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簡體書)
滿額折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9.9 元
定價
:NT$ 539 元
優惠價
8746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技術,是一個異常美麗的主題,它不動聲色地為人類創造了財富,成就了經濟的繁榮,改變了人類存在的方式。盡管技術如此重要,卻少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深入思考技術。我們了解技術的原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我們深思技術的意義,追問技術到底能否決定人類的歷史,但是關於“技術”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並沒有達成共識。

本書作者布萊恩·阿瑟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技術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進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邏輯,甚至技術自身正在變為“生物”。技術在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過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

本書構建了關於技術的理論體系,闡明了技術的本質及其進化機制,是技術思想領域的開創性作品,幫助我們重新看待科學、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布萊恩·阿瑟

知名經濟學家,研究經濟正反饋機制的先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碩士和運籌學博士,37歲就成為斯坦福大學年輕的經濟學教授。

1987年獲得“古根海姆獎”,1990年獲得“熊彼特獎”。

1987年進入聖塔菲研究所,投身跨學科的複雜性科學領域。1988年,主持聖塔菲研究所的重要研究項目。他是聖塔菲研究所的元老級人物,也是複雜性科學的奠基人,並因貢獻突出而榮獲首屆“拉格朗日獎”。2019年,他因為在複雜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獲得“引文桂冠獎”。

對於技術與科學、經濟之間的關係,他見解獨特,是一位技術思想家。

名人/編輯推薦

複雜性科學奠基人、技術思想家、“熊彼特獎”得主布萊恩•阿瑟經典之作!

技術理論體系的先河之作!谷歌Java程序開發的靈感源泉。重塑技術與人類的關係,對科學、技術、經濟之間的關係提出全新見解。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歐洲科學院院士張翼成、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段永朝、清華大學教授陳勁、東北大學哲學系教授包國光、谷歌公司前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普利策獎得主理乍得·羅茲等聯袂推薦。

湛廬典藏大師系列。

湛廬文化出品。

技術的追問

人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常會碰到一些沒辦法解答的問題,它們可能就此盤踞於心,很久都無法釋懷。我是17歲開始接受電子工程本科教育的,我很快就意識到,其實我並沒有真正理解我所學的東西的本質,即什麼是技術真正的本質。盡管那時我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數,但我認為那只是因為我的數學還不錯。教授們解釋道: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技術是經濟中關於機制和方法的研究;技術是工業過程中的社會知識;技術是工程實踐。但是所有這些答案似乎都不能令我十分滿意,沒有哪個答案觸及“技術的本性”(technology-ness)這個層次。因而對我來說,它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

後來,到了研究生階段,我轉而開始著迷於經濟是怎樣發展並建構起來的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明顯,經濟很大程度上是從技術中產生的。畢竟,在某種意義上,經濟不過是通過明智地組織技術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故而它也會隨技術的進化而進化。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技術是如何產生的呢?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經濟又是如何引發技術的?準確來講,技術到底是什麼呢?這樣一來,我就又回到了老問題上。

其後的很多年,我都沒有再過多地思考這個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我開始研究收益遞增理論時,我的注意力才被重新拉回到技術上。技術,是新的技術產品和生產工藝(例如早期的汽車)通過被應用和被採用而獲得改善,之後再獲得進一步的應用和採用,在被採用的過程中形成正反饋或收益遞增。收益遞增向經濟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有兩種收益遞增的產品(也可以指兩項技術)相互競爭的話,領先的那個就有可能進一步領先,並因此主導市場。但是終贏家卻無法確定,其中會有多種可能性。那麼贏家是如何被選擇的呢?在我的理論進路中,是允許這種隨機事件發生的,它會被內在的、連續的正反饋所放大,可

以隨時間隨機地選擇結果。如果我們將其看成某種程度的隨機過程,我們就可以分析收益遞增的情況。這樣一來,思路頓開。

為了尋找合適的例子,我從1981年開始關注具體技術及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些考察對我的理論建構都很有幫助,但實際上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些直接與收益遞增相關的技術,而是在技術呈現之初,那些看起來模模糊糊的狀態。我意識到,新技術並不是無中生有地被“發明”出來的,我看到的技術的例子都是從先前已有的技術中被創造(被建構、被聚集、被集成)而來的。換句話說,技術是由其他的技術構成的,技術產生於其他技術的組合(combinations)。這個觀察結果看起來太簡單了,以至於一開始會讓人覺得並不特別重要,但是我很快意識到,如果新技術是從已有技術中建構出來的,而且被當作一個整體來看的話,那就意味著技術自己創造了自己!後來,我接觸到了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和溫貝托 · 馬圖拉納(Humberto Maturana)的自創生系統理論(self-producing systems)。我知道,如果我直接採用“技術是自我創生的(autopoietic),或者自我創造的(self-creating)”這樣的闡述,其實可以令讀者印象更加深刻。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根本不知道瓦雷拉和馬圖拉納。當時我能做的只是觀察這個自我創生的物件的宇宙,驚訝於這種自創生的結果。

