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內經講義(簡體書)
滿額折

內經講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7 元
定  價:NT$ 162 元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經》的沿革、成書的時代和作者、書名的由來、《內經》的變革、《內經》理論體系的基本學術思想、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精氣是產生和構成萬物的本源、生命的唯物觀、生命的對立統一觀、生命的運動觀、“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觀、五臟系統的聯系結構、“四時五臟陰陽”的系統結構、《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病證、診法、論治、養生學說等等。

作者簡介

程士德,教授(1919—2009)男,漢族,江蘇省南通市人。著名中醫學家,《內經》學專家。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師帶徒名老中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內經》教學、科研、臨床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內經》“時臟陰陽”理論。主持與指導的科研項目曾獲市級科技成果獎。出版專著、教材13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內經講義(第5版教材)》是根據一九八二年衛生部組織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所修訂的《內經教學大綱》要求而編寫的。供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針灸專業使用。

由國家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歷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了幾次修改再版,對系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為了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了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針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了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了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了一九八二年四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了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合了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面,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出發,注意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水乎;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了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複和某些脫節。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編寫完畢。
本套教材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家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鑑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者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別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教材是培養社會主義專門人才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出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

目次

1 緒論
1.1 《內經》的沿革
1.1.1 成書的時代和作者
1.1.2 書名的由來
1.1.3 《內經》的變革
1.2 《內經》理論體系的基本學術思想
1.2.1 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1.2.1.1 精氣是產生和構成萬物的本源
1.2.1.2 生命的唯物觀
1.2.1.3 生命的對立統一觀
1.2.1.4 生命的運動觀
1.2.2 “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觀
1.2.2.1 五臟系統的聯系結構
1.2.2.2 “四時五臟陰陽”的系統結構
1.3 《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1.3.1 陰陽五行學說
1.3.2 藏象學說
1.3.3 經絡學說
1.3.4 病因病機學說
1.3.5 病證
1.3.6 診法
1.3.7 論治
1.3.8 養生學說
1.3.9 運氣學說
1.4 學習《內經》的方法和要求
1.4.1 利用工具書,讀通原文
1.4.2 結合注家,分析原文的理論原則及其學術思想
1.4.3 聯系各篇的有關內容,理解(內經)理論體系的結構及其系統性
1.4.4 結合臨床實踐,掌握(內經)理論原則的運用
1.5 主要參考書簡介
1.5.1 《黃帝內經太素》
1.5.2 《增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1.5.3 《素問注證發微》、《靈樞注證發微》
1.5.4 《內經吳注》
1.5.5 《類經》
1.5.6 《內經知要》
1.5.7 《素問集注》、《靈樞集注》
1.5.8 《素問直解》
1.5.9 《素問經注節解》
1.5.1 0《素問釋義》
1.5.1 1《素問識》、《靈樞識》

2 陰陽五行學說
2.1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2.2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2.3 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3 藏象學說
臟腑
3.1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3.2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3.3 素問·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3.4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3.5 靈樞·五味第五十六
3.6 靈樞·梅論第三十三
3.7 靈樞·本輸第二
3.8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3.9 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3.1 0靈樞·脈度第十七
3.1 1靈樞·大惑論第八十
精氣神
3.1 2靈樞·決氣第三十
3.1 3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
3.1 4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3.1 5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3.1 6靈樞·本神第八
3.1 7靈樞·本藏第四十七

4 經絡學說
4.1 靈樞·經脈第十
4.2 靈樞·營氣第十六
4.3 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
4.4 靈樞·背腧第五十一
4.5 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4.6 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4.7 靈樞·脈度第十七
4.8 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

5. 病因病機學說
5.1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5.2 靈樞·五變第四十六
5.3 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5.4 靈樞·賊風第五十八
5.5 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5.6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5.7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5.8 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6 病證
熱病
6.1 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6,2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6.3 靈樞·五禁第六十一

6.4 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

6.5 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6.6 靈樞·論痛第五十三

6.7 素問·風論篇第四十二

6.8 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
6.9 靈樞·周痹第二十七

6.10 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

6.11 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腫脹
6.12 靈樞·水脹第五十七
6.13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6.14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6.15 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癲狂.....
6.16 靈樞·癲狂第二十二..
6.17 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6.18 素問·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癰疽.........
6.19 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6.20 靈樞·玉版第六十

