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漢字百話
滿額折

漢字百話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球重量級漢學家白川靜,融合神話、考古、民俗與文學,
回到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再現「倉頡造字,鬼哭神號」的魔界幻境!

漢字是全世界唯一仍在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價值日漸受到重視,從全球的漢字熱可見一斑。三千多年前上古時代的世界觀與生活史,就在漢字一筆一畫的映射下,歷歷在我們眼前展開。

但要真正理解漢字,我們必須跳過《說文解字》,回到造字之初,看看在西元前十七、十八世紀,人們是如何造出、使用文字。

那是血腥殘暴又奇幻瑰麗的時代,人們篤信物有靈,天上的雲有龍,風中有鳥形神;蛇蟲有巫靈,人的首級是法器;與敵人交手用咒術,大小事均有儀式……人們馳騁想像,將大小事化為象形,刻上蔔辭上告神靈及祖靈,萬事萬物因而有了名。但與其說象形是具象的描形,不如說是抽象的象徵。「山」「水」「日」「月」等字,都可望形知義,但「善」「惡」「義」「得」等抽象概念,又是如何演繹成形?

白川靜窮畢生心血,親手抄錄近十萬筆甲骨金文資料文,直達三千年前的現場,旁及考古與民俗,融匯神話及文學,開創漢字研究的新局面,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且讓我們重拾上古時代先民對鬼神的敬畏與依賴,讀出文字中隱含的欲望與想像。原來每日自我們筆下隨意流洩而出的文字,曾經都含有神祕的咒術、儀式。

「命」最初寫作「令」,是人戴著禮冠靜靜跪著接受神的啟示;
「名」的上半部是祭肉,下半部是告於祖廟的「禱文」,嬰兒養育到一定年齡時,賜予他身為氏族成員的「名」,並向祖靈報告;
「告」不是牛叫,而是在神器中插入樹枝,向神祝告;
「媚」是為了加強咒力,在臉上描畫紋飾的巫女;
「善」是祭上牲羊,雙方以言起誓,進行神判,勝出者即為善;
「道」是提著敵人的首級行走,把首級當成法器……

『倘佯白川靜的漢字世界,彷彿重返「聖俗同在,陰陽對流,天地未分,鬼靈並存,神人合體」的混沌時空。』

漢字決不僅是語言的表記形式,而擁有自身的價值。而漢字體現的,正是天地間萬物萬象所展現栩栩如生的姿態。《漢字百話》融合了白川靜對神話、考古、民俗、訓讀細節的敏銳觀察,捕捉每個文字構件所隱含的象徵意義,並援引《詩經》《九歌》《周易》《禮記》與日本《萬葉集》《古事紀》等經典,將漁經獵史融入漢字解析。這位一代漢學家,以他宏闊的學識和想像,完美我們重現古代社會。

作者簡介

白川靜(1910- 2006)

當代重量級的漢學家。十四歲開始接觸漢文與漢詩,終其一生鑽研漢學,透過對卜辭金文的縝密分析,重新確立了完整的漢字體系及漢學文化系統,影響眾多後進,備受全球文字學研究重視,並與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屈萬里先生及中國學者楊樹達先生等針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交流,也曾多次來台調查故宮博物院的館藏古物。

1962年以「興的研究」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1981年獲頒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的殊榮。以逾半世紀的中國古代與文字研究,榮獲文化功勞獎、瑞寶章、每日出版文化獎、菊池寬獎、朝日獎等多項日本重要文化獎章。

重要著作有:字書《字統》《字訓》《字通》;漢字學名著《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說文新義》《漢字的世界》等;中國古代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民俗》《孔子傳》《詩經》等;以及多部論叢與作品集。

譯者簡介
鄭威

200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並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現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譯有《遣唐使眼裡的中國》一書。

書摘/試閱

◎「文」是什麼?
「文」,即紋身,指人們在出生、成人、死喪之時舉行的儀式。以「文」為形體素的文字都帶有這個含義。在稱呼神聖的祖靈時,用文祖、文考(父)、文母等詞,祖靈之德則稱作文德。要聖化即將進入靈界之人,方法即是在胸部加上紅色符號,其形狀就稱作「文」。此一符號描畫的是生命象徵──心臟的形狀,心臟之形又常省略為「V」、「X」等。若為婦女,則將記號畫在雙乳周圍,這樣的字有奭、爽等,都有明亮之意,表現的是喚起生命感的紋飾。人出生時,也在額頭作印記,使邪靈失其所依,並以此迎接轉世的祖靈。在厂(額頭)上標記「文」,下方加上「生」,就構成了「產」字。

