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平家物語(簡體書)
滿額折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平家物語(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3 元
定  價:NT$ 318 元
優惠價:8727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平家物語(全譯本)》是13世紀成型的日本長篇歷史戰爭小說。其聲名?赫,家喻戶曉,與《源氏物語》并稱為日本古典文學的兩大巔峰巨著。它的誕生,標志著日本古典文學中與王朝文學迥然有異的,嶄新的戰記小說(軍記物語)系統的開創,給世界文學史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佚名 譯者:王新禧

名人/編輯推薦

《平家物語(全譯本)》編輯推薦:日本歷史小說和軍紀物語問鼎之作,與《源氏物語》并稱日本古典文學兩大巔峰巨著。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中文全足譯本。珍貴彩圖直觀展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近六萬字詳盡注釋全解平氏家族榮辱興衰。

一、波瀾壯闊的古典史詩巨著一《平家物語》
物語文學,是日本古典文學的一種體裁,產生于平安時代前期,由口頭說唱發展為文學作品。它脫胎于日本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并受到中國六朝、隋唐傳奇的啟發,最終演變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對後世日本文學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著名的物語文學作品,早期有《竹取物語》、好客洼物語》、《伊勢物語》、《大和物語》等。到了平安時代中期、鐮倉時代前期,《源氏物語》和《平家物語》相繼誕生,將物語文學推上了最高峰。
《源氏物語》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日本的“國寶”,承繼盛唐遺韻,行文帶著江南的細膩幽微與纏綿,如櫻花煙雨,在日本開啟了“物哀”時代。如果將它比作《紅樓夢》的話,那么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平家物語》則可比作《三國演義》。這兩大名著一文一武,并列為日本古典文學雙璧,千百年來雙峰并峙于日本文壇,互相輝映,光耀萬代。
《平家物語》的誕生,與時代的發展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源氏物語》在華麗絢爛的平安時代備受關注,但當日本歷史進入由武家執掌軍政的幕府時期後,《源氏物語》這類描寫宮廷和貴族階層靡靡情事的情愛物語,受到了新興武士階層的鄙夷。相反地,充滿熱血激情、金戈鐵馬,反映時代本質與武士階級統治特征的軍記物語,則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空前繁榮,成為鐮倉、室町時代主流的文學體裁。
軍記物語又稱“戰記物語”,直自來說,就是戰爭小說。它以描述戰爭為主要內容,全景式展現日本中世紀戰焰滔天的豪壯場面,通過對戰事的具體描寫,反映武士的生活、性格和忠義行為。它同古代物語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不但是歷史轉換期的產物,也是武士階級代替公卿貴族掌權的革命性產物。此前哀婉靜雅的“柔情類物語”壟斷著日本文壇,這時被軍記物語一舉打破,也是必然之事。
相對于平安朝文學的貴族化、女性化,作為物語文學的新樣式,軍記物語所呈現的武士化、男性化特質,吸引了大批武士和庶民。由于是在長期動蕩中產生,戰爭的苦難經歷使軍記物語的作者們思索了諸多深層次問題。因此軍記物語大篇幅描寫了人的尊嚴,父子兄弟的親情、婦女兒童的蒙害以及戰亂帶來的悲劇等等,以超越敵我,超越勝負的視點來洞察歷史、觀照社會,表達了希望和平安寧的心愿。它以鏗鏘有力的文字,一掃平安朝文學的繁麗纖弱與無病呻吟。雖有文飾、附會、夸張等弊病,但應承認其根本意圖是以關心大眾利益、強調人的主觀意志以及追求建設新世界為主導的,而且都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發展面貌。