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走讀桃園指南
79折
走讀桃園指南
走讀桃園指南
走讀桃園指南

走讀桃園指南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79300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5元
庫存:6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部桃園日常、地景、歷史與族群的觀察與學思札記

——展開書,收藏桃園這座城市歷史與人文的層層紋理——

15條私房踏查路線〕×〔21位在地文史人引路〕×〔120處人文歷史景點

 

你對桃園的第一印象是甚麼?最難玩城市、國際機場、美食沙漠⋯⋯

 

一本由深耕在地的中學教師、大學教師、學生與文史工作者共創的走讀指南,帶你深入認識這座城市的多元面貌!書中有教師與學生的地方走讀與社會實踐,也有原住民與山林共生的生活智慧,更有古墓及RCA環境污染的「黑暗旅行」。

 

讓這些在桃園走讀與社會實踐的在地人們,翻轉你對桃園的既有印象、看見最「與眾不同」的桃園。

 

什麼!原來認識桃園的方式有這麼多種!

✦桃園往中壢臺一線路旁的一大片空地,竟藏著環境污染的大事件?

✦復興區的角板山曾經是日本皇族巡視造訪及行旅的打卡聖地?

✦大學透過USR計畫,用藝術與人情味成為地方的土壤與活水。

✦龜山區憲光二村除了是電視劇取景地點,還有全臺第一座「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

 

行走桃園多年,於本書熱情分享:

王俐容/王婉榆/皮國立

朱嘉慧/李岱玲/李蓉蓉

林煒舒/陳俊有/陳榮聲

倪郁嵐/康珮/許聖迪

曹雅涵/黃郁惠/楊杜煜

葉儀萱/趙文義/鄭芳祥

謝名恒/藍博瀚/蘇健倫

 

本書特色

 

了解地方文史脈動:跟著21位在當地生活多年的人,認識最local的歷史與人物故事。

主題式路線規劃:從目次篇章查閱喜好主題,閱讀後即可出發深度旅遊。

獨家收錄:在地大學敘事力課程設計以及活化地方、創生地方的感動歷程。

 

作者簡介

蔣竹山

 

臺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現任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主任。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自序】

序言

 

蔣竹山

 

本書緣起於2020年9月5日的一場辦在中央大學歷史所的工作坊,活動名稱為「走讀桃園路線書寫工作坊」,主要邀請桃園在地的高中教師及地方文史工作者針對桃園走獨路線進行設計。當時共有十三篇口頭報告,計有:〈百年風華桃園埤圳〉(林煒舒)、〈毛斷桃園街〉(藍博瀚)、〈走讀桃園神社〉(黃郁惠、趙文義)、〈踏查中路〉(陳榮聲、許聖迪)、〈記憶八塊厝〉(邱述文)、〈龜山,光陰的故事〉(蘇健倫)、〈走讀澗仔壢〉(陳俊有)、〈走讀中壢五號倉庫周邊地景〉(劉醇遠)、〈走讀雙連坡〉(陳美燕)、〈記憶崁津風華〉(倪郁嵐、楊杜煜)、〈桃園多元族群走讀路線〉(朱嘉慧)、〈航空城遷徙地區的歷史人文與地理〉(鄭巧君)、〈跟著曾茂公巡守三七圳〉(謝名恒)。當天的報名人數相當多,約有一百位朋友參與,大家對於桃園的走讀路線都相當感興趣,特別是108課綱那時剛上路不久,有探究實作課程,許多高中老師對於如何將地方學融入課程頗感焦慮,因此想透過這活動進一步了解。會後,我持續與這些報告者聯繫,看看能否將口頭報告轉為文章,好讓有更多感興趣的朋友能夠有個讀本,因此有了後續的書寫。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終於收到十篇文稿,文章的內容大致是以行政區劃分,但也不全然是,像是霄裡區域,就涵蓋有八德及大溪地區。其餘行政區還有桃園、中壢、楊梅、新屋、龜山及復興區,美中不足的是,我們還欠大園、觀音、蘆竹、龍潭及平鎮,希望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補足沒處理到的地區。

