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滿額折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日本社會的結構(平)

定  價:NT$ 178 元
優惠價:901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8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與坊間一般研究日本的書不同;是內容充實,取材完整的一本好書。它涵蓋了日本社會的歷史、社會性、政治性、經濟性及文化性,不但有系統的敘述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代的社會演變情形,而且從個人的心態、家庭、 村里、都市,以及各種行業、社會福祉等方面一一討論,不失為一部「日本現代化史」及「日本社會學」。本書並提醒您,我國儒教文化在日本一百年來的社會變遷中之地位,將我國演變中的社會與日本的情形相比,尋找出我們應 有之努力。不必贅言,日本的各項建設走在我國前面,但許多問題也發生在我國之前,本書不但提供您認識日本社會,更可讓我們引發自省,選擇一條康莊大道。想了解日本的人不可不看,關心我國前途的人,更值一讀。

作者簡介

 譯者:王世雄

民國十九年生於臺灣省高雄縣。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畢業、日本明星大學心理教育學科畢業後,以研究教授身分赴國立東京大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留日時曾撰文評擊東京大學左傾學生之荒謬行為,該文被刊載於日本週刊雜誌「文春」與一九八○年四月號「正論」,甚受日本各界及東京大學當局之重視。曾任中小學教師,大專院校副教授,現任東方工專教授兼教務主任。

 譯者序

一九七○年代,日本的經濟成長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指標時,全世界曾引起一陣「日本熱」,各國學者相繼探究日本繁榮的根底。我國學界也針對此出版了許多討論日本經濟的好書。
 
「日本第一」的作者傅高義(E. Vogel)來我國時說:貴國與日本相鄰,而且文化傳統、地理因素、物質條件等各方面均與日本相似,研究日本所以能從戰敗的廢墟中,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較為方便。可見我國各界若以日本為借鏡,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政策,以及勞工青年、企業老闆,甚至社會大眾,必有許多引發自省,截長補短之處,裨益必大。
 
然而日本的繁榮,若只從經濟的成長面去探討,或僅重視其經濟成就則只能嘆為觀止別人的成功而有隔靴搔癢之嫌。
 
眾所周知,社會是人群的組織,又是各團體的組織,在同樣條件下造成輝煌成果的是人,是組織而不是物質、金錢。所以要探究日本所以繁榮的原由,應從人與人群所組織的社會去了解日本社會。
 
本書為日本國立東京大學福武 直教授,用於NHK大學講座的教科書。日本人對日本民眾講授日本社會,可以說資枓最真實,可信性最大。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發現日本人隨著社會的變動,如何改變其意識行為,又他們的意識行為如何驅動社會。但有一點我們必能肯定,戰前日本的「家」制度與「村落共同體」對日本社會影響至大。戰後「家」制度與「村落共同體」解體之後,勞資雙方如何把家族意識的「團隊精神」移植在職業的領域,而且能把它發揚光大,該是驅使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根本力量。
 
本書分為「近代日本的社會」、「戰後日本的社會」及「現代日本的社會」三章,另外附錄了筆者平時收集的日本玫黨資料,相信讀者能從日本歷史的流程中,了解日本繁榮的原因,也可從社會的各層面尋求日本繁榮的答案。同時並可認識日本七大政黨的概貌,幫助讀者了解日本政治。
 
唯筆者課餘時間極為有限,倉促用筆,漏失難免,懇祈各位先進不吝指正。又完稿時,承同事鄭晃昇教授及董惠人同學協助校稿,亦藉此一併致最大的謝意。
 
王世雄 敬識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光復節
 
 
前言──代序
此次的課程以「日本社會的結構」為題,對我來說似乎有負荷過重的感覺。因為我在第二次大戰中,才開始做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真正過研究者的生活。然後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年前後,針對日本社會的民主化,論「日本人與社會」,也在一九六○年應有澤廣己、東?精一、中山伊知郎等諸位先生所編「經濟主體性講座」之需,寫過「日本社會的人類結構」,但已時隔二○年,對此類問題未再接觸過。後來我又於日本投降後,開始日本農村社會的實證研究,且以此為自己的專門範圍。因此自認自己是一個農村社會學者,這是我覺得這門課程,對我稍有負荷過重的原因。
 