這與以往只注重個人生活情調的“柔情類物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鐮倉時代的《平家物語》、《保元物語》、《平治物語》、《源平盛衰記》以及室町時代的《太平記》,臺稱為日本五大軍記物語。這其中《源平盛衰記》是《平家物語》的異本,《保元物語》、《平治物語》則是模仿《平家物語》而成,文學性與藝術性都相對較低。所以軍記物語的代表作就是《平家物語》和《太平記》。《平家物語》更因其極高的文學、歷史、思想價值,被日本文學史家譽為“民族的英雄敘事詩”、“鐮倉文學的最高成就”、“日本的國民文學”。它的問世,不但將軍記物語推向了高峰,更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是日本古典文學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具有里程碑式的劃時代意義。
二、《平家物語》內容及作者簡介 12世紀末,平安王朝已走到了尾聲,天皇與貴族掌握實權的中央集權制日益衰落,擁有領地和私人武裝的封建武士集團全面抬頭。源氏和平家作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權的兩大武士集團,因盤根錯節的復雜恩怨,以及對統治權力的覬覦,終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平家物語》以史書編年體為主軸,站在平家的角度,詳細敘述了源氏和平家爭奪權力的全過程。
作為一部長篇史詩巨著,《平家物語》版本眾多,其中13卷本是公認的通行本,約在1201年至1221年這段時間初步成形,然後不斷得到補充完善,流傳至今。全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部分:
l~5卷講述平忠盛發跡,由武將擢升為朝廷重臣。後來其子平清盛當上太政大臣,平家滿門榮華,顯赫一時,令世人欽羨贊嘆。但平家在掌權之後,迅速腐化墮落,驕奢霸道、為所欲為,上不敬天皇、下不恤百姓,破壞佛法、凌夷朝威,惡事做盡做絕,引來朝野上下極大不滿。法皇和舊貴族密謀倒平,但因事機不密而失敗。
6~8卷講述平清盛因熱病辭世,由于長子平重盛已先于他死去,只好由資質平庸的三子平宗盛繼承家業。平宗盛的魄力和才干遠不及父兄,更缺乏強悍的個眭,無力應付此起彼伏的反亂,平家開始盛極而衰。這時身負血海深恨的各地源氏後裔,經過多年積蓄力量,蜂起舉事。除鐮倉源賴朝外,有“九邑將軍”美譽的木曾義仲也在北陸崛起,起兵討平,以風卷殘云之勢率先攻人京都,迫使平家舉族撤往西國。
9~11卷講述志得意滿的木曾義仲,儼然以為天下在握,于是驕橫粗暴、飛揚跋扈,在京中胡作非為,民心喪盡。鐮倉源賴朝趁機命令弟弟源范賴、源義經討伐義仲。義仲眾叛親離,迅速敗亡。全書的重點由此轉向被視為戰神的源義經身上。義經進京後,受到了後白河法皇的信賴,奉命進擊平家。他一路勢如破竹,一之谷合戰、屋島合戰,屢戰屢勝,直逼平家盤踞的大本營。鼙鼓雷響,雅樂無用。頹廢腐朽的平家完全無力抵抗,最後壇之浦化為修羅煉獄,海為血染、地為尸覆,幼帝安德天皇投海,平家全族敗亡。源氏從此獨攬朝政,日本進人幕府時代。但源義經也因為功高震主,受到源賴朝的猜忌,不得不遠遁避禍。
12~13卷作為結尾,講述源賴朝為絕後患,如何搜捕殘害平家血脈;以及安德天皇生母建禮門院在絕望中出家為尼,最後于大原寂光院中了卻余生。
《平家物語》的主體敘事線,側重于平家興衰和源平爭霸兩方面,對之前的重大歷史事件“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以及源氏的家世均僅以略寫一筆帶過。作者既對平家強盛時的專橫跋扈表示不滿,又對其失勢後的悲慘境遇表達了同情,同時在書中加入了自身對歷史事件的看法。相對于其他軍記物語,其價值觀、歷史觀、倫理觀,都帶有一定的先進性。全書在結構上盡量避免了單調的直線性展開劇情,在情節的布置上變化多端,軍事、政治、歌詠、戀情穿插其中,加以文詞生動,雅俗共賞,又有琵琶師到處傳唱,所以流行非常廣泛,後來出現的能樂,凈琉璃、歌舞伎等,也多選取其中的故事編為臺本,其主要情節和人物在日本家喻戶曉、深人人心。
