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本書為作者長期研究現代散文之系列著作之一,然與作者前此各種理論著作不同,避免談論玄奧之文學理論,特從各種不同角度切入現代散文核心、以散文實例分析文章之優劣,讀者可以全面認知現代散文諸種風貌,亦可單篇鑑賞散文特色。文字深入淺出,足以引導初學者進入現代散文堂奧,亦可為研究者參考運用,書中實例與分析並列,尤適合教學講授之用。第一章簡介現代散文之名義與性質,讀者如需進一步理解,宜輔以作者《現代散文類型論》閱讀,第二章分析感性與知性在散文中的成份,第三、四章分別就現代散文之內在與外觀,提供讀者進入散文各種參考門徑,第五章為散文與其他文類間之關係,為現代散文發展中值得重視之重要現象之一。
鄭明娳,一九五○年生於臺灣新竹,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獲一九七六年中國文藝協會文藝論評獎,一九七八、七九年教育部研究著作獎,一九八七年中興文藝文學評論獎、新聞局優良學術著作獎助,一九八八年國家文藝文藝理論獎、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一九九二年中山文藝散文創作獎等。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著有《葫蘆,再見》、《現代散文欣賞》、《現代散文縱橫論》、《現代散文類型論》、《現代散文構成論》、《現代散文現象論》等。
前言 鄭明娳
現代散文總是處於十分寧靜的生態環境中──絕少參與論戰、幾乎沒有風潮、更缺乏諸種藝術流派的辯證。早在二十世紀三○至六○年代,超現實主義詩歌、荒謬劇、新小說及黑色幽默小說等潮流,就已經喧騰一時。在臺灣,小說、詩界自六○年代起就廣泛吸收世界文壇資源,新思維與新形式此起彼落,追求發展的實驗作品盛行不衰,唯獨散文,以不變應萬變,因而在形式內容及本質上,都不如小說、詩歌富有不斷蛻變的生命活力。這個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應該是一般人對於散文文類的觀念過於保守、散文的藝術界定一直太模糊、散文在文類中沒有奠定應有的地位。
在筆者個人的閱讀、書寫及教學經驗裡,現代小說、詩歌、散文三大文類中,散文似乎是最為「乏善可陳」的文類。隨手拿出一篇稍具水準的小說或者詩歌,我們都不難長篇大論地詮釋它的優點、批評它的短處、衍義它的特色。可是,即使面對一篇被行家公認為可以傳世的散文,許多人都感到美則美矣,卻是十分難以言詮。筆者相信任教現代文學的學者大致認同:現代散文是最難講授的文類。
長期以來,在三大文類中現代散文的理論建設也比較缺乏學者的關懷。筆者曾經在《現代散文現象論》書中討論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貧乏的情形。在中國大陸,研究現代散文的書籍出版量雖然比臺灣多,但相較於小說、詩歌的研究情況,仍然是相形見絀。在大陸的現代散文研究著作中,普遍存在著從中國傳統詩歌、散文理論演繹出來的詮釋方式,中國古人提出的文學理論一般是提供給相同程度的知音「共鳴」,原無意做入門的導讀工作,所以多有會心式、棒喝式、結論式的言談,行家閱讀自能心領神會。如
果用古人的文學術語──例如古人「形神相合」說來詮釋散文要「形散神不散」之類──有時不免會左支右絀。同時抽象議論往往多過實際舉證,一般讀者也許不容易理解。
筆者自知才疏學淺,力不足以建立文學宏論,但是十多年來臺灣現代文學論壇朝氣蓬勃,唯獨散文界沈默寡言。筆者乃試圖建立一點散文理論,因而有《現代散文類型論》等諸書面世,以期拋磚引玉。然而近年回頭檢視過去書寫的論著,仍然感到遠水不救近火。在長期教學經驗中,發現一篇篇引導讀者進入作品的情境,是最容易讓讀者感受散文情境的方式。也因此,不免想到把這個方法運用到引介散文的書寫上。既想照顧到理論的體系、又要引介單篇作品,這兩個目標是本書撰寫的基本理念。
進入散文的門徑很多,本書各章節內只能列舉大要,為了照顧每一篇較為詳細的導讀工作,其他部分則無法一一細說,每一部分大致上舉一隅讓讀者「三隅反」。而且,本書只是提供啟發性的觀點,讀者未必要同意筆者的視角,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去發現、去運用自己嶄新的詮釋觀點重新檢視作品。
本書「現代散文」名義涵蓋的範圍依臺灣慣例,指五四運動迄今的白話散文,包括中國大陸所指的「現、當代散文」在內。本書語言力求淺易,不用術語,不引經典,為方便讀者對照閱讀,原計畫將所評析之文章盡量附錄,所以極力選取篇幅較短的作品作為分析對象。萬不得已,如果文章過長,而該文不難在坊間見到,便從略。例如本書第五章討論魯迅〈過客〉一文,這是一篇同時兼具散文、戲劇、詩、小說、寓言等各種特質的文章,如果就戲劇的角度來看,它的篇幅很短,但就散文的角度來看,篇幅就比較長,它是魯迅的名作,所以本書沒有引錄。為了節省引文篇幅,也盡量把已經引錄的文章在不同地方做不同層面的分析。
本來研究文學、分析作品,只要選擇適合研究的對象,沒有必要考慮到研究對象的各種周邊之外的事務,但是本書寫作之初,受制於分析作品必須是簡短之作。後來,又知道臺灣日益嚴峻的《著作權法》,引用作家作品有諸多不便之處,於是不得不把分析對象及引用文章盡量放在已經去世、或者身在大陸的作家作品上面,以為因此可以免去徵求同意的麻煩。這樣已經造成本書討論對象及引用文章的不均衡。即令如此,在完工之後,交由書局徵求臺灣及海外作者同意的工作過程中,遭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在最後三校時筆者只好就地刪改,有些地方固然引文、討論文字一起刪除,有些地方已經刪除引文,但仍然不得不保留討論文字,諸如此類都破壞了全書原來的體例,讓人感到遺憾。如果守法的作者在出版著作中,凡是引文都要得到原作者同意,那麼研究臺灣本土當代文學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且今後出版社對於出版這類書籍必將退避三舍,這種情形勢必嚴重阻礙臺灣當代文學的發展,令人感到憂心。
感謝本書內所有應允被引用文字的作者。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