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風投陰謀(簡體書)
滿額折

風投陰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風投陰謀》內容簡介:20世紀末,一批美歐風險投資商開始尋覓風險投資的“新大陸”,而此時的中國經濟正需要資金為經濟發展鋪路,在互取所需的情況下,兩者結合。然而,風投并不“簡單”,它們的進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卻也為中國經濟埋下了“禍患”。《風投陰謀》講述了境外風投為何會進入中國,又是如何布局的,以及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國際風投為什么會進入中國,是以何種方式滲透,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風投陰謀》通過描摹風投進入中國近20年來的動向,試圖剖析這背後深藏的玄機。
用不好風投,企業猶如寄居資本籬下,賣血後無法造血。進退間,企業到底該如何把握分寸,才能讓彈指間的財富不化為泡沫?

作者簡介

唐燦,媒體工作者,多年來從事財經、商業寫作,公開發表深度報道數十萬字。并長期擔任多家湘籍知名企業顧問。

名人/編輯推薦

《風投陰謀》編輯推薦:1994年前後,國際風險投資隨“風”潛入中國市場,卷起了新的資本浪潮。一個全民崇尚風投的時代到來。風投成了向導,中國大大小小的企業“競相追趕”,如今折戟沉沙者卻越來越多,“一年盈利、二年平、三年虧損、四年ST”的案例屢創新高。殊不知,風投進入中國絕不僅是被市場所趨,更是精心布下了一盤大棋局。
《風投陰謀》通過描摹風投資本進入中國近20年來的動向,分析了風投為什么會進入中國市場,以何種方式滲入中國,對中國企業和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用不好風投,企業猶如寄居資本籬下,賣血後無法造血。進退間,企業該如何把握分寸,才能讓資本聽話?資本催生的,到底是財富還是泡沫?企業背後的風投,到底是推手還是屠夫?20年來,風險投資風生水起,它們為產業做媒,為資本聯誼。然而,寄其籬下的企業,有的已隨風飄逝,有的前程驚險。

