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自我之形成增訂本:人類精神生命的結構、性能及運作方式
滿額折

自我之形成增訂本:人類精神生命的結構、性能及運作方式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7922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評

商品簡介

本書在人類探索自身生命奧妙的進程中首次鮮明地提出「人之為人的根本在於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特性取決於人的精神生命,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有無精神生命」的新觀點,並結合中國古典哲學、中醫學和現代心理學的有關成果,對人類精神生命的結構、性能及運作方式進行了系統的解析,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揭示了人類生命的本質,對人類及人類中的每個成員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特有裨益。

本書沒有沿循一般學術書的套路,而是盡量當作大眾讀物撰寫,具有觀點新穎、解述清晰、語言生動、文筆曉暢等特點,以使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都能輕鬆閱讀。

作者簡介

于德昌
1965年6月出生於山東泰山,現在大陸為自由撰稿人。

本書探討的是「人緣何是人」、「自我如何形成」等人人關心的問題,它?也是學術上的難題。本書試圖為解決這些難題提出一條新的思路,並循著這條思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一套新鮮的觀點。

書評

于?昌 (2006/06/04 00:00 發表)
整合心理學領域的各個分支改變盲人摸象般的研究現狀 ——致一位大陸心理學學者的信于?昌[內容提要]曾有多位學者批評過當前心理學領域分支林立、各說各話的現狀,提出應予整合。但問題是必須有個能夠進行整合的東西,它只能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人,具體說是人類精神生命。人類精神生命本身就是個具有整合性的整體、具有統一力的統一體。成熟的人類精神生命理論能夠整合心理學的諸多分支,成熟的精神學能夠整合研究人的諸多學科,成熟的人類精神生命能夠整合人類世界的?大部分事物乃至所有事物!心理學應該是研究人類精神生命的學科。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套關於人類精神生命的基本理?。我一直對心理學研究的現狀深?不滿,聽了您的講述,感到情況比我想象得還要糟糕。您也痛苦地感喟:搞了這?多年心理學,卻越來越弄不懂心理學是幹什?的了!其實不只您這樣感喟,我曾聽好幾位心理學學者表達過這樣的感受。心理學本來是?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掌握自己而建立的,但現在卻離這個目標漸行漸遠,我們的確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思考,辨認一下方向,然後朝著正確的目標前進。當今心理學只重研究“部分”和“象”,而不重研究將“部分”整合起來的“整體”、將“象”統攝起來的“體”,致使研究“部分”和“象”的成果堆積得越來越多,人們對認識自己卻越來越困惑和愁茫。假如有一個電視機廠,只有生?各種部件的工序,卻沒有將它們組裝成電視機的工序。生?出的各種部件已多得成災,而生?它們的工序還在緊張不停地忙碌著,於是在廠房、倉庫、辦公室乃至露天場地上都堆滿了各種部件,卻看不到一台整機組裝起來,那?這個電視機廠是不是太荒唐?幸好,現實中沒有一家這樣荒唐的電視機廠。而當今心理學不就相當於這樣一家荒唐的電視機廠嗎?照此狀況研究下去,100年後心理學研究仍不會有質的飛躍、大的改觀!難道心理學要到100多年後才能醒悟嗎?那?這100多年內的我們這幾代人都幹了什??這個學者說,我生?了一個或幾個部件;那個學者說,我也生?了一個或幾個部件……將各個學者生?的部件收攏起來,堆積得象山一樣,讓人們看著直發愁,難道這就是我們?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掌握自己所做的事情嗎?我當然不會反對對部件的生?,我所強調的是應及時對它們進行組裝!具體到心理學,我認?必須建立一種能將現有各種成果整合起來的理論!您在電話裏跟我說,您們也在尋找這樣一種理論。