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先師巴壺天先生,是我大學時代詩學的啟蒙老師。在進入師大國文系以前,早在小學時代,我就鍾愛於詩,曾經以毛筆手抄一本唐人詩選,至今猶保存身邊,如今回憶起來,少年時只是一股自然表現的興趣。直到讀大二那年,上巴老師的「詩選」課,才算大開眼界,漸入詩的領域。
巴老師講詩有幾個特色:一是從唐人絕句講起,然後講律詩、古體與樂府;二是自編講義,每首詩都精選名家的評論附於詩後,極具啟發性;三是每每以禪解詩,注重詩的意境與禪趣的闡發;四是著重寫作技巧的點化,如借題發揮、本地風光等。「詩選」在當時國文系是一門很受歡迎的課,教室總是座無虛席,大家都聽得心醉神馳,悠遊於詩的優美天地。
巴老師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副清臞的身材,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經常穿著一襲灰藍色長袍,步履輕盈地走過校園長廊,在微風中飄然欲仙的神態;夏天則是一套雪白的短衫長褲,手中輕搖著一把白色羽毛扇,神情悠然地侃侃而談,不是談詩,就是論禪,所以詩與禪幾乎已成為巴老師的標誌,因此引起我對詩學與禪學的雙重興趣。
後來我讀研究所,巴老師又教我們「佛學概論」,從許多有趣的禪宗史蹟與公案故事中,體會更多禪理禪趣,於是由詩中所蘊涵的禪意,進而悟解到禪的理論層面。就在教完我們那年暑假,老師便應新加坡義安學院聘請,遠赴南洋講學。
前些年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高懷民所長,約我去華岡考一篇巴老師指導的碩士論文,與老師久別重逢,喜見老師雖近八十高齡,依舊清明健朗如故,談鋒舉止,毫無老態。沒想到不久之後,十月初旬,師大地理系賀忠儒教授前來相告,驚悉巴老師已無疾而溘然長逝,於是立即約慶萱兄同赴浦城街老師寓邸致哀,老師公子巴山先生答禮。
歲月匆匆,老師仙去已近兩年。去年臺大哲學系林義正先生前來相談,欲為巴老師整理生前遺著,我取出當年受教於老師的詩選講義,加上林先生搜集的詞選講義,擬合編為《唐宋詩詞選》一書,以見當年老師授課時精心編選的教材面貌,一來可藉此看出老師選詩的眼光,二來可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三來可作為大學中文系詩詞選讀的教本,四來也可作為愛好欣賞詩詞者的參考讀物。
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為詩選,下冊為詞選。詩選部分選陳子昂、張九齡等五言古詩四十二首,王維、李白等七言古詩三十九首,杜審言、宋之問等五言律詩五十四首,崔顥、杜甫等七言律詩四十八首;五言絕句則虞世南、孟浩然等作品三十六首,七言絕句選王昌齡、王之渙等作品四十首,共得二百五十九首。編選體例,係先依詩體分類,再依作者年代先後為序。
下冊詞選部分,唐代選李白、溫庭筠二家十二闋,五代選皇甫松、韋莊等十一家三十六闋,北宋選范仲淹、張先等二十四家九十九闋,南宋則僅選陳與義、周紫芝等五家七闋,共得一百五十四闋。南宋作品選錄過少,且不及辛、陸、姜、吳諸大家,想係當時一面講授,一面編選,一年只講到南宋初,故未能涵蓋南宋詞全貌;或係資料搜集未全所致,亦未可知。
全書體例詳略不一,是為了保持講義原貌,上冊詩選部分僅有作品與集評,下冊詞選部分,則作品之外,有作者小傳、總評、注要、釋篇、記事、附錄等部分,隨詞附加,或全或缺,此等資料之剪裁運用,足見當年編選時用心精審之處,也是足供讀者參考取資之處。
本書上冊由楊淙銘先生負責整理,下冊由簡松興先生負責整理,林義正先生董其事。全書編成付梓,宜有序文冠於書首,以說明編書原委,因為我早年曾受教於巴師壺天,林先生遂展意由我來撰寫序言,我深覺義不容辭,而且也覺有話可說,遂將當年受教情形、老師講詩特色,就所知所感,以及本書內容、編成經過,縷述如上。書成出版,巴老師手澤長存,應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王熙元謹序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