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提升學校變革領導力(簡體書)
滿額折

提升學校變革領導力(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8 元
定價
:NT$ 359 元
優惠價
8731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在討論學校變革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校變革領導力概念的核心在於校長變革領導力與全體成員變革領導力的融合。學校要實現成功變革,有八個步驟,即確立引領變革的學校文化、將文化理念落實到變革行動中、建立團結團隊、激發變革內驅力、發揮初步成就的價值、促進變革的深入和持續、實現學校的長期穩定發展。八個步驟中,文化理念或價值觀念是一以貫之的主線,因此學校變革領導力的關鍵與核心是價值領導力,價值文化與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相比是最內核的東西,是學校組織的靈魂。但是學校組織變革只有文化理念或價值觀念是不夠的,必須將之轉化為組織架構、規章制度、教師行為、學生發展、工作績效,亦即,必須落地必須接地氣。
全書結合實例,生動清晰,適合中小學管理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柴純青,《北京教育學院學報》、《教師發展研究》主編,原《中小學管理》雜誌社社長、編審。主要從事學校管理診斷與諮詢服務和教育政策研究,主持、參與了各地幾十所學校的整體改進工作。出版《成功學校管理智慧》(合著)、《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謀劃與實施》(合著)、《法與規:踐行中國學校法治核心路徑》(主編)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教育管理研究,並成功指導多所學校實現了變革。本書提出,學校教師團隊每一個成員的積極參與以及在積極參與中培育出的領導力是學校變革成功的關鍵。變革型校長應激發隔閡培養學校教師團隊中每個成員的領導力,從而實現學校的整體變革。

全書提出了八個變革步驟,總結了學校變革中的注意事項,可以為學校管理者提供有價值的引領。

序 一
很榮幸成為《提升學校變革領導力》書稿的第一個讀者,讀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我的研究領域是教育管理與政策,同時也做管理工作,既是學校變革的研究者,也是學校變革的實踐者,深感研究不易,實踐更難。這本書篇幅不長,卻給我以豐富的啟示,對我從事學校組織變革的研究與實踐皆大有裨益。
本書在討論學校變革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校變革領導力概念的核心在於校長變革領導力與全體成員變革領導力的融合。隨後,本書進入了主體內容,闡述了學校實現成功變革的八個步驟,即重塑學校理念、文化引領行動、建設團結團隊、激發變革動力、創新專業組織、發揮成就價值、促進變革持續、成果融入文化。八個步驟中,文化理念或價值觀念是一以貫之的主線,因此學校變革領導力的關鍵與核心是價值領導力,價值文化與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相比是最內核的東西,是學校組織的靈魂。但是學校組織變革只有文化理念或價值觀念是不夠的,必須將之轉化為組織架構、規章制度、教師行為、學生發展、工作績效,亦即,必須落地,必須接地氣。紙上談兵講理念,非常容易,腳踏實地做事情,著實不易。要讓學校發生全面變革,而且讓變革持續發生、讓學校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歷經千難萬險,還要系統設計。
本書闡述的八個步驟,就是對於促進學校變革的系統設計。這個系統框架不是隨意提出的。作者借鑒了領導力大師科特的企業變革八個步驟的理論,不僅借鑒了其前期理論,也借鑒了其後期理論,如科特後來提出的“雙元驅動”組織結構設計就被本書吸收到其論述框架中。這種借鑒並不是簡單照搬,而是創造性的轉換,使其適用於學校情境,適用於中國國情,因此,這種轉換既是教育性的又是本土化的,在此過程中,充分吸收了許多學校組織變革的實踐營養。本書不是國外理論的簡單借鑒,而主要是本土化實踐的學術化概括,其中包含著作者十多年參與中小學整體改進實踐的理性反思,包含著十多位成功實現學校改進的校長的實踐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是作者和多位中小學校長共同完成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本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一本既“有用”又“好用”的書。“有用”是指本書充滿實踐智慧,乾貨多多,有很強的操作性,絕非虛幻的空談;“好用”是指語言簡明扼要且通俗易懂,並沒有使用晦澀難解的學術用語,讀者會有愉快的閱讀體驗。因此,本書對有志於促進學校變革的廣大中小學校長具有豐富的啟發意義與實用價值。
這是一本主要給中小學校長們寫的書,為便於校長們發動和推進學校變革,本書還集中討論了變革型校長的特徵,以及校長如何推動學校的持續改進,這些內容也彌足珍貴,是校長們需要重點閱讀與反思的章節。
21世紀是個不確定性很強的時代,但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和學校管理工作,需要在不確定性當中去尋求確定性,否則,我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系統將無所依著。這個確定性包含了對於孩子的熱愛、對於教育力量的確信、對於學校變革的堅持。此外,作者從學校變革八個步驟及具體的案例中,提煉了“使命—情感—思維—行動(META)”作為變革“DNA”,不僅有助於變革型學校的成員們“複製”,還能夠為願意變革的校長們所“移植”,以幫助更多人具有變革領導力,促進更多的學校變革發生。