這樣的一種理論是很難建立的,但必須先有一個樣本,才有基礎進行討論,然後對其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或者推倒重建。如果漫無邊際地尋找,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尋到。我所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樣本。第一個樣本總是最差的,但就是這個最差的樣本,也耗費了我17年的光陰。22歲—39歲,這可是一個男人一生中的黃金歲月,用這段歲月我可以做許多重要的實情(包括賺錢),但?什?我執迷於研究人類精神生命呢?是我不悟嗎?不,是我越來越認識到建立人類精神生命理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關於此,我在與您的交談及拙作、拙文中已談過許多,在此就不贅言了。作?一個業餘研究者,做這樣的事情真是充滿了艱辛。毫不誇張地說,這17年我是一路踩著荊棘走過來的。在餐桌上我跟您跟您說了一句肺腑之言:不知有多少次我都畏難欲退,希望學術界能出現這樣一種理論,使我通過看到它而遂願、而滿足。只因望眼欲穿,久盼不至,我才一次次強打起精神勉力而進。不只您們對拙作不滿意,我自己就不滿意,17年中我曾四易其稿,寫完一稿後不滿意,就再寫一稿,寫完後仍不滿意,就又再寫一稿……現在出版的是第四稿,但我仍很不滿意,正準備寫第五稿。順便我也告訴您我的“宏偉計劃”:第一步,在多多求教、多多補充有關知識和更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第五稿,字數大概超出這一稿一倍,關鍵是立論要堅實,論據要充足,論述要嚴謹,由此而建立起人類精神生命理論;第二步,以人類精神生命理論?基礎,建立起心理學中的精神學派,並用它整合心理學中的諸多流派、諸多分支;第三步,以精神學派?基礎,建立起精神學學科,並用它整合研究人的諸多學科。也許您認?這個計劃太狂妄了。並不是我狂妄——已過不惑之年的我不再是個狂妄無知的少年——而是因?這是人類研究自己、認識自己必取的方向。正如我在拙文中已談到的,必須改變目前心理學的諸多分支、研究人的諸多學科這種各說各話、盲人摸象般的研究狀況,將它們整合起來,建立起能整體地、統一地、全面地研究人的一種理論、一門學科(當然,整合不等於代替,而是共生共存,相互促進)。而整合它們的只能是我們所研究的物件——人,具體說就是人類精神生命。人類精神生命本身就是個具有整合性的整體、具有統一力的統一體,成熟的人類精神生命理論能夠整合心理學的諸多分支,成熟的精神學能夠整合研究人的諸多學科,成熟的人類精神生命能夠整合人類世界的諸多事物乃至所有事物!當然,您可能不會笑我狂妄,而是認?太難。實在是太難了,窮盡我畢生精力,能實現其中一半或三分之一就很不錯了。好在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好在這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所以我現在尋求盡可能多的人與我達成共識,尋求盡可能多的人與我合作。具體到您,可能感到單是您我二人交流和商討還不夠,而提議我到您們那兒去做“報告”。我回來認真考慮了一下,認?委實難以接受,因?我是個不善於也不喜歡做報告的人。但我很樂意跟您們交流、商討,因而我建議如下:一.等臺灣商務印書館給我寄來拙作後(大概6月20號前後收到),我送給您三本,其中一本您留下閱讀,其餘兩本您交給您認?合適的人員傳閱。二.我現將我寫給臺灣心理學教授的那封信加上標題和說明放在附件中發給您,請您分發到他們的郵箱裏;我寫給您的這封信您若認?有必要,也請刪去無關內容後一併分發給他們。三.等您們閱讀過拙作和這一、兩篇東西後,如果認?還有點道理、有點價值,就請您抽時間將大家約集到一塊,共同交流和商討一下。一次不夠就兩次,兩次不夠就三次……需要多少次就辦多少次。您看,交流是多?有益,可以激發出思想的火花:與那位臺灣心理學教授的交流使我寫出那篇東西,與您的交流又使我寫出這篇東西;如果單是我獨坐枯想,不知何時才能?生這些東西。那就讓我們多多相互交流,多多相互激發,多多讓我們?生思想的火花,並用我們思想的火花點亮學術界,點亮人類世界。可能您笑我又把話說大了。其實人必須先樹立個遠大的志向,然後盡心盡力地去實現;即便不能完全實現,我們畢竟做了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不致愧對此生。人類精神生命問題,不但是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課題,也不但是所有研究人的學科中最重要的課題,而且是所有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中最重要的課題!