停下來,等一等靈魂
有一支考察隊前往南美洲原始森林探險,請了一個土著人做向導。考察隊日夜兼程,三天後土著人提出要求,要就地休整一天,他說:“我們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來,需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
中國大大小小的企業,也組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熙熙攘攘,奔走在上市的路上。風險投資是他們的向導,不同的是,這位向導只會揚鞭催趕,從不允許減速或停滯。中國企業在疾步前行中,早已聽不到靈魂的呼喚。
1994年前後,風險投資隨“風”潛入中國市場,帶著中國企業,不遺余力地開發著這片風投新大陸。
誠如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所言:“外界人很難體會,現代中國的一切事情變得多快。”隨著風投們的“造星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一個全民崇尚風投的時代到來。
上市如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附著形形色色的虱子,癡迷于資本,于是亂象滋生。
叱?商界的女強人,為了股票上會,面對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的官員,痛哭流涕,以同情牌博得上市資格;從“瘋狂英語”到“瘋狂家暴”的李陽,面對危機,唯一擔心的是,家暴事件會影響公司的上市進程;眼見著影視界“炒作大亨”鄧建國新婚燕爾便鋃鐺入獄,其豪言壯語猶在耳邊,“要在英國倫敦上市,爭取3年後趕超華誼兄弟”……
不僅如此,為了趕赴資本的盛宴,那些久經沙場、百煉成鋼的企業家們,也唯“上市”馬首是瞻,放下身段折下蠻腰,無所不用其極。最終,為數眾多的中國企業割肉賣血喪權辱業,背上沉重的負擔步履蹣跚,甚至戴上定時的致命緊箍咒。
中國企業成為風投的避風港,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風投機構無比殷勤。躺在泡沫上的中國企業,如同浸泡在溫水中的青蛙,舒坦愜意,不覺危機已然到來。
在風險投資機構精心布置的棋局中,“短命首富”曇花一現跌下馬來,企業上市一夜暴富的故事難以再現,“一年盈利、二年平、三年虧損、四年ST(特別處理)”的案例屢見不鮮。
2011年下半年,中國企業海外上市之路撲朔迷離,國內上市關卡重重,風光一時的電子商務尸骨遍野,泡沫破滅的寒冬終于到來。更不知有多少企業,被風險投資機構所設置的“對賭協議”、“離岸公司”、“金融鴉片”等暗器中傷,折戟沉沙,灰飛煙滅。
經濟越發達,資本越繁榮,泡沫對經濟的摧毀、對財富的掠奪就更加突如其來、變本加厲。
面對來勢洶洶的經濟危機余波,“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愈演愈烈,中國企業家終于開始質問與反思:資本催生的到底是財富還是泡沫,企業身後的風投到底是推手還是屠夫。
俏江南的張蘭,早年留學國外,靠在餐廳打工賺到第一桶金。一個以艱苦奮斗、穩健細膩見長的女企業家,在2008年與風投結緣,一舉打破企業多年漸進式的成長模式。企業成長突飛猛進,最終她卻憤慨難掩,公然表示:“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
2011年1月當當網上市剛滿月,當當網CEO(首席執行官)李國慶便與“大摩女”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企業與資本之間的戰火一觸即發。與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技術創業投資基金、軟銀集團、老虎基金等風投巨頭均有交手的李國慶,早已“看透資本的嘴臉”,他說:“在企業融資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創業企業家頻遭創業投資機構綁架,被迫低價出讓股權。創業家經常被金融家攔路搶劫。”
旁觀者清,一名國外管理學家評價中國經濟:“沒有因為發展太慢而垮掉的企業,只有因發展太快而被拖垮的企業。”當局者亦醒,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祥說:“很多企業不是拿不到錢而死去,而是拿到錢不知道怎么花而死掉。”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因此不要以“陰謀論”的借口來自我開脫。一切都是公開的棋局,之所以看不懂,摸不透,中了招,傷了身,都是因為自身涉世未深,道行淺薄,實力欠佳。
《喬布斯傳》透露了喬布斯的臨終遺言,其中之一是:“我討厭一種人,他們把自己稱為‘企業家’,實際上真正想做的卻是創建一家企業,然後把它賣掉或上市,他們就可以變現,一走了之。他們不愿意去做那些打造一家真正的公司所需要做的工作,也是商業領域里最艱難的工作。然而只有那樣你才能真正有所貢獻,為前人留下的遺產添磚加瓦。你要打造一家再過一兩代人仍然屹立不倒的公司。”
曾幾何時,打造“百年品牌”的夢想,也指引著無數中國企業家韜光養晦,步步為營。而如今,“百年品牌”的目標已經被“上市融資”取代而漸行漸遠,恰似幻夢一場。
風險投資對于中國企業,適之,是為美酒;反之,即如毒藥。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上市,不是中國企業成功的唯一路徑。
必要時,中國企業要堅決地對風投資本說“不”。
然後,停下來,等一等靈魂。

目次

序言 停下來,等一等靈魂 001

第一部分 風投新大陸
20世紀末,發展日趨成熟的美歐風險投資商開始尋覓風投資本的“新大陸”。他們的目光再一次不約而同地投向了東方,一頭蘇醒中的雄獅——中國。

第一章 低風險高收益 002
在中國尚未成熟規范的VC市場中,高危風險不再,高額收益驚人,是重要的特征。
安全地帶 003
一粒粟收萬顆子 007
“中國機會” 012

第二章 一張大網 017
風險投資進入中國約20年,在精心布置著一盤大棋局,撒下了一張彌天大網。
衣食住行:“外資說了算” 018
第二產業:并購風潮 023
民生行業:“外”來居上 028
影視文化媒體:“市”不可當 033

第三章 資本為王 039
在資本市場活躍著的主體,如一只只張牙舞爪的章魚,它們殘忍好斗,肆意橫行,堪稱“霸主”。
華爾街華盛頓復合體 040
大浪淘沙 045
瓜分——競爭也合作 050

第二部分 中國式風投
從1994年開始,風險投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進入了中國市場。近20年來,風險投資機構與中國企業共同主演的“中國式風投”有精彩紛呈,更有亂象橫生。

第四章 敲門 057
面對中國市場的大門,外資使盡伎倆,試探敲門而後登堂入室。
借道 058
“患難之交” 063
從“傍大”到“食弱” 067

第五章 暗器 072
制度政策的真空地帶或模棱兩可的灰色機會,如磁場般吸引資本,蠅營狗茍。
離岸公司 073
對賭協議 078
灰色地帶 083

第六章 唱念做打 088
當話語權遇上了利益,各種報告、分析、數據、預測、專家言論都會成為風投機構在市場上唱念做打的最佳道具。
市場鼓吹手 089
上市包裝師 094
“金融鴉片”販賣商 099

