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內容簡介:馬克思是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有著最重要影響的思想家。《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從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及意識形態理論出發,探討與中華文明重新崛起相關的意識形態觀問題。《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共分為三個部分:上篇辨析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兩重含義,從而在社會意識形態之下劃分出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意識形態兩個相互關聯的領域:中篇以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為背景,梳理社會意識形態的演化軌跡,討論意識形態的政治、社會及文化功能;下篇選擇中西兩種文明作為比較的樣本,以遠古、古代、近代為三個分析的節點,探討分別隸屬于中西文明的兩種文化意識形態演化的不同路徑及相互之間的對稱關系,進而討論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歷史創新的現實基礎及若干實踐性問題。

作者簡介

周民鋒,1949年出生,湖南長沙人。哲學碩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已退休)。長期從事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西方哲學史、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研究與教學,對中西文化與哲學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現代化的命運尤為關注。已出版《超越與超拔》(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走向大智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主編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西方國家政治制度比較》(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并在《現代哲學》、《德國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作者著眼于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具有“思想體系”與“人類社會的全部意識現象”兩重含義,不僅重新梳理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兩個來源,對以往的意識形態觀提出質疑和更正,而且從當代中國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比較研究兩個30年(1949~1978、1978~當下)意識形態觀演化的基本軌跡,闡述了社會意識形態具有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拓寬了人們對社會意識形態本質的認識。特別是作者嘗試搭建起一種研究文化意識形態觀問題的分析框架,探討中華文明的精神形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可能途徑。