關于《平家物語》的作者,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定論。由于吉田兼好在《徒然草》的第二百二十六段中,記載著:“後島羽院?御晴、信濃前司行畏、稽古?窨……此?行畏人道、平家物捂?作?、生佛????盲目?教,??語。”所以有研究者據此認為作者是信濃前司行長(信濃是國名;前司是官名,前國司之意;行長是名字;姓氏未知),他寫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語勢後,再傳授給一位名叫生佛的盲琵琶師彈唱、傳誦。這成為了平曲的開端,風靡後世。後來又有研究認為,12卷本《平家物語》的作者是參議吉田資經。然而此二說在數百年的漫長歲月里,逐漸無法取信于研究《平家物語》的學者。原因在于《平家物語》與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相類,屬于素材長期累積型作品,其版本浩繁、差異明顯,在流傳過程中內容不斷變動,卷數越來越多,再加上用典豐富、行文風格多樣,所以學界通常將《平家物語》視為集體創作的結晶作品。信濃前司行長、吉田資經只是這眾多創作者中的一員,不過他們的名字有幸流傳了下來,而其他參與創作的人,都湮沒在了逝去的歷史長河中。
三、《平家物語》的文學思想價值
日本一向擅長于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和改造,其社會文明的發展長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澤被。《平家物語》的成書時期,相當于中國南宋嘉定年間,比《源氏物語》晚問世二百年左右,所汲取的中華文明的養分,自然比《源氏物語》更為深厚。
首先,《平家物語》全文以日語假名、漢字混合使用,眾多段落采用“七五調”和對仗工整的駢辭儷句,再與散文體相融合,注重聲調的節奏,形成了獨特的韻散交錯、音律鏗鏘的文體。讀來節奏分明、語句協調,令人擊節贊賞。
其次,《平家物語》將中國歷史與全書內容進行了巧妙的銜接。全書的主線,以源平爭霸的史實為依據,用文學化的加工合理添加虛構成分,同時熟練而準確地引用佛教傳說、本土傳奇,并且大量借鑒化用了中國歷史典籍,令作品散發出古色古香的動人魅力。書中經常出現“史例先言”的描寫方式,即為了呼應當下發生的事件,往往先舉中國或日本的類似史例加以說明,借此強化敘事主題。由此可見古代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相當熟悉,往往將之當作有典可查的寶貴經驗。據統計,全書引用中國詩文典故共124處,直接引用原典文句的有72處,借用漢文典故的52處。引文有確切出典的108處,所涉及的古籍范圍極廣,從先秦到唐代,經史子集無所不包。《禮記》、《周易》、《呂氏春秋》、《史記》、《漢書》、《貞觀政要》等,都能在書中找到直接引用的例子。所涉及的中國歷史人物,古聖先賢、文臣武將有七十余人。此外,尚有四十余則被引用的中國史事。所有這些引用,經過取合潤色後,穿插糅合于各章節中,以古喻今、以史為鑒,使讀者閱讀興味大增,對歷史的體會也更深一層。
平家一族既是武人,同時也是貴族、歌人。因而戎馬倥傯之際,仍不忘游山玩水、觀花賞月。或賦詩作歌、或絲竹管樂,以抒衷腸、以寄幽懷。是以書中隨處飄溢著人文的風雅和物哀的悲調。這些吟詠的作品,除了本土優雅絢麗的和歌、俳句外,亦有不少中國古詩,其中自居易詩句被引用最多,達23處。《長恨歌》和《新樂府》都被活用到書中,與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緊密結合,渾然一體。
《平家物語》不但在文字方面典雅考究,作為軍記物語,它對武士階層和戰爭的描寫,也有獨到的一面。平家雖然來自武士階層,但掌權後奢靡浮華的生活,使其逐漸脫離了武士的剛勇血性,終日沉醉于風雅溫柔中,與平安朝以來的腐化公卿如出一轍。他們已喪盡了武士作為新興階級的進取精神。而武勇善戰的源氏,則完全不屑于效仿公卿的舉止打扮,始終保持著質樸剛健、視死如歸的武家精神。作品有意識地突出這一點,并在富士川一戰中,對源、平二氏的精神面貌作了強烈的對比,在客觀上道出了“貴族化”才是平家走向衰敗、被源氏吞沒的癥結所在。
《平家物語》的時代,尚無“武士道”一說,書中所反映的武士價值觀較為簡單,主要表現在忠貞報主、重視聲名;武藝高強、智勇雙全;剛毅堅忍,又不失人性溫情這三方面。無論所侍奉的主君是善是惡,只要武士自身能恪守倫理準則,捍衛忠義節烈的精神,同時以巨大的勇氣和無畏的犧牲,沖鋒陷陣,建功立業,就一概加以褒贊。反之,若是卑怯乞憐、臨陣退縮,不管屬于何方,一律加以唾棄。武士們的精神世界在此得到了全面展示。縝密思考、信仰神佛、注重文事,這些原本與武人不相干的事,如今作為武士必備的素質修養,在書中隨處可見。這寄托了作者對武士成長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所寄予的強烈期待,希望從氣字軒昂的武士那里看到隊往企求不到的新道德與強大實力,即承認武士有力量承擔起捍衛世間正義、維護行將滅亡的王法的重任。為此,作者不惜筆墨,著力塑造出一批大放光彩的武士形象,例如宇治川合戰中爭當先鋒的佐佐木四郎高綱、一之谷奇襲時的熊谷次郎直實與平敦盛、屋島合戰中一箭射落繪扇的神射手那須與一、壇之浦合戰時孤身奮戰的平教經,以及用兵如神的源九郎義經等,紛紛躍然紙上,處處給人以非凡之感。驍勇的武士、僧兵取代了貴族的位置,成為英姿勃發、披堅執銳的英雄人物。這些形象的出現,開創了與王朝文學迥然有異的新傳統,為軍記物語的成功助力良多。
