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美股70年:1948-2018年美國股市行情復盤(簡體書)
滿額折

美股70年:1948-2018年美國股市行情復盤(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系統回顧了1948~2018年美國股市的行情表現特徵,分析了行情發生時的歷史背景與經濟基本面情況,並對行情背後的驅動力進行了探討。回顧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展望未來,擁有超過200年曆史的美國股票市場,歷經風雨、潮起潮落,穿越了許多的經濟周期,無疑是*好的歷史教科書。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包括《華爾街日報》《巴倫周刊》等大量的一手資料,對1948~2018每一年的美股行情都進行了复盤回顧,告訴讀者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股市為什麼會漲為什麼會跌。本書內容由兩部分構成,*部分縱向以時間為維度,分年份對美國股市行情發展的歷程進行了回顧。第二部分橫向以板塊為維度,對9個行業板塊的基本面和超額收益表現進行了探討。

作者簡介

燕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中國註冊會計師,現任國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與戰迪合著有《追尋價值之路:2000~2017年中國股市行情复盤》。戰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碩士,曾任國信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許茹純,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碩士,現任國信證券策略分析師。朱成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碩士,現任國信證券策略分析師。

曲線背後的“故事”

本書系統地回顧了1948~2018年美國股市的行情表現特徵(見附圖),分析了行情發生時的歷史背景與經濟基本面情況,並對行情發生背後的驅動力進行了探討。

回顧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展望未來,在股票市場這個領域,好的歷史教材無疑就是美國股市。擁有超過200年曆史的美國股票市場,歷經風雨、潮起潮落,穿越了無數的經濟周期,給筆者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經驗數據和歷史案例,類似“漂亮50行情”“小票行情”“科技股”“泡沫”“消費股”“黃金時代”“生物科技”“泡沫”“週期股復甦”等。

股票市場涉及的問題領域其實非常多,包括融資制度、交易制度、監管制度、投資者結構等,而本書的研究聚焦點則只有一個,那就是股市的行情表現特徵。這決定了筆者寫這本書有三個任務:描述行情、解釋行情、總結規律。這三個工作都不容易做,如果說《追尋價值之路:2000~2017年中國股市行情复盤》所研究的歷史超過了筆者的職業生涯年限,那麼1948年以來的美國股市(以下簡稱美股)歷史跨度,則完全超出了筆者的生命年限,面對一條條已經久遠的股價收益率曲線,要搞清楚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依靠回憶經歷等感性認識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筆者在底層的基礎資料和數據積累上下了大力氣,對這70年的美股行情的每一年都進行了分年回顧,希望這些工作能夠給讀者帶來可供參考的信息。

 

一、研究框架

筆者希望運用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去解釋行情、總結規律,將驅動行情的邏輯歸因於一個或者數個與基本面相關的變量,而不是歸因於一系列的事件性衝擊。因為所有的事件性衝擊都是一次性的,無法重複,只有與基本面相關的變量是可以重複進而指導未來的。筆者在寫作時深深地感受到,對於任何一段股市行情,要找到外在的事件性原因往往是比較容易的(比如說機構投資者集中拋售),而要弄明白背後與基本面相關的原因則要困難得多(機構投資者為什麼集中拋售?)。但回顧歷史的價值不就在這些困難的地方嗎?將行情歸因於一些事件性衝擊,是對本來就為數不多的股市行情歷史的一種浪費。

從研究方法上來說,本書與《追尋價值之路:2000~2017年中國股市行情复盤》的整體框架方法論是一脈相承的。筆者依然採用“四位一體”的策略分析框架,即宏觀經濟、企業盈利、利率水平和資產比價,來理解和分析股市行情運行的特徵。其中,宏觀經濟是出發點,決定了企業盈利和利率水平的變化。企業盈利、利率水平是分析股價變化的核心抓手,是重要的兩個解釋變量。資產比價即不同資產之間的相對性價比,會影響著很多結構性行情的出現。

這“四位一體”中的變量,筆者理解為是“框架內”因素,其他的是“框架外”因素。從復盤美股的歷史來看,“框架內”因素可以解釋絕大部分的行情特徵,但也必須承認的是,股票市場是複雜的人性映射,在有些時間內確實也存在著“框架內”因素無法解釋清楚的行情特徵。比如,美元匯率與美股走勢的關係,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上,市場對於兩者之間應該是正向關係還是負向關係,是處在一種說不清楚的境地。但在特定時期內,人們會發現這個“框架外”的因素確實又會成為市場重點關注的問題,而且究竟是升值還是貶值利好股市的邏輯還會來回變。

