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79折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李淑珍書簡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79474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24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安居樂業並非理所當然,公共事務不能冷漠以對。
他滿腔熱血,甘之如飴。
她戒慎恐懼,含淚成全。
一段從史學教授到閣揆夫人的試煉旅程,
走過山重水複的驚疑不定,收穫坐看雲起的平靜恬淡。

身為政治學者江宜樺的妻子,面對丈夫滿腔報國熱忱,原本只想在遠處旁觀政治的李淑珍,從驚嚇、抗拒、不捨到勉力配合,成為貼近觀察台灣政治的閣揆夫人,也因此在書簡中留下了對台灣青春民主時代的紀錄。她透過江宜樺在政壇起落的經歷,反省台灣民主政治的得失,並思考個人如何在此時代安身立命。
所謂「青春民主」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21世紀初「新公民」/「覺醒青年」橫空出世、積極參與政治,其二則是指台灣的民主尚在青春、青澀階段,有待成長茁壯。
書中收錄2004年到2024年的信件,橫跨20年歲月,而主要集中於2008年之後。全書分為兩卷。卷一〈轉角遇見政治〉反映了作者從政治的旁觀者轉變為「苦主」的歷程。卷二〈遠行與回歸〉呈現的是江宜樺卸任公職後,家裡逐漸恢復平靜,作者繼續從史學與儒學角度關懷文教、政治與人生。

【暖心推薦】
淑珍這本書明著說是2004年到2024年自己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師,做為一個「歷史學者/儒家信徒/政治人物配偶」整整20年心境浮沉的寫照;但仔細讀來,無論從卷一「轉角遇見政治」的驚濤駭浪,或卷二「遠行與回歸」的坐看雲起時,全書的主角其實一直都不是作者自己。書名雖然標做《致一個青春民主的時代》,但整本書的內容卻可以濃縮成兩個字:「陪伴」。這是一本陪伴的書!
「陪伴」誰呢?當然是那個叫做「江宜樺」的人!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前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前監察院副院長

書信集的出版,對淑珍而言最大的意義是記錄並反思一個青春民主的點點滴滴。對我而言,則是讓讀者瞥見從政者家人為了「成全」而必然付出的犧牲與忍受的委屈。這個面向通常不為媒體所知,也鮮為世人所了解,即使我在從政之前,也不曾想像政治人物成敗毀譽的背後,會涉及如此多幽微、複雜、辛苦的私領域磨合。淑珍做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歷史學者,將政治人物配偶的所見所感形諸文字,應可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個磨合過程的真相。
——江宜樺/前行政院院長、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1961年生於台南,高雄女中、台大歷史系、師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求學時曾經歷文學、經學、史學等階段的思想轉折,三者共同形塑日後的學術關懷︰文學直視人生真實,經學安定人心憂疑,史學則體現生命的渺小與莊嚴。目前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以史學從事生命教育。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思想史、當代儒學,並持續觀察台灣文化與政治。著有《東周喪葬禮制初探》、《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及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並有譯作《古典民主原論》。