既有無數名將豪杰登場,那么征戰殺伐勢所難免。全書以適當的藝術加工連綴歷史,用七實三虛的手法,將平安末鐮倉初大小百余場戰役,做了全景式的描寫。每場戰役都各有千秋,或排兵布陣,正面鏖戰,或兵行險著,出其不意,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論是時間的長度、戰場的廣度、內涵的深度,還是戰略的安排、計謀的使用、戰術的實施,皆安排有致、詳略得當,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血與火的慘烈激斗,令人觀之振奮昂揚、心潮澎湃,并在刀光劍影中領悟生命的意義。
在這群雄混戰、綱紀紊亂的大亂世中,禮崩樂壞、事不稽古,道德的約束力幾乎蕩然無存。然而越是在如此騷動不寧的境況中,《平家物語》越是著力強調儒家的道德觀。通過平重盛這個典型的“忠孝仁義”俱全的正面人物,將儒家禮治、德政,以及仁恕之道盡可能多地展現在作品中。一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對儒家思想影響力的極好概括。
在倡導仁,德、禮的同時,《平家物語》還突出贊美了“愛”的力量。這種愛,表現在君臣、父(母)子、夫妻之間的人類親情、義理中,對立于殘酷的戰爭環境下,使征伐屠戮的陰慘場景或心境,變得清澄、明亮、柔和起來。令殘厲的人生,得以超越亂世的迷霧,走向所謂的‘安樂凈土”。
除了儒家思想外,佛家的無常思想和宿命論的人生觀,也深深地烙印在這部由始至終都貫穿著日本民族特有的物哀情緒的作品中。對此,讓我們先來看看能劇《敦盛》中一段著名的唱詞:
日文“人間”,有“人生”之意。這首名垂後世的佳作,正是後人為紀念源平臺戰時,慷慨赴難的平敦盛所創。它吟唱出了世事的變幻無常,唏噓感慨浮生如夢幻泡影,自問世之日起就受到歷代英雄豪杰、文人公卿的推崇與贊賞。敦盛死後四百年,這段唱詞的後半段更作為戰國霸主織田信長的辭世歌而廣為流誦。將它翻譯為漢語,意為:
常思人世飄零無常,
如置于草葉之朝露、映照水中之明月。
金谷詠花,嘆榮華似錦,盡隨無常之風凋謝;
南樓賞月之名流,亦隨月色隱沒于浮云。
人間五十年,放眼天下,去事如夢又似幻。
雖一度受享此生,焉能不滅而長存!
這首歌與全書開頭的《祗園精合》一起,極其精確地概括了《平家物語》的主題思想:諸行無常、榮枯轉瞬。此一思想高度地濃縮了整部小說的發展脈絡和必然結局,作者要表達的觀點,也藝術性地展現其中。
縱觀日本文學史,確乎有一種透過死亡和黑暗來觀察人生的習慣。《平家物語》的“盛者必衰”、《方丈記》的“河中水影”、《徒然草》的“虛無”、松尾芭蕉的“寂滅”,歷歷在目。櫻花最美的時候,并不是它盛開時的漫天紅云,而是它壯麗的凋零之期。看著飛舞的花瓣落滿大地,就像目睹著豪杰之士慨然赴死,沒有絲毫的悲傷留戀,贊嘆之感油然而生。明知死亡不可避免,又何需為之神傷?譬如櫻花,從生到死,壯美至終。物哀之美、毀滅之美、虛幻之美,如同浩蕩幽暗的流水,構成了日本文學最宏大深沉的血脈,向人們提醒著生命的真相。作者將凡常的人生感受融于貴族及武士的人物命運中,如實地展現出悲哀、痛切、凄絕的人生境況,使作品具有了十分強烈的生命感染力,并與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保持了一致。
無常觀之所以頻頻出現在日本古典文學中,在于古代的日本災害頻仍、戰禍不斷,特別是在《平家物語》所處的時代,矛盾尖銳、沖突頻繁。保元以來的連場兵戈,令人民飽受苦難。戰士血流盡、百姓淚流干,人們命如微露、禍福難料,對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的認識尤其深刻,卻又無可奈何,唯有將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因果宿命論中,尋求解脫。
與不可名狀的無常觀相伴而生的,是衰退史觀的出現。在動蕩不安中茍延殘喘的人們,親身感受到公家的衰落、世風的萎靡,遂認定所處的便是末世,而視上古為盛世心向往之。于是衰退史觀成為當時普遍的歷史觀。
“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世間萬事萬物盡皆如此。有光方有影,有生斯有死,有繁華興盛就必有沒落衰微。平家在平清盛在世時享盡了榮華富貴,大納言平時忠甚至狂妄地揚言:
