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滿額折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經濟學了沒:熊秉元帶你解讀社會百態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苦短,當思人為財死有何邏輯可言?悲劇是無解的嗎?往日情懷可以重建嗎?
社會失衡,當問犧牲誰比較好?誰該承擔歧視的重擔?公平正義的刻度?
政治紛擾,當知如果多數人都是輸家時怎麼辦?國家需要多久才能成熟?
80篇文章,80件大小事,在經濟學家眼裡蘊涵無限經濟玄機。

華文世界著名經濟學者熊秉元,他的兩篇散文被收錄在台灣高中課文,
藉著各種極盡巧思的經濟學比擬,他將帶你深刻體認生命與社會意義。

**************
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我開始成為專業的經濟學者;課堂之外,其他場合不知碰過多少男女老少,一旦知道我的身分,絕大部分是報以複雜的眼神:帶點客氣、調侃和同情!一般人忍受經濟學者,但是希望保持距離。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學家似乎有一種通病:他們太喜歡自己的學科,所以有點唯經濟學論――一切套用經濟分析,幾乎令人氣結。

例子之一:坐計程車到了目的地,正在掏錢時,計時器跳了一下,司機要多收五塊錢,雙方理論時,司機指手劃腳,車子往前移動幾公分,距離的碼錶又跳了一下,變成要多收十元!雖然只有區區十塊錢,可是有許多人會肝火上升,和司機理論半天,粗言粗語。然而,生活裡有多少場合,一擲千金而不皺眉吝色;區區十塊錢,買個饅頭都不夠,由錢的角度著眼,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因此,經濟學強調成本效益,顯然說不過去――為了小小的十塊錢,何必義憤填膺和大動肝火?對於這種合情合理的質疑,經濟學者當然應該有所因應。而且,除了自圓其說之外,最好還有些智識上的興味。

這本書的內容,是由八十篇短文所集成;短文分成四部分,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標示:春夏秋冬,是一種方式;起承轉合,是另外一種;還有,生老病死,也是一種可能。
無論是哪一種符號,其實都隱含兩個層次上的意義:一個層次,是關於表面的社會現象;另一個較高的層次,是如何來解讀和分析這些社會現象。因此,讀者在看這些短文時,不妨提醒自己:對於這些故事(社會現象),作者是如何分析和思索的?對於這些材料,自己又是如何分析和思索的?除了直覺上的價值判斷之外,最好有意識的問一下「為什麼」?

作者簡介

熊秉元

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台大經濟系暨研究所教授、逢甲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永謙講座教授。

上課採取蘇格拉底問答式教學,啟發思維,深獲好評;並受邀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等學府,擔任課程講座。

熊秉元不僅是知名經濟學者,也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在華文經濟散文界,與著名的經濟學者張五常並稱「巨俠」及「頂俠」;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譽其作品為「熊氏散文」。

曾出版《尋找心中那把尺》、《熊秉元漫步法律》、《熊秉元漫步經濟》、《燈塔的故事》、《大家都站著》、《走進經濟學》、《熊秉元法律經濟學開講》等書。其中:第一本散文集《尋找心中那把尺》,獲選1993年金鼎獎推薦著作;《熊秉元漫步法律》獲2003年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最佳著作; 2006年起在《印刻生活雜誌》連載的「經濟學的故事」,也入圍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

2005年,大陸經濟類報刊編輯評選熊秉元為,兩岸三地知名度最高經濟學者之一。

書摘/試閱

人為財死的邏輯?
對於貨幣,人們幾乎已經形成一種本能般的反應;
只要涉及錢,潛意識立刻啟動因應的機制。


「鳥為食亡,人為財死」,是生活裡常用的諺語。然而,稍微琢磨就能發現,這句諺語有個小問題:沒有食物,鳥非死不可;為爭食物而傷亡,合於情理。可是,對人類而言,財物不是必需品,為什麼人們卻往往為之粉身碎骨,甚至家破人亡呢?兩者相提並論,似乎有點錯誤類比!

不過,人為財死,確實是精確而深刻的描述。為什麼呢?問題看來簡單,要找到理直氣壯的答案,似乎並不容易。也許,由一個相關的問題著手,要清楚一些:普天之下,絕大部分的人都愛「錢」,為什麼?

談到「錢」,經濟學者當然有話說。任何一本《經濟學原理》裡,都詳細列舉貨幣的四大功能:錢是計數的單位,可以標示出一塊、兩塊、三塊等。錢是交易的媒介,取代了以物易物的諸多不便。錢可以用來儲藏價值――番茄五天之後就腐壞,貨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要通貨膨脹不嚴重,齧咬紙幣的蟲類不多。最後一點,錢是支付債務的工具,所以,交易毋需現買現賣,而可以先享受後付款。

然而,了解教科書裡四平八穩的定義,還是無法聯想錢為什麼如此重要。也許,先追本溯源,再回到當下,更能體會到貨幣的重要。

在古老的原始社會裡,沒有現代的紙鈔硬幣,也沒有貝殼羽毛等等原始貨幣。人們打魚狩獵為生,生活裡最重要的,是謀生的工具,弓箭刀矢之類。對人們而言,不只是帝力於我何有哉,貨幣也是如此――貨幣無關生存繁衍,也無關生活起居,何必重視!

