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從安慰、補償到復原──傳統喪葬儀式的精神
你看過「乩童」起乩嗎?你覺得真的有神明附身嗎?還是,那只是是裝瘋賣傻?
這本書中的小主角,他的阿公就是濟公活佛的「乩童」。大家都稱呼他的阿公為「老大」,就連他自己也是這樣。只不過「老大」長期酗酒,得肝癌過世了。
你猜,濟公的替身「老大」死了以後,是去當鬼,還是當神?
有生就有死,應該以平常心看待生死問題。這話說來容易,但真正能坦然面對親友死亡,甚至平靜接受自己臨終的,能有幾人?尤其在重病患者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急救與否總是煎熬著一旁的家屬。好死不如賴活嗎?一息尚存,為的是家人的不捨,還是夢幻泡影的療癒希望?生命的尊嚴呢?相信凡是經歷過類似經驗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為了不讓故事讀來太沉重,我用比較輕快的筆調來描寫祖孫情誼、家庭倫常、生命尊嚴,也展現了臺灣傳統喪葬文化。
在故事裡,我安排了幾位個性鮮明的角色,來展演這一場倫理大戲──
阿公:扮演濟公的乩身,是家中經濟主要來源,名義上是一家之主,卻每天躲進酒精裡頭,醉生夢死,不管世事。
阿嬤:強勢主導家中一切的女強人,具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媽媽:逆來順受,默默操持家務的的傳統女性。
爸爸:留在老家照顧父母,卻因不會賺大錢,又沒有高學歷而受到阿嬤輕視。
叔叔:擁有高學歷,旅居國外,平常無法盡孝,因而企圖在為阿公送終時,積極彌補,力求表現。
姐姐:受不了阿嬤輕視爸媽,和重男輕女觀念而叛逆,常常與阿嬤對立。
堂弟:在國外長大,回國奔喪,卻完全在狀況之外。
這樣的一個家庭,可以說是臺灣社會的縮影,讀者多少能在其中找到感同身受的角色。
這樣的家庭其實隱藏了風暴的危機,可是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繁複的儀式、沉重的心情和刻意強求「孝道」的表現,都使他們分心疲累,只能無奈的避開衝突的交鋒,然而,新的危機也已經在這樣的關係中悄悄萌芽。
書寫時,我採取了比較詼諧的手法,讓幽默趣味凌駕在哀戚的氣氛之上,讓人物的交流在悲喜中交雜進行,讓讀者讀起來輕鬆愉快。但讀卻能隱隱感受,一股壓抑的情緒如暗流潛伏著,不知何時要噴爆出來。
我老家嘉義縣新港鄉,東西方各有一個「墓仔埔」,而我家正位在往西邊墓仔埔的必經之道上。
小時候,只要遠遠的聽見西洋鼓樂隊的聲音,就知道有「出山」隊伍要經過了。這時大家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跑到路邊看熱鬧,看看是誰「駕鶴西歸」了?八卦一下那人的生平,順便評論「出山」陣容是否堅強。
如果隊伍短短,冷冷清清,大家就會失望搖頭;相反的,如果送葬行列軍容壯盛(無一例外,亡者都是富翁、議員、角頭老大之類)、陣容堅強、綿延千尺,甚或還有「清涼」的可以看,大家驚喜讚嘆之餘,還會羨慕的當成茶餘飯後好幾天。
很多老人家觀摩了別人的陣勢之後,有意無意會透露自己百日之後的期盼,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其實多少也造成晚輩的壓力。
一切以彰顯「孝道」為宗旨的傳統喪葬文化中,其實隱含了許多為人詬病的問題。喧鬧的送葬隊伍、鋪張的排場、誇大虛假的悲哀氣氛、奢侈浪費無度、情色的歌舞,都是在為亡者(或家屬)充面子的動機之下,賣力演出,往往使人感覺鬧劇一場。
不過,傳統喪葬文化也有正面的功效。
人們在面臨親情突然被割斷時,不捨、失落與恐慌,常會傷心欲絕。等到激動的情緒稍稍平緩,家屬一方面擔憂亡者不知流落到什麼恐怖的陰曹地府,或是淪為孤魂野鬼;另一方面又煩惱家庭經濟、宗族命脈如何維持,不免對未來失去希望,人生頓感悽慘黑暗,失去生存的勇氣。