“不入平家休為人。”但驟興的繁華背後掩蓋不住急速衰敗的必然,書中隨處援引、穿插的歷史故事也多貫徹了這一思想。祗園精合鐘聲悠悠,暗示著時間的不可挽回,娑羅雙樹花色榮枯,包含著多少靜寂傷感。無論繁華也好、荒蕪也罷,最終都將埋沒于時間的流沙中。
但是,《平家物語》并沒有對衰亡的悲哀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它在最後準備了一條救贖之路,那就是彼岸的歡樂,實現往生的夙愿。祗王、阿佛、建禮門院都超脫了恩仇,共同懷抱往生凈土的喜悅。甚至被認為是佛敵、法敵的平家後裔,最後也實現了九品托生。今世的哀愁和罪惡即使無法逃避,也能得到來世的歡樂。小說在悲苦之中,也能使人感到若有若無的溫暖,就是因為有這條救贖之路的緣故。這里面交織著作者的愛與恨、喜與悲,解脫的興奮與內省的孤寂,令文學的感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華。
四.《平家物語》版本略述
與中國的古典名著相類,《平家物語》也屬于素材積累型小說,并非一般書籍那樣以原作者所著的原貌流傳于世,而是經過民間藝人和文人的集體創作、反復加工才最後寫定。正因為它具有復雜的形成過程,并隨著年代演進而不斷衍生、增刪、改寫,不同作者的敘事語境及意圖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字內容,所以不但其作者及定型年代眾說紛紜,在流傳的版本上也相當繁雜,各版本間的內容差異十分明顯。僅就其版本源流的考據、演變過程的研究,即可單獨寫出一部著作來。本節只扼要略述《乎家物語》諸版本的異同,作為讀者閱讀本書時的輔助參考。
《平家物語》各種版本曾經達到200多種,經過時間的汰選,其現存數量,根據1990年代日本學者的研究,能夠確定在50種以上。按照作品的流傳方式和寫作形式,可將諸種《平家物語》歸人唱本系、讀本系這兩大系統中。此外,在當代日本,為了讓看不懂古文的讀者能夠流暢閱讀,又出現了白話譯本系、改寫本系的《平家物語》。
?唱本系統
唱本系又可稱為“語本系”,顧名思義。它指的是口誦性質的文本。《平家物語》最早是通過琵琶師的說唱在民間流傳的,信濃前司行長傳授給生佛的版本,應是唱本系的始祖。學唱“平曲”是舊時琵琶師們的必修課,其臺本在不同的琵琶師之間互相傳抄,各自隨意增刪,日久年深,在所彈唱的內容不斷豐富的同時,也形成了多種演出臺本。由于這些臺本是建立在彈唱的基礎上,講求的是瑯瑯上口的音律美,所以口語化是其主要特點。體現在文本上,就是表音假名多、漢字極少。
現存的唱本系主要版本,根據內容又分為“八?系”和“一方系”。八?系諸本為12卷本,內容只到平家絕嗣滅亡為止;而一方系諸本則多出“灌頂卷”,講述建禮門院在出家後的凄苦生活。八?系有屋代本、百二十句本、平松家本、鐮倉本、佐佐木本、中院本、城一本等,一方系則有覺一本、高野本、下村時房本、流布本等。
?讀本系統
讀本系即文字閱讀性質的文本。隨著《平家物語》的流傳范圍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僅僅通過琵琶師的彈唱來欣賞,感受這部恢弘的史詩巨著,已不能滿足社會各階層的需求。于是開始有文人和僧侶將唱本《平家物語》用書面語翻寫,以方便刊印成書,供民眾閱讀。由于平安時代的日本,正處于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效仿漢風唐韻的全盛時期,所以漢字是正式的官方書面文字。掌握漢字的文人、僧侶們,用典雅優美的文言文漢字,大面積取代了原始唱本中質樸無華的表音假名,經過精心的加工雕琢,去除了口語唱本的粗糙疏漏,可謂“脫胎換骨”,使全書雅俗共陳、和漢交融。特別是其中增補的大量中國歷史典故、詩詞、古籍引用,都直接用漢字表述,這是唱本系的口述耳聞所無法比擬的。據《醒醐雜抄》中的《平家作者事》一文記述,讀本系的始祖,當系民部少輔時長和源光行合著的版本。
由于讀本系的增刪及改變幅度較大,所以各版本的卷數差異也較大。現存的讀本系主要版本,有延慶本6卷12冊,四部合戰狀本13卷、龍谷大學本13卷(周作人即據此本翻譯)、長門本20卷、源平盛衰記48卷(異本)等。這些專供閱讀用的《平家物語》,以其文字精妙、韻味深邃,數百年來風行不衰。後世對《平家物語》進行翻譯、改寫,也多依據讀本系施行。
?白話譯本系統
