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大學之道(簡體書)
滿額折
大學之道(簡體書)
大學之道(簡體書)
大學之道(簡體書)
大學之道(簡體書)
大學之道(簡體書)

大學之道(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8715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幾千年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深深地烙印在我們內心深處,使我們的確立了“做官、治天下”才是人生最大榮耀的意識。
那麼對於“為官”,曾仕強教授是什麼看法呢?他將給觀眾和讀者以什麼樣的啟迪呢?中國社會的為官之道究竟應該是什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分別代表了什麼,對於官員又意味著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和邏輯隱含著哪些多年被忽略而不為人知的深刻道理呢?為官究竟為什麼?如何為官才能做到長治久安呢?
曾仕強教授以四書之首《大學》為根本,正本清源,通過解讀經典,借助大量實例,旁徵博引,夾敘夾議,深刻剖析為官的學問和技巧,勾畫出一條遠大光明的為官之道。

作者簡介

曾仕強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
 旅遊衛視《泰學》欄目首席主講人
 山東教育衛視《名家論壇》主講人
 臺灣興國管理學院首任校長
 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首席主講人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
 人類自救協會理事長
 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名人/編輯推薦

《李居明教你悟生死:愛的教育》:獨家揭秘因果輪回的真相
人為什么會投生在不同的環境中?
怎樣才算“死得好”?如何正確幫亡者助念、超度?
產下聰明健康寶寶的奧秘
愛的教育
改運大師首次揭示
生前死後的人生內幕
深度解讀《西藏生死之書》的奧秘
一本全面展示死亡、中陰、輪回真相的經典之作。

目次

代序—小小的心意
前言
經一章
 經文(一)
 經文(二)
 經文(三)
 經文(四)
 經文(五)
 經文(六)
傳十章
 傳(一)
 傳(二)
 傳(三)
 傳(四)
 傳(五)
 傳(六)
 傳(七)
 傳(八)
 傳(九)
 傳(十)
後記
附錄

書摘/試閱

第一講 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這一句話,幾千年來始終存在于我們中國人的腦海當中,大家都非常熟悉。什麼叫做學而優則仕?一般人的解釋是說,你把學問做好了,甚至於再偏窄一點,你求學階段成績很好,你就應該出來做官。這種觀念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對原來那句話的理解已經有一點偏差,有一點扭曲。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最先的出處是《論語》,而且不是孔子自己講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出來的。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學而優則仕,這裡面有三個重點:一個是學,一個是優,一個是仕,而它真正的關鍵在那個優字,這個優不是好壞的意思。我們今天說你學業成績優良就叫優,但是學而優則仕的優好像不是這樣。優的意思是你有餘力,你還有剩下的力氣。剩下力氣幹嗎?來為人民服務。所以“仕”應該解釋成為人民服務。
那個學就更複雜了。學,其實在儒家來講是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絕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的“多學習,做學問”,應該不是這樣。
學最起碼有三個重點:第一個,要慎選所學的東西。我們要選擇,要明辨,不要上當,因為很多雜亂的資訊真的會弄得很多人不知所措。尤其是現在,網絡上無奇不有,什麼都會出現,根本學不完,學了半天都是沒有用的,那不是浪費時間?那多冤枉。所以學為什麼要有老師?以前的人都認為說要重視師承,老師講的話要謹記在心,終身不忘,然後一輩子照老師所說的去做。我們現在看來,好像也不是那樣,老師的任務,是在選擇合適的學問,因為他閱歷比較廣,他看的比較深,瞭解的比較多,面對各種不斷出現的資訊,他有選擇的能力,他會判斷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所以今天老師的任務其實跟以前的老師不太一樣。不要一直認為老師就是交給你知識,交給你學問的人,今天老師的任務是替人選擇合適的教材,而且安排好次序,這個叫做慎選。因為今天我們進入網絡時代,你一上網,糟了,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知道,這個是你該用的還是不該用的,你也無從選擇。