這時「做師公」儀式誦經,請神佛接引亡者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服家屬,亡者已經到達一個比人世更美好的境地,不但不需擔心,還要歡喜感恩。而在其他儀式進行中,不時會聽到婆仔或師公高聲吆喝著押韻的吉祥話,家屬必須在一旁大聲呼應「有喔!有喔!」仔細研究那些吉祥話,不外是強調亡者已經離苦得樂,以及再三保證子孫家業能夠繁榮振興等等,在在都是提醒家屬:某人雖然犧牲了,但為家族換來富貴容華,大家可以節哀了。
這種種作為,表面上為了安定亡魂,其實大部分的作用,都在轉化悲哀低落的情緒,撫慰家屬的哀慟。家屬在聲聲「有喔!」的大力回應中,從行為內化為自我肯定的態度,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補償,因此逐漸從傷痛中復原。
近年來,為了改善傳統喪葬文化的浮華亂象,政府相關機構積極鼓勵民眾簡約喪葬儀式。禮儀公司也推出生前契約和許多套裝選擇,有火葬、海葬、樹葬……等等,儀式變得莊嚴隆重、制式化與現代化了。相對的,從前讓人疑惑搖頭的傳統喪葬習俗正慢慢消失。
我寫這本書,想抓住這個時代的尾巴,把我所知的與你分享,
讓大家一同回味那一段亂中有序、虛華浮誇、熱鬧排場,愛面子的日子。並且,我也要為乩童、師公和婆仔平反,千百年來,是他們擔任起心靈治療師的角色,陪伴悲傷無助的人度過人生中最惶恐的黑暗期,不能光從「迷信」的角度來否定他們。
當親友過世時,人們悲戚的心情往往會引發諸多回顧和反省,也許會使人生出許多懊悔和遺憾,也許能激勵改過向上的決心,或者因此進一步促進家族的團結和和諧。如果是這樣,那麼亡者的犧牲就有了代價,在世的人也足堪安慰了。
這是傳統喪葬文化教給我們,面對死亡問題時,可以採取的一種積極態度。
我也期盼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能想一想,人與人相處的真義是什麼?還有,提醒大家,別忘了要多多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
鄭宗弦
民俗小百科
有關臺灣閩南人傳統喪葬禮俗流程
臺灣漢民族傳統喪葬文化頗為複雜,依種族、信仰和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多以表現「孝道」為依歸。
根據人類文化學家黃文博先生從事鄉野調查歸納,所著的《臺灣人的生死學》(2000年8月,常民文化出版)一書所示,臺灣閩南人的喪葬禮俗,大約會經過四個階段:一、摒廳摃破瓷。二、接壽入新厝。三、騎鶴上仙山。四、牽經尋風水。
以下分別略述:
一、摒廳摃破瓷
「摒」有整理打掃的意思,所謂「摒廳」,就是整理客廳,把它改換成靈堂的意思。摃破瓷,是「婆仔」把裝有「銀角仔」(銅板)的瓷碗打破,表示亡者從此不再食人間煙火。
臺灣人忌諱說「死」這個字,而用「過身」來代稱。文雅一點的,就說亡者「去做仙」了,而家屬也相信亡魂是要去當仙了,即將「列位仙班」。
一般來說,壽終正寢者,在彌留階段,家屬要做好三件事:一、幫亡者穿壽衣。二、掠轎(抓轎),到糊紙店買一頂小紙轎,作為亡者上路之用。三、摒廳。
亡者斷氣之後,要將他移到靈堂的木板床上,並燒紙轎,這時家屬都不能哭。
「婆仔」會豎起竹篙(長竹竿),摔破裝有銀角仔的瓷碗,大聲念一些吉祥話,例如:摃破瓷,讓這的子孫錢銀崁(蓋)萬年。
最後再說:「孝男孝女哭出聲,金銀財寶滿大廳!」
這時家屬才能嚎啕大哭,跪爬進靈堂,在亡者腳後地面燒紙錢,又叫做「燒腳尾錢」。
二、接壽入新厝
接下來,要做「入木」(入殮)的準備:一、張羅喪服,給家屬穿孝服。二、發布訃聞。三、辭生牲禮,亦即「辭世盛宴」,是家屬為亡者在陽間所準備的「最後一餐」,以示告別人間。四、購買棺木。
棺木是亡者的新厝,前寫「福」字,後寫「壽」字,因此又用「壽」來代稱棺木。棺木到達喪宅時,家屬要跪迎新厝,叫做「接壽」。
入木後,蓋棺封釘,整個過程繁瑣,「婆仔」會念很多好話,家屬都要答「有喔!」封釘之後,家屬跪哭,繞棺三圈,表示依依不捨。
