中經社自請退休,專事寫作,曾任吳濁流文藝營、國軍文藝營、銘泉寫作班等作文指導,及第三屆鳳邑文學獎、長榮女中文學獎、淡江大學五虎崗文學獎等評審。

【六月著作年表】
《惜情》 (1984年,省新聞處甄選獎助出版,由號角出版社出版,獎金四萬元。)
《去玩》(1989年號角出版社出版)
《捨不得長大》(1989年號角出版社出版)
《懷念的季節》(1992年正中書局出版)
《詩集》(1993年高雄縣立文化中心,七位作家合輯)
《回首》(1994年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甄選出版,獎金二千元。)
《六月芳草》(1995年號角出版社出版)
《來去看花》(1997年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出版)
《天色漸漸光》(1999年獲高雄縣第二屆鳳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只取一名,獎金十萬元,並由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驛站》(2001年中國經濟通訊社出版)
《蕉城相思雨》(2004年城邦紅樹林文化出版)
《農家妹子》(書寫計劃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評鑑,獲得創作贊助金24萬元,本書於2007年由文苑出版。2011年由正中書局易名為《消逝的農村》再版,入選為國家圖書館舉辦之2011年「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並獲提名角逐2012年金鼎獎。)
《戀戀山城》(六月、春風、宋孝先三人合輯,2015年正中書局出版。)
《動物甜心》(2017年遠景出版社出版)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2022年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一篇日記的奇幻之旅 ◎ 宋孝先

六月姊(劉菊英),是我讀旗山高中時高我兩屆的學姊。
那時候我們就讀高雄縣旗山中學,學校有個校刊(油印的),可以讓喜歡塗鴉的人上去發表自己的傑作。六月姊、她的同學美金姊(筆名春風)和我三個人,常常都是校刊上塗鴉的高手。我正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齡,沒事就在上面發表一些無病呻吟所謂的新詩。如是之故,我們在學校時偶爾會聊一下,雖不算太熟(鄉下學校男女之間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的),至少是不陌生的。
六月姊大二那年寒假,旗山大專聯誼舞會在旗山醫院舉辦一個舞會,那時候的我哪會跳舞,頂多三步四步應個卯,還是想去體驗一下,於是我找了好友科進和美金姊一起去邀菊英姊,獲得首肯,不過後來美金姊卻爽約了,剩下我們三人依約前往。舞會場合有點淩亂,我們下場跳得不多,倒是坐在一旁聊天聊得很開心。這次見面是我和六月姊重逢前的最後一次會面,爾後在追求我的藍天之夢那段時間,我們便不知不覺的失聯了數十年。
我是民國52年(1963)決定投筆從戎,時年16歲,我離開旗山中學到東港報到入學,然後一路從空軍幼校、官校、習飛,23歲我成了一個戰鬥機飛行員,歷經F-86次音速、 F-100超音速、 F-104高超音部隊,出使了各式各樣任務,歷經了各式各樣的職務,於84年晉升少將。87年因華航飛安需求,我奉調華航任飛安主管一職。有一年去美國西雅圖探親,正好那年台灣中斷很久的國道戰機起降,又要開始實施了。不到國外,您無法體驗僑胞對我們的關心和熱愛,台灣國道戰機起降對他們也是個大新聞,很多人都到網上去查相關的訊息,一些認識的友人,見面時都會大聲嚷嚷:「宋大哥,原來您是國內第一個高速公路起降的飛行員啊!趕快上網去看看,有很多您的訊息喔!」
我感到好奇,回去打開電腦上網,進入我眼簾的第一個訊息,不是高速公路起降,是一則《金色年代》,上面有我宋孝先三個大字,我心想會是同名同姓嗎?好奇心驅使,我還是點進去看看,相關我名字的那一頁跳出來了,是一篇日記文,裡頭寫道「一陣和暖的春風送來了幾位快樂的人兒,當他們一進室內來,笑聲便充滿了整個屋子,可愛的朋友,他們是美金、讀空軍幼校的宋孝先及中原理工學院土四的宋科進,後面這位是剛認識的,是孝先的朋友。孝先嘛,這小學弟,一股革命軍人那種雄糾糾氣昂昂的氣魄,但還不失其天真。……」天啊!是我,就是我。我看作者大名是六月,誰是六月?我不認識啊!不過我把所有相關的因素,在腦子裡轉了一轉,六月的英文是JUNE,就是菊英姊啊!否則哪有第二個旗山醫院?哪有第二個雄赳赳、氣昂昂的宋孝先?我迫不及待,把少女的日記捲到最下面,看到有個可以連絡的E-mail,當晚我挑燈夜戰,寫了篇文情並茂的信寄過去,等了兩周,結果石沉大海。她收到不可能不回我的,我再找那個「旗山奇」網站的站長柯坤佑老師,請他轉寄,果不其然,立刻接到六月姊的回函。
六月姊問我還有沒有繼續寫作?我說駕駛桿抓了幾十年,筆桿反而拿不起來了,不過我隨函附上兩首詩給菊英姊看看。六月姊回信說我前封信寫得文情並茂,詩也寫得好,就鼓勵我投稿,除了給我投稿的媒體資料,又教導幾招投稿「門竅」,結果兩首詩都獲得刊載,我們都像中了大獎般的開心,也重新燃起了我的雄心壯志。六月姊於是繼續教導鼓勵我把飛行的故事寫出來,在幾番磨練後,我的飛行故事陸續在各報副刊發表,待累積到一定篇數後,六月姊又協助我找到歷史月刊出版社為我出了第一本書《鷹擊長空》,對我而言更是意義非凡,對寫作更有信心了。接著《飆星騎士》,還有六月姊、春風姊和我三人合輯的《戀戀山城》相繼問世,友人因此還給我個名號「將軍作家」,也從此創作不斷,讓我的退休生活更為多采多姿。
想想,能有今天,除了感嘆科技的發達,讓我與六月姊能在闊別四十年後重逢,也真是要拜六月姊勤寫日記之功,因為一篇日記幾可說改變了我的後半生。如今,欣聞六月姊要出版《少女的日記》(除了在「旗山奇」網站,2013年日記再度以「六月青春之歌」在臉書連載),準備以紙本書再與讀者見面,對喜好六月姊作品的粉絲們,可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謹以此文向菊英姊賀喜又有個書孩子要問市了。

