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可見的學習者:為什麼要記錄學習行為?(簡體書)
滿額折

可見的學習者:為什麼要記錄學習行為?(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8 元
定價
:NT$ 479 元
優惠價
87417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許多課堂上,教師雖然用眼睛來看,卻常常對眼前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是什麼?是否真正學到了?有什麼樣的體驗?教師卻甚少追問,也無跡可尋。這往往會造成教學的盲目。
“學習行為記錄”是指通過各種媒介觀察、記錄、解讀和分享學習過程與成果,以拓展學習深度和廣度的實踐,它有助於捕捉學生的學習瞬間,還原教師忽略掉的教學契機,促進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
本書聚焦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使用學習行為記錄的真實案例,描述其背後的教育學原則和實踐,並提供一套能立馬上手的教學工具以及實施的具體步驟。
考試分數僅僅是冰山一角,只能讓我們間接了解學生及其學習情況,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來呈現學校裡正在發生的學習。本書旨在幫助教師思考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而發現海面下的大千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瑪拉?克雷切夫斯基 美國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劃”高級研究員,“讓學習可見”項目的研究負責人,“光譜計劃”負責人。她撰寫了許多文章,並為世界各地的教師和管理者提供有關多元智能理論和瑞吉歐教學法的職業發展培訓。著有《光譜計劃:學前教育評估手冊》,合著有《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讓教學可見:作為教師發展的個體和小組學習記錄》。她還是“零點計劃框架之幼兒教育”叢書總編。

本?馬德爾 美國萊斯利大學幼兒教育專業副教授,“讓學習可見”項目研究員。20多年來,他一直深耕於嬰幼兒教育和研究,著有《從籃球到披頭士:尋找引人入勝的幼兒教育課程》《在托兒所成長:一個優質的早期教育案例》,合著有《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讓教學可見:作為教師發展的個體和小組學習記錄》。

梅莉薩?裡瓦德 “讓學習可見”項目和“從波特蘭看世界”項目的研究員、視覺媒體專家,協助創辦美國惠洛克學院學習行為記錄工作室。她與教師和管理者合作,探索如何使學習和教學過程變得更可見、更具合作性和更民主。她還舉辦師生學習展覽,製作大量教學視頻,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拍攝影片《學習行為記錄:轉變我們的視角》《色彩調查:讓學習在K0-K1課堂上可見》等。

丹尼爾?威爾遜 美國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劃”首席調查員,參與了“讓孩子可見”“幼兒早期學習”和“學習創新實驗室”等項目,特別關注教師職業發展學習社區、小組學習和團隊表現。

譯者簡介:

唐?h 上海財經大學商務英語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科技碩士。曾在美國兩所學校踐行項目式教學,譯有《重新定義教育:為核心素養而教,為生存能力而學》《精益備課法:在課堂上少做多得的實用方法》,合譯有《項目式教學:為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現為語言課程設計師、對外漢語教師。

名人/編輯推薦

●6篇學習特寫: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真實案例,展現精彩的教學瞬間。
●5項學習原則:高效學習有什麼特徵?讓學習可見的課堂有什麼不同?掌握五大學習原則,讓課堂學習不再死記硬背,變得與眾不同。
●2個核心實踐:以“小組學習”和“學習行為記錄”為抓手,深入課堂教與學的細節,幫助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25種實用工具:來自一線老師的經驗,步驟明確、易於上手,將理論輕鬆轉化為實踐。
●李希貴(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嵇成中(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盛群力(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德博拉?邁耶(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東部學校創始人)莉蓮?G.卡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名譽教授)羅恩?伯杰(美國“探險式學習”首席項目官) 聯袂推薦
●本書全面解讀“學習行為記錄”,不論是傳統教學還是項目式教學(PBL),都能從中獲得靈感,從而讓學習可見,讓高效學習成為可能!