道理很簡單:對於人類來說,還有比認清自己更重要的課題嗎!隨此信給您發去的另一個附件是我從網上下載下來的一篇名?《論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的文章,是由臺灣著名心理學學者張春興教授(《現代心理學》一書的作者)撰寫的。我從網上下載過許多類似的文章,認?這一篇頗值一讀。值得一提的是,張教授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的觀點,這一觀點雖較此前的關於心理學的定義前進了若干,但仍不到位。人性,大抵指人的性質,心理學不但要研究人的性質,還要研究人的結構、功能及運作方式等等,當然不是人類生理生命的,因?那是生理學、醫學等學科研究的內容,而是人類精神生命的,因而我認?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精神生命的學科。因而我認?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套關於人類精神生命的基本理論。此外,張教授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心身論”問題,一直是哲學中的重大問題,現在又延展成了心理學中的重大問題。其實,“身”指的是人類生理生命, “心”指的就是人類精神生命,“心身論”具體而言就是人類精神生命與人類生理生命之論,對人類精神生命的研究將非常有助於這一重大問題的解決。最後,我將拙作“後記”摘示給您,希望對您有點?發。正如我跟您說過的,它相當於我對拙作的一份自我評估,雖然是自我評估,但我想是比較可觀的:讀完這本書,大家會批評說:論述不夠嚴謹,論據不夠充分以及理論缺乏科學性、諸多觀點良莠不齊等。這一切我很明白。並非我?自己開脫:這一切都是次要的、較易做好的事情。也絕非虛張聲勢: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人是什?,或人?什?是人——是一個極?艱深龐大的問題,艱深到人類探索了數萬年仍未得出滿意的答案,龐大到幾乎涉及人類世界的所有事物。人類在這一探索過程的許多階段,包括我們現正處的這個階段,往往誤入歧途或陷入困境。在這樣的情勢下,最重要的是什?呢?思路!思路找對了,問題就好解決了。正如方向找對了,路就好走了,不管前面是高山還是深谷,是沼澤還是沙漠,是茫茫森林還是滔滔大海……人類現有的力量都足以跨越。我深信本書提出了一條可行的思路,一條可能通達真理的思路:人之?人的根本在於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特性取決於人的精神生命,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有無精神生命,只有揭開人類精神生命的奧秘,人類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掌握自己。認識人類,是每個人類成員的責任。是我的責任,也是你的責任。本書不足的地方,正是你起步的地方。
于德昌 (2006/05/06 00:00 發表)
中国心理学发展取向之我见——致台湾一位心理学教授的信 于徳昌 [说明]我是就拙作《自我之形成》(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向这位教授求教而与他有信函往来的。结合这位教授的观点,本文认为中国人要使其心理学研究摆脱一直追随西方人的状况,将其提高到世界最新水平,并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应该兼取三个方向:1.既要继续学习西方人在研究“部分”和“象”方面的长处;2.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研究“整体”和“体”方面的优势;3.还要尽力从研究人的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尽力与它们结合乃至融合。 我注意到,您是出於憂慮華人學者研究水平低下,爲引導華人學者真正理解西方科學哲學而撰寫這本書的。結合您在來函中所說的“‘只知象,不知體’、‘只知部分,不知整體’確實是西方哲學最大的弱點,但也正因爲如此,他們在‘象’或‘部份’上可以建構理論,作精確的預測,弱點反倒成爲他們最大的強點”,我揣測您的態度是不是推重西方人的研究方式,認爲要提高華人學者的研究水平,應該更好地向西方人學習?