---------------------------------------------------------------
(青年日報版本)

一篇日記的奇幻之旅 @宋孝先
六月姊(劉菊英)是我讀旗山高中時高我兩屆的學姊。當年學校有個校刊(油印的),可以讓喜歡塗鴉的學生發表自己的作品,也是學姊的美金姊、六月姊和我三人都喜歡寫作,在學校時偶爾也會聊聊,雖不算太熟,至少是不陌生的。
高中未畢業我即投筆從戎,一路從空軍幼校、官校、習飛,23歲我成了一個戰鬥機飛行員。在六月姊讀大二那年寒假,旗山大專聯誼會在旗山醫院舉辦舞會,那時候的我哪會跳舞,頂多跳三步四步,還是想去體驗一下。於是我找了好友科進和美金姊一起去邀六月姊,獲得首肯。舞會場合有點淩亂,我們下場跳得不多,倒是坐在一旁聊得很開心。這次是我和六月姊重逢前的最後一次會面,爾後在追求我的藍天之夢那段時間,我們便不知不覺的失聯了數十年。
從軍中退休後,有海外朋友從網上看到我是國內第一個在高速公路起降的飛行員(民國67年), 我也好奇上網查看,首先跳出來的卻是「旗山奇」網站一篇六月在「金色年代」發表的日記,上面寫著:「一陣和暖的春風送來了幾位快樂的人兒,當他們一進室內來,笑聲便充滿了整個屋子,可愛的朋友,他們是美金、讀空軍幼校的宋孝先及中原理工學院土四的宋科進,後面這位是剛認識的,是孝先的朋友。孝先嘛,這小學弟,一股革命軍人那種雄糾糾氣昂昂的氣魄,但還不失其天真。……」因著這篇日記,憶起了那次舞會情景,也終於與六月姐取得聯繫。
重逢後,在六月姐鼓勵及教導下我重新抓起筆桿,寫下軍旅期間的飛行故事,先後出版了《鷹擊長空》、《飆星騎士》二書,之後又與六月姐、美金姐(春風)三人共出一本合輯《戀戀山城》,對我而言真是意義非凡,也因此友人送我個名號「將軍作家」,讓我的退休生活更為多采多姿。
想想,能有今日,除了感嘆科技的發達,讓我與六月姐能在闊別四十年後重逢,也真是要拜六月姐勤寫日記之功,因為一篇日記幾可說改變了我的後半生。如今,欣聞六月姐要出版《少女的日記》,準備以紙本書再度與讀者見面,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謹以此文向六月姐賀喜又有個書孩子要問市了。

 

作者:鄭頻(琹涵)