成年人的額頭上仍標記有「文」,而在其下加上表示文彩的「彡」,就構成了「彥」字。加有文身的部位叫做「顏」,這個字指的是額頭上加有文身的部分。或許對古人而言,「產」字的字形包含了新生命受靈的生育儀式;「彥」字反映了進入青年此一年齡階段所舉行的成人儀式;「文」和「奭」表現出先人以神靈身分享受祭祀的形象。文字就是把這些儀式的影像變成形象,並就此固定下來的符號。

紋身會產生神聖的美感。紋身之美,稱作「彣彰」。「章」字的意思,是用針將色素注入皮下,又稱「入墨」,原本是一種接近神靈的方式。

為求聖化而加上的紋身之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內在德行的象徵。殷朝的王名中,常冠有文武等字,如文丁、武丁等。文武並稱時,一般認為「文」字指的是文德。所謂「文」,就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天上的秩序稱作「天文」,人的內在天性則稱作「人文」。按此,文字體現的,其實是天地間萬物萬象各自展現的姿態。文字決不是語言的表記形式,而是萬物的自我呈現。也就是說,文字和話語是相同層次,同是一種將實際存在的事物概念化、客觀化的方法。

◎隱藏的祝告
「文」是符號的總體,表示內在表露於外的樣貌,其限定的用法便是文字。文字可以將語言的咒術固定下來,書寫出來的文字都擁有咒術。

「史」字表現的,是將書寫下來的祝禱文掛在樹枝上奉獻給神靈的祭祀儀式,即所謂的「告文」,也表示名為「史祭」的祭祀儀式。「書」指的是將告文埋在邊界,透過告文的咒術來保衛地域。從字形上看,「書」是由「者」和「聿」(筆)組成的會意字,但「聿」是後來附加上去的,「者」則表現出「書」的本意。因此,將「者」理解為「書」的聲符是錯誤的。

「者」字是在「曰」的上方加上樹枝和土,表現出埋藏物體的樣子。「曰」指的是在「口」中放入祝告文。古時會在部落周圍堆砌泥土,圍住部落,並在土堆的重要位置埋入符咒,防止邪靈入侵。這些類似地壘的土堆叫做「堵」。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描述的是寂寥的方丈之室,「堵」在古代指的是城牆的單位。這個被「堵」圍起來的聚落就是京城,說的是聚落周圍為「堵」所環繞。

一國之都稱作「京都」。「京」是城門的形象,城門用戰死者的屍骨堆成。《左傳》宣公十二年,楚人打敗晉國之時,楚國臣子向楚王進諫說:「君……收晉尸以為京觀。」戰勝者收集敵人的屍骨,在都城的入口處堆出凱旋門,這也是一種隱藏的祝告,認為這些充滿怨念的枉死者發出的怒氣會產生巨大的咒靈。

文字具有咒術。透過聲音語言所進行的祝告可以使情緒高昂,而文字形象所封存的咒術卻更為持久且固定。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圖案、裝飾有饕餮紋的山頂大鐃、早期青銅器中的圖像標誌體系等,都可以視為神話符號,而於最終形成文字體系。文字體系與語言體系相互對應,可稱作「語言書記法」,而其中仍保存了語言的咒術。

◎誓約
對神靈說的話語稱作「祝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話語稱作「言語」。「言」是向神起誓的誓約,也就是自我起誓;「語」是藉由話語防禦咒詛。此外還有世間流傳的「諺語」,也都是以神靈為媒介而形成。在古代,言語的規範是由神靈決定。

「言」字從辛、從口。「辛」的形狀是入墨所用之針,表示墨刑。由此可知,「言」字從字形上看,意思是「對神的起誓或祝告,如有虛偽不實,甘受神罰,接受入墨之刑」,因此是一種自我起誓,用「辛」、「口」兩個形體素的組合來表示。複合字是需要仔細研讀的文字。

「言」字是自我起誓,與神訂立誓約,希望能夠實現願望,是一種積極的、具有攻擊性的行為。與之相對的是具有防禦性格的「語」字。「語」字字形中的「吾」,如前文所述,指的是將「口」用聖器蓋上,有守護好祝告法力的意思。二字相連就成為了「言語」,表示話語的意思。「言語」一詞在語言具有咒術的前提下,將與咒術功能有關的象徵性儀式形象化地表現出來。