褚宏啟(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2022年11月15日

序 二
2022年,不平常。能完成一本書,不簡單。《提升學校變革領導力》這本書,源于作者不懈不倦的堅持和思考。
這種堅持源于熱愛人生。人生一詞能夠包括生活、生命、工作、生存狀態和過程,它需要自我管理。生命以負熵為食,向死而生,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管理逆熵做功,其目的是追求確定性,獲得安全感,鍛煉變革力。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人公安迪,被誤判進獄後,首先說的一句話是,人活著總得幹點什麼。所以,他淡定地計劃著,做海報,辦圖書館,越獄並告發監獄長,救贖身體和靈魂。影片的社會性思考意味深長。在馬克思那裡,人的本質的實現是對勞動的全面佔有。這分別是現實版和理論版的對人生本質的思考,異曲同工。我們凡夫俗子的生活總是一地雞毛,但不影響堅強和倔強,每個人都活出了羅曼·羅蘭式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生命有限,生活不易,對人生的熱愛就是勇敢地活下去,並活得好,活得久,用你認同的意義和勞動進行調節和充實。
這種堅持源於鍾情教育。教育向善,立德樹人。從事教育的人多半是對教育一見鍾情,再見鍾情,終身鍾情,這種鍾情嵌在骨子裡,自然帶就了一番教育情懷。這是良心的確定性、專業的安全感。作者始終相信教育的價值和學校的功能,好學校助益人的健康成長,並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治療社會。作為專業的教育媒體人,作者的情懷是熱的,眼睛是亮的,文字是活的。這本書可讀性強,有真實鮮活的事例,有層層入理的思考。作者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小中見大,觀察教育現象,憂心教育和人的命運,也相信教育會助力美好社會,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好。
那些細節帶來的教育疼痛
早在2004年,因為自己孩子上學以後所經歷的一些事情,我開始關注兒童的上學體驗,並隨後發表過兩篇以“細節的疼痛”為主題的文章,列舉了學校所發生的若干案例,針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乃至傷害進行了一些反思。那時候,我認為這些案例並不具有普遍性,也沒有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思考。
後來,我聽到了一位身為教育局局長的朋友講述他兒子的上學故事:某次考試,題目是根據所給的材料發表自己的看法。試卷發下來以後,孩子發現自己一分未得,他很不服氣,去找老師,並和老師爭論起來。老師說,因為他寫的不是標準答案,所以不能得分。孩子反問:題目明確說了,讓我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怎麼還有標準答案?師生為此僵持了一個月之久。孩子本來希望得到局長父親的支持,但發現父親並沒有採取行動。最後,孩子認識到自己還要與老師長期共處,僵持了一個月以後,就主動妥協了。對此,朋友說他很為難,他肯定不能用權力去對老師做什麼,但又為孩子的境況感到難過。最後,他感慨道:孩子的妥協就是教育的悲哀。
他的故事讓我意識到,如果一個教育局局長都難以幫助自己孩子擺脫這種不愉快的遭遇,那很可能意味著有更多的兒童在學校經歷這種遭遇。我在很多場合講過這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及其中的細節表明,我們的教育體系具有典型的“線性”特徵,即學生按教師的預期,從已有的材料出發,沿著一條被規定好的線路,得出標準答案,如果偏離線路和答案,就會受到懲罰。這種直線的、單維度的且缺乏變化的基本結構,反映了學校這個機構的基本運轉方式。按照這個運轉方式,教師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孩子遇到困惑時的不甘、反抗乃至心理上的疼痛也是真實的。
長期以來,學校被認為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兒童社會化意味著:兒童是未長大的成人,他們在當下不具有社會性,通過學校教育後,才會在將來具有社會性,成長為符合成年人期望的人。學校通過建立統一的、可預測的行為標準,將社會的規則和各種期待灌輸給他們,使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一員。
按照這一功能,學校設定了高度線性的結構。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形態高度結構化,從備課到上課,從導入到講解、提問、練習,通常都是精心設計的,學校也往往以環節是否完整、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來評價教師,最後,以能否考出好分數和升入好學校來評價教師。肯·羅賓遜(Ken Robinson)爵士在TED演講中曾批判過“大學起源於幼兒園”的現象——任何個體的兒童從幼兒園開始,就沿著這個線性體系軌道前進,每做對一件事,就會向後半生想要的生活接近一步。因此,大人們為兒童選擇“好幼兒園”,繼而上“好小學”“好中學”,最終目的就是上“好大學”。而這個“好”的判斷,往往是基於“分數”和“排名”。
