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孩子總是驚慌?勇敢也是一種教養:停止嚴厲責備和愛的小手,鐵血教育早就生鏽!
滿額折

孩子總是驚慌?勇敢也是一種教養:停止嚴厲責備和愛的小手,鐵血教育早就生鏽!

定  價:NT$ 375 元
優惠價:7929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孩子總是黏著父母,不想分床睡;
看到親戚不會叫人,永遠躲在最後面;
不會表達意見,面對困難慣性逃避;
無法融入群體,不敢主動交朋友……

你的孩子是否像這樣「不夠勇敢」?
別以為長大之後就能自然而然改善,
幼兒時期的心理將影響一生的人格發展!

▎孩子不是做不到,也許是不敢做
如果你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可能只是你沒給他嘗試的機會。
那些總是嚷嚷著「我做不到」的孩子,有大半根本從未嘗試!
試著在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從旁引導,給予陪伴和鼓勵,
從小地方開始,培養孩子勇於挑戰、勇於面對的態度,
積極的性格將成為他一生的行囊!

▎不打不成器?打了更不成器!
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甚至會出人才、出菁英,
就算現代社會已不推崇體罰,還是有許多家長奉行「鐵血教育」,
卻不知道教育孩子並非培養軍隊,強硬的手段只會適得其反!
打罵讓孩子身心受創,鼓勵則能讓孩子重拾信心,
既然一句讚美能比一頓胖揍來得更有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你願意聽,孩子就敢說
也許每個人都曾經是好奇寶寶,卻不是人人都能遇上耐心父母,
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疑問都受到家長的大聲斥責或敷衍,
豈不是扼殺了孩子的積極心,也讓親子溝通難上加難?
側耳傾聽孩子的內心感受,不急著否定或馬上給出答案,
你的一點包容,能讓孩子潛力無窮!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進而發展獨立行為
父母愛子心切,在教養過程中難免過度保護,
但若事事代勞,你可能因此養出媽寶或廢柴!
「沒怎麼辦,自己看著辦!」
別再讓他們有問題找媽媽、有困難找爸爸,
從小就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長大被人看不起!

〔本書特色〕:
許多幼兒從小害羞怕生、對父母依賴性極強,長大後也格外內向,若是缺乏引導,又在父母的打罵教育下成長,可能產生自卑或叛逆的性格,不僅對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也會導致孩子適應力或抗壓性低下。本書從心理層面著手,指引家長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建立良好溝通、克服內心焦慮,讓孩子擁有更無懼的人生!

作者簡介

呂定茹,幼兒教育學系畢業,研究領域為幼兒心理、幼兒發展,有多年的教育經驗,現為作家。

麥小麥,專職編者。

前言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我的孩子很害羞、怕生、不愛講話,家裡一有客人,他就躲到我身後去了。」「我的孩子膽量太小了,做什麼事情都畏首畏尾的,根本不像一個男孩子。」「我的孩子害怕困難,總是還沒嘗試就放棄了。」「我的孩子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手足無措,哭哭啼啼。」「我的孩子很不合群,總是形單影隻,讓人擔心。」……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家長們頭痛不已。歸結起來,孩子之所以出現上述的這些情況,與其膽量太小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膽小,這些孩子在公眾場合不敢發言,在面對陌生人或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時,他們往往會害羞,顯得侷促不安,不能與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在學習和生活上,這些膽小的孩子總是缺乏主動性、勇氣和信心,所以可能錯過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成功和機會。可以說,膽小是孩子成長、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養成膽小的性格呢?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性格弱點,使其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長、成功的道路上?許多人都在積極尋找對策。

心理學家分析,孩子之所以膽小,除了先天氣質的影響,後天教養方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缺乏與其他孩子的往來,家長也往往對孩子過於溺愛,導致孩子難以適應新的環境,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時,容易出現害怕心理;有的家長則過度嚴厲,使孩子整日戰戰兢兢,不敢嘗試新事物,久而久之也會導致膽小。

孩子膽小,對其全面發展有不利影響。所以,家長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只要家長掌握了合理的教育理念,方法得當,耐心引導,一定能培養出勇敢、自信、活潑的孩子來。

對於膽小的孩子,家長切不可操之過急。不能一味地指責孩子,或者不切實際地希望孩子在一天之內就變得勇敢、外向、活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給予鼓勵和讚賞。這會讓孩子逐漸變得大膽起來。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非常重要。平等、理解、溫馨的家庭環境能給孩子帶來勇氣和自信,克服孩子的羞怯。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長切忌濫用權威,更不能說一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另外,與人交往能培養孩子的膽量。因此,家長要多給孩子提供與外界環境交流的機會,讓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在交往中逐漸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增強他的溝通能力,克服膽小羞怯。