在「言」上加上「折」字,就構成了「誓」字。可能是因為古人認為割掉草木的行為可以象徵起誓吧。締結誓約有時會用到箭矢,「矢」字在日文中也可訓讀為「ちかふ」(誓約)。古時進行仲裁時,先向當事人收取成束的箭矢,然後才開始審理。如果是用祭羊來請示神靈判決,則首先祭出神羊,再讓當事者起誓。在「羊」之下有兩個並列的「言」字,就是指原告和被告進行自我起誓。在判決中勝出的一方即為「善」。

起誓的對象是神靈,儀式在神靈面前進行。「盟」字由「明」、「皿」組成。有些觀點認為「明」是「盟」的聲符,但「明」字表現的是明月之光射入窗戶的景象。在上古半穴居時代,月光照射之處,便是神靈所在之處。由此可知,「盟」字是在神靈所在之處放上盤子,然後起誓。《日本靈異記》下卷記載「天皇誓約,飲酒起誓」。齋部廣成的《古語拾遺》一書也可見在石窟戶前放置誓槽起誓、向裁決之神供奉酒食的故事。

神靈本來就只是一種象徵,因此和神靈交流的手段也必須是象徵性的,而文字就是將這些象徵性的手段化為形象以表現出來的方法。

◎咒術的方法
咒術是一種象徵行為,目的是對超自然力產生作用。人們利用模仿得到共感,或者藉由追隨而獲得感染,相信能夠驅動超自然力來克服危機。將這些咒術儀式化為形象表現出來,結果就是漢字。漢字產生的背景,就是這樣的咒術世界。

「告」的字形是一頭牛將嘴巴靠過來,似乎有什麼事情要向人傾吐。但是要告訴人們事情的,果真就是牛嗎?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該字字形的上半部非常明確,是一根小樹枝。「口」必須看作是與樹枝相連的祝告詞器皿。祭神等儀式會用到樹枝,其下的「口」是前文不斷提及的放有祝告文的器皿。「告」,指的是告於神靈。殷王武丁在討伐山西境內的「苦方」時曾進行占卜,卜辭曰:「壬午(之日)卜,亙(貞人之名)貞。告苦方於上甲(殷王祖先之名)。」另有卜辭曰:「貞。告苦方於河。」卜辭內容是說向祖靈和山川祝告,祈求戰爭勝利。祭祀山川的儀式後來寫作「造」字,指的是造訪並祭祀山川聖地。「造」的字形又寫作「廟」中有「舟」(盤形容器),表現出在神廟中獻祭並向神靈禱告訴說的形象。雖說是神靈,但僅有祝告文而沒有祭品,祭祀效果應該不會很好吧。

裝有祝告文的容器「口」,也可以用一根細長木條舉著,上呈神靈,這個字就是「史」。「史」也見於卜辭,曰:「史大乙(殷王祖先名),王饗其乎。」「史」是祭祀祖靈的祭名。但如果前往山川聖地進行祭祀,選出一棵較大的木材,繫上風幡旗幟,舉著出行,便叫「使」、「事」。在派遣使者祭祀山嶽時,占卜問曰:「貞,使人于岳?」這就是為了祭祀。祖廟舉行大祭,《左傳》稱之為「大事」。

從「告」、「史」、「事」等字例可見,「口」指的是祭祀神靈時所用裝有祝告文的容器,這一點應該毋庸置疑。對當時的人們而言,這個形象的含意不言自明。

◎甲骨文與金文
甲骨文始於商王武丁時期,終於商代末期。完成甲骨文分期研究的董作賓在《殷曆譜》中主張這段時期有二百二十七年。此外,西周時期是從殷周革命至周人東遷,根據這段時間內歷任君王的在位年數及編年,計算出西周大約維持了三百年。這兩段時間再加上春秋前期的七、八十年,共計約六百年,稱作甲骨文、金文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字仍然保有最初的形象和表記意識。書寫者會相當自由地在字形結構上添加一些變化,但也能準確掌握並表現字形原本所象徵的事物。