在這個結構中,學生的個體特徵很難得到關注。曾經聽過一堂數學課。孩子們按照老師的引導,認識了平面圖形以後,進入了教學實踐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遊戲,孩子們被要求選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圖形,然後用它們拼出大的圖形。其中一個孩子把兩個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相接,怎麼也拼不出一個規則圖形。老師問他:“這樣可以嗎?”孩子猶豫地說:“不可以。”老師毫不遲疑地要求:“請同桌來完成。”於是同桌幫他完成了,這個孩子成了自己活動的旁觀者。我們可以想見這個孩子當時的沮喪。所以,學校需要給教師更多專業自主的空間,幫助教師更用心地體察兒童的需要,在課堂上從容一些,能夠等等“慢”
的孩子。
線性的教育體系容易用“成功”和“失敗”的二分概念作為評價標準,促使兒童追求成人設定的“標準”,達到“標準”就被定義為“成功者”,反之就是“失敗者”。害怕失敗很容易讓兒童產生巨大的心理陰影,讓兒童畏首畏尾,不敢嘗試,不僅失去學習的快樂,還會產生恐懼,而恐懼正是學習的敵人。一旦學生偏離成功軌道的預設,部分教師還傾向于給稍有“出格”的學生貼上某種標簽。有一個孩子無奈地寫道:“只要做錯了一件事,就意味著你一無是處,而且一直是。”
由此,我們需要對教育文化進行反思。幾年前,我在一所學校參加活動,請老師們回憶自己中小學時期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我驚訝地發現,大部分老師所說的都是很不愉快的故事。其中一位中年老師這樣說道:“我讀中學的時候,數學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說:‘你是教師子女啊,怎麼不會做題?’我想,教師的孩子就一定要什麼都會嗎?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從那以後,我上學的整個過程中都不敢說自己的家長是教師。”“教師的子女就應該比別人更會做題”的觀念是怎麼來的?仔細想想,教育體系沉澱了很多我們認為是不證自明的東西,如“教師拼命教,孩子就一定能學會”“學被視為教的結果”等,而這些潛在的認知既沒有邏輯性,也不符合教育規律。
多年以來,眾多研究者都對這一體系提出了改進方案。在這些高度理性的話語背後,我們應該看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具體的兒童、每一位教師在學校裡經歷的“細節的疼痛”。怎樣減少這些疼痛,怎樣改善我們的學校文化?我們需要從個體生命、學校及社會發展的相互關聯中,尋找破解之法。
人類出現以來,就有比其他物種更加鮮明的特性,他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內驅力和想像力,願意探索和嘗試,並在不斷的試錯中進行創造,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演進。變革我們的學校,使得學校不斷適應時代的變遷,進行系統革新,跳出線性的運轉方式,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的使命。那些細節帶來的教育疼痛
早在2004年,因為自己孩子上學以後所經歷的一些事情,我開始關注兒童的上學體驗,並隨後發表過兩篇以“細節的疼痛”為主題的文章,列舉了學校所發生的若干案例,針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乃至傷害進行了一些反思。那時候,我認為這些案例並不具有普遍性,也沒有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思考。
後來,我聽到了一位身為教育局局長的朋友講述他兒子的上學故事:某次考試,題目是根據所給的材料發表自己的看法。試卷發下來以後,孩子發現自己一分未得,他很不服氣,去找老師,並和老師爭論起來。老師說,因為他寫的不是標準答案,所以不能得分。孩子反問:題目明確說了,讓我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怎麼還有標準答案?師生為此僵持了一個月之久。孩子本來希望得到局長父親的支持,但發現父親並沒有採取行動。最後,孩子認識到自己還要與老師長期共處,僵持了一個月以後,就主動妥協了。對此,朋友說他很為難,他肯定不能用權力去對老師做什麼,但又為孩子的境況感到難過。最後,他感慨道:孩子的妥協就是教育的悲哀。
他的故事讓我意識到,如果一個教育局局長都難以幫助自己孩子擺脫這種不愉快的遭遇,那很可能意味著有更多的兒童在學校經歷這種遭遇。我在很多場合講過這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及其中的細節表明,我們的教育體系具有典型的“線性”特徵,即學生按教師的預期,從已有的材料出發,沿著一條被規定好的線路,得出標準答案,如果偏離線路和答案,就會受到懲罰。這種直線的、單維度的且缺乏變化的基本結構,反映了學校這個機構的基本運轉方式。按照這個運轉方式,教師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孩子遇到困惑時的不甘、反抗乃至心理上的疼痛也是真實的。
長期以來,學校被認為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兒童社會化意味著:兒童是未長大的成人,他們在當下不具有社會性,通過學校教育後,才會在將來具有社會性,成長為符合成年人期望的人。學校通過建立統一的、可預測的行為標準,將社會的規則和各種期待灌輸給他們,使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一員。