孔子當年講的很清楚:三人走在一道,其中一定有一個值得我學習的人。他為什麼說一個,而沒有說兩個?今天人很謙虛,說“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師”,那就亂掉了,那你就不會選擇了,那就變成道聽途說了。三人行,這個三不是指三個,而是指很多人。多數人在一起的時候,我要去選擇,這裡面有的人根本就亂講,有的人是似是而非,有的人是有成見的,有的人太固執,那我怎麼辦呢?我可以選擇一個來跟他學習,把他當做我模仿的對象。中國人其實是把老師當作模仿的對象,這樣就對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第二個, 學一定要跟思擺在一起。你看學而不思,那就糟糕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有些事情你一想,就知道這個是不對的,可是你不想呢?那就認為是真的了。所以學了以後,不能夠不思。思就是思慮、懷疑,也就是深度去想一想,他到底講得有沒有道理,合不合乎自然。學了以後如果不思,那就會什麼?就會很迷惘。所以說學而不思則罔。其實今天我們用的互聯網那個網也就是告訴你,你一上網,你就罔了,你就迷惘了,何去何從,孰是孰非,你根本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發揮思的功能,思是什麼?就是往這邊想一想,在往那邊想一想。為什麼要三思而後行,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自己去考慮考慮,他講的很有道理,那誰講的沒有道理?每一個人講的都是片面的道理,我們要提高警覺。我還沒有發現一個人能夠把所有道理講的很周全的,因為這個人太高了,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碰到他。我們所碰到的人都是講片面的道理,聽起來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到底對不對,我們提供給大家一個判斷的標準,就是看合不合乎自然的道理。如果聽起來覺得很合乎自然,就可以初步地相信,然後再去測試,經過反復的實證,最後才在確定要不要相信。如果它根本不合乎自然的道理,那我勸你連聽都不要聽,聽完就把它忘掉,這樣比較不會受害。
然後我們就要進入第三個層次,就是要貫通。今天的人很重視專業,但什麼叫做專業?其實就是不能貫通,才叫專業。人,一定要記住,學不是說學了就拿去用,也不是把知識記在心裡邊,孔子告訴我們,學則不固——學只是讓你不固執而已。你沒有學一些理論,就是沒有其他辦法,非這樣不可,可是學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不只有這麼一種方法,還有其他更多的方法,是可以選擇的。不固執是很重要的,一個很固執的人,就學不到新的東西,看這個不是,看那個不對,你怎麼知道它不對?因為它和你的想像不相符合,所以你就馬上說它不對,最後吃虧的是誰?一定是自己,學了以後你才知道,原來又多了一個參考的方案,又多了一樣值得拿來比對,拿來分析,拿來比較,拿來選擇的新資料。不要說馬上就斷定對與不對,因為我們實在沒有這個能力。
不固執才會變通,不會變通,就只有專業而不是通才。我們所需要的其實是通才,我們不得已先從專業開始,但是專而不通經常是害人害己。光是一個學,我們就要重新來認定它:學什麼?怎麼學?學的成果怎麼樣?怎麼鑒定呢?就看你優不優。優不是優秀,不是優良,不是成績好就叫優,而是說能不能像莊子《庖丁解牛》所說的那樣,面對一頭牛,心裡就有數,下手動刀能遊刃有餘地分割開來。一句話,如果你做事情,做的很辛苦,我們講句不好聽的話,就表示不夠優。你不能悠然自在,你不能自得其樂,就不夠優。我們現在把優解釋的太偏窄了,老師評價的成績優,那個成績沒有用,成績不可靠,因為每個老師的標準不一樣,每一個學校打出的成績標準都不一樣,所謂的優的層級也不同,那根本不能證明什麼。你當一個科長,能把科長當得很好,才叫優,你當一個地方官,能很有把握地把地方的事情處理好,這就叫優。
優,也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有本事。我沒有講要有能力,今天的人動不動就講有能力,這是非常糟糕的觀點。你有能力有什麼用?我曾問過很多年輕人:你有能力有什麼用?你有能力,人家不欣賞你,你有能力,人家怕你,你有能力,人家根本就不讓你做,那你能怎麼樣?西方人才講有能力,中國人很少講有能力,我們講有本事。什麼叫本事?大家把本事跟能力來比對一下,馬上就知道,一個有能力的人多半會看不起人家,只要你一看不起人家,你的阻礙就來自四方八面。一個有能力的人多半對自己很有信心,別人的意見聽不進去,有時候就會吃眼前虧。有人給你提供意見,是因為他們身臨其境,在那裡那麼久了,遠遠比你更清楚這裡的具體情況,而你剛來,如果剛愎自用,不聽取別人的意見,難免會自掩前途。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地瞭解,一個人有本事,就是你有能力之外,還要能夠使人家接受你,歡迎你,認同你,這個是高難度的。只要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有能力,很委屈,那就是沒有本事,這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一個人有沒有能力,是人家認定的,不是自己說了算的。你覺得自己有能力,但是所有人都看你不行,那你就是不行。就算有能力,你也必須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將心比心,使他很樂意地接受你,甚至進一步地欣賞你,最後他自覺來配合你,那你就遊刃有餘,那就叫優,否則就不是優。
