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34)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32)
無法訂購商品 (2)
庫存狀況

有庫存 (28)
無庫存 (6)
商品定價

$200~$399 (8)
$400~$599 (16)
$600~$799 (7)
$800以上 (3)
出版日期

2024年 (6)
2022~2023 (20)
2020~2021 (6)
2016年以前 (2)
裝訂方式

平裝 (32)
精裝 (1)
軟精 (1)
作者

科學月刊 (5)
大衛.史耐德 醫學博士 (2)
丹尼爾‧李伯曼 (1)
丹尼爾.列維廷 (1)
亞歷山大・托多洛夫 (1)
佛朗西斯科•瓦瑞拉-編著 (1)
克莉斯汀•海默 (1)
卡爾‧齊默 (1)
喬丹‧艾倫伯格 (1)
喬丹.魯賓 (1)
喬治•湯納 (1)
大衛.史耐德 (1)
娜塔莉•安吉爾 (1)
安東尼•克里佛德•格雷林 (1)
尼爾‧蘇賓 (1)
巴特・葉爾曼 (1)
布萊恩‧葛林 (1)
希瑟•赫因、布萊特•韋恩斯坦 (1)
強納森•巴爾科比 (1)
派區克•羅勃茲 (1)
出版社/品牌

鷹出版 (32)
飛鷹出版社 (2)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34筆商品,1/2頁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滿額折
作者:詹姆斯•齊姆林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3/09/27 裝訂:平裝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看穿選舉、商業、科學等領域的心智偏誤,你會被別人誤導,也會被自己誤導。無論是數字或言語,只要加一點或減一點,就會徹底改變結果。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之前,我們都需要懂得分辨語言和數字的細微差異,和把戲一家速食連鎖店曾經為了與麥當勞1/4磅重的漢堡一較高下,推出1/3磅重的漢堡,最後卻因消費者認為1/3磅小於1/4磅 (因為3小於4) 而以失敗收場。此外,一連串玩「龍與地下城」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家長和媒體的恐慌,認為D&D導致青少年自殺――而事實上,青少年D&D玩家自殺的比例遠低於全國青少年自殺的平均數。《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 (分母) 或個別案例 (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舉例來說,你想過以下問題嗎?•為什麼兩位政治人物都使用了正確的數據,卻提出立場完全相反的主張?•死於空難的風險遠低於死於車禍,人們為何依然覺得開車比坐飛機安全? •在美國,少數族裔被警察殺死的機率較高,但這等於種族歧視嗎? •《聖經密碼》能幫我們一探未來?其實《白鯨記》也可以! •讀心術者如何利用人們對機率的錯覺猜中人們的心思?•有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其實並不稀奇?這些問題乍看直截了當,其實每一個都以分數形式存在,並為我們的心智設下陷阱。然而,我們是如何以及為何不斷落入這些陷阱的?本書作者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認為,人類大腦常犯下的許多錯誤可歸結為對分數的誤解。我們看到大量本質上為分數形式的統計數據,如百分比、機率、頻率和比例時,往往傾向於誤解其意義;也因此,心懷不軌的人會透過選擇性地呈現數據或扭曲信息來操縱我們;也有些時候,馬虎的溝通者會無意中忽略關鍵訊息而誤導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犯了錯只能怪自己。然而現代生活不太可能不遇到或不運用這些概念,因此熟悉分數形式的問題,並探討分數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如何理解或誤解分數,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了!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關鍵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範例,幫助讀者發現從政治到刑事司法系統、從戰爭到科學、從商業戰略到新時代宗教、在到自然世界,總是在日常訊息中潛伏著的種種偏誤。作者舉出各個領域中可能存在的混淆形式或錯誤描述,讓我們能看穿在政治人物、警察、廣告商、科學家的主
定價:500 元, 優惠價:9 450
庫存:9
手術的發明(下):從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置換、腦部晶片,到終極賽柏格式電子人,植入物革命下現代醫療的未來
滿額折
作者:大衛.史耐德 醫學博士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12/28 裝訂:平裝
每年,全球有上千萬人接受醫療植入物,心臟支架、人工關節、人造水晶體、腦晶片…當現代人的身體裡塞滿各種人工植入物,救命、隱私、安全、倫理……最全面深入的探討。作為外科醫生,史耐德以成功置換肩部關節聞名,在本書最後章節中,他將討論轉向所謂的植入物革命,將外來物植入人體內,不但激發工程師、生物學家和外科醫生的想像力,也迎來人類史上最重要的轉變。--Jerome Groopman―The New Yorker本書是一部宏觀的外科手術史,由大衛•史耐德醫師撰寫,內容從古希臘醫生對人體的危險猜測說起,一路寫到改變世界的20世紀植入物革命。再加上自己接受醫學訓練的過程,以及與病患之間難忘的回憶,讓這本書更加引人入勝。本書上冊描述了外科手術史的進展,從瞭解人體器官和功能、找出致病細菌、探索器官被感染和產生癌變的原因,發現抗生素並創造乾淨無菌的環境,而能透過手術強力介入人們生活,最終造成外科手術的興起,也讓植入物的革命變成可能。在下冊中,作者著重在植入物革命在各個面向所帶來的挑戰上。從人工關節置換、心臟繞道手術、器官移植,一路寫到試管嬰兒,甚至將針對人工植入物、移植手術和生物植入物的過去發展、現在進展,以及未來賽伯格有機體將迎來的電子人時代,做了詳盡的介紹。也因應「植入物時代」的來臨,就相關醫療環境的建置,包括醫材技術的突破、醫療保險的配套、醫療挑戰倫理和人性面向等等做出全面深入的探討。史耐德指出,由於新技術仍不斷改變手術實作和永久植入物的性質,這最終將是一場挑戰演化並創造機器人未來的革命。本書為普遍大眾和醫療專業人員必讀之作,也是具教育意義和娛樂性的一本讀物,透過本書我們甚至將前瞻人類醫學和人類這物種的未來,思考人類醫療的「下一步是什麼」。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庫存:2