……

為了幫助各位家長們掌握合理的家教理念和實效的教養方法,編者從當今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了眾多中外教育專家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子經驗,從改變家長的教育態度、提高孩子的自信籌碼、加強孩子的社交能力、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磨礪孩子的堅強意志等方面入手,進行精闢地闡述和詳盡的分析,給各位家長春風化雨般的家教啟迪。

本書案例的選擇典型、新穎,理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技巧簡單實用,具有很強的知識性、閱讀性和操作性。能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學會教孩子勇敢的方法,從而讓孩子勇敢地面對生活――勇於與他人交往和接觸,勇於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勇於正視自己的行為……健康地成長!

願每一位有志於把孩子培養成勇敢、自信、積極向上的優秀人才之家長,都能從本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習得正確的教子方法!

編者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膽小怯懦,讓成功失之交臂
成功青睞勇敢者
別讓「膽子」耽誤了孩子
孩子膽小的種種表現
孩子膽小的罪魁禍首
孩子膽小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孩子膽小的性格應注意哪些

第二章
家庭環境,塑造孩子勇敢性格的溫床
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幫助孩子克服羞怯
尊重孩子能讓孩子遠離膽怯
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
多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家長應寬容孩子的不足
美國家庭的教子法則

第三章
培養自信心,讓孩子脫離膽小
自卑使人怯懦,自信成就勇敢
認定自我才能變得自信
勝任感是自信心產生的關鍵
積極的自我激勵使孩子產生自信心
成功能激勵孩子的自信心
讚美可以提升孩子的信心
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自信的高度

第四章
放手,能讓孩子變得勇敢
放手,是一種信任
從分床開始培養孩子的膽量
扔掉依賴的拐杖,孩子才能變勇敢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
授予孩子一定的家庭權利
培養孩子勇於提問的勇氣
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消除畏難情緒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第五章
在與人交往中培養孩子的膽量
有朋友,孩子的膽量更加強大
鼓勵孩子改變害羞、怕生的毛病
讓「落單」的孩子融入群體
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習慣
教育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
鼓勵孩子大膽表達
教孩子與人交往的禮儀
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與同伴之間的衝突

第六章
孩子的勇敢是「鼓勵」出來的
賞識孩子「勇敢」的表現
給你的孩子貼上勇敢「標籤」
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
允許孩子冒一點「險」
鼓勵孩子克服怯場、緊張的心理
引導孩子做一個負責任的勇敢者
鼓勵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戰勝怯懦

第七章
性格磨礪,讓孩子學會勇敢
用經驗磨礪孩子的膽量
激發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
教孩子勇敢地接受失敗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
勇敢就是學會「堅持」
讓孩子「玩」出勇敢

第八章
勇敢的孩子不是打罵出來的
過度責罰會磨滅孩子的勇氣
處罰孩子的過失應合理
「教」孩子而不是打孩子
「辱罵」,不如講道理
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幫孩子把缺點轉化為優點
批評孩子要講究藝術
鼓勵孩子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第九章
教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感
孩子常見的「恐懼」有哪些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引導孩子克服不健康的恐懼心理
別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恐懼
常識越多的孩子越勇敢
鼓勵孩子用好奇戰勝恐懼

書摘/試閱

給你的孩子貼上勇敢「標籤」

上文我們提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往往依賴於周圍的人,尤其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對孩子來說,家長是他們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家長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正如日本腦科專家七田真教授所言:「每個孩子都會成長為父母們想像中的樣子,積極的態度塑造出積極的孩子,而消極的態度,也一定會塑造出消極的孩子。」因此,想要孩子獲得「勇敢」的性格,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貼上「勇敢」的標籤,這能讓孩子從內心裡產生勇敢的自我評價,從而忘記怯懦。

以下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曾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的年輕人到前線打仗,這些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讓指揮官們頭疼不已,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幫助他們。經過觀察後,心理學專家便召集這些士兵,告訴他們家裡的親人十分掛念他們,特別強調他們每人每星期都要寫一封信給家裡,信的內容是告訴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勇敢,如何服從指揮和建立戰功。為了讓士兵們減少麻煩,心理學專家幫他們擬好了信的內容,他們只需照抄一遍即可,每次的內容都幾乎相同。

