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精)
滿額折

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精)

定  價:NT$ 190 元
優惠價:9017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收集作者近三年來在各種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且在學術期刊上登載的四篇論文。除最後一篇之外,其餘三篇都經過大幅度的修訂增補,與原先發表的面目大不相同。其中第一篇借用教會審判伽利略的科學史事件,來探討伽利略 的科學觀點及方法論。第二篇使用淺顯的例子,來分析科學說明的模式及其必備條件,並檢討邏輯經驗論者所主張的涵蓋模式。第三篇以科學客觀性為著眼點,比較當代科學哲學各學派之異同,並討論卡爾‧波柏在當代科學哲學蛻 變中所扮演的角色。第四篇以三個隨意選取的例子,說明人文及社會學科有可能從自然科學得到何種方法論的啟示。

作者簡介

 林正弘

一九三八年生於臺灣省台中市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講師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著作:《邏輯》、《白馬非馬》、《符號邏輯》、《知識、邏輯、科學哲學》、《克雷格定理與科學工具論》。

 

本書所收集的四篇文章是筆者近三年來在各種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且在各種學術期刊上登載過的論文。由於研討會的宣讀時間有限,難以暢所欲言,而一般學術期刊也都限於篇幅,無法盡情發揮。現在既然要集結成書,專冊發行,再無篇幅限制。筆者乃趁機加以修訂增補,一方面暢述初稿未盡之意,另一方面接納在研討會上所獲得的寶貴意見,並回應與會者的質疑和批評。
 
第一篇〈伽利略為什麼不接受貝拉明的建議?〉從哲學觀點討論伽利略之所以不接受貝拉明建議的理由。從某一角度來看,貝拉明主教的妥協方案似乎可以調和當時教會的地球中心說與伽利略的地動說。但伽利略拒絕接受貝拉明的建議,迫使教會對伽利略採取激烈的措施,導致宗教與科學的緊張關係。筆者分析貝拉明方案的內容,指出其蘊含三個哲學觀點:教學工具論、天文學工具論及方法懷疑論。於是筆者依據伽利略的著作,探討其數學觀、因果觀及方法論,並詳細論證這些觀點與貝拉明的哲學觀點完全背道而馳。
 
伽利略是一般公認的所謂「近代科學之父」,但他在科學史上到底扮演何種角色,在科學史家之間卻有極不同的看法。奧地利物理學家兼科學史家馬赫(Ernst Mach, 1838-1916)和加拿大科學史家德端克(Stillman Drake)認為伽利略是偉大的實驗科學家,他所代表的近代科學之所以異於科學革命前的科學,乃在於前者強調實驗與觀察而後者偏重抽象思維。法國科學史家誇黑(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則認為伽利略以降的近代科學之特徵不在於強調實驗,而在於大量使用數學;近代科學之哲學傾向是脫離亞里士多德的經驗主義,而返回柏拉圖的理性主義。筆者在拙文中並不直接涉入上述爭論,但希望對伽利略哲學立場的探討有助於爭論中某些觀點的釐清。
 
長久以來,筆者一直相信科學史上偉大科學家的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探討他們的哲學思想不但有助於科學史的研究:在哲學方面,對知識論的研究工作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發作用。哲學家對知識的結構、性質、可靠性及限制等等固然能夠做非常抽象而深入的分析:但是,科學家畢竟是真正從事追求及建造知識的人,他們對知識的見解是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工作者不應忽略的。然而,科學家通常不像哲學家那樣有意的提出—套完整的知識論或哲學體系。他們的哲學觀點往往隱藏在其科學理論的背後或零散的出現於科學著作之中。如何把這些哲學觀點抽繹出來,整理成有條理的學說,應該是科學史家或科學哲學家的工作。筆者近年來經常注意這方面的論著,但限於本身的專業背景,不敢在這方面輕易下筆。
 
