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淨土或問‧導讀
滿額折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淨土或問‧導讀

定  價:NT$ 160 元
優惠價:79126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4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書評

商品簡介

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
眾生心中諸佛,念念彌陀。

《淨土或問》是元朝臨濟宗天如惟則禪師的著作,以問答的方式提出二十六對問答,各問答之間皆有連貫,文脈一氣呵成,一一剖析淨土法門的各種信仰問題,不但讓一般讀者對淨土法門有初步認識,即使高才博學的人亦能感其文意高妙,受益匪淺,是一本涵蓋思想理論及修持方法兩方面的淨土要典。
本書以三個層次來撰寫,首先將《淨土或問》的原文置於最前面,接著在每一段問答的原文之後導讀本意,最後對於相關的名相、語詞、出處等加以註釋,供讀者對照檢閱。作者以「闡述」的方式代替翻譯,僅將個人對原文的認知,直接入題敘議,不在文端一一作出解釋,希望讓出更多的思考空間給讀者,於咀嚼文義之際頓悟了脫生死之義諦。對於想進一層研究的讀者,更能藉由引文出處的標示按圖索驥,繼續深入堂奧,直達心靈深處,落實對淨土法門的信仰。

陳劍鍠,生於1964年,高雄巿人。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現任職於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助理教授兼研究發展處處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淨土思想及宋明學術思想,著有《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並發表〈陽明後學所產生之諸問題〉、〈理學家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爭議及其運用〉、〈高攀龍的格致見解——兼論對朱子、陽明、李材之評〉、〈高攀龍論王陽明〉、〈印光的念佛法〉、〈「四大名山志」的修撰過程及其宗教意義〉、〈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經過及其釋疑〉等十餘篇論文。

折口書摘:
進一層推論,「不取不捨」是成佛後的事。它,可視為一個勇往邁進的目標,也可視為一個立弘誓願的菩提心行,欲達此目標須歷無央劫。禪者所言,可視為鼓勵的話,不須執著於此,強作分辨,否則醍醐將成為毒藥。佛法的一切施設、一切言說,都是假名而立,因此不可亦不須妄作分別。所謂「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藥無貴賤,對症者良。」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潤,無有差別。對於念佛,無論是觀想念、觀像念、實相念或持名念,「事一心」跟「理一心」是可融貫的。「事念」要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理念」要念到自心深處。西方極樂就在自心深處;自心深處可以化現極樂世界。從此過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雖遠,但總不出一心。心,周沙界,遍虛空。不在內,不在外,更不在中間。那麼,試問行者,心到底在哪裡?是的,心到底在哪裡?既然一切施設,一切言說,都是假名而立。何可對心妄作分別!
——摘自本書〈結語〉

