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潮起潮落:農業學大寨運動回眸(簡體書)
滿額折

潮起潮落:農業學大寨運動回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中國當時特定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為宏觀背景,引用大量第一手史料,還原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真實歷史面貌。是一本站在今天的高度,對農業學大寨運動進行回眸與反思的歷史讀物。

作者簡介

李靜萍,女,1968年生,山西省交城縣人,碩士,大學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和研究,著有《中國共產黨與山西抗戰》、《陳永貴傳》等書,先後在國家級刊物《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勞動分配辦法述略》等論文30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潮起潮落:農業學大寨運動回眸》編輯推薦:“農業學大寨”,新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參加人數最多、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場全國性群眾運動,是一代人心裏揮之不去的記憶,每一個經歷此事的人,心情都是復雜和沉重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是在什麼樣的歷史環境中誕生的?十六載歲月,出現了哪些不平凡的人物和事情?它對之後中國社會的餘震是什麼……本書用當事人回憶、報刊宣傳、領導講話、以及近200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畫等第一手史料揭示了新中國那不平凡十六年的起起落落。
作者自2008年6月開始著手撰寫,歷時3年,先後到國家和省級檔案館、圖書館查閱了數以千萬字計的文獻檔案和圖書報刊資料,並走訪了不少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親歷者,通過大量的一手史料對如此漫長、曲折的運動進行了深入研究、客觀分析和高度的概括。總結其成敗得失、經驗教訓,無論對存史還是資政,都有著重要的歷史認知意義和現實借鑒意義。

農業學大寨運動是開國領袖毛澤東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以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變山區落後面貌為典型,發動的一場旨在探索農業發展道路、解決人口大國人民生存與經濟發展問題的群眾性運動。這場運動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終結,前後縱跨“文革”前 、“文革”中和“文革”後三個時期,深刻影響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發展達16年之久。
規模空前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最初是以改天換地、劈山造田、基本農田建設、精耕細作、科學種田為主要內容的,對全國各地農村形勢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水準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這場運動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發生了“左”的偏向,大寨由生產典型逐漸蛻變為政治典型,在“大批資本主義、大批修正主義”的口號下,大寨經驗、大寨做法附加了許多“左”的色彩,農業學大寨運動也隨之失去了它原有發展生產的價值,走上了偏途,被納入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運動”,對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都形成了幹擾和破壞,最終不僅沒有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和七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反而抑制了廣大農民自主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浪潮早已退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它畢竟是新中國歷史上農村運動中持續時間最長、參加人數最多、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場全國性運動。它的勃然潮起和“文革”中的畸形發展,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顫然潮落,不僅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而且在中國當代歷史上都產生了既深且巨的影響,不僅給當時,而且給以後都留下了一系列值得反復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目前,正值農業社會向工業和信息社會轉型時期,“三農”問題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研究學大寨運動的發動、高潮、轉向和終結,分析運動發生的緣由、轉向的背景、終結的必然,總結運動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無論對存史還是資政,都有著重要的歷史認知意義和現實借鑒意義。
對如此漫長、如此曲折的運動進行深入的研究、具體的分析、科學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是一項艱苦而細致的工作。為了客觀全面地記述和剖析這段轟轟烈烈、古今罕見又令人難以釋懷的歷史,我先後到國家和省級檔案館、圖書館查閱了數以千萬字的文獻檔案和圖書報刊資料,也走訪了不少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親歷者。經過多方面的查找、收集、研究資料,使我對學大寨運動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對學大寨運動中的一些“左”的做法和影響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對學大寨運動對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影響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逐漸形成了自己寫作的基本思路、基本構架和基本觀點,於2008年6月開始著手撰寫,2011年9月修改完成。
今天,神州大地生機盎然,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蔚然成風,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幸福指數顯著提高。值此之時,回眸學大寨運動,每一個經歷此事的人心情都是復雜和沉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透過這段歷史,人們對以往教訓記憶得會更深刻,對未來道路的選擇會更堅定。
由於本人水準有限,難免存在諸多差錯,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李靜萍
2011年10月1日