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對於盈利和利率這兩個核心變量,美股和中國A股市場的重心似乎並不一樣,美股重利率、中國A股市場重利潤。從美股的歷史來看,上市公司利潤增速的曲線是類似三角函數一樣週期性波動的,而利率變化的形態則類似一個正態分佈函數,以1982年為“拐點”,之前是趨勢性上行後面是趨勢性下降。這導緻美股投資者相比盈利更加關注利率,因為利率水平的變化是趨勢性的,趨勢性的利率下行可以帶來股市估值系統性的提升,而業績增速變化是周期性的,隨著投資者適應性預期的不斷增強,就會越來越對業績的波動不敏感。與美股相反,中國A股市場的情況是業績增速是一個趨勢性的變化,從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進行轉型升級,經濟增速下台階,誰也無法清晰地預期到這個下台階要到什麼時候?什麼位置?而中國的利率水平變化形態則是典型的周期性波動,從2002年有數據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基本就是“上有頂、下有底”,在一個區間內來回震盪。所以筆者看到,至少到目前為止,美股市場中利率下行往往會引發股市一波向上行情的發生,利率下行是美股上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中國A股市場則不是,中國A股市場行情的啟動點一般都是出現了盈利“拐點”的信號,而利率下行在多數情況下,往往看到中國A股市場都是下跌的。

 

二、寫作特點

,充分挖掘原始數據、以原始資料為準。

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事情可能只有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研究才能有全面的了解,如果僅僅基於間接資料,對特定行情的理解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筆者在很多著作中可能會了解到美股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過所謂的“電子熱”或者叫做“Tronics泡沫”,多數情況下相關著作會一筆帶過,並不會對行情的細節進行展開,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基本上是這些電子股在20世紀60年代漲過一次然後又跌回去了。實際上,20世紀60年代的“電子熱”是由兩波行情構成的,而且這兩波行情的特徵和上漲個股是完全不一樣的。波“電子股”行情在1960年前後,上漲的主要都是名字裡帶tronics的一些小公司,後來確實很快就跌回去了。而第二波“電子股”行情在1965~1967年發生,背後是有大的基本面邏輯支撐的,上漲的個股主要以大市值公司為主,而且漲完之後並沒有大幅回落。

基於原始數據和原始資料進行研究是筆者寫作本書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始數據和原始資料主要包括歷年的《巴倫周刊》(Barron'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美國總統經濟報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美聯儲年報》(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Annual Report),宏觀經濟數據、上市公司歷史財務數據(Compustat)、上市公司歷史股價數據(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y Prices,CRSP)等。也正是需要大量的原始數據作為研究的基礎,筆者才將行情复盤的起點選在了1948年,這主要是基於數據可得性的考慮。

第二,寫作時爭取有細節、有“故事”、有畫面感。

券商的賣方研究一般喜歡畫出一條條曲線,但細節藏在“魔鬼”中,有些東西都是很奇妙的,非過程細節描述,不足以看懂其內在。比如說,1979年美國股市在加息的過程中上漲,而且越加息越漲,此時經濟基本面並不好。主要原因是當時保羅·沃爾克剛上任美聯儲主席,市場對其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加息被視作是一種政府遏制通貨膨脹決心的信號。如果沒有細節、光有一條曲線,可能無法體會到當時市場的情緒。

第三,嚴謹地闡述事實、開放式觀點結論。

筆者致力於全面地、嚴謹地描述股市行情的特徵,理清許多基本事實。這是一個科學的研究過程,相信在同樣的數據和方法下,不同的人不會有不同的結論,基本事實就擺在那裡。

難點在其後,如何去解釋這樣的基本事實,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本書的看法對於觀點和結論,大可抱著開放式的心態去看待。很多問題,筆者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邏輯,但筆者也非常歡迎不同的觀點。比如說,筆者認為消費股不具有抗通脹屬性,因為累計所得稅制度下通脹對居民消費能力損害很大。再比如,筆者認為科技股的行情主要取決於自下而上的技術創新,與利率水平、經濟增速等宏觀經濟環境關係不大。這些都是筆者的一家之言,筆者會給出筆者的理由和證據,不過筆者也相信這絕不是正確的結論,筆者期盼不同邏輯觀點的“交鋒”。

 