幾個月之後,令指揮官們大為頭痛的士兵竟一個個都變了樣,變得像信中說的那麼勇敢和守紀律。

是什麼力量使這些士兵奇蹟般地都變「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紀律」、「立戰功」等標籤的激勵作用。在心理學中,這種把某人貼上某種「標籤」,容易導致此人產生與標籤一致行為的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這些標籤不一定能從客觀上反映這個人是什麼,但它卻能在某種程度上決定這個人將會「變成」什麼。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Howard Saul Becker)說過:「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性格尚在剛成形階段,他所接受的每一種資訊都是養成他性格的因素。如果家長給孩子貼上「勇敢」的標籤,就能激勵孩子養成勇敢的性格,而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則容易讓孩子膽小的性格更難改變。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大膽,父母就應該給孩子貼些具有激勵勇敢作用的標籤,而不應給孩子貼那些會讓孩子膽小的消極標籤。

以下的兩個例子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事例一:
門鈴響起,媽媽打開門,進來的是同事張阿姨。媽媽請張阿姨進門。這時,4歲的小唯正高興地玩著遙控汽車。他拿著遙控器,追著玩具汽車跑,從阿姨和媽媽之間穿過。媽媽一把抓住他:「你這孩子,這麼不懂禮貌!快,向阿姨問好!」

小唯嚇了一跳,傻傻地愣住了,囁囁嚅嚅地,一時不知怎樣開口打招呼。

媽媽很尷尬,一股腦兒抱歉地對阿姨說:「這孩子一向是這樣,見到陌生人都不敢說話,膽小的要命。唉,真不知道膽子這麼小的孩子以後會有什麼出息。」說著兩人進了屋,留下小唯一個人愣在那,沒心情玩了。

從那之後,只要家裡來了陌生人,小唯都會膽怯地躲到一旁去。這讓小唯的媽媽更加確信自己的孩子是個膽小、沒有出息的人。為此非常挫敗!

事例二:
有一次,一位媽媽去幼稚園接孩子,順便向老師問起孩子在校園裡的表現情況。老師對這位媽媽說,您的孩子很聰明,只是有一個習慣不太好,就是本來會做的事、會唱的歌,但只要老師請他到同學面前做,他就會找各種理由拒絕,即使勉強答應,也是扭扭捏捏,或很小聲,或不敢向前看。

就在這時,孩子從教室往這邊跑來,這位媽媽便對孩子說:「你看,老師正在誇你呢!說你現在進步好多喔,非常勇敢,老師問誰幫大家唱首歌?你就會把手舉得高高的,然後勇敢地到前面去唱,老師還要你當『小歌星』呢!」老師也連忙附和稱是。

這時,媽媽發現孩子臉上呈現出很得意的神情,沒想到後來這番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以後,孩子果真變了樣,過去那種忸怩的神態不見了,後來還代表幼稚園參加聲樂大賽。

同樣是孩子膽小的表現,兩個媽媽的教育態度卻迥然不同,小唯的媽媽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在他人面前公然認定自己的孩子膽小、沒出息,這讓小唯也認為自己就是這種人,長期生活在這種消極的評價之下,孩子不但會變得越來越膽小、自卑、怯懦,還可能因此心生怨意,影響了親子之間的感情。而第二位媽媽就顯得智慧多了,她沒有因為老師對孩子的消極評價而惱羞成怒,反而透過「失真」的誇讚引導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讓孩子變得勇敢、大膽。

以上兩則故事告訴我們,做家長的,與其蠻橫地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以偏概全的論斷,讓孩子心理受創傷,進而影響行為,不如給他一些好的評價,讓他鼓起勇氣,改正不足。比如,希望孩子大膽活潑些,就別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訴苦:「他就是太膽小,一有陌生人就什麼話都不敢說了。」這些話沒辦法真的幫孩子改正缺點,卻等於已經給孩子貼上「標籤」了,孩子受到這些影響,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與大人實際期望的正好相反,真的變成了「膽小、內向的孩子」。孩子怕黑,晚上不敢獨自去洗手間,家長可以說:「你就像警察叔叔一樣勇敢,警察叔叔可從來都不怕黑喔。」(把孩子標定為不怕黑的「警察」)孩子可能會慢慢地,變得勇敢起來。

可以說,家長積極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正標籤」,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是值得欣賞的,從而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消極的語言則是孩子成長的「負標籤」,強化了孩子的弱點和不足,最終孩子很可能以否定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從而喪失信心。