幽微的心事,說給誰聽?
—我讀《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

《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高中篇)》,作者是六月。
少女的心事,如此幽微,如此私密,能說給誰聽呢?
或許,日記是個極佳的選擇。
只是,隨著歲月的流轉,年少時的日記要公諸於世,其實是要有勇氣的。
然而,先決條件是要有日記。恐怕這日記就先難倒了許多人,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毅力和恆心來寫日記的。幸好六月寫了,也幸好出版了。這樣的一本日記已經不完全只記載個人的私事,透過她的書寫,也讓我們明白那個年代的生活氛圍,一個16、7歲少女的所思所想以及她的師長、同學和交遊。
六月寫得很好,即使是在一個未必快樂的環境,心中縱有憂傷,她也能一一解套,讓自己不致完全陷溺在自怨自艾中,而能尋出一線光明,這種隨遇而安的個性,恐怕是上天給予她最好的禮物了。
安靜溫和,逆來順受的母親,宛如春風拂面,六月從來就知道母親是疼她的。兩個姐姐結婚得早,三個哥哥都成家,大哥一家跟父母住。父親的脾氣火爆,一觸即發,有如狂風暴雨,令人膽戰心驚,避之唯恐不及。年少時的六月只覺得自己委屈,卻不知父親生計的壓力太重,他需要出口……
整本書寫得最好的是父親,生動傳神,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也讓我們輕易就能明白小六月的隱忍和壓抑。
家裡是種田的,難怪日後六月有《農家妹子》的出版,(後來以《消逝的農村》重磅再次登場,還得獎),完全是現身說法,感人極深。家裡也種香蕉,還有芭樂等水果。農家忙,六月也不得閒。除了讀書,她也要幫忙。如,挑水、洗衣、養豬、養雞,農地的除草、施肥、照顧蕉園,其實空閒的時間不多。
六月的個性算是大方,並不如她所說的拘謹,她有很多不錯的朋友,最要好的是May;也有人常跟她寫信,魚雁往返。她喜歡音樂、繪畫,也在假日,去鄰近的國小彈風琴……
六月一定想不到,她年少時的總總歷練,後來造就了她成為更好的人。
我認識六月時,她已經是作家了,家庭和事業都得意,人緣很好,左右逢源。她哪能天生如此?往日的諸多琢磨,才讓她成為一顆發光的鑽石。
俗諺說,三歲看到大。我從她的少女日記,發現她個性的培育其來有自,那樣的養分,才有今天閃閃發亮的六月。
恭賀六月出新書。

 

留予他年說夢痕
—我讀《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大學篇)》

六月的青春之歌,分別為高中篇和大學篇。
高中篇,主要在寫學校和家庭生活,因為住在家裡,重點在讀書和幫忙農事,還有個大學聯考的關卡要過,壓力是有的,然而,基本上單純很多。大學篇,則到台北讀大學,大學生活比較自由,要選課,要寫報告,四處訪友……比起高中,境界上寬闊不少。然而,小六月開始想家,失眠,對團體生活有小小的不適應,也只是一時之間還不習慣吧?
這套《六月青春之歌》,寫得好是因為真,不只有生活裡的思考和憧憬,還旁及重大新聞事件,讓讀者讀來更增加了可信度。
我個人以為,亮點在注,據說,點子是高信疆所出,的確不愧曾經是知名的大主編,見解非凡。注,可以寫出人物的關係或後續的發展或今昔想法的不同,因著注的穿針引線,讓這套日記書更顯得開闊豐富而且引人入勝,藉此,擺脫了作者自說自話的局限,讓讀者有參與的趣味;更打破時空的限制,顯得立體而迷人。是我非常稱讚的部分。
從此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讀出六月的自省能力強以及上進之心的可佩。她喜歡寫作,讀新聞系是恰當的。新聞系的諸多訓練,開拓了她的視野,也磨練了她的文筆,後來,她能成為作家,出書多本,在我看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心想事成,多麼值得慶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
大學篇中,末後以戀歌作結,文字竟有幾分像張曉風在《地毯的那一端》,況味相近,寫得至情至性,令人動容。
整本書,老覺得六月何其忙碌,總是跑來跑去,要聽演講,去採訪,交報告,要寫文章,還要寫很多很多信,要參與活動,要探親訪友……彷彿替我重塑了往日六月的形象,非常的生動而可親,卻是我未及認識的小六月。是整個六月生命拼圖中,十分珍貴而不可或缺的一角。
當年的日記,竟然成了她人生河流中可追溯的重要源頭。這恐怕是六月初寫日記的當時所不曾想像的。
真的是,留予他年說夢痕了!