書評

aotama (2005/09/29 00:00 發表)
《淨土或問》是元朝臨濟宗天如惟則禪師(?-1354)的著作,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提出二十六對問答,各問答之間皆有連貫,一一剖析淨土法門的各種信仰問題。現今《淨土或問》廣為流通的版本,是由明朝雲棲祩宏大師(1532-1612)所編,其弟子廣信校對,被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及《續藏經》第108冊。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亦將此書選錄於《淨土十要》中。民國印光大師(1861-1940)也特別為《淨土十要》校改審訂。雲棲祩宏大師、蕅益智旭大師、及印光大師分別是淨土宗的第八、九及第十三位祖師,皆對此書中的淨土教學論述推崇備至,可見《淨土或問》是一本對淨土教學及修持非常重要的著作。《淨土或問.導讀》是陳劍鍠先生 的作品,是一本針對《淨土或問》所作的導讀書。作者結合個人長年潛心修行的經驗與深厚的學術素養,以原文、導讀、注釋三個層次手法來撰寫,首先將《淨土或問》的原文置於最前面,接著在每一段問答的原文之後導讀本意,最後對於相關的名相、語詞、出處等加以註釋,供讀者對照檢閱。作者以「闡述」的方式代替翻譯,將個人對原文的認知,直接入題敘議,不在文端一一作出解釋,希望讓出更多的思考空間給讀者,於咀嚼文義之際頓悟了脫生死之義諦。對於想進一層研究的讀者,更能藉由引文出處的標示按圖索驥,繼續深入堂奧,直達心靈深處,落實對淨土法門的信仰。 在第一問裡,天如惟則禪師循著簡擇禪、淨問題,提出淨土法門有「易行易入」及「難說難信」的特性,這樣的說法易造成一般人產生疑惑,故作者在導讀書中不僅對原典中出現的人物背景一一介紹,並引用攝論宗學者提出的「別時意說」加以對照說明,其中主要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下品下生」一節經文為例,配合故事的導引,說明淨土法門的收攝根機「至廣至大」,修持方法「至簡至易」的立論要旨。讓初學者也能覺知淨土法門的特性,而不再疑惑。 在第二問裡,天如惟則禪師指出禪家的悟達之士,恐未真悟,果真徹悟,必定願意求生淨土的看法,作者在導讀書中引用達摩祖師《少室六門.血脈論》 、黃檗斷際禪師(?-850)《宛陵錄》 及六祖慧能大師(638-713)《法寶壇經.機緣品》 的看法,說明禪宗提倡成佛作祖或求生淨土,應該不執外修、不假外求,而是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並認為佛教的修持真諦本是如此。對於禪門裡的悟達之士,怎願意拋棄自家寶藏,向外尋覓,求往生淨土的問題,則留待第三問的導讀中加以說明。第三問中天如惟則禪師首先論述菩薩普渡含靈眾生,展現慈悲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理解「慈」、「悲」要義。天如惟則禪師認為「悟」是尚未了脫生死,唯「實證」才能斷生死之因。並以《往生論》、《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觀佛三昧經》、《入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事例,舉出許多淨土前賢求生淨土的證據,並舉出死心悟新禪師、清歇真了禪師、天衣義懷禪師……等十六位歷代修持淨土法門的禪宗大德,藉以說明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作者在導讀書中不僅將天如惟則禪師的說法輔以事例加以說明,並舉印光大師對「悟」和「證」的關係之看法來佐證。筆者認為此處作者能否也可舉出是否有淨土行者也兼修禪學的事例來兩相比較,是否更具說服力?第四問天如惟則禪師首先談及「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淨土法門最常為人所倡議及混淆的部分,作者在導讀書中,針對「唯心」、「自性」作出一連串的解釋與說明,並認為西方極樂淨土原是唯心淨土,導師阿彌陀佛原是自性彌陀,若捨棄確實存在的事實而執著於空理,只會弄巧成拙。另外,天如惟則禪師在此問中也介紹天台宗所立的四種土,作者在導讀書中依序說明此四種土,最後以「以彌陀心中的眾生,念眾生心中的彌陀;豈有眾生心中的彌陀,不應彌陀心中的眾生!」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作一個最貼切的注解。第五、六、九、十問裡,天如惟則禪師為娑婆世界為何如此濁穢不堪?及《觀經》之九品往生論作出解釋。作者在導讀書中不僅對「心淨則佛土淨」作出闡釋,並舉出蘇東坡(1036-1101)跟佛印禪師(1032-1098)一起打坐參禪的公案為「心垢土垢,心淨土淨」作出最佳的註腳。並對「修行」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認為:「許多人都想要改變自己,但缺乏獨立意志,常常半途而廢。……聖與凡的分際,就在於有無恆心與毅力。」 實為真知灼見。在第七問裡天如惟則禪師論述如何修習淨土法門的方法;第八問論述善財童子不求生華藏世界,而勸生極樂之緣由。作者在導讀書中用很大的篇幅闡釋天如惟則禪師的看法,析理清晰、層次分明,並輔以簡短的故事加以佐證,將「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基本教義,發揮至最殊勝之境界。