7 診法.
7.1 素問·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7.2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7.3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7.4 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7.5 靈樞·五色第四十九
7.6 素問·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8. 治則治法
治則治法
8.1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8.2 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8.]素問·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8.4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制方法則
8.5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8.6 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9 養生學說
9.1 素問·上古天真淪篇第一
9.2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附篇
1. 運氣學說
1.1 概說
1.1.1 什么叫五運六氣
1.1.2 五運與六氣(五氣)的關系
1.1.3 運氣與人體的關系..
1.2 干支甲子
1.2.1 天干地支
1.2.1.1 天干
1.2.1.2 地支
1.2.1.3 天干地支的五行分屬
1.2.1.4 天下地支的陰陽分屑
1.2.2 甲子
1.3 天干紀運
1.3.1 歲運
1.3.2 主運
1.3.3 客運
1.4 地支紀氣
1.4.1 主氣
1.4.1.1 主氣六步
1.4.1.2 亢害承制
1.4.2 客氣
1.4.2.1 司天
1.4.1.2 在泉
1.4.2.3 間氣
1.4.3 客主加臨
1.5 運氣同化
1.5.1 天符
1.5.2 歲會
1.5.3 同天符
1.5.4 同歲會
1.5.5 太乙天符
1.6 運氣對生物及人體的影響
1.6.1 五運對生物及人體的影響
1.6.1.1 平氣
1.6.1.2 太過
1.6.1.3 不及
1.6.1.4 勝復
1.6.1.5 郁發
1.6.2 六氣對氣候變化及人體的影響
1.6.2.1 主氣
1.6.2.2 客氣
1.6.3 運氣合治對氣候變化及人體的影響
1.6.1.1 三十年運氣同治之常
1.6.3.2 六十年運氣合治之變...

2 十三方
湯液醪醴
生鐵洛飲
左角發酒
澤瀉飲
雞矢醴
烏鰂骨蘑茹丸
蘭草湯
豕膏.
蔆翹飲
半夏秫米湯
馬膏膏法.
寒痹熨法
小金丹
附錄本書引用注家及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靈樞》的含義,解釋也不一致。馬蒔謂“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闢所繫,而靈乃至聖至元之稱.此書之切,何以異是”。張介賓則認為是“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然不少學者認為王冰之所以更名<靈樞》,可能是根據<隋書.經籍志壙九靈”之目,結合道家的“玉樞”、“神樞”諸經的名稱而更名的,所以上述“神靈”、“樞機”之義,恐未必符合王氏更名的本意。正如日人丹波元胤說:“今考《道藏》中,有《玉樞》、《神樞》、《靈軸》等之經,而又收入是經,則<靈樞》之稱,意出於羽流者歟!”羽,指羽士,即道士的別稱。
1.1.3《內經》的變革
《內經》是西漢時代四大醫學流派(醫經家、經方家、房中家、神仙家)中醫經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據查證,最早提到《內經》書名的是西漢劉歆的《七略》,可惜該書早已失傳。現在文獻中最早記載的是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該書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然當時既未確切指出《內經》就是《素問》和<靈樞》,當然未見《素問》之名。《素問》之名,始見於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他在《自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其後,晉·皇甫謐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中,才提到《內經》包括(素問》和<針經)兩部分。他說:“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由於戰國秦漢之際,戰亂頻繁,《素問》流傳至唐代,早已損殘散失不全,正如王冰在次注《素問》時說:“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可見當時殘缺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王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了編次和註釋。現在通行的《增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就是經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編次為二十四卷,並經宋林億等校正而流傳至今。
《靈樞》最早稱為《九卷》。初見於漢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晉·王叔和《脈經》亦稱《靈樞》為《九卷》,至皇甫謐《甲乙經》始名《針經》。皇甫謐在其序文中雖稱《針經》,然在其文中引《靈樞》經文時,仍然多稱《九卷》。這種《九卷》《針經》混稱的情況,既說明了《靈樞》在很長一個時期內被稱為《九卷》,同時也說明從晉開始,始有《針經》之名。
《靈樞》當初所以被稱為《九卷》,據<醫籍考)說:“《靈樞》單稱《九卷)者,對《素問》八捲而言之。蓋東漢以降,《素問》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則《素問》亦當稱《九卷》爾。”黃以周《黃帝內經九卷集注敘)說:“《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醫家取其九卷,別為一書,名《素問》,其餘九卷,無專名也。漢張仲景敘《傷寒》,歷論古醫經,於《素問》外,稱曰《九卷》,不標異名,存其實也。晉王叔和《脈經》亦同。皇甫謐敘《甲乙經》,尊仲景之意,以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即此《九卷》及《素問》,而又以《素問》亦九卷也,無以別此經,因取其首篇之文,謂之《針經》九卷,而《針經》究非其名也,故其書內仍稱《九卷》。”這不僅說明了《黃帝內經》十八卷,除九卷為《素問》,其餘九卷無專名外,而且還認為《甲乙經》提出《針經》之名,是取其篇首之文,即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中的“先立針經”而來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16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