第二個,要守本分。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有能力的人經常是不守本分的。你閃開!可是他們為什麼要閃開?如果沒有他們,你一個人能做什麼?到時候還不是要請人家來幫忙?這個本分,就是孔子一再提醒我們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很多人也把它解釋錯了。讓我感覺很難過的一點,就是我們只會背孔子的話,但是根本不瞭解它的意思是什麼。我們現在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自己顧自己,就是所謂的本位主義,就是不關心別人了,我認為完全不是這樣。很多人喜歡說中國人“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別人的事,隔壁有多少雪,跟自己無關。其實大家應該這樣瞭解: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從自身做起,然後才能推己及人,你自己家裡都掃不乾淨,要去幫別人掃,怎麼做的到?你根本就不用說話,先把自己家裡打掃乾淨,就是優,然後就有餘力去幫助別人掃了。別人一看到你來,他就不好意思了,他自己就出來掃了,這才是真正的優的本質表現。
第三個,要知本末。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之中,不在乎你講多少話,不在乎你口才好不好,不在乎你有沒有魅力,那些都是很無聊的事情,但是現代人就是犯了這個毛病:不知本末。優的人一定要知本末,什麼是本?什麼是末?我講一個本末最顛倒的事情,大家聽了也不要生氣,要自己去想一想:清朝的時候,八國聯軍來打中國,我們會全力抵擋,我們不抵抗,就會亡國滅族,而現在,八國聯軍不打我們了,去打別人,我們反而無條件投降。我這話不嚴重,但是是事實,我們現在已經全面投降了。學術界會劃一條線,說這是西方的標準,我們中國遲早要一步一步走向它們才算現代化,但是卻沒有想到,當我們走到那裡的時候,我們是亡國滅種!我覺得這些想法很奇怪,就是已經麻木了,已經沒有警覺性了,已經不知道本末了!我們是為中華兒女而服務,不是為其他人而服務,要為他人服務,一定要先把我們的本固好了。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馬上就想到,到任何一個地方,五星級飯店裡所放的音樂,一定是當地的音樂——你到馬來西亞去住住看,你到印尼去住住看,那些音樂你聽不懂,為什麼?因為那是當地的音樂。只有我們這裡不是這樣,我每次住進國內的五星級飯店,我就知道我又到了租界地,那已經不屬�中國了,因為什麼?八國聯軍沒有打我們,但是我們自己本末不分,這個惡果要我們自己來承擔。
我們今天什麼叫做仕?這個是仕,旁邊是個“人”字,跟士大夫的士不太一樣,士大夫的士旁邊沒個人字,士大夫就是專門去讀書的,而有這樣一個人字以後,就表示他是要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今天把這個官的概念擴得很大。大家有沒有發現,各行各業到最後都是服務業。當然還有些人覺得很奇怪,說自己是生產製造業,不是服務業,然後還拿出一個很奇怪的比例,說製造業占多少,服務業多少,那都是不正確的東西。
各行各業到最後都是服務業,除非不夠優,也就是餘力不足,製造工藝成問題了,還能服務嗎?但凡你在這個行業裡有一些地位,那你的競爭力就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你所提供的服務。醫生也是服務業,而且真正瞭解真相的人都明白,醫生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病人治不治得好還是另外一回事,這兩個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說病人碰到好醫生,給病人用好藥,病人就一定會好,這種邏輯是不對的。病人會變好是病人的事情,是病人自己在決定,其實跟醫生的關係不是很大,醫生只管提供醫療服務,至於病人會不會好,醫生根本不能決定,這才叫真相。可是大部分人不這樣認為,而是覺得自己碰到好醫生就有救了,哪有那回事?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仕重新界定,今天各行各業,到最後都在當官(仕),都是要服務於人民大眾。我這話也沒有過分,我們先從國營企業看起,國營企業的老總哪個不是當官的?民營企業忙幾年,奮鬥有所成就,那也可以當官。