自序 給下一個世紀的備忘錄

曾經,我勤於寫信,習慣以文字和友人、學生談心。
二十世紀的信箋是透過紙筆書寫、郵差傳送;如今,除了少數例外,那些紙本信件早已鴻飛冥冥、灰飛煙滅。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電子郵件一度風行,彈指之間傳送複製,有別於傳統信件之傳送耗時、保存不易;而此載體可以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又和更晚近的LINE、FB、Instagram、X、Threads之輕薄短小不同。這本書所收錄的,就是我的書信史中電子郵件時期的舊作。
隨著年歲漸長,從容的時間、交心的情懷,都已不復可得;那段以電子郵件寫信的歲月,也成為某種「時代的眼淚」。將它們匯集成編,一如漫步秋林、摭拾落葉、夾在書頁中回味,自娛的成分多於娛人。
然而,有六年半的時間(二○○八-二○一四),由於外子江宜樺從政,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台灣政治。書簡中的觀點,反映出筆者的多重身分:歷史學者、大學教師、儒家信徒、妻子、母親,以及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政治人物的配偶。因此,這些書信不只記錄了筆者個人生命的點滴,也不期然為這個時代留下了深淺不一的若干刻痕。
身為政治人物的妻子,隨時可能遭到「婦人干政」的指控,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言論自由。不論是在寫信的當時,乃至出書的此刻,自我審查的刀鋒,一直沒有離開筆者心頭、筆端太遠。更何況,台灣社會黨同伐異,側翼網軍撒豆成兵,公共領域理盲濫情,大部分的朋友都不贊成我公開這些書信,外子更不樂見它們出版。這些因素,使我幾度遲疑,欲言又止,出版計畫推遲了三年、五年、十年……。
如今打破沉默,與幾個原因有關:
――影響台灣政治甚巨的太陽花學運(二○一四)將滿十年,其後座力延續至今,社會各界對其詮釋仍眾說紛紜。
――蔡英文政府八年任期即將結束,內政、外交、兩岸政策的成敗得失,可以蓋棺定論,與馬英九政府時代做對照。
――兩岸關係緊張,台海兵凶戰危,加上個人年歲漸增、生命大限逼近,該做的事已經不能再拖延。
於是就有了這一本書。
筆者通信的對象有學生、有朋友,信中討論的主題形形色色,但大多是從一個「歷史學者/儒家信徒/政治人物配偶」的角度,觀察光怪陸離的台灣青春民主現象,並思考個人如何在此一時代安身立命。
筆者所謂「青春民主」有二層意思。其一是指二十一世紀初「新公民」/「覺醒青年」橫空出世、積極參與政治,其二則是指台灣的民主尚在青春、青澀階段。
就前者而言:目前活躍於台灣公共領域的「覺醒青年」,大多出生於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太陽花運動爆發時他們還是慘綠少年,目前仍在壯年階段。他們是台灣的八、九年級生(或曰「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受解嚴、教改、網路、社交媒體,以及本土化思潮影響,在人生觀、世界觀、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美感品味、流行語彙、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皆與筆者所屬四、五年級生(嬰兒潮世代,Baby-boomers)大為不同。這些當年的慘綠少年,將左右台灣的未來,決定台灣的存亡。
就後者而言:台灣解嚴迄今不滿四十年,民主資歷尚淺,許多選民心態如同青少年,一方面血氣方剛、充滿活力,另一方面也叛逆任性、唯我獨尊。爭取權利時不遺餘力、理直氣壯;但被要求履行成人義務時,則兩肩一聳,成為路人甲、路人乙。(――話又說回來,這些現象,或許不是因為台灣的民主還很年輕,而是因為民主政治本質上就是如此?)