總之,勇敢的孩子是「貼出來的」。多發掘孩子的優點,給孩子貼個具有激勵作用的標籤,讓孩子在標籤的激勵下,不斷變得勇敢起來。

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

「樂樂!小心點!不要弄傷了手!」

原來,6歲的樂樂正打算幫媽媽收拾桌子,他剛拿起桌上的一個玻璃杯,就遭到媽媽「善意」的提醒。

「寶貝,你會把杯子摔破的,要是割到你的手指,會很痛的。」樂樂的媽媽一邊說,一邊奪下樂樂手中的杯子。樂樂悻悻然走出了廚房,沮喪地問正在看報紙的爸爸:「爸爸,我是不是很沒用,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爸爸愣住了,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樂樂的話。而樂樂的媽媽更是有些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保護居然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要嘗試許多事情。在不斷的嘗試中,他才會獲得成功的歡樂與生活的體驗。如果家長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剝奪孩子嘗試的權利,那麼,孩子就永遠無法獲得成功、得到進步,他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

以下的故事同樣為我們揭示這個道理:

14歲的女孩黃丹自幼溫順、孤僻、膽小、怕狗、怕貓、還怕小老鼠。在家裡,爸爸媽媽非常寵愛她,外婆更視她為「掌上明珠」,處處關心、事事代理。平時爸爸媽媽上班後,黃丹就一個人待在家裡,看書、聽音樂,她很少出門,鄰居們都誇黃丹是聽話的好孩子。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麼「聽話」的孩子卻不太懂得禮節。平日裡,家裡來了客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黃丹都不理不睬,也不同桌吃飯,獨自到房間裡。在學校,她也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鮮少有朋友。別人以為她傲慢,實際上,黃丹自己知道,是因為自己太膽小、太懦弱了,她總是沒有膽量和勇氣去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沒有勇氣主動跟別人打招呼、說話。正是這種不敢,讓黃丹陷於「孤獨」的境地。

黃丹的故事值得許多家長深思。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家長的庇蔭下,什麼都不去嘗試,凡事縮手縮腳,有了好想法,也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畏首畏尾,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大的作為,有出息呢?

現實生活告訴人們,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嘗試,而且不妨多試幾次。從古至今,一切的成功都來自於勇敢嘗試,有膽量去嘗試是成功的基石。瑪里.居禮(Marie Curie)由於敢嘗試發現了鐳,牛頓由於敢嘗試發現了牛頓定理。做任何事都有第一次,但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只要勇於嘗試,什麼事都會有轉機。因此,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敢」字當頭的勇氣,要勇敢地去做事、勇敢地去嘗試。一個什麼都不敢去嘗試的孩子,不會有多大出息的。

那麼,家長應如何鼓勵孩子學會嘗試呢?

1.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嘗試,多體驗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看見紅紅的辣椒,吵著要吃,成人馬上做出「辣椒很辣,小孩子不能吃」的回應,然後趕忙把辣椒挪開。媽媽買鳳梨回來,孩子從沒見過這個東西,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伸手想去摸一摸,媽媽飛快地把鳳梨拿進了廚房,說:「鳳梨會刺傷你的小手,等媽媽削好了再給你吃。」晚餐結束後,媽媽收拾桌子,孩子主動幫媽媽端盤子、收筷子,媽媽說:「快放下,你會打碎它的,等你長大以後再幫忙,出去玩吧!」孩子拿著杯子顫顫巍巍地走過來,一下把水潑在沙發上,媽媽馬上把孩子拉開,一邊收拾殘局一邊心疼地說:「你還小,還不能自己喝水!要是換成熱開水,那可不得了!」每次吃飯時,孩子都想自己拿湯匙舀飯吃,但媽媽怕弄髒地板、衣服,不准孩子自己動手,而是一勺一勺地餵孩子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不要擔心挫折,應該擔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讓孩子做任何事情。」有膽量嘗試對孩子是有益無害的。事實上,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有很多第一次,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嘗試,那麼孩子永遠長不大。在孩子嘗試過程中,他會獲得成功的快樂和生活的體驗。

2.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
如,在玩遊戲、玩玩具、做手工、參加競賽及做家務等活動中,鼓勵孩子大膽嘗試,適當引導,讓孩子可以透過努力而品嘗到勝利的喜悅。比如,當孩子躍躍欲試想幫媽媽洗碗時,不要嫌麻煩,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絕他,不妨幫他搬個高度適中的椅子,替他穿上圍裙、戴上袖套,告訴他該怎麼輕拿輕放,如何沖洗乾淨。當孩子洗好一個碗時,大聲誇讚他做得真棒,孩子會很快樂,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孩子嘗試的過程中,並不會一帆風順,他們會經歷失敗,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失敗時給予支持。比如孩子想試著自己剝蛋殼,結果,把雞蛋都捏碎了,你可鼓勵他:「不錯,下次會更好的。」切忌在孩子失敗時諷刺、挖苦孩子,那會讓孩子的探索熱情被熄滅掉;也不要在孩子失敗時可憐他,那會讓他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家長還要在孩子嘗試的過程表現出創造力時,予以讚賞。比如孩子拿西瓜皮當帽子,拿起手電筒當話筒,鑽進紙箱裡玩「坦克大戰」等,這些都是孩子創造力的萌芽,你不但要表現出你的欣賞,還要表現出你有極大的興趣來了解他是怎麼做的。你的鼓勵會讓孩子繼續創造、樂於創造。