我也是非常欽佩西方人的,他們憑藉他們的思維方式、研究方式建立起了現代科學,在科技發明、學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躍居世界領先地位。您的視野非常廣闊,關注著華人整個學術界的研究狀況,至少也是華人社會科學界的研究狀況。我無力抵及這樣的廣度,單就華人心理學界的研究狀況而言,要想提高其研究水平,更好地向西方人學習是一個方向,而且是一個必取的方向,但單有這個取向是不夠的。開宗明義,我認爲還必須有另外兩個取向:1.既要更好地學習西方人的長處(不只是西方人的科學哲學),又要注重發揮中國人自身的優勢;2.要盡力從研究人的其他學科中汲取營養,盡力與它們結合乃至融合。以下我先單就第一個取向向您呈述一下拙見。 既要更好地學習西方人的長處,又要注重發揮中國人自身的優勢 那麽西方人的長處和中國人的優勢分別在哪里呢?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其哲學(世界觀)奠定的,其哲學則是由其思維方式奠定的。而其思維方式則又是由種族、歷史、生存環境及生産方式等多種因素促成的,如果由此繼續探討下去將難以收束,我們在此就限定在思維方式的層次上。西方人的長處就是其分析性思維方式,中國人的優勢則是整體性思維方式(或稱“系統性思維方式”,大陸哲學學者劉長林先生著有一本名爲《中國系統思維》的書,您若有興趣不妨在網上查閱一下有關信息)。心理學是由西方人建立的,是以他們的分析性思維方式爲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分析者,分而析之也,因而由西方人主導的心理學研究就是將人的心理機體分成若干個部分進行研究,把種種心理現象分開來進行研究(這樣說雖然有些過分,但也過分不了多少)。我承認,心理學建立一百多年來,由西方人主導的心理學研究在對各個部分、各種現象的研究上的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的確幫助人類增多、加深了對自身的認識,但如果只專致於對部分、對現象進行研究,那麽今後心理學研究的成就就只會有量的增加,而難有質的飛躍。部分是可以無限細分的,現象是層出不窮的,如果只專致於對它們進行研究,會被帶入“惡性的無限”中(黑格爾語),這方面研究成就的增加不但不會提高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反而有可能感到越來越茫然。必須有一種收束各個部分的東西,必須有一種統攝各種現象的東西,心理學研究才能擺脫“惡性的無限”,而步入良性的發展。部分無論怎樣細分,無論分成多少個,它們都是隸屬於整體的,因而收束它們的東西就是整體;現象無論怎樣層出不窮,無論出現多少種,它們都是從機體中産生出來的,因而統攝它們的東西就是機體。拙作中有言:“如果對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缺乏精細的研究,那麽所揭示的這個整體就只是一種表像而已”。同樣,如果對各個部分所隸屬的整體缺乏相應的把握,那麽就不可能對各個部分形成統一的認識。近二十年來對人類精神生命問題的研究使我越來越堅定這樣一個信念:人的行爲、人的現象必須從人體內部求得解釋;雖然有些行爲、有些現象主要是由外因促成的,但外因也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因而對整體和對部分的研究,對機體和對現象的研究應該統籌兼顧,不可偏廢。可惜截至目前的心理學研究卻是對部分和現象用力極多,而對整體和機體用力極少。西方人分析式的思維方式,和籍此而形成的研究方式,使他們“只知象,不知體”、“只知部分,不知整體”,這確實是西方人的弱點,但他們憑此而對諸多部分、諸多現象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可觀的成果,由此而顯示出他們的優勢。但西方人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進展越大,取得的成果越多,他們的弱點就越充分地暴露出來:他們不能把所研究的各個部分整合起來,不能把所研究的各種現象統攝起來。這類的成果擺現得越多,他們越感到困窘。正如一個中國古代小故事所描繪的:有個人掙了一大堆錢,卻找不到繩子將它們穿起來,因而只能面對著這一大堆錢發呆。並且,西方人對研究部分、對研究現象的注重使得心理學出現越來越多的分支,迄今爲止心理學到底有多少個分支,恐怕連您這個研究心理學幾十年的老學者都數不清楚。這諸多分支由於缺乏溝通和合作,而只關注自己所研究的一個或幾個部分、一種或幾種現象,它們對人的認識就難免片面性,打個雖有些過分、但很能說明問題的比喻,就如同“盲人摸象”:摸到象尾的就說象像繩子,摸到象耳的就說象像扇子,摸到象腿的就說象像柱子……西方心理學研究就象個頑皮的小孩,本來想把鬧鐘拆開來看看裏面的究竟,當他把鬧鐘拆得七零八落後,卻再也找不清各個部件之間的聯繫,無法將它們重新組裝成一個鬧鐘。