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胡適的人生智慧: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在知識與反思中培育獨立思考的力量
滿額折

胡適的人生智慧: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在知識與反思中培育獨立思考的力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差不多先生傳」到「王昭君傳」,品文學之美
「我的歧路」至「我的信仰」,自述心境的轉變
從家鄉教育到國際思想交流,再從古典詩歌到當代教育
胡適以文學和哲學的力量,勾勒出一條求知與自省的道路

▎胡適的人生哲學
讀者將被引領進入胡適的思想世界,一個關於青春、人生與理想的深邃探討。胡適,身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對於文化、教育和社會改革的見解,至今仍對當代社會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書精心選錄了他在不同時期對年輕人的寄語,涵蓋了從自我提升、思想啟蒙到生活態度的各個方面。

▎青春與理想的追尋
首先介紹胡適關於青春與理想的思考。胡適認為青春不僅是生命中的一個階段,更是追求理想、勇於探索的黃金時期。他鼓勵年輕人應該擁抱挑戰,不斷求知,並且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透過對青春期的深刻理解,胡適向年輕人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不畏困難的人生態度。

▎思想修養與能力提升
胡適更著眼於年輕人的思想修養與能力提升。他認為個人的成長不僅需要知識的累積,更需要思想的獨立與自我反思的能力。胡適提倡批判性思考,鼓勵年輕人不僅要學會質疑傳統觀念,也要勇於對自我觀點進行反思,這是個人成熟和智慧增長的重要途徑。

▎個性培養與生活哲學
胡適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個性的獨立與自我實現。他強調真正的幸福和成功來自於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追求個人理想的過程。書中不乏對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面對社會壓力等實用建議,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哲學。

▎文化與教育的反思
除了對個人成長的指導,胡適還在書中展開了對當時文化與教育狀況的深刻反思。他批評了教育制度的缺陷,尤其是過於注重記憶而忽視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胡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貢獻社會的能力。他的這些觀點,對於當代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示意義。


本書特色:本書集結了胡適關於青春、人生與理想的看法,提供給年輕人在思想修養、能力提升及個性培養方面的寶貴建議,從文學改良到生活哲學,旨在啟發讀者追求精神上的獨立與自我實現。胡適的文字犀利激昂,充滿對生活的真摯熱情,本書將成為解答當代年輕人困惑、培養正面人生態度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

胡適(西元1891~1962年),原名嗣穈,曾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國駐美大使、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等職,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領域均有涉獵,開風氣之先。倡導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主張「大膽假設,細心實證」、「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著有《嘗試集》、《盧山遊記》、《人權論集》等多部著作。

目次

一 我的親友
九年的家鄉教育
我與汪長祿先生的書信往來
追悼志摩
杜威先生與中國
二 心靈自述
我的歧路
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我的信仰
歸國雜感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三 人生感悟
新生活—為《新生活》雜誌第一期做的
請大家來照照鏡子
容忍與自由
四 文學小品
漫遊的感想
差不多先生傳
廬山遊記(節選)
中國愛國女傑王昭君傳
胡適詩歌欣賞
五 告訴年輕人的話
讀書
文學改良芻議
少年中國之精神
中學生的修養與擇業
贈予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書摘/試閱