話雖如此,從一九六八年「東大紛爭」之後,因健康受損,把調查中的資料潦潦草草做一結束之後,已不再深入農村做實地調查,也未將戰後農村社會的急遽變化加以論述,對有關農村社會的講授頗覺痛苦。於是自一九七二年起,辭掉學部的課而為教養課程的學生開「現代日本社會論」的課,一方面從各種側面概述日本社會,一方面介紹社會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這樣一直繼續到一九七五年,也就是我退休前一年。我自己認為上這門課,幾近於外行人的講述,缺少充分的理論分析,所以雖然繼續了四年之久,但深深懊悔在這段漫長的期間,未曾好好研究,未將此項講義內容好好充實。
 
本講義為日本投降後,將前面所述講義與平時我所收集的資料連結而成,可能無法滿足讀者的需要。但這篇不充分的講義若能產生拋磚引玉之效,使研究日本社會的人才輩出,共同重視日本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如前所述,著者在二次大戰中,曾調查研究中國農村社會,對中國社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心得。中國雖然說與日本同文同種,但兩者是異質的社會。當時我做這種比較後,也幫助我瞭解日本社會不少。又自一九六○年底至一九六一年初,曾旅居印度兩個多月,做有關印度社會的廣泛研究,並於一九六二年末至一九六三年初,承蒙經濟學先進大內力教授與社會人類學教授中根千枝的協助,展開印度農村社會的調查。透過此次的調查,使我更加相信,在亞洲中日本的社會確實為一個異質的社會。
 
一九六七年,著者曾由東京大學出版「亞洲農村社會──中國、印度、日本」(Asian Rural Society; China, India, Japan),並發表「亞洲農村社會比較論之白皮書」小論文,提到家族及村落的結構差異,與這三個國家之相異有密切的關係。著者認為這種「家」與「村」是瞭解日本社會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本講義中也仍把它做為一個重點。尤其為瞭解戰前的日本社會,這是一個不可缺的角度。同時其特質的解體與殘存,在戰後社會的分析上,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戰前與戰後,本講義中曾以「近代日本」與「現代日本」予以分別。雖然以英語來說都是「Modern」,但以二次大戰投降為界,日本社會確實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希望以近代與現代來分別兩個不同的時代。同時若從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的觀點來看,現代化也就是從工業社會趨向高度產業社會的變化,所以也希望在這種觀念中,來瞭解近代日本的社會與現代日本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必須提到現代化(Modernization)—詞。本來現代化就是一個漠然曖昧的名詞,因此有人說工業化反而較為妥當。事實上現代化的內涵為工業化,與隨著工業化而發生的都市化。而工業化又是受機械力大量生產的影響,生產的比重從農業轉向工業,社會的比重從農村轉向都市的一種歷程。這種變化雖然具有可視性,但我們也應慎重注意,這種社會結構的變化也會使「現代化前的人與社會」現代化。又日本的社會曾受過無謀的戰爭而崩潰的經驗,因此戰後許多人把近代化的重點放在民主化,說是所以發動戰爭的原因為無法阻止導向戰爭的原罪意識所致。著者以為研究戰後社會,應能重視這一點。
 
因此在這篇講義的第一章中,首先希望讀者瞭解始於明治維新的現代化,到底在何種情況下,或說在世界史上的什麼環境下展開,並且帶有何種性格。然後更須知道,日本的產業結構雖然產生很大的變化,但至進入昭和期的戰時體制以前,大致可以說仍以農家及自營商工業主為主體。在這種社會結構之下,「家」、「村」及「鄉鎮」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耍。尤其我們耍瞭解日本的「家」制度對日本社會所演的角色與功罪,同時我們也應討論「村」及「鄉鎮」等共同體的性格。讓我們認識「共同體」並不是社會經濟史上所說的「共產社會」(Gemeinde),而應是共同利益社會(Gemeinschaft)。換句話說,那是指人民生活上的欲求,在自給自足的原則下,多少能充足的社會。大部份的人在此生長,在此生活,在此埋葬,具有共同命運性的社會。因此並不是打算利害關係的結合而是有融合情感之優越性。這種社會的成員,因有身分上之高低,社會性拘束很強,不僅會產生支配與從屬的關係,也容易實施相互扶助。近代日本的「村」及「鄉鎮」應是這樣的社會。
 