書中收錄的信件,時間從二○○四年到二○二四年,橫跨二十年歲月,而主要集中於二○○八年之後。全書分為兩卷。卷一〈轉角遇見政治〉包括「山重水複」、「海雨天風」、「驚濤駭浪」三章,反映了筆者從政治的旁觀者變為「苦主」的歷程。二○○八年外子進入政壇,在馬英九政府時期陸續擔任研考會主委、內政部長、副閣揆、閣揆,參與過政府組織改造、強化災防體系、年金改革、十二年國教等政策制定,處理過八八風災、高雄氣爆等天災人禍的善後,也遭遇到野草莓學運、反華光社區迫遷、反核四、大埔事件、洪仲丘事件,以及太陽花學運等政治社會運動的挑戰。
隨著責任加重,外界對他毀譽交加;不管他如何殫精竭慮,學界、文化界、社運界對他的責難紛至沓來,也對我們的家庭生活造成衝擊。此一時期的許多書信,是就我所知,嘗試回應朋友、學生的諸多質疑,也包括我從幕後觀察台灣民主運作的省思。但這些努力終歸徒勞,許多人與我們絕交。這段跌宕起伏的政壇歷險記,直到二○一四年底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外子辭職卸任,才告一段落。
卷二〈遠行與回歸〉分為兩章:「在天之涯」及「坐看雲起」。二○一五年外子與我赴美一年,分別訪問東岸的哈佛大學及西岸的史丹佛大學。天涯海角的春花秋葉、人情溫暖,為我們療傷止痛;政治之外的廣袤天地,讓我們眼界大開,心境為之一寬。「在天之涯」即收錄了這段期間所寫家書。
經過三年半的流亡,外子由美國而香港、由香港而台灣,回家的道路漫長而艱難。儘管太陽花官司纏訟六年、在校園中屢遭追殺,但他依然堅持理性,除了在香港城市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傳道授業,也成立長風文教基金會,繼續關心公共事務。
而我,始終都沒有離開校園與家庭,只是看著外子坐長途雲霄飛車,一路上忽高忽低,為他擔驚受怕,慶幸他最後終於安然落地。這趟驚奇之旅,使我看多了世情、增長了見識,也從史學與儒學的角度,對知識、政治與人生的意義有更多思考,「坐看雲起」即是這段時期的心情寫照。
對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可能有兩重困難。首先,在特定時刻寫下的這些書信,反映當下心情與想法,內容往往跳躍而隨興。其次,這些書信的收件者大多互不相識,信與信之間並無關聯,只是依照時序排列,缺乏內在邏輯理路。它們好比用多年來掇拾的野草閒花,串接成不成形的花環;以琴鍵上不和諧的音符,譜寫一首複調樂曲。內容時而直白,時而幽微;心情時而大開,時而大闔,充滿真實人生的瑣碎與曲折。
書簡原為雙人探戈、多重對話,如今為尊重著作權,隱去對方發言,於是整本書變為一個人喋喋不休、喃喃自語,誠為一憾,為此要向與我通信的朋友、學生們深深致歉。
除了將部分朋友、學生名字改為化名,刪去若干涉及對方隱私的內容,並將原為英文的若干信件譯為中文,本書基本上保留當時信件原貌,沒有更動;時過境遷,心境、語彙已經改變,也無從回溯虛構。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時代背景與書寫脈絡,筆者接受編輯的建議,在各章節另外加上了前言。這些前言有如小論文,和書信的隨興性質大相逕庭,這是為了收束較為散漫的文風,讓全書有較為清晰的主軸。也不妨把它們看作寫給讀者的書信,雖然比較嚴肅,但一樣發自內心。
有心探討學者從政的成敗得失,或企圖窺探政治人物隱私的人,可以從本書中滿足若干好奇。而視我們如寇讎者,不只可以撿到槍,簡直是平白獲贈一個火藥庫,可以用來「出征」,發射成一片綿密的火網。
因此,直到此刻,我仍不確定會不會後悔出版此書。或許應該在整理好之後束諸高閣,任它從此湮沒草萊;等到百年之後,物換星移,留給有歷史癖的後人去研究?如果它竟然在我生前出版了,只能說:那是出於一時衝動,而非深謀遠慮。
不過,會不會也有些人願意透過它,增加一些對二○○八-二○一四年台灣政治社會的理解?會不會有人願意想一想:那個年代為何受某些人詛咒,卻受另一些人懷念,或是既詛咒又懷念?會不會有人願意進而思考:解嚴後本應向上提升的台灣,在民主實踐方面究竟遇到了何種困境,以致近四十年它似乎是向下沉淪?――如果有那樣的讀者,這本書的出版也算不負初衷。
畢竟,書信不只是書信,它也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紀的備忘錄。一葉知秋,預告盛衰興亡的來臨。

