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王陽明全集(全三冊)(簡體書)
滿額折

王陽明全集(全三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78 元
定  價:NT$ 1068 元
優惠價:8792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王陽明全集》四十一卷,是在舊刊《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本的基礎上增補編輯的。一、本書以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謝廷傑刻《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本(簡稱“原本”)為底本標點,以《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圖書館本及臺灣、日本出版的《王陽明全集》本為參校本。二、本書編校、統稿及重印本的修訂編目工作,由吳光主持負責。錢明負責舊本未刊詩文的搜集整理。各卷點校分工如下:吳光點校卷一至三,卷四十一;董平點校卷四至十一,卷十九至二十五;姚延福點校卷十二至十八,卷三十七至三十九,錢明點校卷二十六至三十六,卷四十。三、本書系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繁體豎排版重校排印的簡體橫排版。因是面向普通讀者,所以刪除了繁體字版的校勘記,但據原版校勘結論直接修改了相關正文。同時,改正了繁體字版的若干標點或文字錯誤。.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他生於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青龍鋪(今屬大餘縣),葬于浙江山陰洪溪鄉(今屬紹興縣蘭亭鎮)。卒後三十八年,即明隆慶元年,追贈新建侯,諡“文成”。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說影響,不僅遍於中國,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目次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的生平事功與思想學說簡介?? 吳光編校說明……吳光卷一語錄一傳習錄上卷二語錄二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答周道通書答陸原靜書又答歐陽崇一答羅整庵少宰書答聶文蔚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教約卷三語錄三傳習錄下附朱子晚年定論〔附錄〕朱子晚年定論朱子晚年定論答黃直卿書答呂子約答何叔京答潘叔昌答潘叔度與呂子約與周叔謹答陸象山答符複仲答呂子約與吳茂實答張敬夫答呂伯恭答周純仁答竇文卿答呂子約答林擇之又答梁文叔答潘叔恭答林充之答何叔景又又答林擇之答楊子直與田侍郎子真答陳才卿與劉子澄與林擇之答呂子約答吳德夫答或人答劉子澄卷四文錄一書一始正德己巳至庚辰與辰中諸生己巳答徐成之辛未答黃宗賢應原忠辛未答汪石潭內翰辛未寄諸用明辛未答王虎谷辛未與黃宗賢辛未二壬申三癸酉四癸酉五癸酉六丙子七戊寅與王純甫壬申二癸酉三甲戌四甲戌寄希淵壬申二壬申三癸酉四己卯與戴子良癸酉與胡伯忠癸酉與黃誠甫癸酉二丁醜答王天宇甲戌二甲戌寄李道夫乙亥與陸原靜丙子二戊寅與希顏台仲明德尚謙原靜丁醜與楊仕德薛尚謙丁醜寄聞人邦英邦正戊寅二戊寅三庚辰寄薛尚謙戊寅二三寄諸弟戊寅與安之己卯答甘泉己卯二庚辰答方叔賢己卯與陳國英庚辰複唐虞佐庚辰卷五文錄二書二始正德辛巳至嘉靖乙酉與鄒謙之辛巳二乙酉與夏敦夫辛巳與朱守忠辛巳與席元山辛巳答甘泉辛巳答倫彥式辛巳與唐虞佐侍禦辛巳答方叔賢辛巳二癸未與楊仕鳴辛巳二癸未三癸未與陸原靜辛巳二壬午答舒國用癸未與劉元道癸未答路賓陽癸未與黃勉之甲申二甲申答劉內重乙酉與王公弼乙酉答董沄蘿石乙酉與黃宗賢癸未寄薛尚謙癸未卷六文錄三書三始嘉靖丙戌至戊子寄鄒謙之丙戌二丙戌三丙戌四丙戌五丙戌答友人丙戌答友人問丙戌答南元善丙戌二丙戌答季明德丙戌與王公弼丙戌二丁亥與歐陽崇一丙戌寄陸原靜丙戌答甘泉丙戌答魏師說丁亥與馬子莘丁亥與毛古庵憲副丁亥與黃宗賢丁亥答以乘憲副丁亥與戚秀夫丁亥與陳惟濬丁亥寄安福諸同志丁亥與錢德洪王汝中丁亥二戊子三戊子答何廷仁戊子卷七文錄四序記說別三子序丁卯贈林以吉歸省序辛未送宗伯喬白岩序辛未贈王堯卿序辛未別張常甫序辛未別湛甘泉序壬申別方叔賢序辛未別王純甫序辛未別黃宗賢歸天臺序壬申贈周瑩歸省序乙亥贈林典卿歸省序乙亥贈陸清伯歸省序乙亥贈周以善歸省序乙亥贈郭善甫歸省序乙亥贈鄭德夫歸省序乙亥紫陽書院集序乙亥朱子晚年定論序戊寅別梁日孚序戊寅大學古本序戊寅禮記纂言序庚辰象山文集序庚辰觀德亭記戊寅重修文山祠記戊寅從吾道人記乙酉親民堂記乙酉萬松書院記乙酉稽山書院尊經閣記乙酉重修山陰縣學記乙酉……重刻傳習錄後敘陽明近溪語要序王陽明先生全集序王文成公文集原序四庫全書王文成全書總目提要王陽明先生書疏證序王陽明集要三種序王文成公全書題辭陽明先生傳及陽明先生弟子錄序.

書摘/試閱

卷一
語錄一 傳習錄上
先生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縱,以質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門人徐愛書。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愛問:“‘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凊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以有學問思辯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溫凊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辯?惟于溫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辯之功,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謬,所以雖在圣人,猶加‘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凊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愛于是日又有省。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于先生。先生曰:“試舉看。”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么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亦見得大略。但朱子之訓,其于《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先生曰:“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茍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
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錯訓‘格物’,只為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后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圣賢之別。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
‘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2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