第十一、十二問天如惟則禪師提出娑婆世界退緣極多、並論述極樂世界的勝緣,作者在導讀書中針對天如惟則禪師的說法,點出環境對一個修行者的重要性,並將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境緣列表對照說明,一目了然,幫助讀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作最有效的閱讀。第十三問天如惟則禪師論述獨推彌陀之因;第十四問主要辯解「欣求極樂,厭離娑婆」與「愛憎能所」之不同。針對以上兩點,作者在導讀書中,參以善導大師在《觀經》中的論述,來加強天如惟則禪師獨推彌陀乃因阿彌陀佛與眾生有緣的看法。對於「取捨」、「放下」,作者也提出了精闢的見解,提供讀者更深一層的思考。第十五問提到求生淨土與無生之理是否有彼此矛盾之處?天如惟則禪師舉出天台智顗、長蘆宗賾及天衣義懷三家說法以為說明。作者在導讀書中不僅針對天如惟則禪師的論述加以說明,並舉明朝顧源居士的故事及善導大師的看法,印證「無生之生是真生」的諦理。第十六至二十問天如惟則禪師主要談論到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眾生臨終時是否能到達?並闡述「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及五逆十惡之人能否往生、可否臨終才念佛等問題。作者在導讀書中強調「信、願、行」三者缺一不可,人間無事非虛,世上有為皆幻,惟有信靠彌陀本願,才能破一切的顛倒執著。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問天如惟則禪師論及念佛的利益、探討居士及出家眾如何修持等問題。作者在導讀書中除了說明天如惟則禪師所列的十種念佛利益之外,更依《念佛鏡》舉出更詳盡的說法,誠如作者所言:「修行講求相應,無論何種法門,只要根器相應,必有所成。」 不論個人是在何時、何處、何境開始修持,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要「無間修」才能成功。《淨土或問》中的二十六對問答,是剖析淨土法門的各種信仰問題。陳劍鍠先生的《淨土或問.導讀》不僅針對天如惟則禪師的看法加以論述及解釋,帶領讀者閱讀天如惟則禪師的精湛之作,並將天如惟則禪師語意未詳之處,在原著之外,援以事例加以補充說明,吸引讀者想一窺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由此可見,此書是陳劍鍠先生結合個人長年潛心修行的經驗與深厚的學術素養所成,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淨土或問》是元朝臨濟宗天如惟則禪師的著作,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六百多年前的文章對現代的讀者來說,在閱讀及文義理解上,確實存在著一些困難,所幸陳劍鍠先生為此書出了一本導讀書,即使是一位對佛教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的人,也能透過陳劍鍠先生的導讀,而對淨土法門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人一輩子可能讀過很多書,但是能真正存留在內心深處的可能不多,而不僅能留在內心深處且能對自己產生影響的書可能更少。陳劍鍠先生的《淨土或問.導讀》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誠如陳劍鍠先生在《淨土或問.導讀》中所言:「人生最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麼位置,而是朝什麼方向前進,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 試問您的人生方向在哪裡?您的心想要往哪裡去?陳劍鍠先生的《淨土或問.導讀》會提供您一個思索的空間。
若喬 (2004/03/02 00:00 發表)
佛教在臺灣擁有廣大的信眾,應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不過,相信多數人對於佛教的印象與概念,是建立在吃齋唸佛相關的一些行為上,因為這是最具體可行,也最容易了解的修行之道,以此來實現每位佛教徒往生淨土的終極嚮往,相信這也是淨土宗之所以最為人們所接受的道理。然而,在追求西方極樂世界的同時,是否真能明瞭彼岸世界的意義?本書爲關心或想要探求此一問題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入門的起點。  《淨土或問‧導讀》顧名思義,是針對《淨土或問》所作的導讀書。而《淨土或問》是一部涵蓋思想理論及修持方法兩方面的淨土要典,天如惟則禪師在其中以問答的方式撰述,提出廿六對問答,一一剖析淨土法門的各種信仰問題。本書作者則結合個人長年潛心修行的經驗與深厚的學術素養,以原文、導讀、注釋三個層次的撰寫方式,讓一般讀者對淨土法門有初步的認識,想要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亦能透過詳盡的注解與書目,按圖索驥,深入堂奧。在學術專業的深度和大眾普及的理想之間,取得了相當不易的平衡點。不論是否為淨土法門的修行者,都能透過本書去思考生活週遭時時刻刻發生的種種事,「西方極樂就在自心深處;自心深處可以化現極樂世界。從此過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雖遠,但總不出一心。」心在哪裡?只有我們自己能體會,極樂世界亦只有我們自己能發現,只要願意,其實不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2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