製造聖經:聖經中不為人知的矛盾(以及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
滿額折
作者:巴特・葉爾曼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1/11/03 裝訂:平裝
聖經出於神之手,還是人之手?以歷史批判法還原耶穌,重建基督教形成的歷史三位一體、肉體復活、耶穌是人也是神…基督教的核心教義,都是後代神學家的發明!?傳道三年就中斷的耶穌福音X被隱蔽兩千年的新約歷史在這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中,學界公認的傑出學者,巴特•葉爾曼 (Bart Ehrman) 透過歷史批判法,指出聖經新約各個經卷之間,彼此有難以調和的矛盾,甚至夾雜後人杜撰、偽造和改寫的內容。此外,這些經卷幾乎都是在耶穌甚至耶穌門徒之後三、四十年的作者,假託門徒之名所寫下。換言之,基督宗教的重要觀念可能並非耶穌本意,而是後世神學家的發明。聖經是被後人製造出來,而基督教是被製造出來的宗教,不是屬於耶穌的宗教。葉爾曼表明,一般教牧人員在神學院都受過歷史批判訓練,但未將這些聖經知識告訴教會教友,一般大眾更是一無所知。就如肉體復活、耶穌既是人又是神等等概念,都是耶穌本人不曾提出的主張。因此,有必要讓讀者瞭解兩世紀以來聖經學者的普遍認識,以及聖經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打破「聖經是天啟」的觀念。透過回顧自己如何從一個保守福音派的堅信者走向不可知論者的過程,葉爾曼一再申明,發現聖經的矛盾不一定會讓人失去信仰,反而是知道聖經究竟是什麼,會讓人更加認識自己所信為何,對信仰產生有意義的反思。因此,鼓勵信仰者或非信仰者的讀者,對於這本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書,一起來場知識冒險。
定價:520 元, 優惠價:9 468
庫存:2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滿額折
作者:克莉斯汀•海默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8/31 裝訂:平裝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台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就得要回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家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面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了世界性的歷史地位。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了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致路德成了當中的關鍵人物。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家,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本書特色】★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合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庫存:6
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演化如何打造出身體,而身體的演化又如何構成新的物種?一部關於器官、組織、細胞、DNA長達40億年的故事
滿額折
作者:尼爾‧蘇賓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1/07/28 裝訂:平裝
「身體」是演化的最重要容器。身體的出現,打開了新的演化方式!它就像是個什麼都有的材料箱,演化出你想不到的生命形態!★ 超級暢銷書《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作者蘇賓進階之作達爾文當時無法回答的問題,蘇賓給出了解答!數億年來,古代的魚類演化到能在陸地上行走,爬行動物轉變成能夠飛行的鳥類,類似猿的靈長類動物轉變成雙腿步行、能說能寫的人類。一百多年來,古生物學家的足跡踏遍全球,尋找能夠指出這些改變如何發生的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庫存:1
顏值:從第一印象到刻板印象,臉孔社交價值的科學解密
滿額折
作者:亞歷山大・托多洛夫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1/05/05 裝訂:平裝
★美國出版商協會頒發的2018年PROSE心理學榮譽獎★人雖自認理性,在決策和判斷時,卻還是會受一張臉的眉毛和下巴線條所影響。一部解開臉孔諸多纖細幽微的訊息如何影響大腦建構第一印象的奇書。我們眼見他人臉孔的那一瞬間,腦中便生成了對此人的想法,而這轉瞬之間的判斷,便預示了所有之後的重要決定。例如貌似能幹的政治人物,勝選的機會更大。我們難以抗拒以面相判斷人的性格,如此判斷卻又經常失準。在絕大多數的情境
定價:500 元, 優惠價:9 450
庫存:1
手術的發明(上):從對身體蒙昧無知到人體解剖,從細菌理論到抗生素,從忍痛到麻醉,從救急到常規手術,一段為現代醫學鋪路的歷史
滿額折