此後,亡者的媳婦要在棺材尾燒銀紙,拜「腳尾飯」,一天兩次,因為活人一天吃三頓飯,死人吃兩頓飯。
拜「腳尾飯」的媳婦要邊拜邊哭,並且要哭出聲音,越大聲越好,否則人家會說活著的人不孝,讓亡者「死沒人哭」。在臺灣鄉間,「死沒人哭」的含意就是「無嗣」,絕子絕孫,非常歹命,很不吉利。
就這樣每天拜,直到出殯。
三、騎鶴上仙山
「出山」就是出殯,也就是哭送亡者上「山頭」埋葬,道士的術語是「送他上仙山」。
「出山」儀式開始時,僧道先行超靈,接著遷棺,舉行告別式,然後棺木和送別隊伍出發,前往墓仔埔。
下葬前,要進行「放風」,將靈柩鑽孔,使空氣進入,幫助腐化。然後拔起「入木」時淺釘於棺木頭的鐵釘「子孫釘」,取其「出丁」(多生男丁)的象徵含意。
接著「配灰土」,家屬用喪服的衣角,裝起一些沙土倒向棺木,表示親手埋葬。完畢後,跪祭墓旁土地公(后土),祈求土地公今後多多照顧。
再來是道士舉行「點主」儀式,將亡者三魂之一魂引進神主牌,好讓子孫以後每日祭拜。接著,把五穀種子往墳頭各處拋撒,目的是希望墳頭長出植物,保護墳上土壤不被大雨沖刷,另有「新生」、「發」和祈求五穀豐收、多子多孫的含意。
然後引魂回家(神主牌內之一魂),再把神位安置在神明桌上。
四、牽經尋風水
臺灣傳統民間喪葬以土葬為主,而土葬重視風水,因此在「入木」的隔天,就要請「地理師」看風水,找尋墓地。「牽經」是「牽羅經」,羅經是找尋地脈的羅盤。
出山之後,整個後事主要剩下監造墳墓,和擇日謝土。
出山當日,墳墓只有豎起墓碑,入土之後,才慢慢砌造墳墓外型、鋪地磚和裝飾物,和安置「后土」(土地公)。
完墳後即可辦「謝土」,拜謝「后土」。全家大小到齊,用牲禮、米酒、水果、紅圓仔、發粿等祭品,點香膜拜,講好話,懇求土地公多多照顧安葬在此的亡魂,拜好後燒金紙。
接著,將所有祭品再加「四碗菜一碗飯」,移到墓前拜「墓身」,也就是拜亡靈。此時不能再哭,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明白」了。
有關「做師公」
「做師公」又叫「做功果」、「做功德」。這是在先人過世之後,請「師公」(道士)來家裡設壇超渡亡魂,幫助祂早日脫離苦海,歸入仙班的陰事祭儀,藉此表達在世子孫的孝心。
「做師公」不是必備的喪葬禮儀,通常是在世子孫不放心亡者的去向和將來的處境,特地請道士所做的儀式,可以選擇做幾天,但最普遍的是作半天的,從中午起鼓,到午夜結束,又稱為「斷午夜」。
整個節目從引魂開始,接著是請神、拜經、開路關、孝男懺、拍城、七獻、走赦馬、藥王懺、查某子懺、沐浴解結、燒庫銀、過限橋和謝壇送神。
這裡頭,家屬藉由儀式的意義,可以得到許多「保證」,包括:亡魂的生前罪業一一被神明赦免、亡魂被救出「枉死城」、亡魂生前的疾病都痊癒了、亡魂獲得大量的錢財,將來生活富裕、亡魂過了奈何橋,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了這些「保證」,在世的子孫便能夠得到安慰,確信亡者將會在另一個世界過了非常快樂,不需擔憂祂貧病困頓,流落何方。
有關「孝女白瓊」
民間葬儀業者在喪葬儀式中,會找人扮演孝女,帶頭哭祭。一來營造送別的悲戚氣氛,二來讓喪家透過那專業級的,肝腸寸斷的哭喊,向亡者和鄰里親友表明自家的不捨與孝心。
孝女白瓊(後來有人因諧音口誤,流傳成孝女白琴),是黃俊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中的一個角色。
白瓊的母親過世了,因母親生前告訴她,希望死後能葬在靈山金佛塔的法海歸依門,事母至孝的白瓊為了完成母親的心願,四處奔波,尋找魂魄歸依處。一身孝女裝扮的她,任務就是要將母親的骨灰帶往神聖之地安葬。
每次一出場,白瓊總是一身素縞,手持白幡,上面寫「接引西方」,隨著音樂唱著「喔!媽媽!」她只要唱著哭調仔,敵人就失去鬥志,渾身乏力。或是發出一道氣功,妖道們就會被修理得清潔溜溜。
