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漢語文化共享體”與中國新詩論爭(簡體書)
滿額折

“漢語文化共享體”與中國新詩論爭(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7 元
定  價:NT$ 282 元
優惠價:8724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在對歷次中國新詩論爭作闡述之前,作者用一整章的篇幅來談論詩歌語言形式與精神之間的「不可剝離性」,並結合現代西方哲學、美學和語言學理論,對諸種概念和術語作了清晰的界定:從卡西爾和蘇珊·朗格的「符號論美學」、巴赫金的「批判形式主義詩學」、伽達默爾的「語言本體論詩學」和洪堡德的「文化語言哲學思想」等入手,細解了西方詩學中的「形式理性精神」,並以此作為中國新詩論爭的理論參照,直至提出了「漢語詩歌是以漢語為母語的我們的文化共享體」的這一觀點,而這正是作者花大篇幅來闡釋「聲情」說與本土「漢語文化共享體」之間關係的深層原因。尤其是「漢語文化共享體」、「與漢語形式不可剝離的精神」等新穎理念,也是作者從「詩學人文理性邏輯」方面來切入中國新詩論爭的重要突破口。

從第二章開始,作者以線性時間為序對五次大範疇的新詩論爭作了詳盡的梳理。首先,作者從新詩發展初期的「文白之爭」入手,開始描述中國新詩論爭的第一場交鋒: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胡適等首創白話新詩,並與胡先驌、章太炎等主張文言文的國學大師之間發生了論戰,這是新文學人物在新詩現代化方面與舊文學人物在詩歌的民族性方面的分歧,即「現代化」與「民族化」之爭。第三章則是從新詩是否需要格律化問題入手,分析了「新月派」同人聞一多、徐志摩等人與早期白話詩人康白情和「現代派」詩人戴望舒、施蟄存、廢名等之間的論爭,這呈現了新詩發展過程中「形式化」與「功能化」之間的錯動。第四章是1950年代後期新民歌運動中「三字尾」與「雙字尾」、「節奏律」與「聲調律」這種有關詩歌「節奏」和音節的論爭,到「自由化」與「格律化」的爭議,最後落實到對「中國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唯科學主義傳統」的反思;這次論爭連語言學家王力、周煦良等都參與進來了,由此進一步拓展了詩歌格律問題的探討。第五章則是圍繞1980年代前期的朦朧詩展開了對新詩是否接續傳統的論爭,三位朦朧詩的理論支持者謝冕、孫紹振和徐敬亞以「三個崛起」為朦朧詩的發展推波助瀾,從而激起了一些現代文學史上詩歌前輩們的反感,如鄭伯奇、公劉等人,他們均從不同方面批評了朦朧詩的「晦澀難懂」以及後來也沒有弄清楚的詩歌意象藝術問題。而在1980年代後期,則又爆發了第三代詩歌與朦朧詩之間的論爭。這兩場論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最終也離不開新詩的「現代化」問題,其理論立場仍然是一種先鋒性的自由主義,這也是推動歷次新詩論爭不變的核心所在。

最後一章是圍繞古典主義而展開的關於新詩問題的論爭,在1990年代個人化寫作突起之際,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詩壇話語權的交鋒,一方以王家新、西川、陳東東、臧棣為代表,另一方面以於堅、韓東、沈奇等為代表,他們從對西方的接受與借鑒等分歧問題上解析了中國新詩是否需要「本土化」的疑問,以及「本土化」是否是中國新詩發展的最終歸宿等。差不多與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交鋒同時發生的,還有「新古典主義」之爭:九葉詩人鄭敏提出了向古典詩歌傳統學習的問題,這引起了一批年輕學人如許明、張頤武等的關注,他們與鄭敏之間就新詩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問題展開了爭論。這兩次論爭,似乎都可以歸結到「西方化」與「本土化」之爭,而且最後都從不同程度上推進了漢語詩學「本土化的歸位」。

在對新詩近百年發展過程中的歷次論爭作回溯時,作者都以雙方最具代表性的論爭觀點為根據進行有效的解讀,呈現客觀、準確和公正的判斷,而這應該正是現代學術所要求的實證精神。作者對歷次論爭作出史論結合的分析與闡釋,並從中尋找出富有規律性的東西,提供給我們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如果說,新詩史上已不乏『意象』詩的話,那麼,我們今天更要呼喚『聲情』詩,聲情茂美的漢語詩歌,最能體現漢語感性形式本質的無限豐富性,也更能體現與漢語形式不可剝離的精神的無限豐富性。」誠哉斯言,作者以學術上的專業精神觸及到了中國新詩所面臨的困境,而這或許正是作者在專著中所要達到的一個真實目的,因為它關乎中國新詩的現實生存與未來前景的問題。

其實,在研究中國新詩論爭這樣的學術著作中,無論最終的論爭結果怎樣,最後都需要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建設性意見,況且任何形式上的論爭,最後都離不開中國新詩中的精神因素。「漢語詩歌的人文性、民族性、現代性等問題,皆可圍繞『與漢語形式不可剝離的精神』來加以審視和會通。」所以,作者在專著中並沒有陷於對形式的糾纏,而是通過智性考察和探尋真相的方式,引出了對新詩精神問題的獨到看法:「詩歌聲韻的『技術化』研究絕對是必要的,但應反對『唯技術化』的獨斷性、封閉性的價值取向。」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本書則以闡釋形式本身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為己任。」這可能正是作者梳理歷次新詩論爭所要強調和反思的根本問題;而「重建『漢語文化共享體』——這既是對新詩歷史性缺失的一種有效調整,同時更是重視在人文建設中構建和諧中國進而構建和諧世界的現實的時代需要。」這樣的結論,或許才是作者在「論爭」中所貫注的真正的學術理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