古本《平家物語》的原文,系混臺了漢文、佛語、古日語而寫就。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內容,用漢語文言文書寫,語意通順,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中文版的翻譯,譯者只須照搬漢文原文即可,但也加深了當代日本讀者的理解難度。如無漢學根基和佛教知識,不諳熟古中國的文言文和歷史典故,即使當代日本人閱讀起此書也會覺得晦澀吃力,較難通順地理解全書。因此便有了用現代日語翻譯的白話版本。類似于今日中國流行的,將文言文史籍譯為白話文。
白話譯本的《平家物語》數量也不少,既有由日本著名作家翻譯,以正式出版物的面貌行世,如中山義秀、杉本圭三郎等人的譯本。又有熱心的網友自行翻譯,免費發布在網絡上供人閱讀的譯本。兩者都對《平家物語》在當代日本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改寫本系統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全盤西化,漢學漸漸式微,和漢交融的古典文學在日本一度陷入低谷。二戰結束後,反思與追溯成為社會潮流,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希望借助歷史這面鏡子,進行深刻的思索與洞察。同時期日本文壇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歷史小說作家,創作出眾多膾炙人口的歷史題材作品。這其中既有作家自己的原創小說,又有將古典文學進行改編,糅合現代感覺加以再創造的“當代改寫本古典小說”。《三國志》作為讀者百看不厭的母題,在日本是被改編最多的古典小說,而《平家物語》的改編則相對較少,以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語》和宮尾登美子的la;l@本《平家物語》最為有名。
改寫本與白話翻譯本雖然都用現代日語書寫,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改寫本僅是借用了《平家物語》原著的框架,小說大部分情節與對白都是原創。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語》共十六卷,于1950年到1957年在(倜刊朝日》雜志連載。這部作品并沒有單單從高踞權力寶座者的視角來描寫,而是力圖從平民的角度,重新描繪出人類歷史的前進道路。吉川英治以飽儲情感的筆觸,結合廣博的人文歷史知識,全面勾織出源平紛爭時期各色人物的真實面貌,細致描摹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使《平家物語》中上百個歷史人物永恒地躍然于紙上。就像進發的山泉,穿山越谷,變成浩淼的大河,開辟出一股將讀者引向歷史巨大洪流的浪潮。
《新·平家物語》的重頭戲是源平爭戰的過程,以“剛”為主,頗符合《平家物語》的原質。但物語中還有許多悲愴柔情的女性,她們大多是平家眷屬,在淫威和戰禍下經歷了種種人生苦難,痛徹心扉。然而原著對她們的著墨并不多,只是將她們作為附屬人物而存在。為此,善于詮釋人文之美,以典雅氛圍與女性意識見長的日本女作家宮尾登美子,用七年時間,以其特有的女性直覺、婉約筆調,重新詮釋了《平家物語》。在分別名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卷作品里,她為身處亂世、命運由人的各階層女性發聲,將她們的喜怒哀樂栩棚如生地呈現在當代讀者面前。女性的柔美、溫情大行其道,使得《平家物語》剛中帶柔,讓本屬于陽剛的殺伐舞臺,有了一片屬于女性的天空。
五、 《平家物語》新譯本瑣言
在拙譯《平家物語》之前,就譯者目力所及,已知的中文譯本有如下五個版本:
?周作人譯《平家物語》,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該書系(借雨齋譯叢*中的一部,也是周作人最後一部譯作,根據周作人的原稿復印件編排,不過并非足本,僅有前六卷內容。
?周啟明、申非譯《平家物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版。譯者署名中的周啟明,即周作人。此版前六卷系整理自周作人譯本
(其實與周氏原文比照,可發現譯文與注釋均改動較大),後七卷由申非獨力譯出。
?申非譯《平家物語》,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此版校對極不認真,錯字漏字比比皆是。
?云南某出版社2002年3月版。經比照,此版本系在申非譯本上略作改動而成,譯文及注釋與申非譯本幾乎一模一樣,但譯者署名卻不是申非。也不知如此做法,是否得到過申非老先生的授權?