寫給資深少女 六月 ◎ 蔡碧航
我常常想: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怎樣形塑完成的呢?是先天的賜予?或是後天環境和教育的養成?或許以上的因素都該占有一席之地吧?
我與作者六月相識幾十年,但是並未參與她最精彩的青春歲月。
在我眼中,六月幾乎什麼都會,什麼都好,秀外慧中,「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這並不是虛應的讚詞,六月的確是這樣的一個人。
六月為人子、人妻、人母、人友、人生徒……,更在職場上打滾拚搏,面貌多變,但每一個角色都扮演得十分稱職。而且秉性純良質樸,為人周到,看似溫和沒脾氣,內在卻是十分強大的。
除此之外,我最佩服作者的則是她的惜情、惜物。
待人一本真誠。不論是親友手足、師長同學同事,鄰里鄉誼,都能維繫著十分良好的人際關係,她有辦法把失散多年的同學找回來,有心時時探訪師友故舊,珍惜情誼令人感動。也感覺她像塊超強磁鐵,把好人好事好緣都吸引了過來。
惜情的另一面則是愛物。作者的珍藏太多了,什麼雞毛蒜皮破銅爛鐵片紙隻字都是她的寶貝。神奇的是她就是有辦法把這些雜七雜八安排得井井有條,心裡彷彿有個多格寶盒,每件寶物都能穩穩妥妥的安放,以備日後拂去塵土再現風華(例如成為寫作的素材)。
這些,都是成就這一本日記的重要元素。
2000年,六月的少女日記開始在網站連載,我逐篇拜讀,逐日逐月逐年,彷彿跟隨著她一起成長。曾經青澀純真、曾經芳華燦麗,那樣的歲月真是人生的珍寶,每一回顧都令人懷想低迴不已。
最難得的是這本日記不僅僅是寫實,而是記錄,真實的反應了一個時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足堪典藏。
六月高中生活的場域是在南台灣的農村。五十年代的台灣正值經濟轉型極為重要的時期,工業開始起飛,農業社會隨之丕變。這本日記正好記錄了旗山蕉農的極盛時期。也就是說作者受惠於香蕉王國的蔭庇,讓她得以成為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此後四年負笈臺北大都會。
由高中到大學,由最南部的僻遠農村,到十里洋場的臺北,這個跨度是十分巨大的,城鄉強烈的對比、文化的衝撞洗禮,在作者的一生當中,想必寫下最重要的一頁。
翻讀此書,我最驚訝最震撼的莫過於六月勇於暴露自己的隱私。所敘寫除了校園生活和鄉里民情社會現象,還涉及個人的情感生活。少女情懷總是詩,思春、悲秋,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纖細柔情似有若無,欲語還羞,欲迎還拒,讓我們看見一個純真少女的情路歷程,比言情小說可貴的正是「真實」兩字。
日記歷時四年,一路讀來,特別令我動容的是上冊「純真年代」。
這時的六月,十六七歲天真未鑿,正是最美好的年紀。好奇、求知慾旺盛,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努力學習,積累未來生命的厚度。課業餘暇則勤勉農事,是個樸實的農家妹子。當然日子並非每天都平平順順幸福美滿,她也有痛苦也有煩惱,也有非常低潮十分灰暗的想法,幸好學校是她的天堂,上學是她最快樂的事。
六月的高中校園生活可謂多彩多姿,常常「順道」找朋友或探訪老師,呼朋引伴和年輕男老師相約去野餐戲水。照片上,師生在河灘圍坐一圈野餐(旁邊還放了幾根紅皮甘蔗!)、猜謎唱歌遊戲、提了鞋子涉水……,那情景真是讓我羨慕到想流淚,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好老師!
我終於明白,這樣的校園生活,這樣的學習環境,這樣相親相敬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正是當今教育理念最推崇的全人教育啊。原來作者後天人格的形塑源自於此,日後的發展和際遇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最後,為了這本《少女的日記》出版,我特別要代替六月和讀者們,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促成六月寫日記的美金(May、春風),要不是當年美金的一席話:
「菊英,為什麼不記日記呢?.......聰明的傻瓜啊!……」
激得六月從高二開始寫日記,一寫就停不下來,也才造就了這本書的誕生。或也說不定是六月日後走上寫作之路、完成作家夢的原始契機。
相反的筆燦生花持續不斷寫了二十三本日記的美金,卻因一次水患日記全毀,只好傷心的專程拎到花蓮海葬。這樣的災難真令人扼腕,否則今日或許會有另一冊少女日記出版,兩相對照閱讀,會是多麼奇妙!
年輕的小女孩,誰又能料想到將來要走怎樣的路,經歷怎樣的人生呢?
世事多變,誠難預卜。
恭喜六月的少女日記面世!
敬青春!