除了第一部分的走讀桃園的文章外,本書還有另外一部份與地方有關的主題,那就是大學裡如何以聯合國永續發展項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視角進行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以及大學裡如何操作社會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這些也都與認識桃園有關。

 

在敘事力計畫方面,本計畫主旨在培養大學階段的敘事能力。計畫由中央大學文學院主導,以「說故事」,特別是「數位說故事」之敘事型態,作為核心的教育目標,並強調以知識為基礎的敘事,藉由數位工具而呈現與傳播,培育將知識轉化為故事的多元敘事能力。本計畫以議題導入敘事教育,一則為了引起學習動機,另則透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並培育社會實踐的關懷。本計畫結合文學院內三個不同專業領域的六名師資,另邀請兩位來自客家學院的社會學者與管理學院的會計學者,組成跨領域的教師社群而籌設「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敘事力課群。本課群含七門課,從基礎的現象與理念(人文與科技發展、說一個良心的故事:責任消費與生產),到工具與方法的鍛鍊(知識寫作與思考、數位傳播素養與批判思考),到特定主題的示範與應用(認識桃園與地方社會、歷史:走踏桃園與跨域敘事、飲食生活與文化創意),透過「負責任的生產消費」議題,規劃有脈絡的敘事力課程。

以議題導入敘事教育,其原因是為了引起學習動機,而且讓敘事的學習有一個明確的應用領域。本計畫遵循總計畫的建議,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為議題的來源,則更能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並培養社會關懷。本計畫特別選定SDGs第12項目標「負責任的生產消費」(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SDG-12)作為核心議題,是因為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及之處,所以較能引發學習動機。本計畫籌組之課群中,《人文與科技發展》帶領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SDGs,但安排較多課時在SDG12。

此外,教育部近年來努力以「敘事」做為推動跨域整合的橋樑,而敘事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從生活中的感知、觀察,轉化為表達溝通的能力。「消費文化」不僅是「買」與「賣」的關係,更兼有「人與人」、「人與物」的內涵。基於教育本質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正確的生活型態、愛惜地球資源、具有獨立自主的判斷力、維持穩定正義的社會結構,都是很重要的養成目標。課群中的《數位傳播素養與批判思考》、《說一個良心的故事:責任消費與生產》專注於SDG-12的相關現象與理念。

單純的知識難以感動人心,需將知識轉化為故事,使其有人物、有情節,才有機會讓更多人樂於閱讀,也才有機會進一步感動讀者,達到溝通或傳播的目的。本計畫選擇以「說故事」為主要敘事型態,部分原因是文學院同仁擅長於此,而這也是我們期望大學生發展的能力─我們的教育對象不限於文學院的學生。

本計畫在「說故事」之中,又特別強調「數位說故事」,其原因在於我們就生活在數位環境中。數位媒體已經充斥在我們的生活,數位化的文本、圖像、聲音、視訊、虛擬或擴充實境、穿戴式載具,在本質上全都是媒體,也就全都可以成為說故事的載體。要在這樣的世界裡有效地說故事,當然需要特別有效地操作這些媒體。

課群中每一門課都有「說故事」的成分,其中《人文與科技發展》因為是大一基礎課程,主要的學習活動是聽別人「說故事」,建立優良故事的品味與分析、鑑賞能力;《知識寫作與思考》、《數位傳播素養與批判思考》、《說一個良心的故事--責任生產與消費》則是專為「數位說故事」做基本工具與方法鍛鍊的課程。本計畫的成果報告也將聚焦在「數位說故事」的重點上。

敘事力計畫中有客家學院的社會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消費議題,也有管理學院的會計學者,從經濟與管理者的立場看待生產議題。團隊也有來自文學院三個專業領域:中國文學、歷史、數學教育的六名師資,共創此計畫的跨領域教師社群。