3.家長要教會孩子不要被定式的思想束縛
所有的事情只有在嘗試過後,才能得以驗證。不嘗試,只按照定式的思維思考問題,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如果你的孩子總被慣性的思維束縛、限制,家長要鼓勵孩子放開顧忌,學會自己去嘗試,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4.讓孩子在嘗試中體驗成功的快感
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當男孩對鞦韆產生好奇,爸爸就把他抱到鞦韆上。男孩剛坐上鞦韆,鞦韆就搖晃起來。男孩嚇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會掉下去的!」

爸爸鼓勵男孩說:「你抓住兩邊的繩子,就不會掉下來了。」

「不,我害怕!」男孩縮起身子,一動也不敢動。

「那好吧,我抱你下來。但是,我要先玩一會兒了!」說著,爸爸把男孩抱了下來,自己卻坐上去。只見他抓住繩子,來回晃動幾下,鞦韆就開始搖盪起來,不一會兒,就盪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厲害!」男孩看到爸爸盪得這麼高,高興地歡呼,並露出了羨慕的神情。

爸爸見兒子心動了,建議他:「要不要你再來試試?」

男孩高興地同意了。

這一次,男孩儘管有點害怕,但是,仍然勇敢地坐到了坐板上。在爸爸的示範與鼓勵下,盪起了鞦韆。鞦韆隨著他的動作搖擺起來,小男孩的歡笑聲也迴盪在天空中。

每個孩子在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會有恐懼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這時,如果家長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說:「算了,多危險,不要做了!」「小心點,你會傷到自己的!」「你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這樣,孩子想要嘗試的微弱願望,一下子就會被家長的喝斥趕跑。如果家長對孩子說:「沒事,來試試吧,但是要注意……」鼓勵孩子嘗試,同時教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和知識,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如果表現出缺乏自信的樣子,父母可以拿自己與孩子相比,儘管父母會比孩子強,但是,善意地對孩子說:「孩子,你比我強多了!」這又會對父母有什麼傷害呢?且實際上,對孩子來說,這會給他極大的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並不比別人差,只要再努力一點,甚至會做得更好。

當孩子表現出想嘗試某件事的時候,你應該說:「真棒!很多小孩都不會做這件事呢!」你還可以說:「做得不錯,爸爸第一次做的時候可沒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厲害多了!」相信孩子這時能夠鼓起極大的信心和勇氣。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讓孩子嘗試維護自己的權益。

有以下這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正專心致志地拼裝玩具超人。當他把超人拼裝好時,被一個高大的男孩一把搶走,並被推倒在地。小男孩從地上爬起來,跑到老師面前哭訴。

老師了解完事情的真相後,對挨打的男孩說:「不要哭,你去把屬於你的東西要回來。」

於是這個小男孩就跑上去奪回自己的玩具,還跟高大男孩打了一架。雖然過程很辛苦,但他最後勝利了。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或者透過成人的干預,幫孩子解決難題,但我們忽略了孩子應該從小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尊嚴,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信。其實,當孩子嘗試維護自身權益並給自己帶來好處後,不但會變得自信,更會因此變得勇敢而獨立。這對孩子的發展意義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放手讓孩子嘗試時,要盡量避免一些錯誤:

1.強迫嘗試
孩子成長是有時間表的,即什麼階段的孩子會做什麼事,但也有個體差異,也許有的孩子兩歲時已能獨自入睡,但膽小的孩子仍和父母擠在一起。如果父母不顧孩子的個性特點,強迫孩子獨睡,那麼孩子可能長時間難以入眠,甚至會受到驚嚇,在心裡留下陰影!

2.盲目嘗試
很多家長求好心切,讓兩歲的孩子嘗試學這又學那。如果不夠了解孩子,對孩子施行盲目、不切實際的早期教育,可能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得不償失。

總之,只有把握「嘗試」的準則,孩子才能因此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堅強、獨立!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