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原名「五版教材」,大陸全國中醫院校組織教材編審委員會編輯。 本套教材為中醫大學課堂習課之用,有課程時數範圍之限。因而其特色為精簡,適合學習者熟讀精讀,以掌握各科的核心內容,紮好中醫之根基。本套教材之編輯觀念,重視傳統,以經典為中心;讓學習者能瞭解中醫理論的基本架構與發展軌跡,以便將來臨床應用與研究創新,故名為《承啟版教材》。本叢書排版為珍惜學子之眼力,特採用約4號大字,字體大而清晰,久讀而不倦。本社《高等中醫研究參考叢書》是以本教材為基礎擴編而成,內容完備,標明出處,重視探源理解。兩套叢書配合使用,學習效果令人驚喜!

目次

【總 論】
第一章緒言
第二章氣血病機病證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風寒燥火病機病證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濕、痰、飲病機病證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六經與衛氣營血病機病證的基本概念
第六章臟腑病機病證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內科治療
【各 論】
1.感冒
2.咳嗽
3.肺痿
4.……等,共49種
附錄:方劑索引

書摘/試閱

總 論
第1章 緒 論




一、中醫內科學的定義和範圍
中醫內科學是用中醫理論闡述內科所屬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它既是一門臨床學科,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內科範圍很廣,可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一般說來,外感病主要指《傷寒論》及《溫病學》所說的傷寒、風溫、暑溫、濕溫等熱性病,它們主要是按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的病理變化進行證候歸類;內傷病包括《金匱要略》等書所說的臟腑經絡諸病,它們主要是以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病理變化指導辨證論治。外感病與內傷病,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內傷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又可進一步加重內傷。本書所討論的內容以內傷病為主。

二、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內容和安排
本學科主要介紹中醫內科學的專業基礎理論、常見內科病證的基本知識及辨證論治規律。全書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分別闡述氣血、風寒燥火、濕痰飲、六經、衛氣營血和各臟腑的病機病證基本概念,以及治療總則,目的在於聯繫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為講解中醫內科的所屬病證服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各論分別介紹常見的中醫內科病證49篇及其所屬附篇;每篇按概述、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結語、文獻摘錄等分項敘述。部分病證增設類證鑑別一項。並將歷代有
關該病證的記載以及其對臨床有指導意義的重要理論,作必要的論述。

三、學習中醫內科學的要求和方法
在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專業總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下,學習中醫內科學是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畢業時能獨立防治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畢業後通過臨床實踐,進行自學和開展科學研究等活動,繼續提高中醫內科的理論知識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中醫專業前期各學科,如中醫學基礎、診斷學、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藥學、方劑學等,是中醫內科學的基礎,在學習中醫內科學的過程中,要經常複習和密切聯繫。中醫內科學裏的某些病證,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前後互參。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密切聯繫臨床實踐,運用所學的理論,對每一內科病證,通過觀察、思維,進行綜合分析,辨證論治。

中醫內科學課程分為系統學習、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階段。系統學習包括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系統的課堂講授和與其相結合的臨床見習;教學實習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在內科門診進行抄方、擬方、試診。畢業實習是在有一定水準的中醫院內,在駐院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醫療實踐,直接為病人服務。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不斷提高診斷、治療疾病的能力。

四、中醫內科學的發展概況
中醫內科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在不斷與疾病搏鬥的實踐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對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早在殷代甲骨文裏,已有心病、頭痛、腸胃病、蠱病等內科疾病的記載。殷商時代已發明用湯液藥酒治療疾病。周朝將醫學進行分科,其中的疾醫即相當於內科醫生。

春秋戰國時期,完成了古典的醫學鉅著──《內經》,其在內科方面已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如病能、診斷和治療原則等,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代張仲景,總結前人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著成《傷寒雜病論》,一部分以六經來概括、認識外感熱病,為熱病的專篇,另一部分則以臟腑病機來概括、認識內傷雜病,創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為中醫內科學奠定了基礎。

晉朝王叔和著《脈經》,對內科的診斷,起了很大的作用,葛洪著《肘后方》,記載了許多簡便有效的方藥,如用海藻、昆布治療癭病,這些療法,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中醫的病理專著,其中對內科疾病的記載特詳,占全書的大半。唐代的《千金方》和《外臺秘要》兩書,其中內科的治療方法,更加豐富多采。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則又是國家頒行的內科方書。南宋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在病因上,作了進一步 的闡發。

金元時代,在內科學術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如劉完素倡火熱而主寒涼;張從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東垣論內傷而重脾胃;朱丹溪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而主養陰。他們在各個不同方面,都有所創新,有所貢獻,為中醫內科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明代,薛己的《內科摘要》,是首先用內科命名的醫書,王綸在《明醫雜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完素,雜病用丹溪,這是對當時內科學術思想的一個很好總結。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張介賓的《景岳全書》、秦景明的《症因脈治》等著作,對內科的許多病證都有深刻的認識,尤其是《景岳全書》,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內科的辨證論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清代中醫內科學的一個巨大成就,是溫病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如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都是對溫病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著述在中醫內科學上,出現了新的一頁。清代對叢書的編著,更是琳琅滿目,以內科為主體的書籍,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宗金鑑》、《張氏醫通》、《沈氏尊生書》等。此外,簡短實用的還有《證治匯補》、《醫學心悟》、《類證治裁》、《醫醇瘳義》、《醫學實在易》、《醫林改錯》等。對中醫內科學的發展,均起了很大的作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523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