字形變化多端,並不意味著文字仍然不成熟、不穩定,反而說明了人們非常理解文字的結構性意義,才能如此自由表達。例如,中國科學院編輯的《甲骨文編》以及中山大學容庚編輯的《金文編》所收錄的字形,除了春秋後期之後的金文字形,幾乎沒有任何字義違背了文字原本的立意,這表明當時的表記者史官充分理解文字形象的本義,並將文字及字義正確地傳承下來,而不只是將文字當作符號加以摹寫。若非如此,這些表記者不可能不誤寫這些結構複雜的文字,遑論在筆意上添加自如的變化。

「彝」字經常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人們稱祭器為「彝器」,製作祭器則是「作寶彝」。甲骨文是以線刻方式紀錄的文字,有許多簡化和省略,也很難顯示筆意,因此很難從字形來推測文字的形象意義。金文則可以藉由筆劃的肥、瘠、點、撇,將字的形象完整描寫出來,文字的意象因此能輕易領會。

「彝」字字形是挾住雞的雙翅並讓雞吐出鮮血,在雞喙旁加上幾個點以表示鮮血。製作祭器時,首先要舉行淨化儀式,即釁禮,此時就會用到雞血。「釁」是一種淨化儀式,字形下半部同「寡」,代表在廟中舉行儀式之人。「釁」字字形表示的,就是在舉行一種名為「祼」的淨化儀式時,拿著酒器從此人的頭上澆下。若去掉字形下半部的人形,就成了「興」字,意思是在舉行儀式之前,於會場一隅向土台灑酒,以祭祀地靈。

用意大概是喚醒地神。這類儀式若施行於人,就成了「釁」;施行於器物,這用作祭器的東西即為彝器。「彝」的字形,最初是雞血的形象,後來加入「米」和「糸」,《說文》卷十三上試著解釋這一點,但其解說離該字原本的字形甚遠。這一類走樣一般認為是始於西周後期,而最關鍵的證物大概是春秋中期的秦公(秦景公元年,公元前五七五年左右)。秦公的字樣,可視為後世所謂「秦篆」的原型。

◎行為與象徵
文字結構可以將事物象徵化,同樣也可將人類的行為象徵化。人們主要透過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來揣摩所觀察的對象,並力求能夠深入其內在。這種行為與對象的內在生命直接相關,與其日常行為則相去甚遠。「見」字的字形特別強調巨大的眼睛,「望」字則側重瞭望遠方的眼睛。在特定場合「看見」的行為,具有法力。為了加強咒力,還會描畫類似臉譜的「媚飾」,畫上這些裝飾的巫女叫做「媚」。媚有時會使用具有咒靈的蟲,即所謂「蠱」的咒力,稱作「媚蠱」。戰爭開始後,她們在陣列前擊鼓,並施行媚蠱。因此在戰爭勝利後,首先會將敵方的媚女殺死。輕蔑的「蔑」字,指的就是殺死媚女,使對方喪失咒力。

「望」又稱「望氣」,指的是藉由觀察雲氣來推測遠方敵族。據卜辭記載,商王武丁在攻伐苦方之際,曾命三千媚女觀望雲氣。他們相信雲氣等自然現象會將世事全部反映出來,因此只要仔細傾聽自然的聲音就可以預測未來。聽取那些聲音的人,便是聖人。

見、望、聞、聖等字的字形,都是在人的形體上加上大大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省略、誇張、移動等,其實都是一種比喻法,即象徵的手法。在表現人體行為的造字法中,經常會採用這種形式。

「兄」字除了是親族稱謂外,還指司掌祖廟的祝告事務。「兄」指祝禱之事,而在這些祝禱中出現反應的神情叫做「兌」。無論是「悅」字還是「脫」字,表現的都是狂喜失魂的狀態。

「呈」一字,表現的是在祭祀場所「土」上高舉「口」,目的是讓神靈觀覽,而「逞」字表現的則是過於恣意的行為。「程」字沒有古代用例,字形大概和農耕儀式相關。農耕儀式需要祭祀田神和穀神。田神叫做「畯」。「夋」字的頭部是鋤頭的形狀,下部是帶有手足的人形。農業神「稷」的字形似幼兒,大概是表示穀神再生的穀童吧。扮演成穀神祈求五穀豐收的跳舞男子稱作「年」、女子稱作「委」。這些字形,一一傳達出文字形成時期人們從事農耕的生活樣貌。如果能夠解開這些象徵性的手法,漢字的字形就能以其各自的影像,為我們完美重現古代世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