作者:大衛.史耐德 醫學博士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12/07 裝訂:平裝
~從蒙昧無知到引領進步~一部外科手術權威所寫下蠻幹硬闖、駭人聽聞卻又披荊斬棘的外科手術史。大膽而引人注目。史耐德記述了外科領域的「工匠、奇人和孤獨天才」,讓他的文章生動活潑、見多識廣,優秀又有趣。―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是一部宏觀的外科手術史,由大衛•史耐德醫師撰寫,內容從古希臘醫生對人體的危險猜測說起,一路寫到改變世界的20世紀植入物革命。再加上自己接受醫學訓練的過程,以及與病患之間難忘的回憶,讓這本書更加引人入勝。 本書描述了外科手術領域最具活力的關鍵人物,講述他們如何找出致病細菌、找出器官被感染和產生癌變的原因,發現了抗生素並創造乾淨無菌的環境,而能透過手術強力介入人們生活,最終造成外科手術的興起,使手術從原本只在危急狀況下救命,轉變成非急需施行的常規手術,也讓植入物的革命變成可能。如今每年有極度乾淨與無菌的環境,才使植入物的革命成為可能,導致如今在全世界每年有將近數百萬的植入物被用在人體上。 當今市面上有很多手術百科全書與外科醫師傳記,卻少有將這段艱辛歷史呈現出來的整體敘事,為我們解釋「我們究竟是如何走到現在」。本書提供西方科學史的脈絡,又兼顧大時代背景,更進一步在當今手術器材、醫療保險、手術技術仍在持續改革和變化之際,探討「下一步將會是什麼」的問題,引領讀者一起前瞻人類醫學的未來。
定價:420 元, 優惠價:9 378
庫存:1
越簡單越強大:奧坎的剃刀如何釋放科學並塑造宇宙
滿額折
作者:約翰喬伊•麥克法登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8/03 裝訂:平裝
「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理。」當要在競爭理論中做出選擇時,奧坎剃刀給我們一個原則――簡約原則這原則近八百年來讓人類解放了科學、型塑了宇宙。知名生物學家約翰喬伊•麥克法登(JonJoe McFadden)解說「奧坎的剃刀」(Occam’s Razor)原理如何促成自然科學的無限發展並形塑世界。「奧坎的剃刀」主張「如非必要,勿增添實體」,亦即「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理」,此原理在14世紀由方濟會修士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主因中世紀繁瑣的哲學爭論而生。在《越簡單越強大》一書中,麥克法登以科學家身分追溯百年來的自然科學發現,從地心說到量子力學、遺傳學,簡約原則是破解這些重大謎團的關鍵,形塑了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 作者更舉例說明,除了自然科學的突破受到簡約原則的深刻影響,莎士比亞也曾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簡約原則在文學、戲劇、詩歌、工業革命、蘋果(Apple)的產品設計、建築物的線條、現代文化中皆是被廣泛遵從的中心理念。簡約原則所擁有的顛覆力量,摧毀了多餘的假設,催生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它不僅是種審美品質,也讓我們在更深刻形式的直覺理解中體驗到振奮的力量。它透過自然史及人類起源的再鑄過程,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自身及世界,看見複雜事物背後的真理,並正確知曉奧坎的剃刀的偉大及重要性。
定價:580 元, 優惠價:9 522
庫存:2
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
滿額折
作者:卡爾‧齊默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平裝
何謂活著?越是尋找生命的祕密,越會發現生命的定義根本不存在……「受精卵」是一個活著的人,還是一個活細胞?讓全球秩序大亂的新冠病毒只是「半活著」?地表最強生物水熊,滴水之後可以瞬間「復活」?追尋生命之旅最終帶我們進入原子和電子的世界,然而原子、電子根本沒有生命!?我們都認為自己完全知道「生命」是什麼,但是當生物學家對生命的世界瞭解得越多(例如從原始細胞到形成大腦、從受精卵到流行性病毒等相關知識),就
定價:520 元, 優惠價:9 468
庫存:2
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
滿額折
作者:喬丹‧艾倫伯格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6/01 裝訂:平裝
美國最受歡迎的數學教授、《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的最新大作,以數學對現實世界進行深度的解析。本書帶你邂逅新的幾何學:流行病傳播的幾何學、混亂美國政治進程的幾何學、職業棋士的幾何學、人工智能的幾何學、英語的幾何學、財金的幾何學、物理的幾何學,以及詩的幾何學。「這本書怎麼可能這麼有娛樂性?這不合理啊!它揭示了幾何思維如何促成從更公平的美國選舉、到更好的流行病規劃。」―紐約時報幾何學不是歐幾里得,早就不是了。它不是散發著教室氣息的文化遺產,而是一門活生生的學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這本書讓你邂逅新的幾何學。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COVID-19流行病的傳播。本書告訴你流行病傳播不是醫學,而是數學,更嚴格來說是幾何學。因此,該如何透過找出流行病的圖形,來理解每日染疫人數的變化,預估疫情高峰與結束的時間,並說明為什麼流行病的控制不追求完美主義?還有美國式民主的政治進程,若不是運用幾何學的洞察,還真的不容易揪出背後的操作與不公平!作者舉他的故鄉威斯康辛州為例,說明共和黨人如何透過選區劃分,讓共和黨在國會中的席位屹立不搖,以此介紹了「傑利蠑螈」的存在。以及若沒有幾何學的抽絲剝繭,分辨其中政治操作的訣竅,還真容易遭到蒙蔽。果然只要改變選區的形狀,就能改變選舉結果!作者更一一分析職業棋士的幾何學、人工智能的幾何學、英語的幾何學、財金的幾何學、物理的幾何學,以及詩的幾何學。