二○二三年十月十五日

目次

圖片集錦――轉角遇見政治
圖片集錦――遠行與回歸

推薦序――陪伴/孫大川
推薦序――紛紛政事,歸諸歷史/江宜樺
自序――給下一個世紀的備忘錄

卷一 轉角遇見政治
第一章 山重水複:從學界到政界(二○○四-二○一一)
一、書生議論
二、人生轉彎
三、政壇初體驗
四、匍匐前進
五、天下第一部
六、歡喜做,甘願受

第二章 海雨天風:閣揆之路(二○一二-二○一三)
一、憂鬱的春天
二、進入深水區
三、高處不勝寒
四、社運時代
五、幕後人生

第三章 驚滔駭浪:新世代海湧(二○一四-二○一五)
一、風雨同舟
二、太陽花學運
三、桃源何處
四、告別大海的時刻

卷二 遠行與回歸
第四章 在天之涯:療癒之旅(二○一五)
一、新英格蘭之春
二、重讀美利堅
三、挑戰與偶遇
四、常春藤的美麗與哀愁
五、遙望故鄉
六、紐約仲夏
七、加州秋日
八、父母心

第五章 坐看雲起:重返原點(二○一六-二○二四)
一、有所不為
二、長風破浪
三、兩岸三地
四、江山有待

書摘/試閱

自序 給下一個世紀的備忘錄
曾經,我勤於寫信,習慣以文字和友人、學生談心。
二十世紀的信箋是透過紙筆書寫、郵差傳送;如今,除了少數例外,那些紙本信件早已鴻飛冥冥、灰飛煙滅。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電子郵件一度風行,彈指之間傳送複製,有別於傳統信件之傳送耗時、保存不易;而此載體可以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又和更晚近的LINE、FB、Instagram、X、Threads之輕薄短小不同。這本書所收錄的,就是我的書信史中電子郵件時期的舊作。
隨著年歲漸長,從容的時間、交心的情懷,都已不復可得;那段以電子郵件寫信的歲月,也成為某種「時代的眼淚」。將它們匯集成編,一如漫步秋林、摭拾落葉、夾在書頁中回味,自娛的成分多於娛人。
然而,有六年半的時間(二○○八-二○一四),由於外子江宜樺從政,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台灣政治。書簡中的觀點,反映出筆者的多重身分:歷史學者、大學教師、儒家信徒、妻子、母親,以及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政治人物的配偶。因此,這些書信不只記錄了筆者個人生命的點滴,也不期然為這個時代留下了深淺不一的若干刻痕。
身為政治人物的妻子,隨時可能遭到「婦人干政」的指控,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言論自由。不論是在寫信的當時,乃至出書的此刻,自我審查的刀鋒,一直沒有離開筆者心頭、筆端太遠。更何況,台灣社會黨同伐異,側翼網軍撒豆成兵,公共領域理盲濫情,大部分的朋友都不贊成我公開這些書信,外子更不樂見它們出版。這些因素,使我幾度遲疑,欲言又止,出版計畫推遲了三年、五年、十年……。
如今打破沉默,與幾個原因有關:
――影響台灣政治甚巨的太陽花學運(二○一四)將滿十年,其後座力延續至今,社會各界對其詮釋仍眾說紛紜。
――蔡英文政府八年任期即將結束,內政、外交、兩岸政策的成敗得失,可以蓋棺定論,與馬英九政府時代做對照。
――兩岸關係緊張,台海兵凶戰危,加上個人年歲漸增、生命大限逼近,該做的事已經不能再拖延。
於是就有了這一本書。
筆者通信的對象有學生、有朋友,信中討論的主題形形色色,但大多是從一個「歷史學者/儒家信徒/政治人物配偶」的角度,觀察光怪陸離的台灣青春民主現象,並思考個人如何在此一時代安身立命。
筆者所謂「青春民主」有二層意思。其一是指二十一世紀初「新公民」/「覺醒青年」橫空出世、積極參與政治,其二則是指台灣的民主尚在青春、青澀階段。
就前者而言:目前活躍於台灣公共領域的「覺醒青年」,大多出生於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太陽花運動爆發時他們還是慘綠少年,目前仍在壯年階段。他們是台灣的八、九年級生(或曰「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受解嚴、教改、網路、社交媒體,以及本土化思潮影響,在人生觀、世界觀、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美感品味、流行語彙、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皆與筆者所屬四、五年級生(嬰兒潮世代,Baby-boomers)大為不同。這些當年的慘綠少年,將左右台灣的未來,決定台灣的存亡。