這樣鮮明的形象,被喪葬業者吸收運用而流傳於民間,廣受歡迎。由此可以看出,臺灣喪葬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會隨著時代和潮流趨勢而演進。
有關「十月懷胎經」
「燒庫銀」的時候,那堆疊起來的庫銀,動輒上億或上千萬,要完全燒化,得花很久的時間。家屬怕錢財被孤魂野鬼搶走,必須全家動員,搬椅子來圍坐,手拉手或牽繩子圈起來。
在臺灣南部,這漫長的等待時間,「做師公」的道士為免大家無聊,便設計「笑談十月懷胎經」的節目,用勸世歌的幽默方式,說演孝道的內容。由其中一個道士扮演「太乙救苦尊」的角色,搖鈴敲鐘;另一個道士打鼓伴奏兼幫腔。
經文的內容非常冗長,從母體懷胎十月和生產的辛苦,到子女嬰幼期、求學期、功名期,強調父母的種種辛勞。然後對家族的各個成員進行勸誡,勸父母、兄弟、媳婦、公婆、女兒、孫女、女婿、小姑、兄嫂等,認清各自的權利義務,善盡本分和孝心,以及彼此相處之道。最後勸亡靈不要留戀人世,勇敢接受金童玉女的接引,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老祖先利用家庭巨變的時節來勸化世人,讓家屬在傷心之餘,能潛心思考自己的角色,進一步反省日常所作所為,促進家族的團結和和諧。這樣高超的智慧,值得我們珍惜和學習。
有關濟公的勸世詩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語譯:在慌張匆忙,追逐名利的過程中,一年又一年,日子很快就過去了。每天沒日沒夜的為生活奔波勞碌,腦筋昏昏亂亂,人生不知不覺就到了老年。跟人相處,恩恩怨怨,吵吵鬧鬧,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數不盡的煩惱在心中盤旋縈繞,什麼時候才會停息?愚昧的人們啊!明明就有一條指向光明的道路擺在眼前,可是千千萬萬的眾生卻不肯跟上去遵行!
(澹泊名利,反省內心,時時觀照自我澄明的心靈,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修行之路。)
◆人生看開了不過是無常,壽命看開了不過是業障,
情愛看開了不過是聚散,名利看開了不過是冷暖。
語譯:人的一生啊!看開了,不過就是無法掌控的變數而已。壽命的長短啊!看開了,不過就是你許多前世累積而來,罪惡的多和少而已。愛情啊!看開了,不過就是男男女女的分分合合而已。名聲和錢財啊!看開了,不過就是人情的冷暖而已。
(當你煩惱、生氣、痛苦的時候,想想你會這樣的原因,不過就是上面說的這些,當你不要把他看得那麼重,不要計較那麼多,所有的煩惱、生氣和痛苦,自然就變淡了。)
◆得失萬事總由天,機關算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頭來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是一日,一日清閒一日仙。
語譯:每樣事情的成敗,老天爺自有安排,人們千算萬算,用心計較,只不過白費力氣。貪心的人就像一條蛇想吞掉大象,卻沒想到自己已經身陷危險當中。這世上啊!就算是公卿宰相這些富貴人家,也找不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就算有千億財產,也買不到後代子孫的賢能和孝順。人生在世,過了一天就是享福了一天,每天過著清淡閒適的日子,每天都是神仙生活!
(做人只要盡本分,不要貪求妄想,就不會自尋煩惱,而能享受知足輕鬆的生活。)
◆生我之時我是誰,我未生時誰是我。
來時歡喜去時悲,闔眼朦朧又是誰。
語譯:老天讓我生在這世上的時候,我是誰啊?而在我還沒出生之前,誰又是我?人們總為新生兒的誕生歡喜,為死去的親友悲傷。然而,當我閉起眼睛,彌留的時候,我又是誰啊?
(人的一生庸庸碌碌,終其一生,尚且沒認識真正的自己,也不了解來這人世的目的和意義。因此,當人死的時候,親友為他哭泣,到底是在為誰哭泣?說來荒謬可笑。)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