因為中國人本來就是官本位,我們腦海裡面離不開這個官字,甚至於失業了,找不著工作了,自己關起門來,還會幻想一下將來自己發達了,當個官什麼的,最起碼在家裡自己就是說了算的。這個觀念,我希望大家好好去想一想,很多人是用西方的觀點來看,認為不應該官本位,其實錯了,全世界都是官本位。美國號稱是資本主義,號稱是市場導向,真的嗎?假的!銀行出問題,找當官的來解決,這算什麼市場?失業率高了,找當官的來解決……什麼事情到最後都是當官的要出來解決,那不是官本位是什麼?我們不要騙自己。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定要端正我們的思想觀念,其他菜有辦法導正。學才是正道,要學什麼?不是平常我們所學的那些,所以我建議,要出仕,要當“官”,要為人民服務,就要學三樣東西:第一個,先學《論語》。什麼叫《論語》?論那個言字旁換成車字旁,就是車輪的“輪”字。大家想想看,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不要認為是什麼航天科技或者什麼,其實就是輪子!只要沒有輪子,什麼都不存在。我們想想看,哪個東西不需要輪子?輪子誕生的基本構想,就是周而復始,循環反復。人類的文明離不開輪子,我們現在常說歷史的車輪,就表示時間像輪子一樣向前。所以《論語》就是用嘴巴講的輪子,它有兩個意義:一,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則,不讀《論語》怎麼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二,是以身作則的最佳榜樣,要以什麼做則,把《論語》拿來看,照《論語》去做,就以身作則了。
要出仕,要當“官”,要為人民服務,第二個,要學《易經》。什麼叫《易經》?《易經》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那就叫《易經》。很多熱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每天都在用,怎麼我根本看不懂《易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太簡單了,一句話就可以講的很清楚,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因為你太熟悉,用到渾然不覺,自己都不知道是在用《易經》。如果你真的接觸深入一點,真的稍微進去一點點,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睜開眼睛就在用《易經》。如果我們一直這樣懵懵懂懂下去,那就比較危險,就是那個舵掌不穩。我們讀了《易經》以後,還是照樣過日子,還照樣地生活,但是舵會掌得比較穩一點。
要為人民服務,第三個,一定要學《大學》。為什麼?因為《大學》講的本來就是為官之道,只是古人不敢講,古人把它變成修身養性的經典,對為官之道遮遮掩掩。為什麼?有沒有證據?當然有。孔子跟魯哀公在一起的時候,魯哀公就問過孔子:人道孰為大?——人世間的學問什麼最大?孔子說:“政為大。”政治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我們今天動不動就說,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那都騙人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我們看一個藝術家當得好好的,只有一天被人家抓取關了,他才會講“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這句話,平常他不會講這種話,就表示不是真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政治,這才是真話。今天大家不講真話,那我們也沒有辦法。瞞來瞞去,騙來騙去,最後都是騙自己。
任何一件事情都離不開政治,人類本來就是官本位,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談怎麼做得正,怎麼做得好,而不是避,只談一些沒有用的東西,然後把大家的視聽都搞混淆了。體育跟政治沒有關係嗎?問我們自己就好了。同樣是中國人,以前我們是東亞病夫,去參加奧運會,都是志在參與不在得獎,而現在怎麼金牌都跑到我們身上來?難道中國人都變了嗎?沒有變,還是中國人,就是政治變了。為什麼現在都市集中了?一個一個的社區怎麼建立起來的?如果當官的不給土地,能集中嗎?只要當官的不同意,就算你很行,就算你的項目非常好,也根本不可能做成。我們是絕對反對官商勾結,但是一定要政商關係良好,這樣才對。但是我們長期不肯面對這一點,然後東躲西躲,講一些大家自己都聽不進去的話,那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大學》是全世界全人類最完美的政治哲學,現在的話就叫做管理哲學。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有管理技術,都有管理科學,就是沒有這麼完整的管理哲學,我們有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拿來用呢?