原來,每個事物都有其幾何結構,數學不只是理性的分析和掌握,更是對於事物內在形狀的直覺感知和洞悉,幾何學可說是數學中最饒富興味、最感性的一支!…本書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的新作,艾倫柏格本身為世界一流的幾何學家,在本書中顛覆我們對幾何的認知,開啟我們對幾何的嶄新力量的大門,讓我們對幾乎所有事物產生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過去兩百年間在教室裡的典型幾何學課程,是將歐幾里得當成博物館文物,那些證明是用來記憶、背誦、甚至欣賞的,一個人如何能想出這些證明完全沒被提及。但如今我們不再要求學生背誦歐幾里得,而是透過幾何學訓練學生養成嚴謹推理的心智習慣。但幾何學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個。但凡科學、政治以及哲學問題背後都隱藏著幾何結構。在希臘文中,「幾何學」這幾個字具有「測量世界」的偉大含意,但這層意義低估了幾何學。事實上,幾何學不僅能測量世界,還能闡明世界。幾何學會問:物體的位置和樣貌如何?哪些事
定價:620 元, 優惠價:9 558
庫存:1
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
滿額折
作者:安東尼•克里佛德•格雷林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3/04/07 裝訂:平裝
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嗎?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知道?三大領域。12種思想難題。跨越知識邊界的可能性!▶ 人類如何累積知識▶ 以及三大關鍵知識領域近百年知識快速發展,發現並學習了大量關於宇宙、過往歷史和人類自身的知識,而人類探問的工具和技術也大幅進步中,儘管如此,卻發現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例如現有科學只能解釋宇宙中5%的奧祕;有數以千計的遺址尚待發掘,史前史仍不斷改寫中;而心智和大腦的新興神經科學才在起步。然而,我們對於我們自己、所置身的地球,甚至整個宇宙夠瞭解嗎?我們對於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理得出頭緒嗎?在《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一書中,作者格雷林指出,人類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只有在跨出知識邊界、取得一點進展時回頭看,才會發現過往的不知與無知。面對「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這種知識悖論,作者提出關於知識積累的關鍵問題:我們究竟知道什麼,又是如何知道的?此外,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嗎?什麼樣的難題阻礙了我們知道更多?作者在書中分別以涵蓋人類「知識」的三大領域――關於空間的知識(物理學、宇宙學)、時間的知識(人類史、考古學),以及關於人類自身的知識(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回答上述問題,帶領讀者瞭解人類知識累積與擴張的歷程,目前的知識版圖以及邊界何在,以及邊界以外的未知領域位在何處。▶ 12種思想難題作者提出人類探問知識常見的12個知識難題,包括:針孔難題:我們是透過一個受限範圍內的針孔觀測宇宙的。比喻難題:人們引用隱喻來建立的思考模型,有可能會誤導我們。準則難題:使用「簡單」、「最適性」甚至「優雅」等外在準則認可一個理論是否正當托勒密難題:理論就算不正確,某方面可能依然有效?我們要如何避免被實用性誤導。燈光難題:人們在路燈下找鑰匙,因為黑暗處什麼也看不到。我們往能探問的地方去提問,是因為到不了別的地方。讀入難題:我們詮釋資料時往往局限於所處的時代和其經驗。……此外,還有地圖難題、真實難題、槌子難題、好事者難題、巴門尼德(Parmenides)難題、解脫難題。本書討論的探問之三大領域,都受到上述知識難題所阻礙,若想擴展知識的邊界就需要辨識並面對各種知識難題。至於這三大知識領域受到哪幾個難題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多寡則各有不同。比如宇宙物理學受限於針孔難題,必須面對目前實驗儀器的精細度和發展,可能跟不上理論假說的窘境,並回答「我們看見
定價:600 元, 優惠價:9 540
庫存:2
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1
滿額折
作者:科學月刊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5/05 裝訂:平裝
最出色的科學家,僅有少數人可以得獎,即使無人知曉,卻一樣很有貢獻。看懂諾貝爾生醫獎:當研究能應用於救人性命,那喜悅無法衡量。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透過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專研開發疫苗、找出新藥,讓病毒、細菌、寄生原蟲不再威脅人類生命。瞭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制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系統,他們以先驅角色,為人類福祉做出重大的貢獻。◎本世紀諾貝爾生醫獎的二、三事•科學不外人性,透過試管嬰兒技術解決不孕症,在2010年獲獎。•重新啟動基因!2012年得主將「已分化的細胞變回幹細胞」。•人腦中的空間定位細胞,如何幫助我們認路回家?•C肝竟然可以根治!人類醫學史上首次成功治癒慢性病毒感染疾病。‧2019年得主破解細胞缺氧調節之謎,改善癌症預後不良問題。‧晝夜節律有何祕密?2017年得主破解生物時鐘的機制!