目次

致謝

前言

部分 六個學習特寫

第1章一扇小黃門:在學前班裡化問題為項目

計劃階段

“門搜搜”:收集門的數據

整理和分享數據

大“門”告成

造門項目的深遠影響

第2章春池:七年級學生調查與保護本地自然棲息地

春池探險之旅

數據的收集與研究:“這是什麼?”以及“你怎麼證明?”

“能量從哪裡來?”

製作濕地圖鑒

從濕地到濕地保護區

回顧與反思

第3章何為“偉大”:在 AP 文學課上協商不同觀點

關於“偉大”的訪談

第4章了不起的摩天輪跳水:在高中數學課上,讓方程式可見、易懂

展示方程式背後的思考

2.4 米深的水真的夠深嗎

留意觀眾

展覽的余溫

第5章“導演你好”:學前班的孩子研究波士頓馬拉松比賽

各就位,預備,跑!

短片策劃委員會的誕生

設計分鏡頭劇本

朋友們的反饋

學習小組惠及周邊

第6章關注學生的參與:在四年級教室中支持學生的探究之旅

旋轉的陀螺

所有的手都動起來了:小組合作的標志

達尼可的發現:捕捉數學課上的頓悟時刻

第二部分 原則與實踐

第7章讓學習與學生可見

讓學習可見的 要性

“讓學習可見”項目的發展歷程

環境的改變

學習的五大原則

讓學習與學生可見的核心實踐

第8章細述小組學習那些事

培養學生共同學習的能力

設計適合團隊開展的有意思的任務

引導對話,促進深度學習

有意識地分組

適時穿插個人、小組和全班的學習活動

第9章細述學習行為記錄那些事

學習行為記錄:遠不止一個精致的 作品

什麼時候記錄

學習行為記錄的四大實踐

第10章在教學問責的時代看見學生的學習

三個例子:讓學習可見如何支持基於標準的實踐

“讓學習可見”與課程標準聯動

教學問責的三大範疇

第三部分 讓學習和學生可見的工具

第11章支持課堂上的小組學習

工具1 “讓學習可見”起步

工具2 關注小組學習:課堂討論指南

工具3 分組注意事項

工具4 項目起始記錄表:讓所有小組成員都參與進來

工具5 給予和接收反饋的腳手架

第12章支持教師學習小組

工具6 “讓錢飛起來”:探索小組學習與學習行為記錄

工具7 創建並引導成人學習小組

工具8 回顧學習行為記錄:合作評估會議

工具9 創建公開的學習行為記錄:規程 1

工具10 創建公開的學習行為記錄:規程 2

第13章記錄個人和小組的學習行為

工具11 學習行為記錄何時讓學習可見

工具12 通過有意識地探究開啟記錄之旅

工具13 通過退後一步開啟記錄之旅

工具14 選擇記錄工具時的注意事項

工具15 錄視頻和拍照片指南

工具16 對話框:讓學生的發言可見

第14章讓家庭成為學生學習的後援

工具17 向家庭介紹“讓學習可見”的理念

工具18 冰箱提醒條:在家實現讓學習可見的五種方式

工具19 讓學習可見的家庭問卷

工具20 讓家庭參與學習過程

工具21 在家記錄學習行為

第15章讓學習在教室外可見

工具22 讓學習和學生可見的公告欄

工具23 為教與學策展

工具24 展板詳解

工具25 “變焦”展板的指南與模板

書摘/試閱



在談及教師和家長的責任時,我從來不喜歡“問責”(accountability)這個詞。這個詞容易誤導人。而本書作者開創性地從高風險測試的角度,探討了理解問責的另一種思路,對此我感到無比欣喜。
多年前,我的朋友兼同事愛德華(特德)?奇滕登[Edward(Ted)Chittenden]提醒過我們,考試分數只能讓我們間接了解學生及其學習情況,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來呈現學校裡正在發生的學習。本書旨在幫助我們思考多種多樣的方式,並權衡利弊。
這本精彩的書將呈現:我們要想用觀察力和辨別力來判斷學生對什麼感興趣,以及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就需要重新審視之前對學生的能力做出的假設,或者需要深入挖掘,以更好地理解學生向我們展示的內容。正是通過後一種形式,本書在為我們提供了職業發展路徑的同時,也展示了如何對他人負責。
現如今,市面上很難找到這樣一本描寫師生都能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的書。戴維?霍金斯(David Hawkins)曾說過,學習是一個三角形,教師和學生分別占據兩個角,第三個角則是他們共同鉆研的主題。我們成人需要和學生一起,解開周圍環境中的矛盾所帶來的困惑。本書第一部分介紹的六個“學習特寫”,無比精彩地描繪出真正的“項目學習”到底是什麼樣的。“項目學習”令人著迷的不是“數學應用題”,而是生活的複雜性。除了記錄這些課堂項目以外,作者還強調了“共同學習”的重要性 ?D?D 無論是在教室裡還是在其他教學環境中。記錄學習行為和教師實踐不僅為孩子,也為成人營造出更豐富的合作學習環境。從他人的視角觀察同一個教學實踐,是強有力的職業發展培訓的重要部分,也往往是學校最為缺失的一環。