民國七十五年底,在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講授科學史的傅大為教授要筆者於翌年二月二十八日在他所主持的「科技史研討會」上講一次有關科學哲學的問題。筆者幾經躊躇,乃抱著嘗試與討教的態度,提出一個極端簡略的綱要,借用一個科學史上的事件來討論伽利略的哲學觀點。在研討會上蒙與會學者李怡嚴、李國偉、傅大為、方萬全、鈕則誠等諸位教授熱烈討論,獲益良多。會後,筆者根據這次討論的綱要與心得,寫成一萬六千字左右之論文,標題改為「從哲學觀點論伽利略與教會之間的衝突」,於同年十月十九日在陳文秀教授所主持的臺灣大學哲學系「學術討論會」上宣讀,由楊樹同教授評論,並與鄔昆如、劉福增、郭博文、陳文秀等教授充分討論,又得到許多啟示。該文同時投《國立編譯館館刊》,蒙該刊接受,登載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出版之第十六卷第二期(pp. 121-132)。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蒙輔仁大學哲學會邀請,在哲學週活動中,以該文內容對學生公開演講。現在收入本書的第一篇文章乃是在臺大哲學系「學術討論會」宣讀、討論之後再加以增訂的。篇幅由原先的一萬六千字增加到約三萬字,主標題再改為原先的「伽利略為什縻不接受貝拉明的建議?」,並以「從哲學觀點論伽利略與教會之間的衝突」為副標題。增訂稿曾送請臺大哲學系同事楊樹同教授及數學系好友楊維哲教授和蔡聰明教授過目,非常感謝他們的批評與建議。維哲兄特地花費一個晚上的時間和筆者討論一些細節。自從初中一年級相識,三十多年來,他一直是筆者的免費科學顧問。很高興終於有機會公開向他表示謝意。
 
本書第二篇論文〈科學說明涵蓋律模式之檢討〉詳細檢討邏輯實證論對科學說明的要求。邏輯實證論是二十世紀的顯學,統領當代科學哲學幾達半世紀之久。他們以物理科學為一切知識的理想範例,並依據此種範例抽繹出科學的一般模式及其必備條件,且進一步要求一切知識(包括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都必須符合物理科學的基本模式並滿足其必備條件。此種主張對當代的社會科學(尤其是行為科學)及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曾發生深遠的影響。近一、二十年來,這個學派遭受到各方的抨擊。有人指出該學派所要求的模式及條件不合科學史實與科學實況。有人根據認知科學指出該學派的要求與人類認知的過程不符。也有人強調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具有獨特性格,不宜套用物理科學或自然科學的模式。筆者則借用一個淺顯的例子,詳細分析科學說明的模式及條件,指出邏輯實證論所要求的四項條件即使在物理科學中也無法全部滿足,並詳細討論其無法滿足之理由。依筆者的分析,要求全部滿足那四個條件,會遭遇到理論上難以克服的困難,不僅是不合科學史實或科學實況而己。換言之,在科學史上或在科學實例中找不到全部滿足那四個條件的科學說明,乃是理所當然的。筆者在該文中且進一步討論避免上述困難的可能修正方案,並指出這些修正方案都不得不違背邏輯實證論的基本精神,而比較接近波柏、孔恩、費雅耶班等反邏輯實證論者的觀點。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當代科學哲學之所以由邏輯實證論轉變成波柏、孔恩、費雅耶班等人的所謂「新科學哲學」,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內在的理論線索可尋的。
 
該文初稿以「涵蓋律模式之檢討」為題,於民國七十六年六月七日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之「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研討會」上宣讀,由黃慶明教授評論,蒙與會學者柏殿宏、楊維哲、傅大為、沈清松、劉君燦等教授熱烈發言,提出寶貴意見。此文初稿除刊登於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出版之《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一期(pp. 107-125)之外,並收入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之《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出版)論文集之內(pp. 261-281)。現在收入本書的第二篇文章是根據初搞及研討會的心得增訂而成的。標題改為「科學說明涵蓋律模式之檢討」,比初稿之標題增加「科學說明」四字,以求明確顯示論文內容。篇幅由原先的一萬三千多字增加到兩萬三千字左右,章節亦由五節增加為六節。其中第四節大幅擴充,主要是回應輔仁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柏殿宏教授的批評,並接納他的建議。增訂稿的第五節為初稿所無,而結論則由初稿的第五節移到增訂稿的第六節,並已完全改寫。
 