目次

前言
導論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和平崛起
第一節全球化時代
一、“橫”和“縱”的交錯
二、“硬”和“軟”的配合
第二節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
一、國家與文明
二、國家的崛起與文明的崛起
三、文明的崛起與重新崛起
第三節中國和平崛起時期的意識形態觀研究
一、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和平崛起時期
二、中國和平崛起時期的意識形態觀研究
上篇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觀
第一章重讀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
第一節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兩個來源及其兩重含義
一、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兩個來源
二、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三種用法
三、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兩重含義
第二節馬克思意識形態觀的演化及其體系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
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
三、《資本論》(1867年,第1卷)
四、恩格斯后期書信(1890—1894年)
五、馬克思意識形態觀的內在邏輯
第三節馬克思意識形態觀由來的學理邏輯
一、知識論及觀念學:從弗?培根和特拉西到康德
二、精神現象學:黑格爾
三、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
第二章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觀研究
第一節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觀
一、什么是意識形態
二、什么是意識形態觀
三、意識形態觀研究中的意識形態
第二節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觀研究
一、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的現實背景和理論前提
二、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的實踐需要
三、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四、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的問題域
中篇社會意識形態觀問題研究
第三章當代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觀研究
第一節當代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特征
一、社會意識形態的分析維度
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意識形態系統的特質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意識形態系統的特質
第二節當代經濟改革進程中的意識形態觀問題
一、計劃與市場之爭
二、公平與效率之辨
三、和諧與科學發展
第三節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意識形態觀問題
一、國家與個體:對發展動力的新解釋
二、國家與社會:對發展機制的新探索
三、社會與個體:對發展模式的新拓展
第四章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
第一節社會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
一、表達國家意志
二、參與制度建設
三、引導實踐方向
第二節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
一、表達社會共識
二、化育社會道德
三、維護社會架構
第三節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功能
一、表達時代精神
二、溝通民間心理
三、提供精神動力
下篇文化意識形態觀問題研究
第五章文化意識形態的概念及其對象
第一節文化意識形態概念
一、來源: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
二、邏輯:文化意識形態的視角
三、意義:文化意識形態的轉型
第二節文化意識形態的分析框架
一、概念系統:社會形態與文明形態的互補
二、樣本選擇:中西文明形態的參照比較
三、對象呈現:歷史路徑和現實表達的貫通
第三節文化意識形態的演化路徑
一、遠古:人類文化意識形態的起源
二、古代:中西文化意識形態的分野
三、近代:中西文化意識形態的演化
第六章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歷史創新
第一節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歷史創新
一、特征: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歷史創新
二、條件:中國傳統、西方傳統、馬克思主義
三、目標: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
第二節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歷史創新的基礎
一、哲學—自然觀:西方文化意識形態的主干
二、倫理—社會觀: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主干
三、價值—人性觀:人類文化意識形態的核心
第三節 當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歷史創新的實踐性問題
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二、改造傳統的倫理觀
三、教化和諧的人性觀
結語
一、本文的敘述邏輯及基本結構
二、邏輯及結構背后的方法
三、馬克思的理論主旨
四、關于文化意識形態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三、意識形態觀研究中的意識形態
在意識形態觀研究的視野中,意識形態既有“部分”和“全體”之分,又有“形式”和“內容”之分。除此之外,作為被研究對象的意識形態還表現出以下諸方面的特征:
第一,客體的和主體的。從認識論角度看,唯物史觀中的“社會意識”屬“主體”,而“社會存在”屬“客體”,因為兩者之間有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然而,在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中,屬“社會意識”范疇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僅是整體的社會形態中的一個客觀的組成部分,因而是一種有待認識的客體,同時還是認識這一客體的唯一的主體。用哲學思辨的語言說,人的自我意識能力的具體表現就是社會意識形態能夠認識社會意識形態。而所謂的“意識形態觀”,便是這種認識活動的結果;當這種認識結果被社會接受時,便產生出一種新的社會意識形態要素。所以,意識形態觀研究活動的認識論公式是:“社會意識形態”(客體方面)→“社會意識形態觀”(主體方面)→“新的社會意識形態(要素)”(客體方面)。這一公式表現著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觀的互動與轉化的一般過程,同樣也是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系統實行自我調整、自我革新的客觀過程。
第二,非歷史的與歷史的。馬克思說:“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②阿爾都塞則說:“一旦人們懂得意識形態史只能通過真實歷史而得到解釋,而真實歷史則是從意識形態歷史中真實成長,并說明意識形態史的形成、歪曲和調整,人們必定會懷疑意識形態歷史的歷史價值,并承認這種歷史是一錢不值的。”根據同樣的邏輯,他還說:“哲學的歷史在嚴格的意義上說是不存在的。”①。
兩種說法的區別在于,馬克思認為社會意識形態受制于現實的社會生活,其內容被社會實踐所決定,所以,它沒有自己獨立的歷史;阿爾都塞則干脆認為意識形態史是無價值的。其實,既然社會意識形態始終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相伴而生而長,就會形成自己的相對的歷史。意識形態史與人類社會實踐史的關系猶如纏樹之藤和被藤所纏之樹。即便是必須依賴被纏之樹才能生存的藤,也必有?自己的根和枝,必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生命。而人類的文明史正是由此兩者的相互纏繞而成形、而前行的。不難設想,沒有對人類歷史實行清理、歸納、重新敘述的各種意識形態的歷史,人類便只剩下一部雜亂無章、沉默無言、周而復始的“社會存在”的碎片,連起碼的記錄都不會有,遑論歷史。
第三,“空論”的與科學的。“意識形態”(Ideology)被稱做“空論”,應該源自拿破侖對特拉西的觀念學的貶斥。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同樣在貶義上使用Ideologe(意識形態家)和Ideologie(意識形態)。②但是,他們不是拿破侖,不會貶低所有的思想和學說。他們批判意識形態“空論”的目的是要區分出科學的理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意識形態”(ideologischeFormen)成了一個中性的范疇。此后,意識形態便應該被分成兩類:“空論”(非科學)的和科學的。
從認識論講,人們基于認識的片面性和出于利害關系的考慮而產生偏見,從而形成“空論”和謬論;科學則是“空論”和謬論的對立面。不過,以為一種思想體系不是“空論”就是科學,非此即彼,顯然不符合認識的原理。實際的情況可能是:“意識形態”可以被分成“空論”的和科學的兩類,某一種具體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中也會有“空論”的和科學的兩種要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