一些敏銳的西方心理學家已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窘境或危機,並努力探尋解決的辦法(您不妨再翻閱一下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的第一、二章和附錄三,篇名分別是《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科學中的問題中心和方法中心》和《整體動力學、有機結構理論、症侯群動力學》)。我不知道臺灣的情況,在大陸,馬斯洛受到的歡迎比西方任何一個心理學名家都大,這並不是偶然的,因爲馬斯洛的心理學理論最接近中國人的整體觀或整體性思維方式。馬斯洛已作古36年了,但他的研究經驗仍能給我們以寶貴的啓示:他儘量採用整體的研究方法——整體動力學的方法;他努力選擇完整的研究對象——自我實現的人,他由此而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的心理學理論幫助人們在認識自己、掌握自己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個人的看法)。我個人之鍾愛馬斯洛的心理學理論,還另有一番情由,說起來話長,簡括爲一句話:他的理論幫助20來歲的我比較順利地完成了一次人生轉折,使我對人生的態度由悲觀轉爲達觀。我也知道,許多人指責馬斯洛的心理學理論不夠科學,缺乏實證性,但他的理論卻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如教育、醫療、防止犯罪及企業管理等,發揮出很好的效用。如果有兩種研究人的理論供我們選擇:一種雖不夠科學、缺乏實證性,卻在社會生活中産生很好的效用;一種雖很科學,很具實證性,拿到現實生活中卻蒼白無力,少有用處,那麽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理論呢?我想,關鍵是我們的視野應開闊:對於檢驗研究人的理論來說,最好的實驗室是人類社會,最好的方式是人類生活。由此而衡量的話,馬斯洛在所有心理學名家中得分是最高的(仍是我個人的看法)。話題可能扯遠了,在此我強調的是馬斯洛對“整體”的重視,而馬斯洛對“整體”的重視代表著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馬斯洛所開闢的研究道路,馬斯洛所積累的研究經驗,今天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借鑒、繼承和超越。需要注意的是,馬斯洛對“整體”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國哲學的濡染。當我們的目光瞄準西方人時,馬斯洛的目光卻已轉向中國,他從中國哲學中汲取到寶貴的營養,對他的心理學研究幫助很大。我敢說,如果馬斯洛對中國哲學能研究得更深入一些,他所取得的成就會更大,譬如他已意識到“整體”和“體”問題的重要性,卻沒有從中國哲學中學習到解決他們的辦法。馬斯洛沒有做到的事情就只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了,而且我們會做得比馬斯洛更好。那就是努力攻克整合各個部分的“整體”、統攝各種現象的“體”,正是在解決“整體”和“體”問題上,我們中國人具有西方人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拙作第一章中這樣寫到: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整體地、動態地看待地球世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是靜態地、孤立地看待地球世界。無論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是健全的思維方式。健全的思維方式應該是:既能象中國人一樣進行動態的整合,又能象西方人一樣進行靜態的分析;在把握好動態整體的的同時又能進行靜態的分析,在進行靜態分析的同時又不失去動態的整體。 冥冥中好象有種力量,不給任何一個民族所有,而是給這個民族一部分,給那個民族一部分,由此迫使各個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依存,相互結合。