目次

第一章 逐級發動
第一節 區縣鄉黨委對大寨的培育
一、大寨典型的顯現
二、鄉縣區發現大寨典型
第二節 山西省委號召學大寨
一、省委提出“學大寨,一帶二”
二、學趕大寨運動在全省展開
第三節 大寨業績傳遍全國
一、記者鼎力宣傳
二、一清特別舉薦
三、終成舉國榜樣
第四節 大寨經驗引起中央重視
一、陶魯笳邯鄲匯報
二、廖魯言大寨調查
第五節 中央號召學大寨
一、總理發出號召
二、主席宴請永貴
第二章 驟成熱潮
第一節 各地貫徹學大寨精神
一、山西在亢奮中推進
二、各省在欣喜中貫徹
第二節 一大批大寨式農業典型的湧現
一、華北五省市典型
二、東三省典型
三、華東六省典型
四、中南五省典型
五、西南四省區典型
六、西北五省區典型
第三節 三次全國農業展覽
一、大寨式農業典型展覽
二、農村副業典型展覽
三、水利典型展覽
第四節 學大寨熱潮的環境、主線和特點
一、環境:社教運動的發動
二、主線:“治山治水”
三、特點:因地制宜
第三章 走向偏途
第一節 大寨成為政治典型
一、“文化大革命”的興起
二、勞模帶頭造反奪權
三、大寨成為政治風向標
第二節 大寨經驗的異化
一、階級鬥爭經驗
二、路線鬥爭經驗
三、“大批促大幹”經驗
四、不切實際的萬能經驗
第三節 昔陽建成大寨縣
一、建立革命化的領導班子
二、大搞農田基本建設
三、泛化大寨管理模式
第四節 大寨成為朝聖地
一、參觀潮的出現和升溫
二、參觀者的參觀活動
三、大寨艱難的接待工作
第五節 全國同念一本經
一、力倡大隊核算
二、廣推評工記分
三、猛割“資本主義尾巴”
第六節 中央察偏糾偏
一、全國棉花生產會議
二、北方地區農業會議
三、全國計劃會議
四、林彪事件後繼續糾“左”
五、糾“左”的反復
第四章 再掀高潮
第一節 山西率先推行普及大寨縣
一、“學大寨,趕昔陽”
二、號召普及大寨縣
第二節 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一、會議經過
二、各地貫徹
三、昔陽提出新要求
第三節 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一、中央決定繼續學大寨
二、再掀學大寨高潮
第四節 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
一、多次動員
二、建設成效
第五節 脫離實際的工程
一、昔陽的花樣工程
二、各地的蠻幹行為
第六節 超越生產力的過渡
一、圍繞“五條意見”的討論
二、全農會再提“過渡”
三、“座談會”的不同意見
四、先行過渡的省份
第七節 弄虛作假的“大寨縣”
一、名不副實的“大寨縣”
二、昔陽縣謊報糧食產量
第八節 荒唐的行行業業學大寨
一、教育學大寨
二、衛生學大寨
三、體育學大寨
四、財金學大寨
第五章 顫然落幕
第一節 初現抵制之聲
一、安徽“省委六條”
二、四川“十二條”
第二節 地方黨報的“反擊”
一、1978年初的輿論變奏
二、以《山西日報》為主陣地的反擊
第三節 圍繞《六十條》的爭論
一、修改《六十條》
二、不同意見
第四節 引發高層質疑
一、萬裏最早對學大寨運動說“不”
二、楊顯東批評學大寨
三、鄧小平北方談話
第五節 中央工作會議再爭論
一、會議議程的轉變
二、圍繞農業問題的爭論
第六節 七省三縣座談會的分歧
一、王任重的焦慮
二、華國鋒的斟酌
三、《紀要》開的小口子
第七節 媒體公開批評學大寨運動
一、不顧實際一刀切
二、強推大寨一本經
三、棍子亂打鑄冤案
四、一味過渡阻發展
五、片面強調“以糧為綱”
六、長期忽視農民利益
七、不顧生態亂圍墾
八、行政命令瞎指揮
第八節 山西被迫反思
一、昔陽縣委的艱難反思
二、晉中地委重新認識學大寨
三、山西省委總結學大寨教訓
第九節 中央鄭重批示
一、75號檔和山西上報《總結》
二、中央客觀評價學大寨運動
第六章 深度反思
第一節榮興的社會基礎
一、糧食短缺的現實要求
二、反修防修的戰略需要
三、集體經營的必然選擇
四、奮鬥精神的時代呼喚
第二節轉向的諸多因素
一、政治形勢的影響
二、鬥爭哲學的助瀾
第三節終結的歷史必然
一、公社體制的固有弊端
二、思想解放的強力沖擊
三、包產到戶的顯位優勢
第四節精神的永恆影響
一、歷史地看待學大寨運動
二、客觀認識“文革”中的大寨
三、大寨精神的永恆影響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逐級發動

