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早在半世紀前,戴季陶即曾於其所著的《日本論》一書之第一章裡深切地討論「中國人研究日本問題的必要性」。在冷戰已宣告終結的今日,國際政治的格局由過去的「美─蘇兩極體制」漸趨演變為「一超四強體制」,日本之對華政策非僅是日本的內政問題,亦非僅單純地影響日華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同時也是與中國等相關各國密切關聯的問題,對東亞區域乃至於全球和平穩定有著重大的影響。
因此,研究者以嚴謹客觀的學術態度與公正持平的研究精神,剖析戰後日本之對華政策之變遷,乃是一項深具現實性、迫切性與需要性之研究。
本書即在探討戰後的日本如何在「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及「內部與外部的聯繫」等之交互作用下形成其中國政策,並企圖藉此研究掌握日本戰後對華政策變遷之脈絡與特色。
此外,本書題為「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故在時間斷代上,乃由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降伏後,始為研究之起點,而以一九九七年為研究之最後時間。至於研究之對象雖設定為日本外交政策中之對華政策,但盱衡戰後之日本的中國政策,乃深受美國之亞太戰略佈局所牽動,故美國對日本之對華政策的影響亦為本書之重點。
總的來說,本書的研究範疇屬於現代日本研究(Japan Studies)中的日華雙邊關係研究。而在多樣性的日本研究中,此種現實主義式的現代型日本研究為新的主流。
在國內日本研究日益受到重視,而學術界從事系統化研究又尚處於初步階段。筆者希望藉由此書,為國內的日本研究問題的個案研究,提供一個嘗試性的貢獻。
最後,本書的完成須感謝筆者在政大東亞所博士班研究期間的二位恩師──林碧炤教授(總統府副秘書長)與邱坤玄教授(政大東亞所所長)。他們不僅是此項研究的指導教授,更是筆者個人智識上與待人處事上終身的導師。此外,林金莖教授(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陳鵬仁教授(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主委)與李明教授(政大外交所教授)逐字逐句地審閱了稿件,提供筆者許多內容修正上的寶貴意見,使本書得以更臻完善。特別是林金莖教授,在其公務繁忙之際,仍以其實際從事對日外交三十餘載之豐富經驗,提供筆者長達二十一頁評論,其中不乏未曾公開之日華外交秘辛。有關這些,筆者已在修正時將其納入,並將此恩永銘在心。此外,亦要感謝東大圖書公司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對一位初入學界之年輕後輩之鼓勵與提攜,他不計成本地對臺灣知識界之支持與投入,更是令人感動。
筆者要將此書獻給我的父母與內人,因他們的支持與體諒,才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專心投入研究工作。當然書中的內容,筆者自當負起全責,亦祈海內外先進不吝指正。
何思慎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