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一九八一年八月下旬,我退伍返家,三天後就來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由一個「從臺北看世界」的好奇大學生,走向「從世界看臺北」的異樣歷程。
過去五六年,我和絕大多數唸社會科學的留學生一樣,經過了許多「現代科舉」的洋八股歷程。在堆積如山的教材、報告和試卷中,準備了做為一個知識從業者的基礎工作。這段歷程緊湊而繁瑣,成果卻因人而異。不少人在日後有了傑出的成就,也有人枉費了多年的爬梳,只剩一個空頭的學位名銜罷了。這種現象直接影響到中國學術界的空疏荒蕪,並造成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學位至上論」(或稱「現代科舉崇拜論」),流弊嚴重。
我自已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心深覺痛惜。但也深知,如果自己不通過這樣一條外貌相似的道路,並賦與它堅實的內涵,則未來學術文化的發展,仍將陷入另一惡性循環之中,而下一代中國知識工作者所面臨的困境,也將像我們一樣,是「知統淡薄,收拾不住」的。
但是,此處所謂的「知統」,並非狹義的「道統」或「儒門」它是基於學術研究尊重的前提,在知識領域裏累積形成的統緒。這種成果最後總要經過其他人實驗或實踐的工夫,才能做出最後的評斷。我們應該強調知統與學統的獨立性,弘揚傳統大儒的獨立不屈精神,以抵拒外在環境的各種干預,基於此,必須鼓舞社會培養適度的「崇智論」,其所推崇的重心應該是知識的獨立自由與內在標準。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清楚認識到知識分子本身角色的局限,尤其生活經驗的狹窄,如果過度推崇他們的見解,甚且以為足以指引整個社會的走向,那就無異流於烏托邦思想了。
在上述意義的界定下,我整理了過去幾年發表過的舊作,從百萬言中選取了近二十萬字相關的論題,結成「當代中國與民主」這本書。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在「崇智論」的前提下,了解我一再強調知識自由與民主人權的初衷,同時也能對我個人的一愚之見提出批評。
在上述的自省之外,首先將本書獻給父母親,感激兩老多年的養教之恩。其次,對妻子良瑩的關懷及協助,深致謝忱。另外,感謝多年來的師友們,包括臺灣大學的胡佛教授、威斯康辛大學的林毓生教授、俄亥俄州大的張灝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的黎安友教授、韋慕廷教授、白思鼎教授、天普大學的傅偉勳教授、紐約州大的黃默教授、芝加哥大學的艾愷教授、好友朱雲漢、王克文、林鎮國、孫中興、杜念中、陳弱水等,他們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惠我良多。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二哥玉山多年來的支持,沒有他的安排,本書是無法如期出版的。
周陽山
一九八六年秋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