?申非譯《平家物語圖典》,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8月版。這是一個節選本,系葉渭渠主編的《日本古典名著圖讀書系》中的一本。全書以圖片為主,譯文內容僅為原著的十分之一左右。
綜上可見,在拙譯之前,《平家物語》其實只有一個周、申系統的中文譯本。該譯本的譯文質量,見仁見智,譯者不敢置喙。但周、申譯本卻存在著不少硬傷,也就是種種翻譯細節上的錯誤(非校對錯誤)。這些錯誤主要集中在日期、人名、地名、佛教名詞等方面,試舉數例如下:
保延四年四月,錯為“四年七月”(第一卷第十六章); 輪池道,錯為“林池道”(第二卷第二章),
安倍晴明,錯為“安信睛明”(第三卷第十五章);
唐詩“漁舟火影寒歸浦”,錯為“漁舟火影寒燒浪”(第五卷第十二章)。
日本天德四年是公元960年,錯為954年(第十一卷第十四章);
“東父”的注釋錯誤,東父不是指東方朔(第十一卷第十八章)。
諸如此類硬性錯誤,經筆者逐一校勘,多達近百處。有些是因為周作人譯稿本來就是錯的,而申非并未仔細與日文原文核對,就直接照搬,跟著一起錯;有些則可能因為早年可供查閱的資料較少,所以難予核實。拙譯已經對此進行了全面訂正。
拜當今互聯網發達所賜,通過網絡,譯者得以收羅到各版本的《平家物語》原著。拙譯新版《平家物語》,以讀本系13卷《平家物語》為底本,參校“國立國會圖書館本”以及讀本系統的延慶本、長門本等,認真翻譯、注釋。在譯文風格上,盡量遵循讀本系文白并用的特點;書中人物的對話,根據其身份和所處的環境,或半文言、或白話,力求使譯文既古雅又不失暢曉。對于書中需要注釋的地方,逐條查閱相關書籍及互聯網,細心勘證,務求做到沒有任何差錯。
上文已經提及,諸版《平家物語》在內容上存在著較大差異,某些文字段落此本有而彼本無,某些對白情節又是彼本有而此本無。所以譯者在初稿譯完後,又集合讀本系各版《平家物語》,逐句逐段進行了臺校。臺校主要是針對各本中有差異的內容,先比較、考證,再去除訛誤、衍脫,最後拾遺補缺、擇善而從,以使拙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13卷全譯足本!合校內容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文字差異
文字差異是諸版《平家物語》中最常見的。校勘時根據上下文的文意和所處語境,選取最合適的文字。例如第六卷第九章《慈心坊》中有一句偈語:“元現最勝將軍身。”有版本作“示現最初將軍身”。經過考訂,在“最勝”和“最初”中取“最勝”。因“最勝”系佛家用語,與章節內容相吻合。
?人名差異
因日文中的漢字存在音讀和訓讀兩種讀法,部分人名因訓讀相同,所用漢字存在差異,例如藤原邦綱,有版本寫作藤原國綱,便是因“邦”與“國”的訓讀都是“??”之故。此外尚有如“資方”與t·資賢”、“定隆”與“定高”等,像這種人名漢字存在差異者,全書有數十處,本譯文取日本史籍中較常見者。
?章節劃分差異。
各版在章節的劃分上也存在不同。如第六卷第十章《概園女御》,該章節其實是講了“祗園女御、邦綱辭世、州俁合戰”等三個故事,部分版本卻將這三個故事合于一章,未單獨分立;而另有部分版本,則將三個故事分別各立一章,此舉甚為妥當。故而合校時,拙譯本定取後者,也按故事內容,將“祇園女御、邦綱辭世、州俁合戰”分別各立一章。
?段落劃分差異
諸版《平家物語》在段落劃分上也存在著差異,某些版本在一個段落中同時敘述多件事情仍不分段,給讀者帶來了一定的閱讀障礙。拙譯盡量按照中文閱讀的停頓習慣,以事件發展、地點轉換、表述角度轉換等進行自然段的劃分,務求令譯文各章節做到層次分明,敘述清晰。
?情節對話差異
《平家物語》不同版本間的情節和對話,存在著少量差異。某些版本缺少小部分隋節,對話也略有縮減。校勘時依據完整本予以補全。