讀完《大學》以後,你或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很多觀念是把對的看成錯的,把錯的看成對的,然後可能會感到很焦慮,感覺很不安。但是這沒有意義,學習的結果是就是四個字而已:化繁為簡。《大學》這套管理哲學是很繁雜的,如果不能把它變得很簡易,那就是沒有讀通。我說清楚一點,任何一個問題,不管它多複雜、多困難,如果兩三句話不能把它講透,我勸你就不要講了,因為那就說明你根本不通,只要通,兩三句話就解決了,這個叫做約之以理,《論語》“雍也篇”和“顏淵篇”都談過。約之以理就是從看得見的理去推那個看不見的意。理是看得見的,意是看不見的,我們天天講意,意在哪裡?它是看不見的。
我們把所學的道理歸納成非常簡要的四個字,叫做行事規則。現在很多人是沒有行事規則的。一個人學的優或者學的不優,就看你有沒有自己的行事規則,動不動就查書,動不動就上網,動不動就說這是誰說的,這種人一定是不優的。孔子告訴我們學則不固,但是到了緊要的時候,到了你要用的時候,不能不固,需要固的時候,不固也不行,那就要擇善固執。大家馬上發現,先說學則不固,告訴你不要固執,轉而馬上告訴你要擇善固執,又是要固執,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易經》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看起來好像中國人總是搖擺不定,腳踏兩隻船,說話不算數,那就是根本不懂《易經》。誰能夠說話算數?當一切都在變動的時候,誰說話算數?只有一種人說話算數,就是說得含含糊糊的人才是說話算數。現在都要求說話不能含糊,可是根本就做不到,這就是我們自己不通的一個表現。你自己都不通,你怎麼去要求別人?所以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是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深入去瞭解的。
學是沒有止境的。你有沒有在學?有。但是有一句話很可笑,常有人說:“我去聽了半天,只要聽到一句有用的話,我就值了!”我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太差了,因為你聽了一句有用的,也聽了幾萬句沒有用的,那些都在你的腦海裡,凡聽過的必留下痕跡,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弄得你腦筋亂得不得了。這樣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有些影像就是不能讓小孩看,有些事情就是不能讓小孩知道,因為一知道他就亂了。你越想不去想它,它越浮現在腦海。你看你很討厭一樣東西,擺在那裡多看幾眼,看來看去看順眼了,你就喜歡了,這是會根據你的影像而改變的。你本來覺得這個事情自己絕不會做,不可以這樣,也不可能這樣,但是多想幾次,你可能就做了。西方人是不懂這些的,他們說大家有知的權利。有什麼知的權利?不該讓你知的,就不應該讓你知,什麼知的權利?很遺憾,現在沒有人敢講這種話了,這才是人類非常大的危機。因為大家都道聽途說,就認為那些都是對的,其實那些根本經不起考驗。
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叫做受之於人,就說我自知很粗淺,得到一些知識,我沒有能力判斷,我就暫時接受,然後提高,得之於己,你要把它變成自己的,這就需要思慮,就要探索,就要比對,就要去請教,然後終於找到一個自用差不多的路子,這是第二個層次。我們只能找到差不多的,沒有辦法找到一定的。什麼叫一定?差不多是最高的智慧。但是現在大家一聽到差不多,就頭大了,就開始要罵了,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太可怕了。最後一個層次,叫做敏而好學。敏而好學是說你底子夠了,免疫力很強了,可以慎斷是非了,你很謹慎,不會人家聽了你就相信,也不會人家聽了你就不相信,你才可以廣泛地去瞭解,這是一個一個不同的層次。我們講完學而優則仕,接下來就要講另外一句話,叫做仕而優則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