三、整體架構

本書的內容大體上由兩部分構成:部分,章至第八章,縱向以時間為維度,對美國股市行情發展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其中,每一章由三部分內容構成,節大事回顧,主要是敘事,對當年影響股市的主要事件和行情變化進行描述;第二節經濟形勢,自上而下地分析了宏觀經濟中經濟周期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水平的情況。第三節行情特徵,分析和討論股市行情的結構性特徵,以及行情背後的驅動力。第二部分,第九章至第十六章,橫向以板塊為維度,對必需消費、可選消費、金融、信息科技、原材料、能源、公用事業、工業、醫療保健等九個板塊基本面變化及行情歷史走勢進行了回顧。在這一部分,筆者以一個更長周期的視角,來討論特定板塊在歷史中的股價超額收益表現情況,以及驅動板塊收益率變化背後的基本面原因。

在撰寫本書時,筆者盡努力去查詢資料、校對數據,希望能提高可讀性給讀者提供價值。但股票市場確實過於復雜,美股是一個海外市場,要研究的時間跨度又很長,且筆者水平有限,資歷尚淺,預計一些錯誤在所難免。筆者特別期望讀者能不吝賜教,給予更多的批評指正,使筆者能夠有更多的改進和提高。

 

燕 翔

2019年9月

於北京市興盛街六號

 

目次

目錄

章1948~1957年:新的開始

節 大事回顧:“冷戰”與新的經濟秩序

一、1948年:“馬歇爾計劃”

二、1949年:公平施政

三、1950年:戰時動員

四、1951年:美聯儲獨立

五、1952年:總統違憲

六、1953年:經濟衰退

七、1954年:超越

八、1955年:總統病了

九、1956年:蘇伊士運河風波

十、195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次全球衰退

第二節 經濟形勢:豐裕社會

一、經濟周期: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

二、經濟結構:製造業的“黃金年代”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重工業時代

一、戰爭經濟與軍工板塊行情

二、石油公司大放異彩

三、高速公路與郊野地產

四、週期股的風光無限

五、消費股普遍不行

 

第二章1958~1968年:黃金歲月

節 大事回顧:黃金與美元

一、1958年:貨幣放水、經濟復甦

二、1959年:尼基塔·赫魯曉夫訪美

三、1960年:次美元危機

四、1961年:美國年輕的總統

五、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六、1963年: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

七、1964年:向貧困宣戰

八、1965年:法國要搬走黃金

九、1966年:信用緊縮

十、1967年:英鎊危機

十一、1968年:黃金危機與雙軌制

第二節 經濟形勢:“偉大社會”的夢想

一、經濟周期:美元危機頻發

二、經濟結構:製造業從傳統到高端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次科技股“泡沫”

一、“電子熱”

二、消費電子浪潮

三、“嬰兒潮”下的消費熱

四、紡織業的複興時代

五、政策保護下的美國航空業

六、併購聯合體企業集團

 

第三章1969~1981年:原地踏步

節 大事回顧:內憂外患、風波不息

一、1969年:滯脹警鐘

二、1970年:美聯儲新主席

三、1971年:新經濟政策

四、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訪華、訪蘇

五、1973年:次石油危機

六、1974年: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

七、1975年:經濟曙光 強勢上漲

八、1976年:合眾國200週年

九、1977年:美元危機再現

十、1978年:美聯儲接受“雙重使命”

十一、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十二、1980年:瘋狂的黃金

十三、1981年:裡根經濟學

第二節 經濟形勢:通脹魔咒

一、經濟周期:揮之不去的高通脹

二、經濟結構:去工業化之路慢慢開啟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通脹下的行業百態

一、秀的石油股

二、消費股不抗通脹

三、可選消費明顯跑輸大盤

四、科技股的小票行情

五、“漂亮50”行情

六、後“漂亮50”時代風格大逆轉

 

第四章1982~1987年:新的歷史高度

節 大事回顧:大轉折

一、1982年:拉美債務危機

二、1983年:“星球大戰計劃”

三、1984年:財政赤字困局

四、1985年:《廣場協議》

五、1986年:“石油過剩”

六、1987年:“黑色星期一”

第二節 經濟形勢:供給學派的勝利

一、經濟周期:裡根經濟學

二、經濟結構:從工業到服務業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大消費時代

一、美股的“改革牛”

二、股市與匯率的關係

三、消費股進入“黃金時期”

四、彼得·林奇的汽車股

五、利率敏感的公用事業

六、轉型中的科技股板塊

 

第五章1988~1994年:蓄勢待發

節 大事回顧:石油與戰爭

一、1988年:扭轉美元逆境

二、1989年:垃圾債券信用危機

三、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機

四、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

五、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

六、1993年:克林頓經濟振興計劃

七、1994年:債市大崩盤

第二節 經濟形勢:新的發展階段

一、經濟周期:危機與復蘇

二、經濟結構:向服務業轉型基本完成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新舊轉換

一、沃倫·巴菲特的可口可樂公司與必需消費

二、走勢分化的可選消費

三、地產大周期時代開啟

四、第二次生物科技“泡沫”

