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中國哲學史(下)
滿額折

中國哲學史(下)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9045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依循當代新儒家的學術方向,貫穿數千年的思想腳步,一程一程走下來。其中的敘述容或有疏漏不盡處,但其詮解與論議,則皆本乎義理,務期勿陷偏失。

若或不以為然,則請敞開心靈之門,與書中所表述的列列先哲,覿體相見,交感相通,則隨時皆可能引發共鳴,亦未可知。

目次

第三卷 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異質文化之吸收與消化
弁 言
第一章 佛教的基本教義
第一節 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無自性)
三、涅槃寂靜
第二節 四 諦
一、苦諦
二、集諦
三、滅諦
四、道諦
第三節 十二因緣
第二章 小乘部派與大乘三系
第一節 小乘部派佛教
一、四個主要部派
二、五蘊、十八界
第二節 大乘佛學三系
一、般若系
二、唯識系
三、真常系
第三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衍(上)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初期概況
第二節 釋道安與六家七宗
第三節 鳩摩羅什與肇論大意
第四節 北方四宗略說
第四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衍(下)
第一節 東晉慧遠之佛教運動
第二節 竺道生與涅槃佛性
第三節 三論宗之復興與嘉祥吉藏
第四節 攝論與攝論師真諦三藏
一、真諦之生平
二、真諦思想與攝論
三、解性賴耶與阿摩羅識
第五節 真常心系的代表論典:起信論
第五章 對佛教教理的消化:天臺判教及其思想
第一節 天臺宗簡史
第二節 天臺五時判教
第三節 天臺化法四教:藏通別圓
一、藏教
二、通教
三、別教
四、圓教(見下節)
第四節 天臺圓教及其思想
一、一心三觀
二、不斷斷與一念三千
三、即九法界而成佛與三因佛性
四、天臺圓教之特色:開權顯實
五、六即階位
〔附〕:菩薩功行簡表
第六章 佛教回歸運動的反響:華嚴宗
第一節 玄奘回歸印度的佛教運動
一、玄奘的學程及其成就
二、奘傳唯識之特色與遭際
三、回歸印度之舊而引發反響
第二節 華嚴宗簡史及其判教
一、華嚴宗簡史
二、華嚴五教
第三節 華嚴宗思想述要(上)
一、真如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二、法界緣起與四法界
第四節 華嚴宗思想述要(下)
三、十玄門(法門)
四、六相圓融(教門)
第七章 佛教的「教外別傳」:禪宗的異采
第一節 中國禪宗簡史
第二節 道信禪法與東山法門
一、道信禪法之特色
二、弘忍之東山法門
第三節 如來禪與祖師禪
一、神會的如來禪:頓悟真心,直顯靈知真性
二、六祖的祖師禪
第四節 禪家五宗之宗風
第五節 公案話頭舉隅(六則)
一、即心是佛
二、野鴨子、大機大用
三、黃檗佛法無多子
四、平常心是道
五、龍潭紙燭
六、雲門敲門(附、日日是好日)