按照這一功能,學校設定了高度線性的結構。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形態高度結構化,從備課到上課,從導入到講解、提問、練習,通常都是精心設計的,學校也往往以環節是否完整、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來評價教師,最後,以能否考出好分數和升入好學校來評價教師。肯·羅賓遜(Ken Robinson)爵士在TED演講中曾批判過“大學起源於幼兒園”的現象——任何個體的兒童從幼兒園開始,就沿著這個線性體系軌道前進,每做對一件事,就會向後半生想要的生活接近一步。因此,大人們為兒童選擇“好幼兒園”,繼而上“好小學”“好中學”,最終目的就是上“好大學”。而這個“好”的判斷,往往是基於“分數”和“排名”。
在這個結構中,學生的個體特徵很難得到關注。曾經聽過一堂數學課。孩子們按照老師的引導,認識了平面圖形以後,進入了教學實踐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遊戲,孩子們被要求選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圖形,然後用它們拼出大的圖形。其中一個孩子把兩個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相接,怎麼也拼不出一個規則圖形。老師問他:“這樣可以嗎?”孩子猶豫地說:“不可以。”老師毫不遲疑地要求:“請同桌來完成。”於是同桌幫他完成了,這個孩子成了自己活動的旁觀者。我們可以想見這個孩子當時的沮喪。所以,學校需要給教師更多專業自主的空間,幫助教師更用心地體察兒童的需要,在課堂上從容一些,能夠等等“慢”
的孩子。
線性的教育體系容易用“成功”和“失敗”的二分概念作為評價標準,促使兒童追求成人設定的“標準”,達到“標準”就被定義為“成功者”,反之就是“失敗者”。害怕失敗很容易讓兒童產生巨大的心理陰影,讓兒童畏首畏尾,不敢嘗試,不僅失去學習的快樂,還會產生恐懼,而恐懼正是學習的敵人。一旦學生偏離成功軌道的預設,部分教師還傾向于給稍有“出格”的學生貼上某種標簽。有一個孩子無奈地寫道:“只要做錯了一件事,就意味著你一無是處,而且一直是。”
由此,我們需要對教育文化進行反思。幾年前,我在一所學校參加活動,請老師們回憶自己中小學時期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我驚訝地發現,大部分老師所說的都是很不愉快的故事。其中一位中年老師這樣說道:“我讀中學的時候,數學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說:‘你是教師子女啊,怎麼不會做題?’我想,教師的孩子就一定要什麼都會嗎?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從那以後,我上學的整個過程中都不敢說自己的家長是教師。”“教師的子女就應該比別人更會做題”的觀念是怎麼來的?仔細想想,教育體系沉澱了很多我們認為是不證自明的東西,如“教師拼命教,孩子就一定能學會”“學被視為教的結果”等,而這些潛在的認知既沒有邏輯性,也不符合教育規律。
多年以來,眾多研究者都對這一體系提出了改進方案。在這些高度理性的話語背後,我們應該看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具體的兒童、每一位教師在學校裡經歷的“細節的疼痛”。怎樣減少這些疼痛,怎樣改善我們的學校文化?我們需要從個體生命、學校及社會發展的相互關聯中,尋找破解之法。
人類出現以來,就有比其他物種更加鮮明的特性,他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內驅力和想像力,願意探索和嘗試,並在不斷的試錯中進行創造,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演進。變革我們的學校,使得學校不斷適應時代的變遷,進行系統革新,跳出線性的運轉方式,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的使命。取法乎上,保持清醒,積極工作,沒錯。人生向美好,教育向未來,學校向變革,沖吧。

張東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2023年1月1日

目次

目 錄
序 一 / 001
序 二 / 003
第一章 變革是學校對未來的響應
第一節 那些細節帶來的教育疼痛 / 003
第二節 疼痛何來——從“現代學校”的誕生說起 / 006
第三節 對學校變革的期待 / 013
第四節 本書的基本結構 / 017
第二章 學校變革要關注的維度
第一節 兒童觀的變遷 / 023
第二節 學校的時代性 / 029
第三節 學校的變革文化 / 036
第四節 學校變革與變革領導力 / 041
第三章 學校變革的八個步驟
第一節 重塑學校理念 / 049
第二節 文化引領行動 / 061
第三節 建設團結團隊 / 074
第四節 激發變革動力 / 085
第五節 創新專業組織 / 096
第六節 發揮成就價值 / 112
第七節 促進變革持續 / 125
第八節 成果融入文化 / 141
第四章 成為變革型領導者
第一節 變革型校長的主要特徵 / 157
第二節 給校長的一些建議 / 167
結語 複製變革DNA:幫助更多人具有變革領導力 / 173
參考文獻 / 185
後 記 / 18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2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