九年的家鄉教育
我生在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那時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東門外。我生後兩個月,我父親被臺灣巡撫邵友濂奏調往臺灣;江蘇巡撫奏請免調,沒有效果。我父親於十八年二月底到臺灣,我母親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一八九三)二月二十六日我們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三哥)也從上海到臺灣。我們在臺南住了十個月。十九年五月,我父親做臺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鎮海後軍各營。臺東是新設的州,一切草創,故我父不帶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們才到臺東。我們在臺東住了整一年。
甲午(一八九四)中日戰事開始,臺灣也在備戰的區域,恰好介如四叔來臺灣,我父親便託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鄉,保留二哥跟著他在臺東。我們於乙未年(一八九五)正月離開臺灣,二月初十日從上海起程回績溪故鄉。
那年四月,中日和議成,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紳民反對割臺,要求巡撫唐景松堅守。唐景松請西洋各國出來干涉,各國不允。臺人公請唐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幫辦軍務劉永福為主軍大總統。我父親在臺東辦後山的防務,電報已不通,餉源已斷絕。那時他已得腳氣病,左腳已不能行動,他守到閏五月初三日,始離開後山。到安平時,劉永福苦苦留他幫忙,不肯放行。到六月二十五日,他雙腳都不能動了,劉永福始放他行。六月二十八到廈門,手足俱不能動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廈門,成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的第一個犧牲者!
這時候我只有三歲零八個月,我彷彿記得我父死信到家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後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也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只覺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彷彿記得這一點悽慘的情狀,其餘都不記得了。
我父親死時,我母親只有二十三歲。我父初娶馮氏,結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國之亂,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死在兵亂裡。次娶曹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死於光緒四年(一八七八)。
我父親因家貧,又有志遠遊,故久不續娶。到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他在江蘇候補,生活稍稍安定,他才續娶我的母親,我母親結婚後三天,我的大哥也娶親了。那時我的大姐已出嫁生了兒子。大姐比我母親大七歲。大哥比她大兩歲。二姐是從小抱給人家的。三姐比我母親小三歲,二哥、三哥(孿生的)比她小四歲。這樣一個家庭裡忽然來了一個十七歲的後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難,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結婚後不久,我父親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脫離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愛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認字讀書,這幾年的生活是很快樂的。我小時也很得我父親鍾愛,不滿三歲時,他就把教我母親的紅紙方字教我認。父親作教師,母親便在旁做助教。我認的是生字。她便藉此溫她的熟字。他太忙時,她就是代理教師。我們離開臺灣時,她認得了近千字。我也認了七百多字,這些方字都是我父親親手寫的楷字。我母親終身儲存著,因為這些方塊紅箋上都是我們三個人的最神聖的團居生活的紀念。
我母親二十三歲就做了寡婦,從此以後,又過了二十三年。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託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二十三年。
我父親在臨死之前兩個多月,寫了幾張遺囑,我母親和四個兒子每人各有一張,每張只有幾句話。給我母親的遺囑上說穈兒(我的名字叫嗣穈,穈字音門)天資頗聰明,應該令他讀書。給我的遺囑也教我努力讀書上進。這寥寥幾句話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響。
我十一歲的時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我母親問他們道:「穈今年十一歲了。你老子叫他念書。你們看看他念書念得出嗎?」二哥不曾開口,三哥冷笑道:「哼,念書!」二哥始終沒有說什麼。我母親忍氣坐了一會,回到了房裡才敢掉眼淚。她不敢得罪他們,因為一家的財政權全在二哥的手裡,我若出門求學是要靠他供給學費的。所以她只能掉眼淚,終不敢哭。
但父親的遺囑究竟是父親的遺囑,我是應該念書的。況且我小時很聰明,四鄉的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是能夠念書的。所以隔了兩年,三哥往上海醫肺病,我就跟他出門求學了。
我在臺灣時,大病了半年,故身體很弱。回家鄉時,我號稱五歲了,還不能跨一個七八寸高的門檻。但我母親望我念書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時候,我才滿三歲零幾個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名機)的學堂裡讀書了。我的身體太小,他們抱我坐在一隻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來,還要別人抱下來。但我在學堂並不算最低階的學生。因為我進學堂之前已認得近一千字了。
因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學生,故我不須念《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一類的書。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做《學為人詩》,他親筆抄寫了給我的。這部書說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開頭幾行抄在這裡:
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謹乎庸言,勉乎庸行;
以學為人,以期作聖。
以下分說五倫。最後三節,因為可以代表我父親的思想。我也抄在這裡:
五常之中,不幸有變,
名分攸關,不容稍紊。
義之所在,身可以殉。
求仁得仁,無所尤怨。
古之學者,察於人倫,
因親及親,九族克敦;
因愛推愛,萬物同仁。
能盡其性,斯為聖人。
經籍所載,師儒所述,
為人之道,非有他術。
窮理致知,返躬踐實,
黽勉於學,守道勿失。
我念的第二部書也是我父親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名叫《原學》,是一部略述哲理的書。這兩部書雖是韻文,先生仍講不了,我也懂不了。
我念的第三部書叫做《律詩六鈔》,我不記得是誰選的了。三十多年來,我不曾重見這部書,故沒有機會考出此書的編者;依我的猜測,似是姚鼐的選本,但我不敢堅持此說。這一冊詩全是律詩,我讀了雖不懂得,卻背得很熟。至今回憶,卻完全不記得了。
我雖不曾讀《三字經》等書,卻因為聽慣了別的小孩子高聲誦讀,我也能背這些書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詩》,我差不多能從頭背到底。這本書後面的七言句子,如:人心曲曲灣灣水,世事重重疊疊山。
我當時雖不懂得其中的意義,卻常常嘴上愛念著玩,大概也是因為喜歡那些重字雙聲的緣故。
我念的第四部書以下,除《詩經》,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誦讀的次序,把這些書名寫在下面:
《孝經》。
朱子的《小學》,江永集注本。
《論語》。以下四書皆用朱子注本。
《孟子》。
《大學》與《中庸》。(《四書》皆連注文讀)
《詩經》,朱子《集傳》本。(注文讀一部分)
《書經》,蔡沈注本。(以下三書不讀注文)
《易經》,朱子《本義》本。
《禮記》。
讀到了《論語》的下半部,我的四叔父介如先生選了潁州府阜陽縣的訓導,要上任去了,就把家塾移交給族兄禹臣先生(名觀象)。四叔是個紳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請出去議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歡打紙牌(徽州紙牌,每副一百五十五張),常常被明達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張叔等人邀出去打牌。所以我們的功課很鬆,四叔往往在出門之前,給我們「上一進書」,叫我們自己念;他到天將黑時,回來一趟,把我們的習字紙加了圈,放了學,才又出門去。
四叔的學堂裡只有兩個學生,一個是我,一個是四叔的兒子嗣秫,比我大幾歲。嗣秫承繼給瑜嬸。(星五伯公的二子,珍伯、瑜叔,皆無子,我家三哥承繼珍伯,秫哥承繼瑜嬸。)她很溺愛他,不肯管束他,故四叔一走開,秫哥就溜到竈下或後堂去玩了。(他們和四叔住一屋,學堂在這屋的東邊小屋內。)我的母親管得嚴厲,我又不大覺得念書是苦事,故我一個人坐在學堂裡溫書念書,到天黑才回家。
禹臣先生接收家塾後,學生就增多了。先是五個,後來添到十多個,四叔家的小屋不夠用了,就移到一所大屋──名叫來新書屋──裡去。
最初添的三個學生,有兩個是守瓚叔的兒子,嗣昭、嗣逵。嗣昭比我大兩三歲。天資不算笨,卻不愛讀書,最愛「逃學」,我們土話叫做「賴學」。他逃出去,往往躲在麥田或稻田裡,寧可睡在田裡挨餓,卻不願念書。先生往往差嗣秫去捉;有時候,嗣昭被捉回來了,總得挨一頓毒打;有時候,連嗣秫也不回來了,──樂得不回來了,因為這是「奉命差遣」,不算是逃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