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生醫領域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我們可以簡單將本世紀諾貝爾生醫獎分成五類:第一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第二類,生殖生物學;第三類,免疫學;第四類,神經生理學;以及第五類,感染性疾病及治療。2003年核磁造影的發明則較難列入以上五類,可單獨列為醫學儀器的發明,核磁造影的新技術使得臨床診斷可以非侵襲性診斷出各類臟器的病灶,在診斷醫學貢獻良多。這五類當中又以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類佔最大宗,共有八個年次,主要原因是細胞是生物的基本單位,細胞的藍本分子(DNA)的結構及基因調控都歸此類。舉例來說,2009年三位科學家對DNA末端複製有關的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闡明了端粒酶活性對老化和癌症的影響;2013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對細胞內囊泡運送分子機制的瞭解,尤其是發現運輸分子若發生差錯可能引起神經相關的疾病;2019年三位科學家發現細胞如何感受到周邊環境缺氧的情況所引起的生理反應而得獎。諾貝爾生醫獎在大家最關心的感染性疾病治療上給獎也不遺餘力,包括:2005年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庫存:2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1
滿額折
作者:科學月刊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5/05 裝訂:平裝
化學獎看起來越來越像生醫獎,又有什麼不可?從塑料的發展,到尼龍、防水衣服,再到液晶顯示器,甚至新冠疫苗的研發生活上的應用無所不在,能領悟其中奧妙的諾貝爾化學。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反映著近代化學的歷史和演進。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化學得主,女性表現的越發出色,並與物理學、生物學進行大融通。他們以先驅角色,引領科學不斷朝向知識的邊界前進。◎本世紀諾貝爾化學獎的二、三事•諾貝爾化學獎近來多頒給生物學家,這是怎麼回事?•回應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2019年化學獎肯定了新型電池的研究。•第一個獲批轉的mRNA疫苗,背後竟是化工製程和生命知識的結合。•研究水母為何發光,卻開創了疾病治療的新頁!‧諾貝爾化學獎史上7名女性得主中,21世紀就佔了4名!‧2014年光學解析度大突破,顯微鏡成為顯「奈」鏡了。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化學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在最近的過去,諾貝爾化學獎有時表彰了科學家在化學方面的影響,但更多時候是表其彰對生命科學的影響。這些反映一個現實:化學獎越來越移向生命科學領域。事實上,本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就一直是化學家著迷的問題。而化學也可以被視為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因為它是對物質的研究,分析其結構、性質和變化,以瞭解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發生了什麼事。這都促成了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大融通。其中一例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化學家惠廷翰(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 Yoshino)和固態物理學家古迪納夫(John B . Goodenough)三位獲獎,得獎原因是「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重大貢獻,如今電池發展是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因此化學在一個全科大學出現在大部分的科技領域,包括工、農、醫、生命科學院。另一例是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Caltech化學系的阿諾德(Frances Arnold)反向利用生物演化的概念,開發叫做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庫存:1
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2021
滿額折
作者:科學月刊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5/05 裝訂:平裝
大至宇宙天文,小至中子粒子,實驗觀測與理論齊頭並進,看得懂的諾貝爾物理學,學術典範正在轉移,新研究浪潮風起雲湧。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反映著近代物理學的歷史和演進。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長年關注的領域,涵蓋凝聚態、核物理、天文宇宙學,乃至於技術突破與材料的創新,與生活息息相關。他們以先驅角色,引領科學不斷朝向知識的邊界前進。◎本世紀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二、三事•2021年物理獎首度頒給氣候變遷學者,關注地球暖化。•若沒有藍光LED燈的發明,本世紀的夜晚將截然不同!•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打破慣例,給予三位科技人對於網路的貢獻。•多虧2007年得主,iPod能達到微小化又有良好訊號。‧2012年得主為超快速量子電腦的實現跨出了第一步。