每一篇“學習特寫”都展示了它所面對的挑戰。“何為‘偉大’”這篇特寫反映了特德?賽澤(Ted Sizer)所說的“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s)?D?D特寫中提到的班級對觀點的探索非常巧妙,這提醒我們關注耐心聆聽的作用。在這篇特寫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學生的成長,還能看到教師的成長。瓊?索布爾的話讓我回味無窮。她認為,教師經常尋求的是共識而不是分歧,似乎所有分歧都需要愉快地解決。她鼓勵學生辯論,捍衛自己的觀點,但他們似乎沒有準備好去說服對方或聆聽彼此的聲音,反而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為借口拒絕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並達成共識。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她也開始意識到“也許共識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重要”。
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討師生的合作共學。在第二部分最後一章,我們還會探索如何讓家庭參與孩子的學習?D?D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往往缺失家庭這一環。第三部分為學校和教師提供了一些很容易上手的工具,來檢驗前面提到的學習特寫、原則和實踐,可以說這是在真實課堂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操作指南。作者選出的都是我見過的很出色的工具。
作者介紹的學習行為記錄(documentation)和小組學習方法旨在幫助成人更好地理解教學和學生,這些方法類似於帕特?卡裡尼(Pat Carini)在展望學校(Prospect School)和佛蒙特州北本寧頓的教育與 研究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研發的描述性回顧(Descriptive Review)流程。盡管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之處, 但別擔心,這些方法也可以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每一種方法都激勵我們拓寬眼界,深入了解學生和他們在做的事情。分享不同觀點不是為了爭辯,而是為了發現更多可能性。
我很喜歡使用瑞吉歐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簡稱瑞吉歐)教學法,但其中大量的學習行為記錄常常讓我望而卻步。讀完本書,我總算理解了學習行為記錄最本質的目的?D?D讓學生及其學習情況可見。正是這種“可見”使家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同事更好地團結在一起,進而讓學生看到真實的世界。在大多數課堂上,我們都是用眼睛來觀察,卻常常對眼前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但本書所描述的學習行為記錄中豐富且翔實的課堂細節改變了我的刻板印象?D?D記錄學習行為是奢侈的,它是一種耗時的公共關係形式。事實上,學習行為記錄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清晰地了解學習進程。從長遠來看,這樣反而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曾指出,“周圍的人如何思考,孩子就會如何思考”。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對這句話進行了深入闡述,但前提是,孩子身邊的人真的在思考!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們能“傳遞”給孩子的,只能是那些我們自己理解、關心和珍視的東西。我們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重視我們堅信的價值觀。
我還記得在教學生涯的很多年裡,自己常常搞不清到底要近距離接觸學生,還是要退後一步遠觀學生。我總想在兩者間找到平衡,卻又顧此失彼。教師有時總想“插手”做點兒什麼才覺得對得住這份薪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7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