第七章 資本謀略 104
風投憑借豐厚的人脈和資源,為產業做媒,為資本聯誼,可作為的空間越來越大。
資本雙鷹聯手 105
牽線搭橋 110
吞食不良資產 115

第三部分 寄資本籬下
回頭看看與資本結下愛恨情仇的那些中國企業,寄居在資本籬下的中國企業割皮切肉賣血,有的已隨風飄逝,有的境況艱難,有的前程驚險。

第八章 泡沫背後的真相 121
在資本的魔棒下,美麗虛幻的海市蜃樓在中國經濟中矗立坍塌,迅猛更替,生死輪回。
“網”破“魚”亡 122
“高燒”房地產 127
迷狂電商 132

第九章 賣血不造血 138
中國企業在接受風險資本時,無不是以賣血求發展。賣血後不能造血,只有流血犧牲。
擴張盲局 139
轉型迷途 144
揠苗之殤 150

第十章 資本的緊箍咒 155
在資本的緊箍咒下,企業在為資本拼命打工的前提下,才能為自己贏得立足之地。
資本之下,畸形畢露 156
羽翼漸豐,欲罷不能 161
漁翁最得利 166

尾聲 資本陰謀,御之而非懼之 171

書摘/試閱

吞食不良資產
1998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長達10年的亞洲奇跡終結,東南亞各國經濟野蠻生長的表面繁榮被戳穿,過度透支的經濟增長和日益膨脹的不良資產使亞洲經濟陷入泥潭。
大量不良資產的處理成為了亞洲各國在“災後重建”的重頭工作,國外投行也伺機而動。據報告顯示,中國是外資眼中的亞洲第四大不良資產投資市場。
面對中國這場不良資產處置盛宴,各大投行心中各有算盤,分成了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兩大派別。高盛借機示好,“大摩”則投機獲利。
1995年前後,因為忙于處理內部危機,高盛在中國市場拓展的腳步停滯了兩年之久。錯過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建中國首家合資銀行的機會,高盛處于一時沉寂的狀態。1997年,新裝上陣的高盛重返中國,面臨的卻是重新叩門的局面。不良資產處理成為高盛建立良好政商關系的重要契機。
1998年,廣東省政府著手為旗下“窗口公司”割股療傷,粵海企業集團重組案是一次力挽狂瀾的行動。高盛獲邀擔任廣東省財務顧問,全力以赴協助完成了這樁亞洲最大的重組案。2001年至2003年,高盛分別從華融、長城兩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手總計近100億元的資產包,并與華融建立了融盛資產管理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為其處置不良資產。
此期間的高盛,十分搶眼,表現出了令競爭對手欽羨的“大智大勇”。
2003年,中國證券零售商的先鋒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老大難”,是一顆不良資產的毒瘤,重組刻不容緩。為此,中國政府甚至不惜向外資拋出了“買票入場”的誘餌,欣聞此訊,高盛無比興奮,表現出慷慨救急的“古道熱腸”。在海南證券重組完成後,高盛如愿以償,得到了中國政府允許其組建合資投行的“回禮”。
與高盛的討巧不同,以摩根士丹利為代表的國際投行,則把“利”字擺在了首位。
金融風暴之後,從4家國有銀行剝離而來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專門處理不良資產。此時的國際投行,已經被中國大量的不良資產吸引,他們本能地預感到此中將大有可為。
于是,國外投行開始制造各種輿論壓力,不良資產的危害性、處置的緊迫性和復雜性,被不斷地放大。“中國從沒有一個行業如此吸引全世界所有的知名投行。他們集中在北京、上海舉辦各種論壇和學術討論,中心主題只有一個:中國銀行體系內大量的不良資產今天就必須賣掉,而買主就是這些外國投資銀行自己。”
盡管當時中國在不良資產處理上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出于本身的不自信和對投行的盲目信任和崇拜,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紛紛將不良資產打包,準備出售給國際投行。
在國際市場,大規模不良資產的出現,也屬于頭一次,不良資產的處理在國內國外都還是陌生的課題。國際投行在這個領域既無經驗,又對盤根錯節的資產信息不了解,自然需要與本土人士合作。
KTH投資管理公司(以下簡稱KTH)應運而生,它既參與不良資產的招標投資,又為各方提供調研咨詢服務。其合伙人王都、李玎剛從美國華爾街歸來,熟悉中國大陸國情,還參與過亞洲其他國家的不良資產處理業務,正是國際投行合作的頭號人選。
2001年12月,摩根士丹利、雷曼、所羅門投資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等國外投資團與KTH聯合,共同購買了華融價值108億元的不良資產,被統稱為“華融1”。在此中負責協調的王都,被外界稱為“不良資產處理第一人”。