相形之下,現代生活裡,貨幣的身影幾乎無所不在。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貨幣隱含著行為上的「可能性」,也意味著諸多的「限制」:有了貨幣,可以買食物玩具、汽車洋房等等;無論是必需品或奢侈品,有錢才能享受。另一方面,每個人大概多少都有類似的經驗:口袋裡硬幣剛好差一、兩塊錢,所以買不了礦泉水或上不了公車,不得不先換錢或提錢,折騰之後才動得了身。而且,看到媒體上無所不在的名車豪宅,更能體會到自己阮囊羞澀。因此,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日積月累之後,慢慢雕塑出人們對於錢的概念。和其他東西相比,貨幣的地位獨特而無與倫比。對於貨幣,人們幾乎已經形成一種本能般的反應;只要涉及錢,潛意識立刻啟動因應的機制。或者小心守護,避免減損;或者勉力爭取,希望增添。

由這種角度考量,或許可以解釋許多常見的現象:在餐館裡點菜或在超市買東西時,往往盯著價格看,即使價格之間的差別,遠遠比不上口味差別來得重要。親兄弟明算帳,即使手足之情無可替代。笑貧不笑娼,因為娼所代表的可能是服飾光鮮、手頭闊綽,而安貧樂道是一種價值,卻不容易長久堅持。還有,很多時候,為了數額不大的金錢,往往啟動生理和心理大規模的反應,金額大小和反應強弱,經常不成比例,社會新聞裡,很多鬥毆凶殺的原因,正是為了微不足道的金錢。

由貨幣的性質,可以了解金錢的重要;而金錢和財富,只是一線之隔:金錢累積之後,就是財富。因此,追根究柢,人會為財而死,是因為貨幣/金錢/財富的特殊性。由演化的角度著眼,貨幣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有了貨幣之後,大幅地擴充了經濟活動的空間。人類文明的進展,直接間接都和貨幣有關。然而,由貨幣所衍生出的財富,卻悄然無息地帶來新的問題。
人為財死,大概就是這些問題比較極端的註腳吧! 


半大人和二十仔
延緩成熟的時間拉長,社會將變成什麼模樣呢?


對於自然科學研究者而言,科技日新月異,可是元素分子的基本結構,千百萬年來一直不變。相形之下,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人)卻今非昔比;而且,人變化的步調,似乎沒有減緩的跡象。

頂客族(DINK)和「成人子女」(adult children)的現象,已經廣為人知。頂客族指夫妻都工作,但是選擇自己過日子,不要有子女。成人子女是長大成人之後,還住在父母家裡;即使結婚,也是分居兩地;經濟上依賴父母,情感上也不例外。無論頂客族或成人子女,雖然隨處可見,都還不是社會的主流。而且,這兩種現象,只涉及生活方式的選擇,不涉及生物結構的變化――還是同樣的原子分子。然而,半大人和二十仔的現象,是新生事物,而且涉及人的根本結構。

話說從前,一九七○年之前,心理學界一直認為:人成長的過程,分成幾個明顯的階段;青春期之後,就是長大成人。而且,隨著年齡的成長,由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再成家養兒育女,是環環相扣的過程。

然而,一九七○年開始,心理學家發現「半大人」的個案日漸增加。青春期過後,有些人心智上並沒有長大成人;似乎,在青春期和成人這兩個階段之間,多了一個猶豫徘徊的時期。對於這群不大不小的人,心理學家用新的詞彙來描述: 或者叫「半大人」(emerging adult),或者稱為「二十仔」(20-something)。

行為上,半大人在學校時,沒有明顯的目標;踏出學校後,也不急於找事;常換工作,也常換伴侶。很多的時間和心思,花在自己身上。心理上,二十仔通常不願意作承諾或認定某種價值,他們覺得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值得稍作探索,不急於走進就業結婚定下來的老套。有些具體的數字,可以反映半大人/二十仔和上一代人的差別: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他們平均換過七個工作;一九七○年的平均結婚年齡,男二十三歲、女二十一歲;二○○九年,男二十八歲、女二十六歲。三分之二的人,有過同居的伴侶。

半大人/二十仔的出現,不只是學理上的發現,而且有具體的政策涵義。譬如,這群半大不小的年輕人,一但有適應上的問題,既不適合青春期少年的待遇,也不適合成年人待的機構。他們需要的,可能是一種真正的「中途之家」――在裡面待上一段時間,等生理心理都準備好之後,再重新走入社會。

進一步分析半大人/二十仔,發現他們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似乎和他們腦部的發育相呼應。科學界過去一直認為,人類腦部的發育,青春期後不久就減緩而後停止。可是,近二十年的研究卻發現,腦部的發育到二十五歲左右才減慢。而且,最後發展的區域是集中在腦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和小腦(cerebellum),負責情緒控制和抽象的認知。似乎,人類演化軌跡,使心理/行為變化和生理結構進展的腳步,終於能並駕齊驅。對於這種鬼斧神工般的轉折,如果達爾文在世,不知道會興奮或訝異!

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半大人/二十仔的現象有諸多啟示。首先,人的意義,顯然是不斷地被重新界定和充填。其次,一個成年人所享受的權利和該承擔的義務,當然也要隨之變化。最引人深思的,是造成半大人/二十仔出現的原因:社會富裕之後,各種資源充沛,所以有條件讓下一代的人延緩成熟的腳步嗎?
還好,和頂客族及成人子女一樣,半大人/二十仔目前還只是少數,而不是主流;而且,目前延緩的時光,也只有五年左右而已。可是,如果他們變成社會的主流,人人如此;或者延緩成熟的時間拉長,社會將變成什麼模樣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