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滿額折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歷史的真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歷史的真相》內容簡介:1960年代以來,美國歷史學遭遇到後現代主義的沖擊,歷史學的求真功能受到質疑。歷史究竟是應該用來激發族裔文化自豪、自信還是應該傳授有關往昔的客觀事實?歷史必須一再重寫以消除種族與性別的成見,還是應該超越當今混亂的政治社會議論之上?傳授一貫的國家歷史是民主政治必須的嗎?
面對一連串問題,本書通過對“歷史真相”問題的重新思考,正面回應了這些危機。作者考察的并不僅是美國史學史,“而是把史學史、歷史哲學和社會文化思潮、社會變遷結合起來”,既肯定了歷史學的求真功能,又沒有否定一部國家歷史的必要。在此基礎上,作者重新構建了歷史學的根基,并提出了重建多元文化的美國史的具體設想。
《歷史的真相》在當代國際史學理論界享有盛譽,曾被廣泛用作歷史學教科書或必讀參考書。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喬伊斯?阿普爾比 (美國)林恩?亨特 (美國)瑪格麗特?雅各布 譯者:劉北成 薛絢

喬伊斯?阿普爾比,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教授。著有《歷史想像中的自由主義與共和政治:1790年代的杰弗遜式看法》、《17世紀英國的經濟思想與意識形態》。曾于1991—1992年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
林恩?亨特,美國賓州大學安柏格歷史講座教授,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著有《法國大革命的家族傳奇》、《法國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與階級》,曾主編《新文化史》以及《色情之發明:誨淫與現代性之起源,1500—1800年》。
瑪格麗特?雅各布,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歷史學教授。著有《啟蒙時代的生活:18世紀歐洲的共濟會與政治》、《激進的啟蒙運動:泛神論者、共濟會員與共和黨人》、《牛頓主義者與英國革命,1689—1720年》、《科學革命的文化意義》。

劉北成,清華大學歷史系系主任,著名學者、翻譯家。譯有《歷史研究》《瘋癲與文明》《規訓與懲罰》《合法化危機》《巴黎,19世紀的首都》《白銀資本》《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等大量經典史學著作。
薛絢,臺灣翻譯家,譯有《費正清論中國》《世界、文本、批評者》等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歷史的真相》:歷史有客觀的真相嗎?歷史書到底可不可信?本書是美國史學理論經典著作,通過對“歷史真相”問題的重新思考,正面回應後現代主義的挑戰,回答如何書寫美國歷史。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北成教授傾心修訂,經典教科書,最權威的中文譯本。