為了具體將核心議題落實於場域實踐,除了教師在課程中納入相關議題之外,也鼓勵學生就地理場域(桃園)中的產業議題(飲食)完成期末作業。期末作業的要求是以多元敘事形式,對議題進行討論。但如何能讓議題更為發酵?影響力更大?學生的作業便不能只是一次性的報告。本計畫將透過各種管道,提高學生作業曝光機會,持續發揮影響力。我開設的是「認識桃園與地方社會」,強調對17 家食品廠商做實際訪查並進行故事轉譯,最後以期末微策

展的方式展示同學多元敘事寫作的成果(桌遊、口述訪談、網站、影像、臉書、IG、部落格、Storymaps),並對外開放分享成果。

 

「認識桃園與地方社會」的課程是通識課程既有課程,這是筆者第一次承接此課程,課程將大量融入敘事力的教學。除了第一周到第四周主軸以桃園學的地方知識視角來教學,提供同學思考消費的背景與分析能力外,自第五周也開始就學習說故事能力,每一堂課都以說故事的敘事力融入結合桃園的在地知識與飲食課題。

 

事實上,物、地方知識與歷史記憶很容易透過故事的方式讓人理解:例如桃園會有這麼多的東南亞移民工,他們在什麼樣的工廠工作? RCA 水汙染事件是什麼?為什麼一個環境運動官司會打了一、二十年,還沒結束?桃園有食品安全事件嗎?桃園這十七家食品產業博物館有何特殊的故事可以和本課群的主軸扣合?我們期待透過這些在地的桃園故事去理解它們與SDGs 的關聯性。希望同學可以學習到議題理解與分析、敘說故事的能力,最後進行各種轉譯,實作出各種敘事作品。

 

議題與融入敘事力的作法如下:

 

1. 課程模組化:將課程分為議題專業分析、議題故事化、故事與敘事力養成、數位敘事實踐等四部分。

2. 議題故事化:強化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進而引發其對周遭環境的興趣與熱情、並進行有興趣的個案故事發想。

3. 說故事與敘事力學習:從故事發想、企劃到文本創作。

4. 數位敘事實踐:經由現實世界的理解,就能跨領域學習。學生在真實環境中,藉由不同類型的故事寫作:在臉書、部落格、新媒體、非虛構寫作、影像、故事地圖、桌遊、口述歷史、國家文化記憶庫等等,透過多重的技巧學習數位敘事實踐。

 

第二部分的最後兩篇則是中央大學學務處服學中心帶領學生,成立雙連時光藝站工作隊,進去學校附近的雙連社區,進行類眷村老兵爺爺的口述訪談,參與眷村文化節,舉辦社區的女性多元文化藝術節等藝術浸潤社區的活動。

 

整體而言,我們希望以這本走讀桃園指南,介紹桃園的在地老師、學生、文史工作者這些年來的調查桃園、書寫桃園及將以SDGs 融入課程及地方社會參與的各種故事,讓有興趣的朋友更進一步的認識桃園歷史文化,翻轉網友認為「桃園是最難玩的城市第一名」的刻板印象。

 

目次

序言/ 蔣竹山

第一部 走讀桃園與認識地方

毛斷桃園街 / 藍博瀚(陽明一街實驗工作坊)

桃園·與「神」同行 / 黃郁惠、趙文義(桃園市立桃園高中教師)

踏查中路:黑暗旅行 /陳榮聲、許聖迪(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教師)

穿越到日治時期,聆聽中壢老故事 / 陳俊有(巷仔46文化共享空間)

簡裝慢行訪古鎮:大溪 /楊杜煜、倪郁嵐(桃園市立大溪高中教師)

宵裡南興區域的歷史文化走讀 / 林煒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秘書長)

戀戀楊梅史 /王婉榆(桃園市立學藝員策進會理事長)

跟著曾茂公巡守三七圳:走讀桃園新屋 / 謝名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博士生)

龜山光陰的故事 /蘇健倫(桃園市立壽山高中教師)

走讀復興區角板山 /朱嘉慧(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教師)

第二部 敘事力、SDGs與地方創生

數位敘事力練習課 /王俐容(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合聘教授)

「跨」域形塑永續消費意識 /康珮(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知識寫作與思考 /鄭芳祥(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副教授)