第四卷 宋明時期:儒家心性之學的新開展
弁 言
第一章 周濂溪「默契道妙」
前言(宋初三先生與邵康節)
第一節 濂溪的風格與論贊
第二節 以誠體合釋乾元
第三節 乾道變化即是誠體流行
第四節 誠體與寂感
第五節 作聖工夫
第六節 《太極圖說》的思想架構
一、圖說全文
二、圖說之義理骨幹
三、圖說關鍵句解義
第二章 張橫渠「思參造化」
第一節 張子生平與關中學風
第二節 天道性命相貫通
第三節 正蒙的天道論
一、太和之道
二、太虛與氣
三、太虛即氣的體用不二論
第四節 正蒙的性論
一、性之立名:體萬物而謂之性
二、由兼體、合兩見性體寂感之神
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第五節 正蒙的心論
一、心能盡性、仁心無外
二、心之「知用」義: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
三、橫渠之「仁化篇」與性體心體五義
第六節 《西銘》的理境及其踐履規模
一、《西銘》原文
二、《西銘》開示的理境與踐履規模
第三章 程明道的造詣與地位
第一節 明道的地位與智慧
一、明道的造詣
二、二程遺書之鑑別
三、明道對聖賢人格的品題
第二節 「一本論」的總意指
一、天人是一
二、三事一時並了
三、一本而現之道
第三節 對天道的體悟
一、道不即是陰陽,而亦不離陰陽
二、道亙古而常存,超有無而遍在
三、天道生生
第四節 天理的涵義
一、天理恆常自存,是形上實有,亦是生化之理
二、天理寂感與天理之尊高
三、天理秉彝與死生存亡之理
第五節 識仁與定性
一、《識仁篇》大意
二、仁體的實義
三、《定性書》原文
四、定性與定心
第四章 程伊川義理轉向與洛學南傳
第一節 二程異同
第二節 伊川義理轉向:天理「只存有而不活動」
第三節 仁性愛情
第四節 論性與論氣
一、論性不論氣或論氣不論性
二、氣性、才性與氣質之性
三、變化氣質是進德之學
第五節 「論心」之實義
第六節 居敬與格物窮理
第七節 洛學南傳的線索
一、上蔡湖湘之學
二、龜山閩中之學
三、逆覺體證的二種形態
第五章 胡五峰開湖湘學統
第一節 南宋理學之分系與胡氏家學
第二節 胡子知言大義(一):即事明道,道無不在
一、即事以明道:道充乎身,塞乎天地,無所不在
二、天理人欲,同體異用,同行異情
三、道不在性外:由好善惡惡說性體之至善
第三節 胡子知言大義(二):以心著性,盡心成性
一、心本天道為用,至大至善
二、性是形上實體,是天下之大本
三、以心著性、盡心成性
第四節 胡子知言大義(三):內在的逆覺體證
一、盡心以盡仁
二、內在的逆覺體證與識仁之體
三、以仁為宗,以心為用
第五節 湖湘之學,一傳而衰
第六章 朱子的性理學
前言:朱子與李延平
第一節 朱子四十歲以前的學思歷程
一、何謂大本之中
二、朱子中和舊說的講論
三、朱子轉向而另開新路
第二節 中和論定後的性理學架構
一、「中和新說」的基本綱領
二、綜述「新說」大旨
第三節 「仁說」的論辯:性理學的完成
一、「仁說」緣起
二、朱子「仁說」大旨
第四節 心、性、情與理氣論之綜述
一、論「心」:心是氣之靈
二、論「性」:性即理,性亦只是理
三、論「情」:心性情對言,心統性情
四、理氣論要旨:理氣不離不雜
第五節 朱子的工夫論
一、工夫進路之形成
二、工夫論的完整說明
第六節 朱子「即物窮理」的時代意義
第七章 象山學是孟子學
象山小傳
第一節 辨志、辨義利
一、辨志
二、義利(公私)之辨
第二節 復其本心,先立其大
一、復其本心
二、先立其大
第三節 心即理,心同理同
一、心即理
二、心同理同
第四節 象山與禪以及象山辨佛
一、朱子對象山之稱賞與攻其為禪
二、象山辨佛
第五節 朱陸異同述評
一、朱陸心性思想的對校
二、朱陸教學入路的通化
第八章 朱陸門人後學與元初諸儒
第一節 朱子門人與後學
一、蔡西山及其家學
二、黃勉齋及其支裔
三、潛庵、北溪諸子
四、真德秀與魏了翁
五、黃東發與王應麟
六、文文山之正氣
第二節 象山門人與後學
一、楊慈湖與甬上諸賢
二、傅夢泉與槐堂諸子
三、陸學的傳衍
四、謝叠山之氣節
第三節 宋元之際與元初諸儒
一、元初北方之儒
二、南方民間之學
第九章 王陽明致良知教
前言:明代初期的理學
第一節 王陽明的自我發現與自我完成
一、王學前三變:自我發現
二、王學後三變:自我完成
第二節 良知即天理
第三節 良知感應乃「智的直覺」之感應
第四節 致良知與逆覺體證
第五節 心意知物與四句教
一、心意知物
二、四句教解義
三、「物」之二義
四、四有與四無之會通
附言:關於羅整庵論理氣
第十章 王學分化與劉蕺山歸顯於密
第一節 王學的分化與發展
一、浙中派的王龍溪
二、泰州派之羅近溪
三、江右派之聶雙江與羅念庵
四、江右王門的另一趨向:由心宗走向性宗
第二節 劉蕺山之歸顯於密、以心著性
一、嚴分意念,攝知於意
二、誠意慎獨,歸顯於密
三、形著義之殊特與作用

第五卷 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沖激與新生
弁言:失去哲學慧光的世紀(清代)
第一章 明清之際:三大儒的思想方向
第一節 顧亭林
第二節 黃梨洲
第三節 王船山
第二章 清代之學風及其思想狀況
第一節 清學與漢學的大分界
第二節 清代盛世的思想狀況
一、戴東原
二、章實齋
第三章 西方思想之沖激
第一節 歐西民主自由之思想
第二節 科學的性質及其威勢
第三節 馬列意識形態之泛濫
第四章 哲學的反省與新生
第一節 西方哲學在中國以及「中國的」哲學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機
一、內聖成德之教的承續與光大
二、完成民主政體的建國大業
三、開出知識之學以發展科技
第三節 返本開新的哲儒:牟宗三
後 記
歷代哲人生卒年表
本書作者著述要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