建立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的目的無非就是幫助人們真正認識自己,而若達到這一目的,必須結合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拙作第一章有個注釋:我個人認爲,天人合一論、中庸之道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價值的三種思想。拙作對這三種思想都有所運用,只是運用得還很不夠。這三種思想都是建立在中國人整體性思維方式基礎上的,都體現了中國人整體性的世界觀。中國人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政治、哲學、天文、地理、醫學、建築及藝術等等,如果深入其中任何一個領域探討這一問題,都是很有意義但也很費工夫的事情,在此我們只簡單看一門不太正式的、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學科——文學。中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所注重的都是群體,所描繪的基本上都是群像;若選出西方四大名著(權且選爲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塞萬提斯的《堂吉珂德》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它們所注重的則是個體、所描繪的大體上都是個像——甚至不用看其內容,單從書名上就看出這一點。中國人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也體現在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如重集體而輕個人,這有其利也有其弊。中國人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更適於研究“整體”和“體”,但研究“整體”和“體”卻不應固守“整體”和“體”,還必須對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對賴體而生的各種現象進行精細的研究,由此才能獲得對“整體”和“體”的真正認識;西方人分析式的思維方式更適於研究“部分” 和“現象”,但研究“部分” 和“現象” 卻不應固守“部分” 和“現象”,還必須對“整體”和“體”具有相當的把握,由此才能獲得對“部分” 和“現象” 的真正認識。關於後一點,譬如生理學研究,無論您是不是研究人的生理機體整體情況的,無論您研究的是五臟六腑中的哪一部分,無論您研究的是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中的哪種現象,您心中必須有“整體”和“體”在,您才能對您所研究的部分或現象有綜合的、深層的認識;否則就只有單一的、淺層的認識。譬如拙作費筆墨最多的“自我”或“自我形成”問題,雖然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仍是一個具體性的問題。以往不知有多少學者探討過它,但他們所探討的基本上都是個體自我(也許是我孤陋寡聞,迄今我只看到前蘇聯一位學者撰寫的《自我論》一書所探討的是人類自我),而拙作則是將“自我”放置於人類精神生命的框架中探討,將個體自我與人類自我、地球自我聯繫起來探討,這就如同將一朵花還原到它賴以綻放的樹上審視,將這棵樹還原到它賴以生長的森林中審視,由此便使人們較以前更充分的領略到這朵花的豐富內涵,使拙作就“自我”問題較以前闡發出更多的新意(暫且不論人們對這些新意評價如何)。有的學者對拙作中“地球自我”這一提法是否合適提出質疑,借此機會,我想對此略作一點補充:我認爲,“自我”不過是生命統一體的代稱。地球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而形成了它的生命統一體,於是有了人類的出現;人類需要重演地球生命統一體的形成過程才能獲得自己的生命統一體,但這一重演過程還未完成;個體需要重演人類生命統一體的形成過程才能獲得自己的生命統一體,由於前一重演過程還未完成,個人也就很難獲得自己的生命統一體(只有極少數“天賦優格”的人例外)。關於前一點,請容我再引述拙作第一章中的一段話: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山,那麽中國人是站在山頂,能看到山的全貌,卻看不清山的各個部分;而西方人,對山的各個部分都進行了精細的考察,卻看不到山的全貌。 中國人是站在山頂,雖然看到了整體的山,但由於看不清山的各個部分,因而中國人所得到的整體就流於空洞的整體,雖有境界,卻不實惠;西方人雖看不到山的全貌,卻對山的各個部分都進行了精細的考察,而且每考察一個部分就獲得一分成效,雖無境界,卻很實惠。