我逐漸意識到,“組合”可能是弄清楚技術的發明與進化的現實機制的關鍵所在,在此之前,這些想法還沒有被技術思想家認真思考過。我在20世紀90年代對一些機制有了一些想法,並在1994年發表過關於結構深化的文章。與此同時,我也對其他理論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

20世紀90年代,我曾研究了一些其他議題,主要是關於經濟中的複雜性和認知的議題。直到2000年,我才又開始回過頭系統地思考技術以及技術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我慢慢悟出,除了“組合”,還有其他原理也在起作用。技術是由部件和零件(集成件和次級集成件)構成的,而集成件自身也是技術。所以技術有一個遞歸性的(recursive)結構。而且我認識到,每個技術都是建立在某個現象,以及從該現象挖掘出來的某種或幾種效應之上的。因此從整體來看,技術是通過捕捉現象並對之加以應用來獲得發展的。同時,我也認識到,經濟並不太像我接受的教育所暗示的那樣,是技術的集裝箱,經濟是從技術之中產生出來的。經濟是從滿足我們需要的生產性的方法、法規和組織性安排當中產生出來的,因此經濟是從捕捉現象及之後的技術組合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目次

贊譽

推薦序一路徑依賴性:人口、經濟、技術

汪丁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推薦序二 了不起的阿瑟

張翼成

歐洲科學院院士,瑞士大數據與網絡科學中心主任

新經濟體系的奠基之作《重塑》作者

推薦序三 打開“技術黑箱”的一個新嘗試

包國光

東北大學哲學系教授

前言技術的追問

01問題

缺失了本質的技術

技術的進化

組合進化

本書的主題

02 組合與結構

技術結構的形成

為什麼要模塊化

遞歸性及其重要性

03 現象

技術的本質

有目的的系統

捕捉現象

技術與科學

04

域定

設計就如同語言表達

參與的世界

05 工程和對應的解決方案

標準工程

解決問題的工程

組合與解決方案

未來的技術構件

06 技術的起源

什麼樣的技術才算新技術

找到一個基本原理

概念的物化

基於現象的發明

什麼是發明的核心

因果性金字塔

科學與數學中的發明

發明與新的構件

07結構深化

內部替換

結構深化

鎖定與適應性延伸

08 顛覆性改變與重新域定

域是如何進化的

經濟的重新域定

經濟中的時間

創新與國家競爭力

09進化機制

組合

機會利基

核心機制

關於進化的一個思想實驗

技術進化與生物進化的比較

10技術進化所引發的經濟進化

經濟就是技術的一種表達

結構性變化

解決方案帶來的新問題

11我們的立場是什麼

技術具有生物屬性,反之亦然

繁衍性經濟

純粹秩序與混質活力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技術

注釋

譯者後記

書摘/試閱

02 組合與結構

當我們說“技術”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令人煩惱的是,無論是從字典中,還是從技術思想家的著述裡,我們得到的答案都很模糊。他們說,技術是知識的分支,是科學的應用,是一門對技術的研究,是一種實踐,或者是一種活動。牛津詞典以一種可愛而又一本正經的方式解釋道:“技術是機械藝術的集合,它是一種文化用來運轉經濟和社會的資源。”可以推測,這裡所說的“機械藝術”是指特定的方法、實踐或者裝置,它們被某種文化加以利用,從而使其發揮經濟或社會功能。

所有這些說法可能都沒錯,況且詞語本身通常就有多重含義。但是如果我們接受了以上說法,技術難道就真的是“知識”,或者是“科學的應用”,或者是一門學問,或是某種“實踐”、某個“集合”嗎?能同時涵蓋所有這些含義嗎?概念界定之所以事關重大,是因為我們如何看待技術將決定我們如何看待技術的產生與形成。如果技術是“知識”,那麼它一定和知識有同樣的起源方式;如果它是“實踐”,那麼它一定是通過“實踐”產生的;如果它是“應用科學”,那麼它一定以某種方式從科學中衍生而來。如果這些定義隱含著我們對技術的理解,那麼事實上它們並沒有被很好地融合起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為此,我們需要深入其中。我將回到第1章所說的3個原理,並著手從頭開始定義技術。