第三篇〈卡爾‧當代科學哲學的蛻變〉一文之初稿,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五日在「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上宣讀,由劉福增教授評論。該文對波柏在當代科學哲學的蛻變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初步的看法。筆者以科學的客觀性為著眼點,比較邏輯實證論、波柏及孔恩等三派對科學客觀性所持的不同觀點,並指出波柏在何種意義下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該文初稿宣讀之後,以及在研討會論文集出版之後(pp. 403-420),筆者聽到的一般反應是:主要論點尚有可取,但論述太過簡略,分析不夠深入。直接向筆者反應此類意見的有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臺灣大學劉福增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莊文端先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未曾見面的友人趙汝明先生。現在收入本書的第三篇文章就是由上述初稿修訂增補而成的。在增訂稿中,筆者對波柏和孔恩的科學哲學做了較詳細的全面介紹,並比較邏輯實證論、波柏及孔恩等三派科學哲學的重要特色。內容增加不少,篇幅亦由原先的一萬八千字增加到三萬四千字左右。希望能夠繼續得到讀者的批評與指正。
 
本書第四篇,也就是最後一篇,標題為「科際整合的一個面向──各學科間方法的互相惜用」。它是應中華民國科際整合研究會的邀請,於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在「我國人文社會學科整合教育之現況與展望」研討會上宣讀的。評論由郭博文教授擔任。由於當時筆者正在蘇聯莫斯科參加第八屆國際邏輯、方法學及科學哲學大會,未能親赴科際整合研究會宣讀上述論文,乃請臺大同事楊樹同教授代筆者宣讀,因而未能和與會學者當面討論,頗感遺憾。現借此機會向郭博文和楊樹同兩位教授誌謝。在該文中,筆者以三個例子,說明人文及社會學科有可能從自然科學得到何種方法論的啟示。文中所言乃筆者憑個人有限經驗所得的即興意見,既未深思熟慮,也未必經得超深入的分析。其中每一論點,若認真追究,都會衍生出許多複雜的難題。筆者目前尚未準備探討這些問題。因此,該文就以當時宣讀的原來面目收錄在此,並未加以修改或增訂。希望能夠聽到不同的意見。
 
本書得以完成並能對一般讀者公開發行,除了上面提到的各位朋友之外,筆者要特別感謝臺灣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歷研究所以及東大圖書公司。筆者近幾年來在臺大哲學系和清大史研所講授與本書內容相關的課程,頗收教學相長之效。書中許多觀點都是在準備授課時浮現腦際;而詳細的解說、論證、分析以及表達方式,也大多是在課堂講解、答覆學生的疑問以及和學生討論辯難中,逐漸形成的。假若沒有機會講授這些課程,則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可能不會出現於筆者的腦中。東大圖書公司願意為如此冷僻的文章出版專集,使筆者的一得之愚有機會呈獻給廣大的讀者,並期盼他們的批評與指正。此外,該公司專業的編輯水準及細心負責的校對工作,筆者也要特別表示敬佩與感謝之意。最後,我要向內人麗鶯說聲謝謝。她的鼓勵和直接、間接的幫助是促使本書完成的最大動力。
 
林 正 弘

目次


壹、伽利略為什麼不接受貝拉明的建議
從哲學觀點論伽利略與教會之間的衝突
一、前 言
二、貝拉明協調方案的內容
三、貝拉明方案中的哲學觀點
四、伽利略的數學觀
五、伽利略的因果觀
六、伽利略的方法論
七、物理學與天文學的合流
八、結 論
貳、科學說明涵蓋律模式之檢討
一、前 言
二、涵蓋律模式
三、反對涵蓋律模式的各種主張
四、涵蓋律模式的困境
五、涵蓋律模式之修正方案
六、結 論
參、卡爾‧波柏與當代科學哲學的蛻變
一、前 言
二、實證派對科學客觀性的說明
三、實證派科學哲學的特色
四、孔恩的科學革命論對科學客觀性的觀點
五、波柏的否證論與實證派的科學客觀論
六、結 論
肆、科際整合的一個面向
各學科間方法的互相借用
─、前 言
二、抽象概念的功能
三、抽象概念與具體事實之間的關連
四、化約的模式
五、結 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7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