(蔡碧航與六月的著作於1984同年獲得省新聞處獎助出版而相識,從此結為莫逆之交。)



回顧華岡的美好日子 ◎ 何家駒
大學畢業至今,已超過半世紀,六月是唯一不斷勤於寫作的同學,她曾出版不少散文小品,廣獲各方好評,除了獲得多次文學獎,也曾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五四文藝奨章殊荣。
這次將高二至大三的日記整理出版為《少女的日記》(另曾以「六月青春之歌」之名在臉書連載),描述高中至大學階段學校生活及少女情懷,並附帶當年新聞時事背景,相信將會帶给三、四年级朋友對那個已消失年代的回憶與懷念。對年輕的朋友及後輩也有不少啓發與借鏡的地方。
記得大學畢業時,全班同學合力創作《永恆的新聞糸》一書,六月當時以「當我們同在一起」回顧華岡四年的美好日子,文筆清新流暢,內容令人回味,如今再度出版新作,定令大家有所期待。

(何家駒為作者六月的大學同班同學,是資深媒體人,曾服務聯合報、華視等單位,並曾在文大及銘傳等校任教。)



讀六月《少女的日記》 ◎ 荻宜(作家)

六月無間斷寫日記,從高二開學當日開始寫的「純真年代」,直寫到大學「金色年代」,見識無多的我,看著鉅細靡遺的書寫,只能嘆為觀止。
六月印象:林海音阿姨成立(文友慶生會),我入會時,它已經成立多年,每月為當月女作家慶生,我進入慶生會認識六月,當時藝文全盛時代,我與六月也在其他茶會酒會見過,她善意寡言,見人總靦腆笑笑,很安靜,但與她交談,她也談笑歡愉,印象是:這是謙虛作家。
我慣常看三至四份報。「六月」兩字眼前晃過次數並不太多。是忙碌的家庭主婦,有空就寫寫文章吧。因衣著樸素,也少用脂粉,卻漂亮清麗。我後來在臉書,才赫然知道她前後職業是:英文中國郵報廣告主任及聯合報系中國經濟通訊社發行中心經理。
天啊,她的溫和低調,土包子如我,竟然不知她是著名大報高階主管。沒見她向人遞名片,我也沒拿過。她在聯合報系工作25年,為讓自己多點時間創作,自請提早退休。
我慚愧自己沒廣見報章雜誌,認知也有錯誤,她竟然出了十幾本著作。可能比名片印「專事寫作」者還多。

### 看少女的日記,我邊看邊笑,也時而沉思,她住旗山,我們相隔遙遠,我們時代卻是一樣的。
### 讀高中的六月,每天須要處理農事,家務。有天劉菊英(本名)醒來得早。本要洗衣服,看天色昏暗,決定先拿課本到派出所路燈下看書(父親為省電費,開燈會挨罵的)。
看倌,為何天色昏暗不能洗衣服,呵呵!誰家有洗衣機啊?誰家有自來水?沒有喔。要到有水源的水溝邊洗,天色昏暗危機想想便知。我之前也是常溝邊洗衣,上游若突然大水沖下來,還得去追漂走的衣服。
### 讀高二的六月,當年好勇敢,她的成績很不錯,有一科她還喜歡的功課,竟然考零分,她向老師提出要查看自己考卷,清楚自己某題寫對了,一查之下,果然老師錯了,為自己爭回30分。有位代數老師要辭去職務,劉菊英和同學很不捨,菊英寫一封信請求老師留下來,小小年紀面對問題,竟然也有盡力盡心之法。
### 父親脾氣不好,少女時期的劉菊英很頭痛厭惡挨父親罵,連看書晚睡,浪費電費也招一頓罵。可這如暴君的父親,竟然捨得讓考取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女兒去唸書,這在鄉下以及那貧困農家很例外。提到這段,劉菊英說家裡種的香蕉外銷日本,生活有改善。唯一沒改變:父親對夜晚點燈浪費還是耿耿於懷。
### 後來筆名六月的劉菊英去了文大就讀(以下稱六月,因文大時期她開始投稿),有一段記載我捧腹大笑。她與堂哥友佳感情好,到了文大常書信往來。捧讀堂哥信讓六月快樂。有次堂哥來信,信後有一小段字:如需回覆,請附郵票八毛,我最近太窮了。
### 貧窮的年代也有溫馨,六月很幸運,有姊姊,姑媽等親戚在台北。有次父母來了,六月到姑媽家相會,父親對她好親切,送父母去火車站,一路擔心父親會罵她,不料父親遞給她200元,那年代200元等同國小教師半月薪水!
### 正因為貧窮,六月在文大幫老師刻鋼板賺零用錢,刻一張4元。一早上刻三張,可賺12元。學校餐廳一餐7元,投稿寫(校園學欄),稿登一則5元。六月為省錢還會與同學去山仔后吃一碗1.5元的陽春麵。
### 六月後來沒刻鋼板工作接,生活陷入困境,兩度寫信給哥哥,也不知家裡甚麼狀況,遲遲沒回應。豈知正是黎明前的黑暗,隔天家裡金援到了,六月有安穩飯吃了。六月也找到英文中國郵報實習工作。天晴了,天空如平靜的海,大片蔚藍向雲端伸展,六月仰頭凝視,笑了,心醉了。