學大寨運動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這場最初以改天換地、劈山造田、基本農田建設、精耕細作、科學種田為主要內容,後來發展成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工具的運動,曾引領中國農業發展、農村建設達16年之久,在共和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寨所以能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標桿和榜樣,學大寨運動所以能在全國范圍內蓬勃開展,固然是毛澤東、黨中央對大寨道路的賞識與認可的結果,但也和地方各級黨委注重典型引路、關心愛護典型和精心培植典型密不可分,沒有大寨鄉黨委、昔陽縣委、晉中地委和山西省委對大寨典型的扶持和培養,大寨是不可能迅速揚名並走出山西的。學大寨運動是逐級發動的結果,是由一鄉、一縣、一區、一省而發展至全國的。
第一節 鄉縣區黨委對大寨的培育
毫無疑問,大寨典型的顯現是大寨人在黨支部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造落後面貌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大寨鄉、昔陽縣、晉中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精心呵護和培育。
一、大寨典型的顯現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距縣城5公里,地處太行山腹地,背負太行餘脈虎頭山,山嶺溝穀相間,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自然條件惡劣,近代以來以貧困著稱。1945年8月,獲得解放的大寨村只有60多戶人家,190餘人,800多畝零散貧瘠的土地分佈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1946年冬,賈進才和陳永貴分別組織起農業互助組,帶領貧苦農民發展生產,支援解放戰爭。1953年,陳永貴又積極響應號召,在大寨辦起了新勝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於領導得法,初級社當年就顯示了集體生產的優越性。到年底核算,全村糧食平均畝產124.9公斤,其中,農業社畝產131公斤,互助組畝產118公斤,單幹戶畝產102公斤。此後,入社農戶迅速擴大,到1955年,大寨除了一戶原來的地主被留在社外,73戶農家全部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12月26日,大寨新勝農業生產合作社轉為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大寨成為昔陽縣第一個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的一個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寨大隊。
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出身貧苦,對共產黨和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是一個有一定政治頭腦、有較高組織能力、有豐富農業生產經驗的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大寨初級社成立伊始就制定了《十年造地計劃》,向荒山要地,向河溝要糧,總目標是十年內條條荒溝變良田,塊塊坡地變梯田,變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 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旱澇保收奪豐年。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人依靠組織起來的集體力量,運用簡單的生產工具,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戰天鬥地,先後治理了白駝溝、後底溝、趙背峪溝、小背峪溝、狼窩掌、麻黃溝、老墳溝七條溝,共壘起總長約15公里的180多條大壩,修下了兩條盤山渠,兩個水庫,3000多個魚鱗坑、蓄水池,把300畝坡地壘成了水準梯田,將原來4700多塊土地連成了2900多塊,還新增了80多畝好地 ,另外還把200畝梁地大部分圍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對400畝坡地進行了“加邊展堰、裏切外墊、起高墊低、開腸剝肚”的改造,使地塊逐年變平,活土層逐年加厚。這些坡梁地由於有了土埂或石埂,既蓄水,又保土保肥,為秋水春用,抗旱防澇,穩產高產打下了基礎。
大寨人百折不撓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變生產條件的同時,還在陳永貴領導下,堅持科學種田,綜合應用“八字憲法”,大力革新農業生產技術,在田間作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們通過種試驗田,實現了作物的優種化,徹底淘汰了“祖宗種子”,使糧食單產更上一層樓;掌握了各種土地不同作物的合理密植數據,使密植成為大幅度增產的一個有效手段;摸索出了不同土性施用不同肥料的有效辦法,彌補了土地板結和營養成分單一的缺陷,使大寨耕地越種越肥;學會了植株的移植方法,使莊稼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實行了變“三淺”為“三深”的耕作方法,深耕、深種和深刨的“三深”種植法成為大寨糧食高產的主要技術經驗;提出了間作混種,實行“四不專種”、“三不空”,既提高了產量又顧全了品種。
由於大寨人進行了大量的、艱巨的農田基本建設,堅持不懈地開展了科學種田,將造地和養地相結合,使耕地面積逐年擴大,農業技術推陳出新,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糧食產量穩步提高。

1953~1958年大寨糧食生產情況
年度 糧田面積(畝) 糧食總產(萬公斤) 糧食畝產(公斤)
1953 814 10.164 124.9
1954 778 10.686 137.4
1955 781 11.832 151.5
1956 768 12. 933 168.4
1957 781 13. 834 177.1
1958 768 20. 852 271.5