‧史上只有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也獲得了搞笑物理學獎。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物理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從1960年到1999年四十年間的頒發次數比例,凝聚態領域約45%,粒子與核物理領域約40%,天文與宇宙學領域約13%,技術領域約5%。因為有些年份頒發給不同領域,所以加起來略超過100%。其中技術領域只有兩項,分別是1966年雷射技術的先導研究,以及1971年全像攝影。這兩個技術領域項目對於現代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完全無法與之前討論過的本世紀的三個技術獎項相比。相對而言,本世紀目前為止的獎項的分配比例分別為:凝聚態領域約 40%,粒子與核物理領域約 23%,天文與宇宙學領域約27%,技術領域約14%。相比之下,最明顯的就是粒子與核物理的比例下降約一半,天文與宇宙學的比例則加倍。而技術領域的成長更是驚人的三倍且重要性大增。這樣的變化隱含著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學術領域的消長與學術典範的轉移。天文與宇宙學的比例加倍,部分理由是過去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挑戰,天文學中有關黑洞或重力波的直接觀測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幾乎沒有重大進展,直到最近相關的實驗觀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庫存:2
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2021
滿額折
作者:科學月刊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2/05/05 裝訂:平裝
經濟學是關注「人」的科學,亦是解決人類「互動」難題的哲學,領略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趨勢,看懂經濟思潮,才能洞悉世界正面臨的問題。――21世紀諾貝爾獎反映的,不只是科學發展的歷史,更是人類需求的歷程。――本世紀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長年關注人性偏誤、賽局理論、投資、勞動市場,乃至於永續經營與貧窮議題。他們是「俗世哲學家」,以先驅角色,引介獨到且實用的理論給世人,也為學界新世代奠基通往夢想的基石!積極入世的理論家與實踐者――▎地緣政治風險日益攀升▶借鏡2005年得主如何用賽局理論避免核戰▎大多頭點燃非理性投資行為▶2013年得主精準預測市場崩盤▎健康與貧窮有關?▶2015年得主研究顯示縮小國民健康差距可降低所得差距▎理論也能幫破產企業谷底翻身▶2017年得主教你避開人性偏誤▎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2018年諾貝爾風雲人物關注氣候變遷▎提高最低工資促進就業▶2021年得主揭露政府能控制失業率的祕密人類發展正處於重要轉折點,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伴隨所得與財富分配更加不均,中低收入家庭與弱勢族群生活品質加速惡化、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致使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持續減少與社會保險和年金制度瀕臨財務困境,還有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暖化的環境破壞等重要議題亟待解決。展望未來發展,如何維持人類的永續發展將是本世紀經濟學家肩負的艱鉅挑戰!★★★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學術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學術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諾貝爾經濟學獎趨勢◢ 總體經濟理論與個體經濟理論研究是建構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基礎。21世紀以來獲獎屬總體經濟學研究有五屆,主要的貢獻分別為:動態化的一般均衡(2004)、跨期性決策分析(2006)、貿易與地理區位選擇(2008)、時間序列的因果關係(2011)、氣候變遷因素與內生化技術進步因子(2018)等,提出創新性理論,解釋並增進對整體經濟演變的了解。 在個體的理論基礎方面,市場機制設計有五屆:奠定機制設計的理論
定價:360 元, 優惠價:9 324
庫存:2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滿額折
作者:阿尼爾.塞斯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4/01/31 裝訂:平裝
★ 2021年最佳書籍――彭博商業周刊★ 2021年最佳科學書籍――衛報★ 2021年最佳科學書籍――金融時報★ 2021年最佳哲學書――五本書★ 2021年最佳書籍――經濟學人「身為自己」是什麼意思?我們的「內在小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世界頂尖意識腦科學專家塞斯(Seth):我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知,全都是一種「受控的幻覺」無論你是不是科學家,意識都是很重要的奧祕。對每個人而言,我們的意識經驗就是眼前的一切。沒有意識,就什麼都沒有,沒有世界、沒有自己、沒有內在也沒有外在。而意識的奧祕最吸引人的面向,就是自我的本質。我是誰?為什麼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體驗生活?過往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所謂的「自己」,外在於我們肉體身軀的靈魂,他感受著的一切,經歷著一切,並查看著一切,做出選擇與判斷。