中譯本前言
這是一部史學家寫的著作,但是可以斷言,對它感興趣的讀者范圍肯定會超出史學領域。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文筆無疑是它的一大優點,但更引人入勝的是它廣闊的視野和新鮮的論述角度。
這部著作可以說是一部關于美國史學發展歷程的反思。它不是像我們司空見慣的那種羅列史學家和史學流派的教科書式的史學史,而是把史學史、歷史哲學和社會文化思潮、社會變遷結合起來。因此,在這部不太厚的書中,包含著美國史學史、美國(乃至西方)的社會文化思潮史和美國社會政治史的眾多側面,還包含著歷史哲學的思考。
正如本書中所說的,講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總是從結尾開始。那么,《歷史的真相》這部著作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為它是從結尾開始,即它是從今天西方思想界面臨的一個基本困惑開始,這就是“現代性危機”。所謂現代性,按照本書的解釋,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時間概念。現代性概念里面包含著一系列的概念,其中包括現代的科學和真理的概念。作為一部史學史和史學理論著作,這本書所關注的問題是,歷史學與真理是什么關系?歷史學是否能做到客觀,從而反映真實的過去?人們常說,歷史學是一門求真的科學。把歷史學與“真理”和“科學”聯系在一起,這種說法本身其實是近代西方產生的一種話語。首先,歷史與文學藝術分家,被確定為一種求真的知識,是19世紀的事。其次,按照近代自然科學的模式,把歷史學建構成一門科學,也是19世紀的事。這兩件事是合二為一的,因為近代自然科學(主要是以牛頓科學為代表)的“客觀中立性”以及由此派生的“科學性”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做是真理的保證。
從那以後,歷史學的科學性一直是以自然科學的科學性為依托,以同樣按照自然科學模式建構的社會學和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來加固的。
從那以後,盡管歷史學的“科學性”不斷地受到質疑,但是直到20世紀中期,歷史學的科學地位并沒有受到嚴重的挑戰。更廣義地看,由于科學性乃是現代性的一個標志,歷史學追求科學性不過是整個現代化大潮中的一個表征。
20世紀中期,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後現代主義思潮對西方現代性以及現代科學進行了解構。不僅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中立性”神話被打碎了,而且自然科學的“客觀中立性”也變得可疑。新的研究證明,牛頓在創立經典力學和達爾文在創立生物進化論時,不僅沒有哪怕暫時地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相反,他們的意識形態就是其“科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建構因素。
科學性的本原一旦受到質疑,作為一門人文科學的歷史學就陷入真正的危機。後現代主義的主將福柯甚至聲稱,自己撰寫的歷史著作也都是“虛構故事”。歷史學與科學的聯盟進而與真理的聯系成了一個重大問題。
面對這種來勢洶涌的相對主義思潮,《歷史的真相》的作者以自信的態度對歷史學的價值作出肯定的回應。
這部著作涉及許多東西,讀者會各取所需。這里簡單地談幾點想法。
首先,《歷史的真相》針對相對主義思潮所作出的回應不是出自傳統史學研究者的立場。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二戰”後在美國教育膨脹時期進入學術殿堂的,都是女性,都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激進政治時期,都接受了各種新潮思想的影響。她們在書中毫不掩飾這種經歷。這是很重要的。這就意味著,她們不想以超越的“客觀中立”的立場自居。因此,不難理解,她們會對現代人對史學的批評和多元文化主義給予正面的評價。
其次,《歷史的真相》一書對科學主義、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年鑒學派、後現代主義等思潮與美國史學的關系都作了分析性的論述。正是由于經歷了六七十年代激進主義理論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洗禮,三位作者不是把美國史學及歷史哲學的替嬗看做是“理性的進步”,而是注重分析社會環境與社會思潮之間的互動關系,強調史學變遷背後的權力關系變化和哲學—社會思潮變化。更準確地說,權力關系和社會文化思潮不單純是史學的背景,史學的演變與紛爭乃是整個社會結構與社會文化思潮變遷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三,三位作者的結論并不是放棄史學的求真功能。她們提出用務實的實在論重建歷史學的哲學認識論基礎,以求在多元文化主義的條件下伸張歷史學的求真價值。本書的結論涉及現代知識論的根本性問題,即不可能完全中立的知識與真理的關系問題。務實的實在論頗帶有美國實用主義傳統的味道,不過作者強調了歷史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關系,強調了研究者不斷探索的實踐過程。這既肯定了史學研究的實證基礎,也確認了史學研究的無限開拓前景。本書提出的問題及其思考會對我國的讀者有所啟發。
劉北成 1997年12月15日
最後,需要對本書的翻譯作一交代。最初的中譯本是臺灣出版的薛絢的譯本。應中央編譯出版社的要求,我對薛譯本做了修訂和補譯。這次世紀文景再版又經過了全面修訂。當然,若有疏漏舛誤之處,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劉北成2011年5月26日