陳永貴在帶領大寨人建設穩產高產梯田的過程中,還摸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農業生產管理制度,總結出一套通過做思想工作,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黨支部工作經驗。這些艱辛的努力和創造性工作使大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很快引起上級重視,成為當地學習的榜樣。
二、鄉縣區發現大寨典型
最先發現大寨這個先進典型的是中共昔陽縣大寨鄉 黨委。大寨鄉有22個村,論自然條件,大寨村是最差的。解放初期,各村的生產水準也不相上下,糧食畝產量多是五六十公斤。但不久,大寨村的糧食產量便比周圍村社高出一大截。大寨鄉黨委及時總結、推廣了大寨的做法,並於1956年在全鄉開展了學大寨、趕大寨運動。經過幾年的學大寨,取得了顯著成績。到1960年,全公社糧食畝產達到108~125公斤的大隊有7個,125~150公斤的有6個,150~200公斤的有8個。
中共昔陽縣委和晉中地委也及時發現了大寨這一典型,並把它作為縣區農業先進典型來培養。從五十年代起,大寨就一直是昔陽縣農業生產的先進單位。1950年11月,由於陳永貴互助組和賈進才互助組合作成績突出,昔陽縣政府獎勵給大寨一面“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錦旗,這是大寨歷史上得到的首面獎旗。只是此時,“縣域內這樣的模範以百十計,大寨並不顯赫。”1952年12月,這兩個互助組又雙雙被昔陽縣推薦出席山西省農業豐產勞動模範代表會議,第一次受到省政府的獎勵。這年冬,賈進才“讓賢”,陳永貴擔任了大寨黨支部書記,這次領導班子改選是大寨黨建史上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性交接,從此大寨有了一個更有頭腦、更有魄力,而且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吃苦、無私心的帶頭人。農業社成立後,大寨在陳永貴領導下,變冬閑為冬忙,冒嚴寒,戰風雪,閘溝造地,改良土壤,先後治理了七溝八梁,糧食單產年年提高,農業新技術和幹部參加勞動等經驗又不斷推陳出新,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縣委、縣政府經常派幹部蹲點大寨,指導總結推廣大寨經驗,加速了大寨典型揚名三晉大地的步伐。
1954年12月24日,昔陽縣召開農業生產模範代表大會,大寨農業社被評為出席山西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的先進單位。1956年2月,陳永貴、賈進才、宋立英出席山西省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均被授予省級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光榮稱號,大寨農業社榮登全省糧食增產先進單位金榜。1957年2月,山西省農業社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大寨農業社受到省政府表彰和獎勵。1958年大寨糧食畝產達到了271.5公斤,提前九年實現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規定的糧食目標。這年12月,在山西省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上,大寨管理區又被授予糧食、畜牧兩項模範。1959年,陳永貴被樹為昔陽縣農村黨支部書記標兵,應邀進京參加國慶十周年慶典。
此時的大寨和初出道時相比,已有天壤之別,盡管和山西省其他先進典型,如平順縣西溝村、羊井底村、曲沃縣楊談村等相比,大寨的名聲和影響還不算很大,但在昔陽縣,大寨已後來居上,和老先進典型白羊峪和刀把口並駕齊驅。
三年困難時期,大寨的影響更大了,引起了縣委和地委的高度重視。
“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後,大寨人基本上保持了較為清醒的頭腦,沒有跟風走,更沒有出現砸鍋交鐵之類的荒唐事。公共食堂由於管理有方,實行以人定量憑票吃飯的制度,在整個昔陽縣是辦得較好的。這一時期,陳永貴繼續帶領大家搞農田基本建設,繼三戰狼窩掌之後,1959年冬治理麻黃溝,墊土2190多立方米,建成較高標準穩產高產田8畝;1960年冬,又在村口的老墳溝改河閘溝,造地5畝。田間管理上,種子田、合理密植等都在按部就班地試驗著。
天道酬勤,大寨人的勤勞和汗水換來了糧食的連年增產,大寨戶戶有飯吃,人人安居樂業。而此時,全國農業產量卻呈現連續下滑的局面。更為可貴的是,向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大寨人,主動壓低自己的口糧,積極上繳愛國糧,超額完成了國家的統購統銷任務,並無私地幫助周圍的困難社隊,傳授生產技術和經驗,支援優種和飼草,體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的共產主義風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