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人生十論:論語中的處世之道(簡體書)
滿額折

人生十論:論語中的處世之道(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6.8 元
定  價:NT$ 161 元
優惠價:87140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十論:〈論語〉中的處世之道》是作者澀澤榮一人生經歷的總結。澀澤榮一一生創辦的企業組織有500多個,奠定了日本近代工業發展的基礎,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本書在日本有廣泛的影響,是青年立志、成功必讀的書籍。
在《人生十論:〈論語〉中的處世之道》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人生、立志、學習、處世、金錢、事業、修養、成敗與命運之間的關系,教導人們如何保持倫理道德與經濟發展的統一,如何發揮學問在工商業發展中的作用,鼓勵人們修學向上,一方面掌握科學的知識,一方面加強自身修養,增強人生閱歷,洞察人心,抓住機遇,獲得完滿的人生。

作者簡介

澀澤榮一(1840-1931),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創業大王”,是日本現代企業制度--株式會社的創始人。他一生業績非凡,參與創辦的企業組織超過500家,遍布銀行、保險、礦山、鐵路、機械、印刷、紡織、釀酒、化工等產業部門,其中包括東京證券交易所、日本第一家近代銀行和股份制企業--第一國立銀行等。
他熱衷于西方經濟制度的引進和企業形態的創新。在實業思想上,把來自中國的儒家精神與歐美的經濟倫理合為一體,奠定了日本經營思想的基礎。
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譯著有《人生十論》、《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等。

名人/編輯推薦

《人生十論:〈論語〉中的處世之道》是將從明治到昭和問,在我國的政界、經濟界,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業方面都留下了偉大的業績,被稱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澀澤榮一經常所作的一些演講。《人生十論:〈論語〉中的處世之道》內容意味深長,而且通俗淺顯,具有普遍性,它超越了時代,而且即使經歷了半個世紀之後的今日,還能為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帶來勇氣、忍耐和光明。

目次

再版序言(湯一介)
前言(王中江)
Chapter 1
處世與信條
《論語》與算盤
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士魂商才
天不罰人
觀察人物法
《黼》是大家共同的實用箴言
等待時機的訣竅
人應該平等
爭之可否
大丈夫的試金石
關鍵是量力而行
得意之時與失意之時

Chapter 2
立志與學問
精神衰老預防法
立足現在
大正時代的維新精神
秀吉的長處和短處
親自動手
立大志和立小志的協調
君子要爭
社會同學問的關系
勇猛之心養成法
一生應走的路

Chapter 3
常識與習慣
常識是什么
口為禍福之門
因惡而知美
習慣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偉人和完人
貌似親切
何謂真才真智
動機與效果
人生在于努力
就正避邪之道

Chapter 4
仁義與富貴
真正的生財之道
效力的有無在于人
孔子的理財富貴觀
防貧的根本
金錢無罪
誤用金錢力量的實例
確立義利合一的觀念
富豪與道德上的義務
能掙會花

Chapter 5
理想與迷信
保持美好的希望
需要熱誠
道德應進化嗎
根絕如此的矛盾
人生觀的兩面
真的絕望了嗎
要日新
顯靈者的失敗
真正的文明
急需肅清的原因

Chapter 6
人格與修養
樂翁公的幼時
人格的標準是什么
容易被誤解的氣魄
二宮尊德和西鄉隆盛
修養不是理論
重在平時的意志
必須究其原因
東照公的修養
駁被誤解的修養說
權威人格養成法
商業無國界

Chapter 7
算盤與權利
當仁不讓師
金門公園里的牌子
唯有仁義
競爭的善意與惡意
合理的經營

Chapter 8
實業與士道
武士道即實業之道
文明人的貪婪
應以相愛忠恕之道交往
征服自然
告別模仿時代
提高效率的方法
誰的責任
功利主義的弊病
種誤解

Chapter 9
教育與情誼
孝不應勉強
現代教育的得失
偉人和他的母親
過失何在
從理論到實際
人才過剩的一大原因

Chapter 10
成敗與命運
唯有忠恕
好像失敗,實為成功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湖畔的感慨
順逆二境從何而來
膽大心細
成敗身後事
原書後記

書摘/試閱

觀察人物法
佐藤一齋先生認為,根據對一個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得到的印象,然後判斷這個人如何,這是最正確、最不會有差錯的觀察人物的方法。在其所著《言志錄》中,有這樣一句話:“初見時的觀察,多半無誤。”正如一齋先生所說,第一次見面時,好好觀察這個人,多數不會有錯。次數一多,因為有種種考慮,反易發生錯誤。初次相見之時,對一個人的判斷,由于在感情中,沒有各種考慮和夾雜私情在內,所以是極為純凈的。如果對方有所偽裝,那么這種偽裝在一見面時,就能完全反映在我們胸中這面鏡子上,看得一清二楚。但是,見面的次數一多,就容易因聽到他人種種不同的反映和自己從道理上的判斷,以致因考慮過多,反而不能正確加以觀察了。
孟子也說過:“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眨焉。”(《孟子·離婁上》)這可以稱之為孟子一派的觀察人物的方法。也就是說,孟子看人是根據人的眼睛來鑒別的。心地不正,眼睛就會失神,而心地正,眼神就足,眼睛自然會清澈透明。孟子的這種觀察人物的方法,也是相當準確的方法。只要仔細觀察人的眼睛,大體上就能知道一個人的善惡正邪。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論語·為政》)佐藤一齋先生這種根據一個人的初次印象的觀察法和孟子那種觀人眼神的觀察法,都是比較容易且敏捷的方法,大體上不會有失誤,能夠正確地識別一個人。但是,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這些觀察法就不夠了。必須根據孔夫子的遺訓,即這里所舉《論語·為政》中說的,必須從視、觀、察三個方面來識別人。
視和觀,在日語中的讀法是相同的,不過從意義上來說,視只是單單用肉眼去看外表,而觀則不僅看外表,而且要更進一步觀察其深處;不僅要用肉眼看,而且要打開心眼去看。也就是說,孔子在《論語》中所講的人物觀察法,首先是觀察這個人行為中所顯現的善惡正邪,由此以觀察這個人的行為的動機是什么?然後更進一步去了解這個人安于哪一方面,生活滿足于什么?只要這樣,這個人的真實人品就會昭然若揭,即使他想隱藏也隱藏不住。一個人,盡管從他外表所顯現出的行為看上去十分正當,可是作為其行為動機的精神如果不正,那就絕不能說這是個正直的人。有的人,雖然不能說做了什么特別的壞事,而且從外表看,其所表現的行為和其動機也都正當,但如果安于飽食終日、暖衣逸居,無所用心,有時也會經不住誘惑,做出想不到的壞事。所以,行為、動機和所滿足程度三者不能全部端正的話,就很難說這個人完完全全、自始至終是一個正直的人。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