緒論
美國上過大學的人,比以往任何時期其他國家上過大學的人都多。因此美國人應該而且也確實知道很多東西。可是,幾乎人人對自己知識的價值和真實性都不大有把握。在歷史知識方面尤其是如此。以前美國人曾經接受了一套單一的國史敘事,視之為自己承受的一部分遺產。如今,族裔文化、種族、性別方面經驗的多樣性越來越受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懷疑這種美國成就的敘事可能只是掩飾少數精英權力真相的沾沾自喜之辭。歷史的科學基礎與文化基礎開始受到質疑的時候,歷史本身也就從這兩個根基開始動搖了。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增加了四倍以上,從1947年的 233.8萬人,增至1988年的1304.3萬人。尤其明顯的是,女性在學生中所占的比例從29%增至54%。到了1988年,大專學生總人數的19%是有色人種。新一代的學生中有許多人——特別是以往被排除于美國較高文化生活階層之外的族群的學生——對于知識界普遍承認的美國歷史論斷不以為然,對科學推論出來的、自 世紀就占盡優勢的客觀知識模式,也并不肅然起敬。原來只是一小撮哲學家特有的懷疑態度,現在已經廣泛流傳,迫使教師們對于自己傳授的知識道統也開始反省。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就要出現大裂隙了。
我們三人是美國高等教育空前擴張的產物。與另一些人一樣,我們當初是以外來者的身份走入學院生涯。我們一直感受頗深的是,往往有人以主張客觀性為由,排斥我們充分參與國家公務。類似的遭遇,其他女性、勞動階級、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我們也特別理解,對于受排斥的人來說,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提供了糾正不公平待遇所必需的探究問題方式。
等到我們這一代學生長成,并擔任大學教職,人們對于以前所確定的事實抱有的那份信心,幾乎已消失殆盡。大家不再認為任何形態的知識——包括歷史知識——均可套用科學的探索方法,也不再相信,科學技術的進步肯定都是好事,而且多多益善。價值中立的科學曾經言之成理,而且提供了不斷進步的希望。如今,在有思想的人們眼中,卻似乎不可能有無須爭議而又啟迪人心的美國史實,也不可能有只有益而無害的科學進展。高等教育對我們(女性、少數族群、勞工階級)開放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以往受教育者曾經賴以鞏固信念的哲學根基。
只要在當今美國大學教過課,而且被學生以禮貌的言語或態度告知“老師,這是你的看法!”就會曉得,懷疑一切,從美國歷史的蘊義到科學的價值,乃是時下的通例。即使學生們沒把這個意思表明,但現在已有一派新的哲學家了。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都與你當時的立場相關,你當時相信的事就變成真理。因此,凡事都要看你的社會活動空間讓你處在哪一個“陣營”。
本書將針對當前認為價值觀與真理探求是不確定的說法展開論述,并討論在民主式教育條件下關于客觀知識、文化多樣化、政治必要性等方面現存的爭議。討論以歷史學的事業為重心,特別要探詢,人們能從過去(歷史)獲取什么東西來幫助解釋現在?我們的中心論點是:對于科學、歷史和政治等領域的種種真理的懷疑態度與相對主義,乃是美國社會持續民主化的後果。高等教育幾乎向所有前來叩門的人開啟;美國歷史按多種不同文化視角重寫;科學作為一切真理的源頭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這些是相互關聯的現象。它們差不多同時發生,并非偶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數十年間,科學、科學化的歷史、為民族主義服務的歷史,這些舊式的知識絕對主義都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幾乎像是一份中期報告——是戰後這一代建構的知識社會學研究、不同群體的記錄、以群體或性別認同為著眼點寫的歷史。以前由英雄、天才、政治家——都是秩序與既有現狀的表征——穩穩主宰的美國歷史和西方歷史,現在擠入了婦女、少數民族、勞工。戰後這一代已經質疑被所有的思想家認可為合理的固定范疇,也讓以前假定是恰合人性的社會行為不再顯得理所當然。身為這一代的成員,我們總不免要問,而且是憤憤地問:誰的歷史?誰的科學?那些想法和故事服務于誰的利益?諸如“人們(men)是……”、“科學當然認為……”、“我們都知道……”這些以表達普遍共同意見自居的語句,都要遭到挑戰。
有些批評者驚呼,教育民主化的沖擊使西方文明瀕臨死亡,我們卻認可這種民主化所啟發的頓悟與觀念修正。在本書里,我們支持一種健康的懷疑主義,對于那些已奠定從多元文化方位探討人類歷史的基礎的研究工作,要給予喝彩。但是,對于伴隨當代相對主義的憤世態度與虛無主義,我們則予以屏棄。我們尋求一種能夠更加促進社會民主化的歷史眼光和現代知識立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認為,我們必須面對關于國家歷史、科學嚴正性的爭議以及人類對過去的認知能否做到真實而客觀這一問題。
于是,許多問題浮現了。美國人需要歷史知識嗎?如果需要,要誰的歷史?目的何在?歷史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藝術?從某種意義上看,歷史必定是宣傳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前都是受過教育者覺得顯而易見的,如今卻不然了。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很明白的——歷史一向不是像今天這么具有爭議性的科目。在前共產主義世界,奮起的民眾推倒了列寧及其他威信掃地的國家英雄的雕像,歷史教授與教科書被指為徹底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污染而被一并拋棄。高壓政府(不論左右)一旦失掉政權,民眾就迫不及待要找出這政府曾經胡作非為的歷史證據,借以支持自己重建國家的意愿。
由于歷史和歷史證據對于人們的認同感有關鍵性意義,證據本身時常會變成爭斗的焦點。某些團體極力否認當年希特勒的“最後解決”確有其事,就是一個實例。“歷史復查學會”(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view)在美國各大學報刊和專業團體組織刊登廣告,要求進行研究,以反駁納粹曾對歐陸占領區內猶太人有計劃地滅種屠殺的事實。這個組織背後的人把他們的論點公之于眾——姑且不論是多么奇特的論點,用的手段是:使用含有客觀意味的機構名稱(“某某學會”聽起來自然比“新納粹、反猶太人宣傳組織”之類顯得中立),并且巧妙地利用了保障言論自由的法律。謊言一旦以印刷品重復發表,或是在廣播中多次出現,就會漸漸變得好像是真正值得辯論的問題。
有關歷史研究的目的及責任的一般問題中,上述例子是一個極端。在美國,近來歷史方面的爭議集中于學校教科書。批評者細讀各級學校使用的歷史課本後,認為它們充斥著歐洲中心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同性戀歧視。據他們說,這些教科書頌揚死去的白種歐裔男性的成就,卻不表彰婦女、少數民族、同性戀者,以及其他受壓迫排擠者的貢獻。它們強化了種族與性方面最壞的偏見,而不是在幫助青少年超越這些偏見。現在已經聘用了一些新的作者,要從被認為更符合多樣化社會價值觀的視角重新撰寫歷史。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支持者被指責為霸道的宣傳家,說他們在乎的是有政治動機的解釋路線,而不重視事實真相。他們被說成是,故意夸大少數族群的貢獻,犧牲了公正立場與國家認同應有的常識,只為了要使少數族群自我感覺良好。政府機關委員會、專業團體討論會、官員們發表了各種報告,結果使民眾困惑、惱怒、狐疑。歷史究竟是應該用來激發族裔文化自豪自信,還是應該傳授有關往昔的客觀事實?歷史必須一再重寫以消除種族與性別的成見,還是應該超越當今混亂的政治社會議論之上?傳授一貫的國家歷史是民主政治必須的嗎?抨擊傳統的歷史是否也是一種新的居心叵測的野蠻勢力叩擊大門的表象,是否在貶抑知識、否定探求真理的可能性?
還記得歷史課的成年人(記得那一大堆年代、事件、人名,但不曾討論過族裔認同、國家認同問題),見到這場因歷史研究引起的騷亂,也許會覺得奇怪。當代相對主義的兩難困境把歷史學拖入了廝打沖突。每個群體、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真理版本嗎?不同的歷史敘述都同樣值得肯定嗎?如果事實真理是依作者的立場而定,歷史學者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我們——作者們——要說明一下我們的看法。懷疑主義(skepticism)既是一種求知方式,也是一種哲學立場。自古希臘時代起,對于宣稱的真理表示某種懷疑就一直是追求真理時所不可或缺的態度。懷疑的態度可以助長求知,也鼓勵人保持開放的心境,相信自己也可能有錯。但全盤的懷疑卻是成事不足,因為它使人遲遲不敢判斷、下結論。