技術的3個定義:

  • 技術是實現人的目的的一種手段。
  • 技術是實踐和元器件的集成。
  • 技術是可供某種文化中利用的裝置和工程實踐的集合。

首先,我將給出本書將會用到的3個技術定義。個也是基礎的一個定義:技術是實現人的目的的一種手段。

對於某些技術(例如煉油)來說,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而對於另一些技術(例如計算機)來說,其目的可能就比較模糊又多重,甚至是在不斷變化。作為手段,一項技術可能是一種方法、過程或者裝置,比如一個特定的語音識別算法,或者化學工程中的過濾法,或者柴油發動機。

技術也可以是簡單的,比如一個滾動軸承;也可能是複雜的,比如波分多路復用器;它們可能是物質性的,比如發電機;也可能是非物質性的,比如一種數字壓縮算法。但無論如何,技術總是完成人類目的的一種手段。

我會用到的第二個技術定義是復數性質的:技術是實踐和元器件的集成(assemblage)。比如電子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它們是許多技術和實踐構成的集合或者工具箱。嚴格說來,我們應稱它們為技術體(bodiesof technology)。但是由於用“技術”來指稱“技術體”已經非常普遍,因此我將繼續採用“技術”這一稱謂。

我用到的第三個定義是:將技術視作可供某種文化中利用的裝置和工程實踐的集合。牛津詞典稱之為“機械藝術的集合”,韋氏詞典表述為“人類創造物質文化的手段的總和”。當我們指責“技術”加速了我們的生活,或者說“技術”是人類的希望時,我們指的就是總體意義上的技術。有時這種含義逐漸變成了一種集體活動,比如,當我們說“技術就是與硅谷相關的一切”的時候。我把這也當作整體意義上的技術的另一種說法。技術思想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稱這個整體為“技術元素”(technium)。我喜歡這個詞。但是在本書中我還是使用慣常的說法——“技術”。

我們之所以需要以上3個定義,是因為它們的意義不同,所屬的範疇不同。每個範疇下的技術的形成和進化都不同。作為一項單數意義上的技術(technology-singular)——例如蒸汽機,是作為一個新的概念而產生的,並通過修正它的內部構件得以發展;作為一項復數意義上的技術(technology-plural)——例如電子,則往往通過圍繞某些現象和器件建構起來,並通過改變它的構件和實踐而得以發展;而作為一般意義的(technology-general)——所有過去和現存技術的總和,則產生於對自然現象的應用,並隨著由舊要素組合而成的新要素的形成,有機地成長起來。

在本書中,我將會更多地涉及第二個和第三個技術範疇,特別是關於技術的整體是怎樣進化的問題。但是,本章我將集中討論單數意義上的技術,因為技術集合是由單數的技術,即一個一個的技術組成的,所以我們需要確切地弄清楚它們到底是什麼,以及什麼是這些單數意義上的技術所共享的邏輯。

  • 技術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它是一種裝置、一種方法或一個流程。
  • 技術提供功能,功能指技術要執行的某一類任務。

如前所述,技術是完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它可能是一種裝置、一種方法或者一個流程。一項技術就是要做點什麼,要執行一個目的。為了強調這一點,我有時會把技術看作可執行的(executable)。但這在我們開始進行實際的闡述時,會有一點麻煩。比如把鉚接機看成可執行的技術很容易:它被“激活”就是要完成一項特定任務。但是我們如何對待那些好像不能被“激活”的技術呢?比如一座橋——一座橋是可執行一個目標的嗎 ? 那麼一座大壩呢?我的回答是,這裡的每一項技術都有一個進行中的或者預設的任務要執行。橋要承載交通,大壩要儲水或提供能量。如果不出意外,這些技術都應該時刻發揮效力。在這個意義上,

每個技術都在執行任務,所以說技術是可執行的。

還有一個貫穿全書的詞是實用功能(functionality),技術提供實用功能。實用功能是指技術要執行的某一類任務。例如GPS(一種全球定位系統),定位就是它的功能。GPS有許多特殊目的:飛機導航、地面定位及巡航,但是當我們在一般意義上講GPS的目的時,GPS就是提供定位功能的一種手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9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