《少女的日記》發表緣起
純真的年華
金色的時光
日子裡縱有哀傷
淚水總很快被歡笑取代
沒有邪念 一派天真
心中只有理想與同情
縱然
歲月的腳步不曾為她停佇
卻悄悄地
以歡笑與淚水
為自己鋪陳金色的足痕

朋友的女兒小純到美國讀了幾年書,準備繼續攻讀博士班時,父母不捨女兒久居異邦,促其回國就業,也已為她張羅了一個人人稱羨的職務。為了不違親心,她只得休學回來投入職場。不過才上了一個月的班,她就有了很深的「感悟」--還是當學生的好。
她是所謂的新人類,生在物質生活優渥的新一代年輕人,但她的這想頭,卻跟與她足足相差卅歲的我這個「老媽」級的人沒有差別,的確,當學生最幸福。初中以前太稚嫩,大學三、四年以後又漸趨世故,唯高中以至大一、二此期間的學生本色最純真,沒有邪念,一派天真,心中有很多的理想,結一群死黨,一起踉踉蹌蹌跌跌撞撞的跟在時代腳步中學習如何成長,如何向實現理想邁進,縱然有時跌得鼻青臉腫,滿腹辛酸,但傷痛特別快癒合,前一刻才為某事生氣流淚,一忽兒,便又為一件歡愉的玩笑高興起來。與同學間的相處亦然,好朋友也會反目交惡,但當誤會冰釋,便又和好如初,如我與死黨美蓮、美金(May)、莉莉及大學同學碧英等,都曾因某些原因而淡化彼此的友誼,但我們那根深蒂固的交情終究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幾十年過去了,至今仍是打死不散的至交。因此,悲喜無常,多愁善感,常是處在這一年華的年輕人,特別是少女,共有的特色,三幾十年前的少女與今日的少女,除了生活優渥度有所差異外,這方面的感覺竟是無所謂的「代溝」。
何其有幸,當歲月匆匆,數十年轉眼過去了,能存在腦海中的「大事」固也不少,但真要回憶起來,只能當故事般的籠統的講上幾段,很多細微末節絕對想不起來了。而我卻在這個純真年代,以日記的方式為自己留下了金色的足印,在數十年後的今天,捧讀之餘,有如又過了一段年輕的歲月。日記中寫下了學習的點點滴滴,與家人、老師、同學互動的情景,農村記事、學校生活如考試、作弊、罷考、校園性騷擾、體罰、大學聯考、交友、戀愛等等,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了,隨著日記中的記述,邊讀邊笑邊流淚,啊!我不禁要狂呼一聲--寫日記真好!
雖然,從小就喜歡塗塗寫寫,但真的動念要寫日記,是民國五十年(1961)九月十一日那天開始。當天是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註冊的日子,註完冊後去我最好的同學美金家玩,知道這傢伙有寫日記的習慣,便央她給我看她的日記,這位向來被我稱為大文豪的好友很大方,即刻捧出幾大本她從初中就開始寫的日記讓我分享她的心情記事。也是在此時,美金鼓勵我寫日記,大概受到她那些文采豐富的記事感染,當天回家時便以身上僅有的幾塊錢在旗山有名的德昌書局(今已歇業)買了一本日記,開始「在白紙上,寫下我在人生旅途中所經歷的每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所以,我會留下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生活記事,要特別向我這位至交老友致謝。
會動念公開屬於自己極私密的生活記事,說起來也很意外。由於工作繁忙又要兼顧家庭的關係,我已相當長時日沒有搬出這些陳年「骨董」細細回味了。直到退休後,整個緊繃的精神終於得以鬆馳下來,又剛好有些事想從年輕時所記日記中去找回歷史記憶,便去翻翻那幾大本從高二寫到大二(大三以後記得較零落)的生活記事。結果,看著看著,竟有點欲罷不能起來,一頁接著一頁的翻看下去,覺得當年的生活,雖然物資短缺,在家又常被父親罵得半死,生活好像很無奈,卻又透著許多趣味,有悲有喜,有歡笑,有淚水,並不是一味的讀書、吃飯、睡覺的流水帳。