人文與科技發展——理學知識與SDGs / 葉儀萱(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學生)

上一堂不一樣的地方史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發掘在地魅力:雙連時光藝站 /李岱玲(中央大學「雙連時光藝站」學生志工團隊隊員)、李蓉蓉(中央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行政專員)

參與的藝術:成為社區流動的水 / 曹雅涵(眾藝院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毛斷桃園街/ 藍博瀚(陽明一街實驗工作坊)

 

前言

”; mso-font-kerning: 0pt'> 

”; mso-font-kerning: 0pt'>「毛斷桃園街」的「毛斷」是什麼?其實就是日治時期的外來語「摩登」(modern)一詞,用臺語發音來翻譯的結果。這一詞現在多被用在臺灣文學的現代性書寫中,展現日治時期「島都」臺北的都市與摩登意象,臺北的三線道、咖啡館與自由戀愛都成為重要的元素。浸淫在現代化浪潮中的臺灣,毛斷其實並不只有出現在大城市之中,甚至深入到了地方街庄。

 

大廟口的繁華故事

”; mso-font-kerning: 0pt'> 

”; mso-font-kerning: 0pt'>走在中正路上,可以發現在廣文街口中正路稍稍彎曲,越過路口後中正路端點的「大廟」景福宮這才現形。這樣的彎曲,是日治時期如外科手術般切割清領時期既有市街空間紋理後,所留下來的縫合處,也正是景福宮座向與桃園車站軸線的銜接處。桃園市街的道路總共經歷了三次的大改造,其中最直得一提的,莫過於由當時首任漢人街長簡朗山所主導的1923 年市區改正。

”; mso-font-kerning: 0pt'> 

”; mso-font-kerning: 0pt'>1923 ”; mso-font-kerning: 0pt'>年市區改正即是以景福宮為中心的商業市街為目標,將清領時期狹窄蜿蜒的道路拓寬拉直成棋盤狀的路網,也因此道路兩側的街屋必須拆除退縮,甚至1813 年建成的景福宮亦被拆遷退縮,形成現在熟悉的大廟口圓環。這次市區改正,推測幕後在圖紙上策劃這一切的,應是時任桃園街土木技手河島傳右衛門,這位日本山口縣人,規劃了桃園市街祺盤狀的街道藍圖,同時任內也設計了三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築。

”; mso-font-kerning: 0pt'> 

”; mso-font-kerning: 0pt'>其中唯一一棟他所設計的現存作品,為1927 年9 月新建落成的大廟口派出所。這座派出所即是在市區改正後緊鄰景福宮而立,並以「大廟口」命名,在設計上可見河島先生的諸多巧思,預先設計了官廳罕見的騎樓,以便之後與兩側的街屋連接。二樓兩側各裝飾著兩個紋章,一為代表警察的警察旗章,另一為代表保甲的「保」字,即是說明派出所一樓為警察派出所辦公空間,二樓則為桃園保甲聯合事務所。這棟由街民捐獻,耗費鉅資興建的派出所,當時甚至有全島第一的派出所之稱。二樓的保甲事務所作為集會空間,成為桃園街許多會議的舉辦地,現今重新修復開放後見證日治時期地方治理的歷史。

”; mso-font-kerning: 0pt'> 

”; mso-font-kerning: 0pt'>在「市街改正」的推動中,桃園街的仕紳在簡朗山街長的主導下,於1925 年拆遷主祀開漳聖王的景福宮,這座桃園街已矗立百年的中心信仰拆遷向後退縮讓出了廟埕綠園,原來三進三開間的格局重建成現今兩進九開間,重簷歇山假四垂的大木作,由臺北知名師阜陳應彬與吳海桐對場,同時也有桃園街仕紳「墨禪」鄭永南題字,至今亦還可見1920 年相當流行的花果彩瓷花磚。廟埕綠園建成後曾興建了洋式戲臺與植樹,鄰近廟的街屋被拆毀進行道路拓寬,大廟口成為了道路環繞景福宮的圓環,形成桃園街的特殊市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0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