五、科技股從電子走向計算機時代

六、“儲貸協會危機”中的銀行股

 

第六章1995~2000年:從繁榮到“泡沫”

節 大事回顧:非理性繁榮

一、1995年:經濟“軟著陸”

二、1996年:格林斯潘的警告

三、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

四、1998年:長期資本公司倒塌

五、1999年:“千年蟲”(the Millennium bug)恐懼與貪婪

六、2000年:納斯達克“泡沫”破滅

第二節 經濟形勢:新經濟的繁榮

一、經濟周期:高增長、低通脹

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高科技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泡沫”

一、互聯網與科技股“泡沫”

二、第三次生物科技“泡沫”

三、週期股表現一塌糊塗

四、消費股表現都一般

五、金融創新與資產證券化

 

第七章2001~2008年:苦苦掙扎

節 大事回顧:“泡沫”與危機

一、2001年:“9·11事件”與“安然事件”

二、2002年:會計造假層出不窮

三、2003年:伊拉克戰爭

四、2004年:“互聯網泡沫”後首次加息

五、2005年:八次加息?!

六、2006年:終於降息了!

七、2007年:“次貸危機”波及全球

八、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

第二節 經濟形勢:成也地產,敗亦地產

一、經濟周期:從“危機”到“危機”

二、經濟結構:金融地產獨大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差的10年

一、市場信心和估值的修復

二、週期股的第二次春天

三、必需消費品的避險屬性

四、可選消費板塊大分化

五、科技股永遠有牛股

六、出人意料的公用事業股

七、“次貸危機”前後的金融股

 

第八章2009~2018年:10年慢牛

節 大事回顧:後危機時代

一、2009年:強力刺激、絕地反擊

二、2010年:金融監管改革里程碑

三、2011年:歐美債務危機蔓延

四、2012年:第三輪與第四輪量化寬鬆啟動

五、2013年:“千禧年”來漲幅

六、2014年:美聯儲位女掌門

七、2015年:聯儲近10年來首次加息

八、2016年:英國脫歐與唐納德·特朗普當選

九、2017年:大規模減稅計劃

十、2018年:長牛市有調整

第二節 經濟形勢:量化寬鬆與長期停滯

一、經濟周期:走出深度衰退

二、經濟結構:美國的再工業化之路

三、上市公司盈利與估值變化回顧

第三節 行情特徵:科技巨頭

一、盈利驅動的科技股行情

二、第4次生物科技浪潮

三、可選消費與亞馬遜公司

四、必需消費的與相對收益

五、老驥伏櫪的鐵路股和軍工股

六、回購出來的美股牛市

 

第九章美股必需消費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必需消費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必需消費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必需消費板塊基本面演化

二、必需消費板塊估值演化

第三節 必需消費板塊行情回顧

一、必需消費板塊行情的四個階段

二、行情背後的驅動邏輯探討

 

第十章美股可選消費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可選消費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可選消費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可選消費板塊基本面演化

二、可選消費板塊估值演化

第三節 可選消費板塊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一、可選消費板塊行情的五個階段

二、行情背後的驅動邏輯探討

 

第十一章美股金融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金融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金融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金融板塊基本面演化

二、金融板塊估值演化

第三節 金融股板塊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一、金融板塊行情的七個階段

二、行情背後的驅動邏輯探討

 

第十二章美股信息科技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信息科技行業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信息科技行業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信息科技行業基本面演化

二、信息科技行業估值演化

第三節 信息科技行業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一、信息科技行業行情的六個階段

二、行情背後的驅動邏輯探討

 

第十三章美股週期股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週期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週期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原材料行業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二、能源行業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第三節 週期板塊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一、原材料行業行情的六個階段

二、能源行業行情的六個階段

三、行情背後的驅動邏輯探討

 

第十四章美股公用事業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公用事業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公用事業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公用事業板塊基本面演化

二、公用事業板塊估值演化

第三節 公用事業板塊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一、公用事業板塊行情的六個階段

二、行情背後的驅動邏輯探討

 

第十五章美股工業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工業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工業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工業板塊基本面演化

二、工業板塊估值演化

第三節 工業板塊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第十六章美股醫療保健板塊行情與基本面回顧

節 醫療保健板塊上市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 醫療保健板塊基本面與估值演化

一、醫療保健板塊基本面演化

二、醫療保健板塊估值演化

第三節 醫療保健板塊行情歷史走勢回顧

 

主要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