就後者而言:台灣解嚴迄今不滿四十年,民主資歷尚淺,許多選民心態如同青少年,一方面血氣方剛、充滿活力,另一方面也叛逆任性、唯我獨尊。爭取權利時不遺餘力、理直氣壯;但被要求履行成人義務時,則兩肩一聳,成為路人甲、路人乙。(――話又說回來,這些現象,或許不是因為台灣的民主還很年輕,而是因為民主政治本質上就是如此?)
書中收錄的信件,時間從二○○四年到二○二四年,橫跨二十年歲月,而主要集中於二○○八年之後。全書分為兩卷。卷一〈轉角遇見政治〉包括「山重水複」、「海雨天風」、「驚濤駭浪」三章,反映了筆者從政治的旁觀者變為「苦主」的歷程。二○○八年外子進入政壇,在馬英九政府時期陸續擔任研考會主委、內政部長、副閣揆、閣揆,參與過政府組織改造、強化災防體系、年金改革、十二年國教等政策制定,處理過八八風災、高雄氣爆等天災人禍的善後,也遭遇到野草莓學運、反華光社區迫遷、反核四、大埔事件、洪仲丘事件,以及太陽花學運等政治社會運動的挑戰。
隨著責任加重,外界對他毀譽交加;不管他如何殫精竭慮,學界、文化界、社運界對他的責難紛至沓來,也對我們的家庭生活造成衝擊。此一時期的許多書信,是就我所知,嘗試回應朋友、學生的諸多質疑,也包括我從幕後觀察台灣民主運作的省思。但這些努力終歸徒勞,許多人與我們絕交。這段跌宕起伏的政壇歷險記,直到二○一四年底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外子辭職卸任,才告一段落。
卷二〈遠行與回歸〉分為兩章:「在天之涯」及「坐看雲起」。二○一五年外子與我赴美一年,分別訪問東岸的哈佛大學及西岸的史丹佛大學。天涯海角的春花秋葉、人情溫暖,為我們療傷止痛;政治之外的廣袤天地,讓我們眼界大開,心境為之一寬。「在天之涯」即收錄了這段期間所寫家書。
經過三年半的流亡,外子由美國而香港、由香港而台灣,回家的道路漫長而艱難。儘管太陽花官司纏訟六年、在校園中屢遭追殺,但他依然堅持理性,除了在香港城市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傳道授業,也成立長風文教基金會,繼續關心公共事務。
而我,始終都沒有離開校園與家庭,只是看著外子坐長途雲霄飛車,一路上忽高忽低,為他擔驚受怕,慶幸他最後終於安然落地。這趟驚奇之旅,使我看多了世情、增長了見識,也從史學與儒學的角度,對知識、政治與人生的意義有更多思考,「坐看雲起」即是這段時期的心情寫照。
對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可能有兩重困難。首先,在特定時刻寫下的這些書信,反映當下心情與想法,內容往往跳躍而隨興。其次,這些書信的收件者大多互不相識,信與信之間並無關聯,只是依照時序排列,缺乏內在邏輯理路。它們好比用多年來掇拾的野草閒花,串接成不成形的花環;以琴鍵上不和諧的音符,譜寫一首複調樂曲。內容時而直白,時而幽微;心情時而大開,時而大闔,充滿真實人生的瑣碎與曲折。
書簡原為雙人探戈、多重對話,如今為尊重著作權,隱去對方發言,於是整本書變為一個人喋喋不休、喃喃自語,誠為一憾,為此要向與我通信的朋友、學生們深深致歉。
除了將部分朋友、學生名字改為化名,刪去若干涉及對方隱私的內容,並將原為英文的若干信件譯為中文,本書基本上保留當時信件原貌,沒有更動;時過境遷,心境、語彙已經改變,也無從回溯虛構。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時代背景與書寫脈絡,筆者接受編輯的建議,在各章節另外加上了前言。這些前言有如小論文,和書信的隨興性質大相逕庭,這是為了收束較為散漫的文風,讓全書有較為清晰的主軸。也不妨把它們看作寫給讀者的書信,雖然比較嚴肅,但一樣發自內心。
有心探討學者從政的成敗得失,或企圖窺探政治人物隱私的人,可以從本書中滿足若干好奇。而視我們如寇讎者,不只可以撿到槍,簡直是平白獲贈一個火藥庫,可以用來「出征」,發射成一片綿密的火網。
因此,直到此刻,我仍不確定會不會後悔出版此書。或許應該在整理好之後束諸高閣,任它從此湮沒草萊;等到百年之後,物換星移,留給有歷史癖的後人去研究?如果它竟然在我生前出版了,只能說:那是出於一時衝動,而非深謀遠慮。
不過,會不會也有些人願意透過它,增加一些對二○○八-二○一四年台灣政治社會的理解?會不會有人願意想一想:那個年代為何受某些人詛咒,卻受另一些人懷念,或是既詛咒又懷念?會不會有人願意進而思考:解嚴後本應向上提升的台灣,在民主實踐方面究竟遇到了何種困境,以致近四十年它似乎是向下沉淪?――如果有那樣的讀者,這本書的出版也算不負初衷。
畢竟,書信不只是書信,它也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紀的備忘錄。一葉知秋,預告盛衰興亡的來臨。
二○二三年十月十五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74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