頗為諷刺的是,曾經讓各大銀行頭痛不已的“壞死賬”,卻沒有讓國際投行大費周折。當時討債的負責人楊凱生感到百般無奈:“為什么華融收就那么難,老外就這么容易?”
自從國際投行接手“華融1”之後,幾乎有一半的債務人主動找上門來。“華融1”的債務人有超過2/3是國有企業,這些國企可稱得上老奸巨猾。在他們看來,債在華融手中那是自家家務事,而現在一旦入了國際投行的“討債黑名單”,將對以後的融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他們紛紛主動還債,為自己正名。
在當時,對于不良資產的評估體系幾乎是從零開始。據王都回憶,業界現行資產評估表的原型是他和妻子在飛機上臨時隨手畫出來的。
摩根士丹利等從華融接過的第一批不良資產,涉及250多個公司和地區,不僅估價難度大,而且國際投行還一再壓價。2003年,據“大摩”內部人士透露,以8.125%超低折扣拿來的108億元不良資產,現金回收率達19%,其中回收費用僅占回收金額的8.5%。國外投行幾乎是毫不費力伸手接了一張巨大的餡餅。
2002年年中,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將一批價值35億元的不良資產打包出售,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國外投資團再次出手,報價7個億。2003年年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審批的過程愕然發現,已處置的不到1/5的資產已經回收資金3個億,同時,資產包中并非全為債務,還有超過50%的較優質的房地產。從建行手中接過價值35億元的不良資產包,是典型的低價處置不良資產,立即遭到銀監會否決。
眾多的不良資產被棄如敝屣,其中不乏把國有資產廉價拱手讓給國外資本的案例。
2004年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信達)把569億元的不良資產以1.5%的折扣賣給北京銀建投資公司(以下簡稱銀建)。銀建是信達的第一股東,已在香港上市。接過信達資產後,銀建的股價頓時飛漲。半年之後,銀建又將這筆資產轉讓給花旗銀行,此舉又致使銀建的股票暴跌。由此可見,市場對這筆所謂“不良資產”的認可度相當高。
事後,專家分析認為,資產評估體系的落後是導致低估價的主要原因。同時也不排除參與股價和拍賣的普華永道等國際會計公司與國際投行沆瀣一氣,進行合謀。
在不良資產處置的初期,國際投行故弄玄虛,不斷強調處理不良資產需要大筆資金,同時還承諾將追加投資,盤活不良資產。很顯然,這就是為了把國內投資者堵在大門之外。事實上,除了超低的購買費之外,在回收債務的過程中以及之後的投資,國際投行幾乎沒有再掏出一分錢來,上演的完全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戲。
其中,國際投行還享受到了“超國民待遇”的稅收優惠政策。巨額投資收益被投行匯出境外,那些等待盤活的企業早已被拋在身後。
同樣被拋棄的還有“媒人”——KTH公司,在賺取暴利之後,國際投行卻拒付“媒人”服務費。2004年年初,KTH公司將過河拆橋的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告上法庭。
與“大摩”等撕破嘴臉後,王都便專門撰文揭露國際投行的丑陋,并呼吁完善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監管,讓更多的國內投資參與其中。然而,截至2004年年底,外資投行在中國境內共買不良資產價值60.16億美元,約為總量的1/10。
國際金融巨頭在處理不良資產中的無良行徑被公開後,一場“不良資產是否應該交付國際投行處理”的大討論展開。有專家稱:“讓國際投行參與國內不良資產的處置,除了經濟賬不劃算外,更大的隱患是可能因此危及中國的金融安全。”
透視國外風投資本吞食中國“不良資產”的眾多案例,不難發現其中隱秘著的令人痛心的問題:為何大量的不良資產中常常包裹著重要的優質資產;為何相關部門總是遇到問題即習慣性地全盤否定,并不假思索地把“山芋”拱手讓人;為何國內企業的崇洋媚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為何那些專業化人才會在為外資做嫁衣後落得被拋棄的下場……
如果說“不良”資產被外資吞食是一場悲劇,那么,其中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群在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違背良知,扮演著極不光彩的“默認”的角色。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在這個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P115-11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