中國人羡慕西方人的實惠,便從山頂走下來,隨同西方人一起對各個部分進行精細的考察。當我們隨同西方人對諸多部分進行了精細的考察,而西方人正越來越困窘於不能將所考察過的各個部分整合起來時,我們應回到山頂去,這樣我們重新獲得的整體就不再是空洞的整體,而是充實的整體。當然回到整體,並不是要放棄部分,而是要相攜並進,統籌兼顧:既要力求研究好整體,又要繼續對部分進行精細的研究,後一工作會更充實、更促進前一工作,前一工作則會整合、提升後一工作。其實早在一個多世紀前,當西方文化開始成規模地湧入中國時,就有我們的前輩提出“中學爲體,西學爲用”,那時他們就看出中學和西學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今天結合我們的心理學研究來重溫這句話,應該會對它有更豐富、更深切的領會。恕我直言,這番就拙作向臺灣數位心理學學者求教,我深感臺灣心理學學者的西學色彩很濃,而中學色彩嫌弱,這有可能成爲影響臺灣心理學發展的一大阻礙。總起來說,我認爲結合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挖掘中國人自身的優勢,重視“整體”和“體”的問題,下大力氣將其解決好,具有以下幾個益處:1.有利於讓研究“部分”和“現象”的學者從整體上、從根本上把握其研究對象,以提升其研究層次、提高其研究成就;2.有利於整合心理學研究成果,使它們擺脫相互分離、相互隔膜,特別是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狀況;3.有利於從整體上盤點心理學研究的狀況,以調整心理學研究重點,規劃心理學研究方向; 4.有利於讓中國人的心理學研究擺脫一直追隨西方人的狀況,而建立起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使中國人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爲人類做出重大貢獻;5.有利於中國心理學和西方心理學優勢互補,相攜並進,共同提高世界心理學的研究水平。 雖然囉囉嗦嗦說了這么多,但我估計我以上所闡述的觀點早已在您的考慮之內,只是我上封信似乎有貶低西方人的意味(其實不是),您才用那樣的答復予我矯正。也許以我的身份不該妄論如此重大的問題,但在研究人類精神生命的若多年中,我對這個問題有過很多的思考,借此番就拙作向您及其他學者求教的機會闡述出來,說得有點道理,可以對您們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說得沒有道理,您們盡可一笑置之,反正只有好處而無壞處,所以我才敢斗膽直言。借此機會,我也向您簡述一下20年來我求知問道的歷程,大概可以分爲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我從少年時代開始思考 “人是什麽”或“人爲什麽是人”的問題,由於當時大陸還很封閉,我讀的主要是中國哲學書籍,因爲中國哲學非常關注人生問題(人的生命,人的生存和人的生活),讀到後來,我漸漸感到中國哲學雖然高深,雖有境界,卻未免模糊而玄虛;第二階段 從80年代中期起,西方心理學著作被大量介紹進大陸,我簡直是瘋狂地喜愛上了它們,至少有五、六年的時間,我幾乎迷戀到了非西方心理學著作不讀的地步,但讀到後來,我漸漸感到西方心理學研究雖然具體,雖然精細,卻未免零散而狹隘;第三階段 我意識到,中國哲學對人的研究和西方心理學對人的研究各有不足,又各有優勢,它們的優勢可以互補,而且通過互補,可以彌補各自的不足,更可以將對人的研究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此思考了若干年後,便逐漸形成我以上所闡述的觀點。當然,談到對人的研究,就超出了心理學範疇,心理學在研究人,其他一些學科也在研究人,這就涉及到我所說的第二個取向:心理學要盡力從研究人的其他學科中汲取營養,盡力與它們結合乃至融合。關於我這方面的觀點,請容我在理清寫出後呈寄給您。最後需要跟您說明的是:“自我之形成”這個書名是出版社取的,我原擬的書名是“人之爲人——人類精神生命的結構、性能及運作方式”。出版社看到拙作論述“自我形成”問題的篇幅較多,而“自我之形成”這個書名更具市場效應,故決定取用這個書名。這著實是以偏概全:拙作雖然對“自我形成”問題費墨頗多,但它畢竟是拙作所論述的一個具體問題,拙作所論述的總體問題是“人類精神生命”問題。我儘管不滿並爭辯,卻沒能讓出版社改變他們的決定,初版時只有“自我之形成”這個名字;再版時,在我的強烈要求下,出版社才又加了“人類精神生命的結構、性能及運作方式”這個名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