目次

中譯本前言 001
緒論 005
第一部分 知識的絕對主義
第一章 英雄主義的科學范型 017
科學中立的起源 020
科學變成進步與強權的保障 029
啟蒙運動的文化斗爭 031
新教的科學與美國大學 039
第二章 科學化的歷史學與現代性理念 048
掌握時間?創造現代性 052
掌握事實 063
西方的帝國主義的科學化歷史學 067
第三章 歷史造就一個國族 081
民族認同的問題 083
歷史與民族認同 087
天賦人權的意識形態 094
特納的邊疆理論 101
資本主義?憲法?美國歷史 102

第二部分 絕對主義下臺
第四章 美國史學的角逐 113
進步主義史學家修訂美國史 119
佩里?米勒———還清教徒一個公道 123
社會史學家改造歷史研究 126
社會史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關系 131
第五章 發現科學的“泥足” 139
庫恩的特洛伊木馬 142
英雄主義科學的哲學盔甲 144
1960年代的這一代 148
重新評估英雄人物:牛頓和達爾文 150
真理與社會史研究的後果 158
相對主義回潮 161
不用英雄助威的真理 164
第六章 後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危機 172
後現代主義的歷史譜系 179
文化史的興起 187
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家 191
敘事上的問題 196

第三部分 新的學術理想國
第七章 真實與客觀 209
相對主義對于真實性與客觀性的抨擊 211
務實的實在論 214
自然科學與人類科學的關聯 217
客觀性新論 219
認知過程的心理力學 225
敘事與語言 226
文本的文本性 229
第八章歷史學的未來 235
冷戰後的史學與科學 236
實用主義?務實的理性?公共領域 244
多元文化主義的前途 251
結構在過去的無形力量 259
總結 26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