然而,現在的意識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身為自己」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就是我們意識依存之所在,身為自己其實是「攸關你身體的事情」。在我們每個大腦中,數十億個神經元致力於創造我們的意識體驗。這是怎麼發生的?經過二十多年對大腦的研究,世界著名神經科學家塞斯提出全新的意識和自我理論。他對「身為自己」的獨特理論,挑戰了我們對感知和現實的理解,顛覆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國際知名神經科學教授、研究員和作家塞斯在《身為自己》中,提供了讓我們瞭解自己意識的窗口。塞斯既是意識神經科學的先驅者,也是這一相對較新科學領域中最傑出的發言人。他提出:我們並不是客觀地感知世界,相反地,我們是預測機器,不斷地創造我們的世界,並在微秒內修正自己的錯誤,以做最佳猜測。無論對於外在世界或是對於自己,都是我們為了生存而做出的最佳猜測。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透過儀器觀察到腦中完成這個過程的生物機制。理解意識,必須先定義何謂意識。因此,塞斯也試圖找出意識的量測標準,並探究意識不同層次的內容。而提出意識並非人類所獨有,事實上,擁有意識的生物非常多,但各自擁有意識的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至於人工智慧,在怎樣的意義下才算擁有意識?才算超越人類?若不瞭解自我意識是什麼,談論這些也難有明確交集和結論。塞斯在2017年關於該主題的TED演講被觀看超過一千一百萬次,他具有使難以想像的複雜科學變得易於理解和具娛樂性的超凡能力。
定價:520 元, 優惠價:9 468
庫存:6
眺望時間的盡頭: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
滿額折
作者:布萊恩‧葛林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1/03/31 裝訂:平裝
甫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暨暢銷書《優雅的宇宙》作者再次推出扣人心弦著述,探索悠遠的時光以及人類對目的的追尋。很少有人能像葛林這樣同時精擅最新宇宙科學及散文書寫。――《紐約時報》(2020年度精選好書) 《眺望時間的盡頭》是布萊恩•葛林新推出的宇宙壯麗探索紀實,論述我們面對這片無垠浩瀚如何投身追尋意義。葛林按照宇宙生成的時間軸,探索是什麼樣的自然原理,在這處注定衰敗的宇宙中,
定價:650 元, 優惠價:9 585
庫存:2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科學家與達賴喇嘛探討意識問題的對話
滿額折
作者:佛朗西斯科•瓦瑞拉-編著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3/03/02 裝訂:平裝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是科學家和觀想修行人都很著迷的話題,也是所有人類的共同經歷我們都要睡眠,我們都要做夢,我們每個人都肯定要死亡這些領域都涉及意識層次的轉換,以及自我某種程度的消解,而意識究竟是什麼?自我又是什麼?《睡眠、夢和死亡過程》是一場重要的對話實錄,探討睡眠週期轉換當中意識層次的轉換和自我的消解,夢的過程、功能和內在意義,以及瀕死經驗和死亡的修鍊。是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當今科學家、心理分析師和哲學家就人類意識和自我的樣貌和可能性,進行的一場深入談話!人類在兩個重大的關口,日常生活的心智似乎瓦解了,其中一個時刻是睡眠,另一個時刻是死亡,加上睡眠中的夢,這三個領域是所謂「自我意識」的陰影區,也是西方科學才在展開探索的領域,這些主題因其遠離西方科學所熟知的宇宙物理和人體生理學等等,往往讓科學家感到不安。然而,藏傳佛教的觀想修行人,在人類意識的探索或所謂內在的科學,長久以來積累了許多經驗和知識,加上對於死亡過程有特殊關照,以內在科學的主觀理解,是否能為快速對這些難以企及的領域下定論的西方科學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啟發?而科學進展又對於佛教傳統提供了怎樣的反思和修正?本書記錄的這場對話是1992年10月,是兩年一次的新智和生命研討會的第四場,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人文界的代表們,齊聚印度達蘭薩拉進行了獨特的交流。 在不久以前,很多人還認爲一般科學的客觀知識和內在科學的主觀理解是互相排斥的。但在這場心智與生命系列會議上,來自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專家走到一起,交換他們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的經驗和不同觀點,透過友善和開放的對話,促進彼此的瞭解,並交換了各自的思想淵源和探索方法當中可以相通與借用之處。邀請您聆聽這場分別從靈性角度和科學角度,針對人類最神祕且未知領域進行的 豐富對話。達賴喇嘛和科學家究竟談了什麼?■ 睡眠本質上是死亡過程的預演?睡眠和死亡之間的高度相似性。■睡眠時意識會經過怎樣的消解和轉換過程?■人為何失眠?■科學萬能的觀點是否因為太想戰勝死亡而錯失了關於死亡的重要知識?■做夢對人而言有什麼益處?■夢何以是意識的通道?■夢總是在時間之外嗎?什麼是夢身?■自我意識消解之後會是什麼?■科學與佛教對於死亡各有什麼定義■佛教在意識科學方面,如何為客觀的科學提供主觀內在科學的觀點?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庫存:2
電腦如何學會思考?:更新人類理解現實方式的「數位現實理論」
滿額折
作者:喬治•湯納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3/06/28 裝訂:平裝
