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最後期末考
滿額折

最後期末考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陽明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 李健賢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蔡篤堅
成大醫學院院長 林其和
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光立
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 黃崑巖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 賴春生
國泰醫院副院長 黃政華
臺大醫學院副院長 郭明良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 郭守仁
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陳誠仁
財團法人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 呂信雄
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 趙文崇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石明煌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副院長 張珩
財團法人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 黃勝雄

聯合推薦

我們的雙手深入病患的軀體,用戀人無法做到的方式撫摸他們。
我們用手指破開感染性腔室薄弱的網狀隔膜,用圈成杯狀的手掌將凝固的血塊舀出來,以隔著手套的指甲將一圈圈黏連的腸道剝離。
我們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但是我們卻進一步相信——我們「等同於」我們的工作。

罹患先天疾病的男嬰麥克斯,接受了肝臟與小腸移植。在主治醫師「拯救生命」的狂熱意志驅使下,十個月大的男嬰前後十度被送進開刀房,直到身上找不到一小塊可以穿過縫線的完好皮膚。

三十歲的巴比膽管長了巨大腫瘤,術後癌症復發且癌細胞快速擴散,但病人和家屬不曾被告知「真相」,他們始終對病情樂觀以對——直至巴比在加護病房被猛烈急救、壓迫、重搥,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個鐘頭。

外科醫師溫柔地領婦人進加護病房,握住婦人的手,輕聲解釋正在發生的事。婦人哭倒在丈夫床前。醫師拉上床簾,將他們三人圍在裡面。醫師低聲在婦人耳邊說話,接著,把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臂上。

如同所有醫學院學生,作者在大體解剖課上,初次體驗「面對死亡」的啟蒙儀式;這時她才明白,儘管抱著拯救生命的夢想,進入這一行卻得與死亡為伍。她從老師和醫界同僚那裡學到,抽離情感、否定自身的感受,便能暫且調適對死亡的焦慮。這是十餘年的醫學院課程與訓練,教給新進醫生的諸多「成規」或「非正式課程」之一。
「成規」教導醫生把複雜的臨床問題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卻在「解構」難題的同時,忽略了人性的「連結」;使得醫者聚焦於「治療」之餘,往往忽視了心靈與肉體的關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以及人性與疾病的關係。

醫生是生命最終的監護者,引領著病患和家屬,走過通往終點的艱難路段。而醫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終點,提供真誠的關懷與支持,如同醫者的「最後期末考」。

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學與訓練過程,探討現今的醫學教育如何過度偏重「克服死亡」的知識,卻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使醫者對死亡的疑懼一再在醫界複製繁衍;使得醫生不自覺地從瀕死病患身邊逃開,或無法開口和病人及家屬討論不樂觀的病情。

當醫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慮的根源——甚且體會到,醫者和凡人一樣並非健全不朽——才能做某些比「治癒疾病」更重要的事:意即,陪伴在病患和家屬身邊、重視他們的感受、紓解他們的傷痛。唯有如此,醫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療癒者」。

作者簡介

陳葆琳(Pauline W. Chen)
畢業於哈佛大學及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其後在耶魯大學、美國國家癌症醫院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完成外科訓練;後長期任職於 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院,專攻肝臟移植。1999年,陳醫師獲選為 UCLA 年度傑出醫師。陳醫師第一篇公開發表的專文〈死透了嗎?腦死的矛盾〉(Dead Enough? The Paradox of Brain Death),名列2006年美國國家期刊獎決選名單。她是2005年史太吉.布來克福非小說類文學作品獎(staige D. Blackford prize for Nonfiction)的共同得獎者,也曾入圍2002年詹姆斯.科克伍德創作文學獎(James Kirkwood Prize in Creative Writiing)。陳醫師在美國出生成長,父母來自台灣。

名人/編輯推薦

2009.01.26 中國時報書評:比治病更重要的事──尹荷風(文字工作者)

醫療工作以拯救生命為職志,事實上卻往往終日與死亡為伍。在接受過系統化的知識技能訓練、經歷了臨床病患的來來去去之後,生命與死亡對醫療人員的意義和感受,與一般人有什麼差別?

醫學人文經典《死亡的臉》作者許爾文.努蘭曾提到,醫師們其實都十分懼怕死亡,「之所以成為醫生,是因為治病的能力賦予我們凌駕死亡的權力。」專攻肝臟移植的外科醫師陳葆琳,在這本生死課題的沉思錄中更坦然承認,大多數醫學生只被教導如何「逼退死神」,卻沒有學習過如何陪伴瀕死病人平靜地走完最後的人生。

也許因為女性的細密體貼,或者來自台灣的父母教養下承傳的東方思惟,作者回顧求學以至執業以來面對死亡的各種經歷時,展現了更敏銳、更溫暖的關懷。大體解剖訓練讓她對生命有更多敬意,急救與宣告死亡的例行步驟引發她思考醫界的教育方針。透過各種自我省察,她總結提醒醫者:「能夠真心關懷,才能成為真正的治癒者。」

嚴格來說,這本書也許更適合推薦給擔負「救命」任務的現職或未來的醫護人員。但對一般讀者來說,本書除了可以讓我們窺知外科醫學的養成訓練之外,作者的反思,也值得所有人持以自惕:逃避面對最終必然到臨的死亡,有時反而是一種殘忍。面對生命最後階段的病人,提供慰藉、給予人性化的照護,有時是比「治癒疾病」更重要的事。

目次

由生到死全程照顧的好醫生 賴其萬
譯序 陪他一段 林義馨
前言

第一部 原則
1. 竊屍賊
2. 進入核心
3. 看什麼,做什麼

第二部 行醫
4. 非正式課程
5. 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
6. 坦露女子

第三部 反思
7. 第一,不造成傷害
8 很遺憾必須通知你……
9 看進鏡中

後記
致謝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