綜觀這幾年的日記,內容也許算不得很豐富,但在輕描淡寫間仍具時代意義,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內仍高喊反共抗俄口號,我們做學生的也動不動就跟著喊要打回大陸去,戒嚴時期的禁忌遊戲(我們在無知情況下闖下「罷考」的大禍),五十二年(1963)九月中旬葛樂禮颱風對台灣的侵害,九月底中日關係的緊張,十月中旬「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風糜全省,凌波與樂蒂紅遍半邊天,以及當年十一月廿三日報紙刊出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五十四年暑假喧騰一時的中法緋聞案等等,在在顯示當年雖處於年少輕狂不知天高地厚的年歲,但對社會國家以至國際現勢,似乎也不是那麼麻木不仁。另外,在那青少年時期,我的情緒非常不穩,時有輕生的念頭,我自己卻頗有自省能力,盡量調適自己的生活態度,這方面,日記發揮了很大的功能,它協助我提昇自我管理,換句時髦語言,即提昇了我的「EQ」能力。因此,我突發奇想,把這時期的日記公諸於世如何?稍加整理,它或也是一本有益青少年成長的健康讀物呢。
首先,我徵求也是我高中同學的外子蔡振盛的意見,因為公開日記,等於也要把自己私密的交友情形曝光,他的名字直到大二那年暑假才正式出現在我的日記裡,在他之前,有過幾段似有似無似真似假的「戀情」,他得包容一個少女曾經有過這些階段性的情感生活。他沒表示特別意見,對我的寫作規劃他一向持尊重的態度。我也問友佳堂哥,因為他在我日記中也算是一個「要角」,年輕時我們是非常投緣的「筆談」對象,因為有極相似的成長背景,以及對音樂、繪畫的共同興趣,我們通了很多信,是相知甚深情誼特殊的堂兄妹,日記中有不少關於這方面的記述。我影印了一部份日記給堂哥看看,他看過後也說我的日記有「看頭」得很,讓他看得「欲罷不能」,認為它們值得讓更多人分享。為了多方聽取意見,我也向家裡兄姊提起此事,他們都表示樂觀其成,美金也投贊成票。我又列印一部份用電腦整理好的日記給享譽文化界有「文化才子」美名的大學同學高信疆過目,請他給我一些意見,想不到他看了後也給我這些青澀的「青春記事」予以相當的肯定,並提供許多實質的高見(如在必要地方加註說明今昔異同之處)。獲得這些鼓勵後,發表日記之事便此底定。
為了區隔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將高中至考完大學這個階段整理為一本,另名為「純真年代」;進入大學後至大二那階段整理成一本,另名為「金色年代」。我的家庭生活說起來有點「糟糕」,從日記中,你會發現我經常被父親罵得很慘,如果抽掉這部份的記事,就幾乎成不了「日」記。父親是那種刀子口豆腐心的性格,心地很善良,但性情非常暴躁,稍為看得不順眼就會毫不留情面的破口大罵,國罵家罵毫無禁忌,他不是不愛他的子女,但就是忍不住要罵人,是里巷間有名的「惡人」(很兇之意)。不過他對外人卻很親切,笑口常開,跟他一起出外(到田裡工作除外),他也不會像在家裡一樣令人生畏。當年的感想,要與他「和樂」相處,似乎只有一途,就是避免與他住同一屋簷下,那時二哥、三哥沒有與我們住一起,感覺他對他們就「禮遇」許多,不過他對二哥似乎也偏愛些。至於其他家人,母親、大哥兄嫂、大姊等,以及我,真的給他罵慘了,大多時候,我們都敢怒不敢言,極少時候,母親、大哥兄嫂在忍無可忍下才會頂他兩句,在他的威權管教下,真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說起來真沒幾人能體會到那種苦楚。因此,我在日記中時會出現對父親無狀的批評,稱他為暴君、獨裁者等等,我年紀最小,無力反抗,也只有藉日記來發洩平衡一下心中的不滿了。時下有不少青少年,或受到課業壓力,或只因不滿父母的責罵,便輕生自殺,我也曾因此有過輕生的念頭,幸未真的付諸行動,想來是日記救了我也說不定,因為透過文字的舒緩後,壓力驟減,把做傻事的衝動減至最低,日記必定具有舒解壓力的功能。父親到了晚年,脾氣有改好了些,也或許是保持了適度的「距離」,大學畢業後我留在台北工作並結婚,反而與父親比較能維持沒有距離的親子關係,他對我「客氣」,不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K」我了,我也敢於跟他撒撒嬌開開玩笑了。不過在他過世多年後,每當我夢到他時,夢中的我仍怕他怕得不成樣子,許是從小就怕父親怕「入骨」了,作夢也改不了怕他的習性。(姪女們也都怕阿公,正在玩樂時,聽到阿公回來了,小小年紀就懂得阿公最看不得人閒著,會趕快找一把掃帚裝做在掃地的樣子,那模樣想起來真叫人又好笑又心疼。)