日本人的社會性性格,就在上述的「家」、「村」及「鄉鎮」中形成,於是日本的社會也結成家族主義。所謂家族主義(familism)是指個人無法脫離家族而獨立,家族比構成家族的個人更受重視,而且這種家族的人類關係,更擴大至家族以外的別人所產生的行為方式、社會關係及價值鱧系的特徵。這些均可在家族經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廣泛見到。除此之外,日本的家族主義,還包括「封建性家族主義」的特質。這種家族主義與階層結構在一起,使日本整個社會成為家族主義的國家,這種動向也就是招致大日本帝國崩潰的原因。
 
本講義第二章為論大日本帝國崩潰後的民主化與其界限。依據「戰後的民主化」之輿論調查,認為「應配合日本的實情加以改進」的人,始終達到百分之六○左右。戰後的民主化就是在這種意見紛紛中成長。結果不外是把明治時期「富國強兵」路線的下半段切除,集中於「富國」路線,促成高度經濟成長。然而在這種高度成長中,如何發動高度工業化,農業結構怎樣激變,都市化如何急速進展,受雇勞工的比重增加而勞動界產生何種變化,甚至在這種情況下,已趨向於大眾化的社會到底與戰前有什麼不相同等,都是戰後社會的主要變動而逐一加以討論。同時我們發現經過這場變動,原來制約近代日本社會的「家」制度,已面臨全盤瓦解,村落等共同體社會的性質也產生變化,失去了昔日共同命運的作用。
 
經過這種變動之後的現代日本社會,著者在第三章中均一一提到。換言之,本講義第三章以輿論調查的結果,說明現代日本的人與社會,與戰前相比如何變化,又在何種方面留下近代日本的性格。同時也比較分析現代與近代的階層結構,論及「保守派政黨」主張革新而「革新派」反而主張「保守」的政治結構。並且談及何種力量支持這種政治結構的問題。
 
眾所周知,保守政治雖使日本走上經濟大國,但無法解消生產領域中的不平衡而造成生產與生活不平衡的後遺症。至一九六○年代末期,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雖已成為內閣的執政口號,但這個口號卻在沒有什麼成果下黯然退色。承經濟高度成長的餘澤,稍獲擴充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福祉設施,也隨著高度成長的結束而必須付之重新檢討。諸如此類的問題,均會因高齡化社會之迎面而來更趨嚴重。如今日本的社會正站在這種變換期中,至少八○年代是這樣的一個時期。我們期望在這種複雜錯綜的情況下,能創造一種新的社會連帶關係,只有待全國民眾之自覺與努力了。

目次

譯者序
前言──代序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社會
一、日本社會的現代化
二、近代日本的產業結構
三、「家」制度的功罪
四、鄉村與巿鎮的共同體性格
五、日本人的社會性性格
六、家族主義的社會結構
七、近代日本的階層結構
八、整個結構的架構
第二章 戰後社會之變動
一、民主化與它的極限
二、高度成長下的工業化
三、農業結構的激變
四、都市的擴增與急速成長
五、受雇員工的結構變化
六、大眾社會的進展
七、「家」制度的瓦解與殘留
八、地方共同體的崩潰
笫三章 現代日本的社會
一、日本人的意識結構
二、現代日本的階層結構
三、「保守」與「革新」的逆論
四、支持保守政治的力量
五、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
六、經濟大國日本的真像
七、社會保障與社會福祉
八、日本社會今後的課題
結語
附錄──日本的政黨概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60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