洞悉電腦如何運作開啟人類對於現實的全新理解!早至萊布尼茨(Leibnitz)時代,哲學家就一直提出「該如何為人類心智與電腦建造橋梁」的問題,像是: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電腦能像我們這樣思考和感知嗎?而創造出「會思考的機器」,一直以來都是電腦學家的目標。喬治.湯納(George Towner)因為實際從事設計電腦(在蘋果電腦工作多年)的工作,開啟了在知識論上的追尋,他在《電腦如何學會思考》一書中,發表了針對電腦模仿人類生命進行的三十年研究結果,透過思索解決人類知識相關的哲學問題,對於人類知識如何建構有了全新的理解。生命透過建構數位現實來理解存在湯納指出:電腦實際上是設計成像人類一樣行事,專門為了幫助我們完成人類任務而創建的。然而,和人類的生命不同之處,在於電腦的操作可以被我們詳細分析。透過瞭解並解析電腦在設計過程中,電腦工程師如何將類比世界轉換成數位現實的每一個設計決策,有意識地將人類理解現實的方式融入設計中,他得出:人類所理解的現實,根本上來說都是數位現實(此即「數位現實理論」,簡稱DR理論)。我們都知道電腦最擅長「類比―數位」轉換,但這一切溯其源,都來自人類理解外在世界時將現實的類比存在,經由數位化轉換的「數位現實」來完成。而這種數位現實,就是所有生物得以理解周遭一切的作法。比方說,所有實存的世界都是類比的存在,但無論是光線、聲音或觸覺或生命繁衍等,都是透過光子、空氣振動、電斥力,以數位形式傳遞訊息到我們的大腦中,這些數位訊號經由大腦的建構、理解和解讀後,從而獲得對於整體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可以說,所有生命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識,都是來自於外建構出來的數位現實,而非類比的原始資料。簡而言之,生命是透過建構數位現實來理解存在,而這種數位現實建構出來的知識支撐了生命。而現實世界若沒有經過生命轉換為數位現實來理解,就無法被認知並解讀。現代電腦也是如此運作。因此,當掌握了電腦如何透過「類比―數位」轉換建構出知識體系,我們便能同時洞悉人腦和電腦這兩個系統的運作模式。了解電腦,就能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這個新問題帶領他在哲學、物理學和計算領域進行了一場壯舉;從類比-數位轉換(以及心智如何對早已內建到電腦的資料起作用)開始,透納將建構現實世界的三種類型方式――物理的、行為的、理想的,對應到電腦運作當中的資料處理、程式和演算法,再從這個基礎,建構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個人現實、社會形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庫存:2
過載:洞察大腦決策的運作,重整過度負荷的心智和人生
滿額折
作者:丹尼爾.列維廷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2024/01/04 裝訂:平裝
在資訊氾濫、一心多用的時代,卸除記憶負擔,解救你的大腦資源。你的腦中充斥著過量資訊。你在電子郵件、臉書、簡訊和手頭工作之間疲憊不堪地折返,最後沮喪地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沒有做。你並不特殊。截止到2011年,美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是1986年的五倍,相當於175份報紙。一個美國家庭光是在客廳和兩間臥室裡,就有超過2,260項有形物品。至於每個人電腦裡的檔案,隨便就有3億萬萬兆位元的資訊量。光是想瞭解魷魚的腦神經系統所有知識,google scholar上就有三萬篇論文……太多資訊、太多包袱、太多選擇。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然而,擁有更多資訊,反而會做出更差的選擇。此時我們卻以為,要解決問題,只能仰賴更多資訊。結果,超載資訊加重我們大腦的負荷,讓我們找不到東西、忘記重要會議,並且不斷分心在收發電子郵件、回簡訊和臉書等事情上,感到筋疲力竭。過量資訊和感覺輸入,造成我們龐大的精神耗損和負擔,不斷搶奪我的注意力,讓我們產生認知功能障礙,做出錯誤的決策。該如何不讓自己每天不只是被所見所聞牽著走,把重要時間集中在創意構思、正確決策上?該如何在這樣的資訊過載年代,在龐大訊息中做出正確直截的決定?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問題:•我真的需要保有某件物品和某段關係嗎?•我的溝通雜亂無序嗎,我可否直截了當地說話?•我的交友圈、習慣、想法是否太過一致,我願意對新想法保持開放嗎?•我是否會被輿論牽著走,我懂得判讀資訊、分辨真偽嗎?•該如何避免瞎忙,在工作上創造更多價值?本書作者丹尼爾.列維廷,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暢銷作家,針對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提出完美解藥。本書不是一般的整理術,它是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出發,結合注意力、記憶分類等神經理論,提出解藥。作者認為,人類大腦演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資訊爆炸的速度,但若能將充塞在我們腦中的資訊取出,先讓它外部化,變得具體可見,就可以重新組織並加以管理。從而卸下腦中負擔、讓頭腦再次自由轉動!作者感慨,現代社會,一心多用。人們不斷分心,謀求完成上千個小小的成就所帶來的空洞獎賞和成就感,而不再透過持續專注的努力所帶來的龐大回報。這種工作模式與生活模式所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吸食大麻更嚴重。如何改變?善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知識,以及分類的科學,並準備一個雜物抽屜,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生命中
暑期閱讀書展-單79雙75
定價:600 元, 優惠價:79 474
庫存:6
  • 1
  • 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