另一位常在日記中被我提到的大嫂,我也要說抱歉把一些相處不睦之事「抖」出來,日記是生活及心靈活動的記事,抽離這些較「負面」的部份,反而矯情,所以我仍適度保留了一些這方面的記事。大嫂很年輕就嫁到我們劉家來,公公又是那樣性子急躁的人,她之難以適應這個火藥味重的家的氣氛自屬必然,再把不滿的情緒遷怒於其他家人亦為人情之常,所以她藉故找我這個小姑子一點麻煩都是很合乎人性的事,如今時過境遷,我們姑嫂的感情融洽,她與大哥老來相依為命也很令我感動,所以,我要請讀者不要以「負面」人物來看我的大嫂,人際關係是沒有絕對性的,以當年的情境來說,她不喜歡我,也許算不得是我的好嫂子,但她是疼孩子的好母親,是大哥的好妻子,是她父母的孝順女兒,這就夠了,人,原是難做得十全十美的。
其他,如若還有提到一些我不喜歡的人或事,亦可當如是觀,我喜歡某人或不喜歡某人,或誰喜歡我誰不喜歡我,都不必以「好人」或「壞人」來界定這些人,因為這世上難說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由於每個人天性不同,自然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也不盡相同,這就是人性。更何況日記中所記錄的是幾十年前一些年輕人還不是很成熟的思想模式,待時過境遷,年歲漸長後,很多想法自又可以做個全新的思考了。總之,我無意要傷害任何一個人,如果其中記事偶有令誰看了不舒服的地方,尚請多包涵,實際上,為了避免增加無謂的困擾,有些人的名姓我是以別號代替,甚或隱姓埋名,這點也是要請讀者鑑諒的。
因為年代真有些久遠了,無論人事或社會價值觀都改變了許多,為了讓讀者多一層概念,在必要的地方我都加了些註解。寫日記貴在持恆,這方面我也做得不夠好,特別是在高中時期,面臨家庭、考試種種壓力,日記有多次中斷,在這些地方,我也盡量就記憶所及做些補白,但無論記性有多好,能記得的事情也很有限。所以,由此亦凸顯日記的珍貴處,如果不想讓生活留白,我藉此機會鼓勵大家,每天撥出一點時間,為自己留點心情記事,留待他年說夢痕,藉文字回味過去悲欣交集的日子,與藉圖像回憶有絕然不同的感受,是不是從今天開始就握起你的筆來?相信我,你一定不會後悔的。
2000年網路興起,《少女的日記》曾在家鄉柯坤佑老師設立的網站「旗山奇」連載(惟當年尚未設置網友留言鍵,網友也就無法直接與作者有所互動)。2014年又在臉書以「六月青春之歌」專頁連載一次(有保留後面戀愛時期較「精彩」部份只在紙本書呈現),連載期間,獲得數千則網友的留言鼓勵,真是感動,本書也將摘錄部份網友精彩留言,這是網路興起前,難以想像作者與讀者竟能即時針對作品有所互動之舉。本書另一個特色是集高中同學專長之大成,封面設計是由聞名藝文界的插畫大師林崇漢設計,日記書之副題「六月青春之歌」則由先生蔡振盛題字,我們三人曾在學校一次美術比賽中分獲前三名,先生的書法算是同年級中的佼佼者,三位同學能藉此機會在一本著作合作真是莫大的欣喜。
在此也要特別謝謝曾任文大新聞系系主任馬驥伸教授賜予嘉言鼓勵(刊於本書扉頁)。還有相交逾三十年的麻吉文友蔡碧航、高中同學也是我的日記催生者春風(柯美金)、大學同學何家駒,以及因其中一篇日記在網路流傳而重續前緣的高中學弟(後轉換跑道成了飛將軍)宋孝先分別賜序,讓讀者可以先透過這些精彩的文字,更了解「日記」帶來的妙趣。最後還要謝謝擅長吉他製作及彈奏被奉為吉他達人的友佳堂哥贊助,隨書贈送他演奏的吉他CD一片以饗讀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24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