以上數方面的合校,涉及的文字十分瑣細,故而徑直增補校訂于正文中,不再另出校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平家物語》又是大部頭著作,所以此書的翻譯過程相當艱難,不但需要查閱大量的詞典、史籍、佛經,更要忍受長期伏案所帶來的病痛折磨,故而翻譯耗時頗長,一再拖延交稿時間。幸得本書責編姚東敏給予了譯者極大的支持和理解,在此深深致謝。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書所采用的插圖作品,分別選自《明星大學藏(平家物語)繪本》、《源平合戰繪圖》、《源平臺戰屏風繪》、《安德天皇緣起繪圖》,以及部分相關浮世繪。這些繪畫作品以畫面為敘事語言,形式多樣,物語繪、屏風繪、白描繪、扇面繪等,應有盡有;其內容多以人物群像為主、自然景物為輔,場面壯觀、描繪雅致,可幫助讀者直觀感受這部恢弘牡偉的史詩巨著。
王新禧
2010年10月序于福州

目次

譯序
第一卷
一、祇園精舍
二、殿上的暗算
三、鱸魚
四、禿發
五、滿門榮華
六、祗王
七、兩代之皇後
八、立匾的紛爭
九、火燒清水寺
十、冊立東宮
十一、與殿下爭道
十二、鹿谷
十三、鵜川合戰
十四、立愿
十五、抬神輿
十六、火焚大內

第二卷
一、流放座主
二、一行阿?梨之事
三、西光被斬
四、小松的規勸
五、替少將求情
六、勸諫
七、烽火事件
八、流放新大納言
九、阿古屋松
十、新大納言遇害
十一、德大寺殿
十二、堂眾合戰
十三、山門滅亡
十四、善光寺被焚
十五、康賴祝文
十六、卒都婆漂流
十七、蘇武

第三卷
一、赦文
二、蹬足
三、御產
四、公卿齊聚
五、大塔建立
六、賴豪
七、少將歸京
八、有王
九、僧都辭世
十、旋風
十一、醫師問答
十二、無文太刀
十三、燈籠大臣
十四、獻金遠渡
十五、法印問答
十六、大臣流罪
十七、行隆之事
十八、軟禁法皇
十九、城南離宮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灌頂卷
附錄

書摘/試閱

六、祗王
(祗,通“祇”字,與卷首的祇園相呼應。天神稱神,地神稱祗,合稱“神祗”。名字中有“祗”,有神祗庇佑之意。本章中另一舞妓名為“佛”,寓意相類。)
一天四海既已掌控手中,那么無論民間有怎樣的閑言、嘲諷,入道相國也全然無須顧忌了。他肆意恣縱,由著自己的性子為所欲為。舉例而言:當時京中有一對姊妹花,名叫祗王、祗女,是有名的舞妓;她們的母親刀自,也是舞妓出身。清盛公甚為寵愛姐姐祗王,妹妹祗女也由此身價倍增,為京都公卿所追捧。清盛公又給她們的母親刀自,擇地營建了一棟重檐斗拱的華屋,每月還送一百石米、一百貫錢作為生活開銷。祗王一家家道昌盛,安享富貴。
舞妓始于鳥羽院時期,最早由島千歲、和歌前這兩人表演。起初舞者的裝束是穿著“水干”(水干,日本古朝臣禮服,用絹制成,白色。後來逐漸成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裝。)、戴著立烏帽子、腰插銀鞘腰刀,扮作男子,故稱之為“男裝舞”。後來立烏帽子與銀鞘腰刀都被去除,舞妓只穿著“水干”,甩動白色的長袖翩翩起舞,因此這一歌舞被喚作“白拍子”,深受貴族們的喜愛。
京里其他舞妓耳聞目睹祗王的尊榮,或羨或妒。羨者道:“祗王真是幸運呀,同為樂女,哪個不想遇到貴人呢?肯定是因為她名字中有個‘祗’字,所以才運氣特佳。我們也把‘祗’字加在名字里,瞧瞧能否走運。”于是紛紛改名,有人叫祗一、祗二,有人叫祗福、祗德,都希望自己像祗王般好運當頭。那妒者卻說:“幸運與否,乃前世修因、後世得福,同名銜文字毫不相干。”不少人聽了,便不把‘祗’字加到名字里。
時光荏苒,三年後,京都新崛起了一位舞妓,來自加賀國,名叫“阿佛”,年方二八,芳名遠播,被敬稱為“佛御前”(御前,原意“尊前”,日本古代對有地位的女性的敬語。)。京里上下人等紛紛贊嘆道:“往昔雖多見舞妓,然如此麗人、如此妙舞卻還是頭回見到哩。”因此阿佛頗受歡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7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